Home
  By Author [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  Other Symbols ]
  By Title [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  Other Symbols ]
  By Language
all Classics books content using ISYS

Download this book: [ ASCII | HTML | PDF ]

Look for this book on Amazon


We have new books nearly every day.
If you would like a news letter once a week or once a month
fill out this form and we will give you a summary of the books for that week or month by email.

Title: 韩非子
Author: Han, Fei, -233 BC
Language: Chinese
As this book started as an ASCII text book there are no pictures available.


*** Start of this LibraryBlog Digital Book "韩非子" ***


《初見秦》
1 初見秦: 臣聞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為人臣不忠當死,言而不當亦當死。雖
然,臣願悉言所聞,唯大王裁其罪。

2 初見秦: 臣聞天下陰燕陽魏,連荊固齊,收韓而成從,將西面以與秦強為難,臣竊笑
之。世有三亡,而天下得之,其此之謂乎!臣聞之曰:“以亂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
,以逆攻順者亡。”今天下之府庫不盈,囷倉空虛,悉其士民,張軍數十百萬。其頓首
戴羽為將軍,斷死於前,不至千人,皆以言死。白刃在前,斧鑕在後,而卻走不能死也
。非其士民不能死也,上不能故也。言賞則不與,言罰則不行,賞罰不信,故士民不死
也。今秦出號令而行賞罰,有功無功相事也。出其父母懷衽之中,生未嘗見寇耳。聞戰
,頓足徒裼,犯白刃,蹈鑪炭,斷死於前者皆是也。夫斷死與斷生者不同,而民為之者
,是貴奮死也。夫一人奮死可以對十,十可以對百,百可以對千,千可以對萬,萬可以
剋天下矣。今秦地折長補短,方數千里,名師數十百萬。秦之號令賞罰、地形利害,天
下莫若也。以此與天下,天下不足兼而有也。是故秦戰未嘗不剋,攻未嘗不取,所當未
嘗不破,開地數千里,此其大功也。然而兵甲頓,士民病,蓄積索,田疇荒,囷倉虛,
四鄰諸侯不服,霸王之名不成,此無異故,其謀臣皆不盡其忠也。

3 初見秦: 臣敢言之,往者齊南破荊,東破宋,西服秦,北破燕,中使韓、魏,土地廣
而兵強,戰剋攻取,詔令天下。齊之清濟濁河,足以為限;長城巨防,足以為塞。齊五
戰之國也,一戰不剋而無齊。由此觀之,夫戰者,萬乘之存亡也。且聞之曰:“削跡無
遺根,無與禍鄰,禍乃不存。”秦與荊人戰,大破荊,襲郢,取洞庭、五湖、江南,荊
王君臣亡走,東服於陳。當此時也,隨荊以兵則荊可舉,荊可舉,則民足貪也,地足利
也。東以弱齊、燕,中以凌三晉。然則是一舉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鄰諸侯可朝也。而
謀臣不為,引軍而退,復與荊人為和,令荊人得收亡國,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廟,
令率天下西面以與秦為難,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一矣。天下又比周而軍華下,大王以詔破
之,兵至梁郭下,圍梁數旬則梁可拔,拔梁則魏可舉,舉魏則荊、趙之意絕,荊、趙之
意絕則趙危,趙危而荊狐疑,東以弱齊、燕,中以凌三晉。然則是一舉而霸王之名可成
也,四鄰諸侯可朝也。而謀臣不為,引軍而退,復與魏氏為和,令魏氏反收亡國,聚散
民,立社稷,主置宗廟,令,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二矣。前者穰侯之治秦也,用一國之兵
而欲以成兩國之功。是故兵終身暴露於外,士民疲病於內,霸王之名不成,此固以失霸
王之道三矣。

4 初見秦: 趙氏,中央之國也,雜民所居也。其民輕而難用也。號令不治,賞罰不信,
地形不便,下不能盡其民力。彼固亡國之形也,而不憂民萌。悉其士民,軍於長平之下
,以爭韓上黨。大王以詔破之,拔武安。當是時也,趙氏上下不相親也,貴賤不相信也
。然則邯鄲不守。拔邯鄲,筦山東河間,引軍而去,西攻脩武,踰華,絳上黨。代四十
六縣,上黨七十縣,不用一領甲,不苦一士民,此皆秦有也。以代、上黨不戰而畢為秦
矣,東陽、河外不戰而畢反為齊矣,中山、呼沱以北不戰而畢為燕矣。然則是趙舉,趙
舉則韓亡,韓亡則荊、魏不能獨立,荊、魏不能獨立則是一舉而壞韓、蠹魏、拔荊,東
以弱齊、燕,決白馬之口以沃魏氏,是一舉而三晉亡,從者敗也。大王垂拱以須之,天
下編隨而服矣,霸王之名可成。而謀臣不為,引軍而退,復與趙氏為和。夫以大王之明
,秦兵之強,棄霸王之業,地曾不可得,乃取欺於亡國,是謀臣之拙也。且夫趙當亡而
不亡,秦當霸而不霸,天下固以量秦之謀臣一矣。乃復悉士卒以攻邯鄲,不能拔也,棄
甲負弩,戰竦而卻,天下固已量秦力二矣。軍乃引而復,并於孚下,大王又并軍而至,
與戰不能剋之也,又不能反運,罷而去,天下固量秦力三矣。內者量吾謀臣,外者極吾
兵力。由是觀之,臣以為天下之從,幾不難矣。內者,吾甲兵頓,士民病,蓄積索,田
疇荒,囷倉虛;外者、天下皆比意甚固。願大王有以慮之也。

5 初見秦: 且臣聞之曰:“戰戰栗栗,日慎一日,苟慎其道,天下可有。”何以知其然
也?昔者紂為天子,將率天下甲兵百萬,左飲於淇溪,右飲於洹谿,淇水竭而洹水不流
,以與周武王為難。武王將素甲三千,戰一日,而破紂之國,禽其身,據其地而有其民
,天下莫傷。知伯率三國之眾以攻趙襄主於晉陽,決水而灌之三月,城且拔矣;襄主鑽
龜筮占兆,以視利害,何國可降。乃使其臣張孟談於是乃潛於行而出,知伯之約,得兩
國之眾以攻知伯,禽其身以復襄主之初。今秦地折長補短,方數千里,名師數十百萬,
秦國之號令賞罰,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以此與天下,天下可兼而有也。臣昧死願望
見大王言所以破天下之從,舉趙、亡韓,臣荊、魏,親齊、燕,以成霸王之名,朝四鄰
諸侯之道。大王誠聽其說,一舉而天下之從不破,趙不舉,韓不亡,荊、魏不臣,齊、
燕不親,霸王之名不成,四鄰諸侯不朝,大王斬臣以徇國,以為王謀不忠者也。



《存韓》
1 存韓: 韓事秦三十餘年,出則為扞蔽,入則為蓆薦,秦特出銳師取韓地,而隨之怨懸
於天下,功歸於強秦。且夫韓入貢職,與郡縣無異也。今臣竊聞貴臣之計,舉兵將伐韓
。夫趙氏聚士卒,養從徒,欲贅天下之兵,明秦不弱,則諸侯必滅宗廟,欲西面行其意
,非一日之計也。今釋趙之患,而攘內臣之韓,則天下明趙氏之計矣。夫韓、小國也,
而以應天下四擊,主辱臣苦,上下相與同憂久矣。修守備,戒強敵,有蓄積、築城池以
守固。今伐韓未可一年而滅,拔一城而退,則權輕於天下,天下摧我兵矣。韓叛則魏應
之,趙據齊以為原,如此,則以韓、魏資趙假齊以固其從,而以與爭強,趙之福而秦之
禍也。夫進而擊趙不能取,退而攻韓弗能拔,則陷銳之卒,懃於野戰,負任之旅,罷於
內攻,則合群苦弱以敵而共二萬乘,非所以亡趙之心也。均如貴臣之計,則秦必為天下
兵質矣。陛下雖以金石相弊,則兼天下之日未也。

2 存韓: 今賤臣之愚計:使人使荊,重弊用事之臣,明趙之所以欺秦者;與魏質以安其
心,從韓而伐趙,趙雖與齊為一,不足患也。二國事畢,則韓可以移書定也。是我一舉
,二國有亡形,則荊、魏又必自服矣。故曰:“兵者,凶器也,”不可不審用也。以秦
與趙敵,衡加以齊,今又背韓,而未有以堅荊、魏之心。夫一戰而不勝,則禍搆矣。計
者、所以定事也,不可不察也。韓、秦強弱在今年耳。且趙與諸侯陰謀久矣。夫一動而
弱於諸侯,危事也;為計而使諸侯有意我之心,至殆也;見二疏,非所以強於諸侯也。
臣竊願陛下之幸熟圖之。夫攻伐而使從者閒焉,不可悔也。

3 存韓: 詔以韓客之所上書,書言韓子之未可舉,下臣斯,臣斯甚以為不然。秦之有韓
,若人之有腹心之病也,虛處則然,若居濕地,著而不去,以極走則發矣。夫韓雖臣於
秦,未嘗不為秦病,今若有卒報之事,韓不可信也。秦與趙為難,荊蘇使齊,未知何如
?以臣觀之,則齊、趙之交未必以荊蘇絕也;若不絕,是悉趙而應二萬乘也。夫韓不服
秦之義,而服於強也。今專於齊、趙,則韓必為腹心之病而發矣。韓與荊有謀,諸侯應
之,則秦必復見崤塞之患。

4 存韓: 非之來也,未必不以其能存韓也,為重於韓也。辯說屬辭,飾非詐謀,以釣利
於秦,而以韓利闚陛下。夫秦、韓之交親,則非重矣,此自便之計也。

5 存韓: 臣視非之言,文其淫說,靡辯才甚。臣恐陛下淫非之辯而聽其盜心,因不詳察
事情。今以臣愚議:秦發兵而未名所伐,則韓之用事者,以事秦為計矣。臣斯請往見韓
王,使來入見,大王見、因內其身而勿遣,稍召其社稷之臣,以與韓人為市,則韓可深
割也。因令象武發東郡之卒,闚兵於境上而未名所之,則齊人懼而從蘇之計,是我兵未
出而勁韓以威擒,強齊以義從矣。聞於諸侯也,趙氏破膽,荊人狐疑,必有忠計。荊人
不動,魏不足患也,則諸侯可蠶食而盡,趙氏可得與敵矣。願陛下幸察愚臣之計,無忽
。

6 存韓: 秦遂遣斯使韓也。

7 存韓: 李斯往詔韓王,未得見,因上書曰:“昔秦、韓戮力一意以不相侵,天下莫敢
犯,如此者數世矣。前時五諸侯嘗相與共伐韓,秦發兵以救之。韓居中國,地不能滿千
里,而所以得與諸侯班位於天下、君臣相保者,以世世相教事秦之力也。先時五諸侯共
伐秦,韓反與諸侯先為鴈行以嚮秦軍於關下矣。諸侯兵困力極,無奈何,諸侯兵罷。杜
倉相秦,起兵發將以報天下之怨而先攻荊,荊令尹患之曰:“夫韓以秦為不義,而與秦
兄弟共苦天下。已又背秦,先為鴈行以攻關。韓則居中國,展轉不可知。”天下共割韓
上地十城以謝秦,解其兵。夫韓嘗一背秦而國迫地侵,兵弱至今;所以然者,聽姦臣之
浮說,不權事實,故雖殺戮姦臣不能使韓復強。

8 存韓: “今趙欲聚兵士卒,以秦為事,使人來借道,言欲伐秦,其勢必先韓而後秦。
且臣聞之:「脣亡則齒寒。」夫秦、韓不得無同憂,其形可見。魏欲發兵以攻韓,秦使
人將使者於韓。今秦王使臣斯來而不得見,恐左右襲曩姦臣之計,使韓復有亡地之患。
臣斯不得見,請歸報,秦、韓之交必絕矣。斯之來使,以奉秦王之歡心,願效便計,豈
陛下所以逆賤臣者邪?臣斯願得一見,前進道愚計,退就葅戮,願陛下有意焉。今殺臣
於韓,則大王不足以強,若不聽臣之計,則禍必搆矣。秦發兵不留行,而韓之社稷憂矣
。臣斯暴身於韓之市,則雖欲察賤臣愚忠之計,不可得已。邊鄙殘,國固守,鼓鐸之聲
於耳,而乃用臣斯之計晚矣。且夫韓之兵於天下可知也,今又背強秦。夫棄城而敗軍,
則反掖之寇必襲城矣。城盡則聚散,聚散則無軍矣。城固守,則秦必興兵而圍王一都,
道不通,則難必謀,其勢不救,左右計之者不用,願陛下熟圖之。若臣斯之所言有不應
事實者,願大王幸使得畢辭於前,乃就吏誅不晚也。秦王飲食不甘,遊觀不樂,意專在
圖趙,使臣斯來言,願得身見,因急與陛下有計也。今使臣不通,則韓之信未可知也。
夫秦必釋趙之患而移兵於韓,願陛下幸復察圖之,而賜臣報決。”


《難言》
1 難言: 臣非非難言也,所以難言者:言順比滑澤,洋洋纚纚然,則見以為華而不實。
敦祗恭厚,鯁固慎完,則見以為掘而不倫。多言繁稱,連類比物,則見以為虛而無用。
摠微說約,徑省而不飾,則見以為劌而不辯。激急親近,探知人情,則見以為譖而不讓
。閎大廣博,妙遠不測,則見以為夸而無用。家計小談,以具數言,則見以為陋。言而
近世,辭不悖逆,則見以為貪生而諛上。言而遠俗,詭躁人間,則見以為誕。捷敏辯給
,繁於文采,則見以為史。殊釋文學,以質信言,則見以為鄙。時稱詩書,道法往古,
則見以為誦。此臣非之所以難言而重患也。

2 難言: 故度量雖正,未必聽也;義理雖全,未必用也。大王若以此不信,則小者以為
毀訾誹謗,大者患禍災害死亡及其身。故子胥善謀而吳戮之,仲尼善說而匡圍之,管夷
吾實賢而魯囚之。故此三大夫豈不賢哉?而三君不明也。上古有湯至聖也,伊尹至智也
;夫至智說至聖,然且七十說而不受,身執鼎俎為庖宰,昵近習親,而湯乃僅知其賢而
用之。故曰以至智說至聖,未必至而見受,伊尹說湯是也;以智說愚必不聽,文王說紂
是也。故文王說紂而紂囚之,翼侯炙,鬼侯腊,比干剖心,梅伯醢,夷吾束縛,而曹羈
奔陳,伯里子道乞,傅說轉鬻,孫子臏腳於魏,吳起收泣於岸門、痛西河之為秦、卒枝
解於楚,公叔痤言國器、反為悖,公孫鞅奔秦,關龍逢斬,萇宏分胣,尹子阱於棘,司
馬子期死而浮於江,田明辜射,宓子賤、西門豹不鬥而死人手,董安于死而陳於市,宰
予不免於田常,范睢折脅於魏。此十數人者,皆世之仁賢忠良有道術之士也,不幸而遇
悖亂闇惑之主而死,然則雖賢聖不能逃死亡避戮辱者何也?則愚者難說也,故君子不少
也。且至言忤於耳而倒於心,非賢聖莫能聽,願大王熟察之也。


《愛臣》
1 愛臣: 愛臣太親,必危其身;人臣太貴,必易主位;主妾無等,必危嫡子;兄弟不服
,必危社稷。臣聞千乘之君無備,必有百乘之臣在其側,以徙其民而傾其國;萬乘之君
無備,必有千乘之家在其側,以徙其威而傾其國。是以姦臣蕃息,主道衰亡。是故諸侯
之博大,天子之害也;群臣之太富,君主之敗也。將相之管主而隆國家,此君人者所外
也。萬物莫如身之至貴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勢之隆也,此四美者不求諸外,
不請於人,議之而得之矣。故曰人主不能用其富,則終於外也。此君人者之所識也。

2 愛臣: 昔者紂之亡,周之卑,皆從諸侯之博大也;晉之分也,齊之奪也,皆以群臣之
太富也。夫燕、宋之所以弒其君者,皆以類也。故上比之殷、周,中比之燕、宋,莫不
從此術也。是故明君之蓄其臣也,盡之以法,質之以備。故不赦死,不宥刑,赦死宥刑
,是謂威淫,社稷將危,國家偏威。是故大臣之祿雖大,不得藉威城市;黨與雖眾,不
得臣士卒。故人臣處國無私朝,居軍無私交,其府庫不得私貸於家,此明君之所以禁其
邪。是故不得四從;不載奇兵;非傳非遽,載奇兵革,罪死不赦。此明君之所以備不虞
者也。


《主道》
1 主道: 道者、萬物之始,是非之紀也。是以明君守始以知萬物之源,治紀以知善敗之
端。故虛靜以待令,令名自命也,令事自定也。虛則知實之情,靜則知動者正。有言者
自為名,有事者自為形,形名參同,君乃無事焉,歸之其情。故曰:君無見其所欲,君
見其所欲,臣自將雕琢;君無見其意,君見其意,臣將自表異。故曰:去好去惡,臣乃
見素,去舊去智,臣乃自備。故有智而不以慮,使萬物知其處;有行而不以賢,觀臣下
之所因;有勇而不以怒,使群臣盡其武。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賢而有功,去勇而有強。
群臣守職,百官有常,因能而使之,是謂習常。故曰:寂乎其無位而處,漻乎莫得其所
。明君無為於上,群臣竦懼乎下。明君之道,使智者盡其慮,而君因以斷事,故君不窮
於智;賢者敕其材,君因而任之,故君不窮於能;有功則君有其賢,有過則臣任其罪,
故君不窮於名。是故不賢而為賢者師,不智而為智者正。臣有其勞,君有其成功,此之
謂賢主之經也。

2 主道: 道在不可見,用在不可知。虛靜無事,以闇見疵。見而不見,聞而不聞,知而
不知。知其言以往,勿變勿更,以參合閱焉。官有一人,勿令通言,則萬物皆盡。函;
掩其跡,匿其端,下不能原;去其智,絕其能,下不能意。保吾所以往而稽同之,謹執
其柄而固握之。絕其能望,破其意,毋使人欲之。不謹其閉,不固其門,虎乃將存。不
慎其事,不掩其情,賊乃將生。弒其主,代其所,人莫不與,故謂之虎。處其主之側,
為姦臣,聞其主之忒,故謂之賊。散其黨,收其餘,閉其門,奪其輔,國乃無虎。大不
可量,深不可測,同合刑名,審驗法式,擅為者誅,國乃無賊。是故人主有五壅:臣閉
其主曰壅,臣制財利曰壅,臣擅行令曰壅,臣得行義曰壅,臣得樹人曰壅。臣閉其主則
主失位,臣制財利則主失德,臣擅行令則主失制,臣得行義則主失明,臣得樹人則主失
黨。此人主之所以獨擅也,非人臣之所以得操也。

3 主道: 人主之道,靜退以為寶。不自操事而知拙與巧,不自計慮而知福與咎。是以不
言而善應,不約而善增。言已應則執其契,事已增則操其符。符契之所合,賞罰之所生
也。故群臣陳其言,君以其言授其事,事以責其功。功當其事,事當其言則賞;功不當
其事,事不當其言則誅。明君之道,臣不陳言而不當。是故明君之行賞也,曖乎如時雨
,百姓利其澤;其行罰也,畏乎如雷霆,神聖不能解也。故明君無偷賞,無赦罰。賞偷
則功臣墮其業,赦罰則姦臣易為非。是故誠有功則雖疏賤必賞,誠有過則雖近愛必誅。
近愛必誅,則疏賤者不怠,而近愛者不驕也。



《有度》
1 有度: 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荊莊王并國二十六,
開地三千里,莊王之氓社稷也,而荊以亡。齊桓公并國三十,啟地三千里,桓公之氓社
稷也,而齊以亡。燕襄王以河為境,以薊為國,襲涿、方城,殘齊,平中山,有燕者重
,無燕者輕,襄王之氓社稷也,而燕以亡。魏安釐王攻趙救燕,取地河東;攻盡陶、魏
之地;加兵於齊,私平陸之都;攻韓拔管,勝於淇下;
睢陽之事,荊軍老而走;蔡、召陵之事,荊軍破;兵四布於天下,威行於冠帶之國;安
釐死而魏以亡。故有荊莊、齊桓則荊、齊可以霸,有燕襄、魏安釐則燕、魏可以強。今
皆亡國者,其群臣官吏皆務所以亂,而不務所以治也。其國亂弱矣,又皆釋國法而私其
外,則是負薪而救火也,亂弱甚矣。


2 有度: 故當今之時,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國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則兵強而
敵弱。故審得失有法度之制者加以群臣之上,則主不可欺以詐偽;審得失有權衡之稱者
以聽遠事,則主不可欺以天下之輕重。今若以譽進能,則臣離上而下比周;若以黨舉官
,則民務交而不求用於法。故官之失能者其國亂。以譽為賞,以毀為罰也,則好賞惡罰
之人,釋公行、行私術、比周以相為也。忘主外交,以進其與,則其下所以為上者薄矣
。交眾與多,外內朋黨,雖有大過,其蔽多矣。故忠臣危死於非罪,姦邪之臣安利於無
功。忠臣危死而不以其罪,則良臣伏矣;姦邪之臣安利不以功,則姦臣進矣;此亡之本
也。若是、則群臣廢法而行私重,輕公法矣。數至能人之門,不壹至主之廷;百慮私家
之便,不壹圖主之國。屬數雖多,非所以尊君也;百官雖具,非所以任國也。然則主有
人主之名,而實託於群臣之家也。故臣曰:亡國之廷無
人焉。廷無人者,非朝廷之衰也。家務相益,不務厚國;大臣務相尊,而不務尊君;小
臣奉祿養交,不以官為事。此其所以然者,由主之不上斷於法,而信下為之也。故明主
使法擇人,不自舉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能者不可弊,敗者不可飾,譽者不能進,
非者弗能退,則君臣之間明辨而易治,故主讎法則可也。

3 有度: 賢者之為人臣,北面委質,無有二心,朝廷不敢辭賤,軍旅不敢辭難,順上之
為,從主之法,虛心以待令而無是非也。故有口不以私言,有目不以私視,而上盡制之
。為人臣者,譬之若手,上以脩頭,下以脩足,清暖寒熱,不得不救,入,鏌邪傅體,
不敢弗搏。無私賢哲之臣,無私事能之士。故民不越鄉而交,無百里之慼。貴賤不相踰
,愚智提衡而立,治之至也。今夫輕爵祿,易去亡,以擇其主,臣不謂廉。詐說逆法,
倍主強諫,臣不謂忠。行惠施利,收下為名,臣不謂仁。離俗隱居,而以作非上,臣不
謂義。外使諸侯,內耗其國,伺其危嶮之陂以恐其主曰:“交非我不親,怨非我不解”
,而主乃信之,以國聽之,卑主之名以顯其身,毀國之厚以利其家,臣不謂智。此數物
者,險世之說也,而先王之法所簡也。先王之法曰:“臣毋或作威,毋或作利,從王之
指;無或作惡,從王之路。”古者世治之民,奉公法,廢私術,專意一行,具以待任。

4 有度: 夫為人主而身察百官,則日不足,力不給。且上用目則下飾觀,上用耳則下飾
聲,上用慮則下繁辭。先王以三者為不足,故舍己能,而因法數,審賞罰。先王之所守
要,故法省而不侵。獨制四海之內,聰智不得用其詐,險躁不得關其佞,姦邪無所依。
遠在千里外,不敢易其辭;勢在郎中,不敢蔽善飾非。朝廷群下,直湊單微,不敢相踰
越。故治不足而日有餘,上之任勢使然也。

5 有度: 夫人臣之侵其主也,如地形焉,即漸以往,使人主失端、東西易面而不自知。
故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故明主使其群臣不遊意於法之外,不為惠於法之內,動無非法
。法所以凌過遊外私也,嚴刑所以遂令懲下也。威不貸錯,制不共門。威制共則眾邪彰
矣,法不信則君行危矣,刑不斷則邪不勝矣。故曰:巧匠目意中繩,然必先以規矩為度
;上智捷舉中事,必以先王之法為比。故繩直而枉木斲,準夷而高科削,權衡縣而重益
輕,斗石設而多益少。故以法治國,舉措而已矣。法不阿貴,繩不撓曲。法之所加,智
者弗能辭,勇者弗敢爭。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故矯上之失,詰下之邪,治亂
決繆,絀羨齊非,一民之軌,莫如法。屬官威民,退淫殆,止詐偽,莫如刑。刑重則不
敢以貴易賤,法審則上尊而不侵,上尊而不侵則主強,而守要,故先王貴之而傳之。人
主釋法用私,則上下不別矣。



《二柄》
1 二柄: 明主之所導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謂刑德?曰:殺戮
之謂刑,慶賞之謂德。為人臣者畏誅罰而利慶賞,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則群臣畏其威而
歸其利矣。故世之姦臣則不然,所惡則能得之其主而罪之,所愛則能得之其主而賞之。
今人主非使賞罰之威利出於己也,聽其臣而行其賞罰,則一國之人皆畏其臣而易其君,
歸其臣而去其君矣,此人主失刑德之患也。夫虎之所以能服狗者、爪牙也,使虎釋其爪
牙而使狗用之,則虎反服於狗矣。人主者、以刑德制臣者也,今君人者、釋其刑德而使
臣用之,則君反制於臣矣。故田常上請爵祿而行之群臣,下大斗斛而施於百姓,此簡公
失德而田常用之也,故簡公見弒。子罕謂宋君曰:“夫慶賞賜予者,民之所喜也,君自
行之;殺戮刑罰者,民之所惡也,臣請當之。”於是宋君失刑而子罕用之,故宋君見劫
。田常徒用德而簡公弒,子罕徒用刑而宋君劫。故今世為人臣者兼刑德而用之,則是世
主之危甚於簡公、宋君也。故劫殺擁蔽之主,非失刑德而使臣用之而不危亡者,則未嘗
有也。


2 二柄: 人主將欲禁姦,則審合刑名者,言異事也。為人臣者陳而言,君以其言授之事
,專以其事責其功。功當其事,事當其言,則賞;功不當其事,事不當其言,則罰。故
群臣其言大而功小者則罰,非罰小功也,罰功不當名也。群臣其言小而功大者亦罰,非
不說於大功也,以為不當名也害甚於有大功,故罰。昔者韓昭侯醉而寢,典冠者見君之
寒也,故加衣於君之上,覺寢而說,問左右曰:“誰加衣者?”左右對曰:“典冠。”
君因兼罪典衣與典冠。其罪典衣、以為失其事也,其罪典冠、以為越其職也。非不惡寒
也,以為侵官之害甚於寒。故明主之畜臣,臣不得越官而有功,不得陳言而不當。越官
則死,不當則罪,守業其官所言者貞也,則群臣不得朋黨相為矣。

3 二柄: 人主有二患:任賢,則臣將乘於賢以劫其君;妄舉,則事沮不勝。故人主好賢
,則群臣飾行以要君欲,則是群臣之情不效;群臣之情不效,則人主無以異其臣矣。故
越王好勇,而民多輕死;楚靈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齊桓公妒而好內,故豎刁自宮
以治內,桓公好味,易牙蒸其子首而進之;燕子噲好賢,故子之明不受國。故君見惡則
群臣匿端,君見好則群臣誣能。人主欲見,則群臣之情
態得其資矣。故子之託於賢以奪其君者也,豎刁、易牙因君之欲以侵其君者也,其卒子
噲以亂死,桓公蟲流出戶而不葬。此其故何也?人君以情借臣之患也。人臣之情非必能
愛其君也,為重利之故也。今人主不掩其情,不匿其端,而使人臣有緣以侵其主,則群
臣為子之、田常不難矣。故曰:去好去惡,群臣見素。群臣見素,則大君不蔽矣。


《揚權》
1 揚權: 天有大命,人有大命。夫香美脆味,厚酒肥肉,甘口而病形;曼理皓齒,說情
而捐精。故去甚去泰,身乃無害。權不欲見,素無為也。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聖人執
要,四方來效。虛而待之,彼自以之。四海既藏,道陰見陽。左右既立,開門而當。勿
變勿易,與二俱行,行之不已,是謂履理也。夫物者有所宜,材者有所施,各處其宜,
故上下無為。使雞司夜,令狸執鼠,皆用其能,上乃無事。上有所長,事乃不方。矜而
好能,下之所欺。辯惠好生,下因其材。上下易用,國故不治。

2 揚權: 用一之道,以名為首。名正物定,名倚物徙。故聖人執一以靜,使名自命,令
事自定。不見其采,下故素正。因而任之,使自事之。因而予之,彼將自舉之。正與處
之,使皆自定之。上以名舉之,不知其名,復脩其形。形名參同,用其所生。二者誠信
,下乃貢情。謹脩所事,待命於天。毋失其要,乃為聖人。聖人之道,去智與巧,智巧
不去,難以為常。民人用之,其身多殃,主上用之,其國危亡。因天之道,反形之理,
督參鞠之,終則有始。虛以靜後,未嘗用己。凡上之患,必同其端。信而勿同,萬民一
從。

3 揚權: 夫道者、弘大而無形,德者、覈理而普至。至於群生,斟酌用之,萬物皆盛,
而不與其寧。道者、下周於事,因稽而命,與時生死。參名異事,通一同情。故曰道不
同於萬物,德不同於陰陽,衡不同於輕重,繩不同於出入,和不同於燥溼,君不同於群
臣。凡此六者,道之出也。道無雙,故曰一。是故明君貴獨道之容。君臣不同道,下以
名禱,君操其名,臣效其形,形名參同,上下和調也。

4 揚權: 凡聽之道,以其所出,反以為之入。故審名以定位,明分以辯類。聽言之道,
溶若甚醉。脣乎齒乎,吾不為始乎,齒乎脣乎,愈惛惛乎。彼自離之,吾因以知之。是
非輻湊,上不與構。虛靜無為,道之情也;參伍比物,事之形也。參之以比物,伍之以
合虛。根幹不革,則動泄不失矣。動之溶之,無為而改之。喜之則多事,惡之則生怨。
故去喜去惡,虛心以為道舍。上不與共之,民乃寵之。上不與義之,使獨為之。上固閉
內扃,從室視庭,參咫尺已具,皆之其處。以賞者賞,以刑者刑。因其所為,各以自成
。善惡必及,孰敢不信!規矩既設,三隅乃列。

5 揚權: 主上不神,下將有因。其事不當,下考其常。若天若地,是謂累解。若地若天
,孰疏孰親?能象天地,是謂聖人。欲治其內,置而勿親;欲治其外,官置一人;不使
自恣,安得移并。大臣之門,唯恐多人。凡治之極,下不能得。周合刑名,民乃守職。
去此更求,是謂大惑。猾民愈眾,姦邪滿側。故曰:毋富人而貸焉,毋貴人而逼焉,毋
專信一人而失其都國焉。腓大於股,難以趣走。主失其神,虎隨其後。主上不知,虎將
為狗。主不蚤止,狗益無已。虎成其群,以弒其母。為主而無臣,奚國之有!主施其法
,大虎將怯;主施其刑,大虎自寧。法刑狗信,虎化為人,復反其真。

6 揚權: 欲為其國,必伐其聚,不伐其聚,彼將聚眾。欲為其地,必適其賜,不適其賜
,亂人求益。彼求我予,假仇人斧,假之不可,彼將用之以伐我。黃帝有言曰:“上下
一日百戰。”下匿其私,用試其上;上操度量,以割其下。故度量之立,主之寶也;黨
與之具,臣之寶也。臣之所不弒其君者,黨與不具也。故上失扶寸,下得尋常。有國之
君,不大其都。有道之臣,不貴其家。有道之君,不貴其臣。貴之富之,備將代之。備
危恐殆,急置太子,禍乃無從起。內索出圉,必身自執其度量。厚者虧之,薄者靡之。
虧靡有量,毋使民比周,同欺其上。虧之若月,靡之若熱。簡令謹誅,必盡其罰。毋弛
而弓,一棲兩雄。一棲兩雄,其鬥諺諺。豺狼在牢,其羊不繁。一家二貴,事乃無功。
夫妻持政,子無適從。為人君者,數披其木,毋使木枝扶疏;木枝扶疏,將塞公閭,私
門將實,公庭將虛,主將壅圍。數披其木,無使木枝外拒;木枝外拒,將逼主處。數披
其木,毋使枝大本小,枝大本小,將不勝春風,不勝春風,枝將害心。公子既眾,宗室
憂吟。止之之道,數披其木,毋使枝茂。木數披,黨與乃離。掘其根本,木乃不神。填
其洶淵,毋使水清。探其懷,奪之威。主上用之,若電若雷。


《八姦》
1 八姦: 凡人臣之所道成姦者有八術:一曰在同床。何謂同床?曰:貴夫人,愛孺子,
便僻好色,此人主之所惑也。託於燕處之虞,乘醉飽之時,而求其所欲,此必聽之術也
。為人臣者內事之以金玉,使惑其主,此之謂同床。二曰在旁。何謂在旁?曰:優笑侏
儒,左右近習,此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諾諾,先意承旨,觀貌察色以先主心者也。
此皆俱進俱退,皆應皆對,一辭同軌以移主心者也。為人臣者內事之以金玉玩好,外為
之行不法,使之化其主,此之謂在旁。三曰父兄。何謂父兄?曰:側室公子,人主之所
親愛也,大臣廷吏,人主之所與度計也,此皆盡力畢議,人主之所必聽也。為人臣者事
公子側室以音聲子女,收大臣廷吏以辭言,處約言事事成則進爵益祿,以勸其心使犯其
主,此之謂父兄。四曰養殃。何謂養殃?曰:人主樂美宮室臺池、好飾子女狗馬以娛其
心,此人主之殃也。為人臣者盡民力以美宮室臺池,重賦歛以飾子女狗馬,以娛其主而
亂其心、從其所欲,而樹私利其間,此謂養殃。五曰民萌。何謂民萌?曰:為人臣者散
公財以說民人,行小惠以取百姓,使朝廷市井皆勸譽己,以塞其主而成其所欲,此之謂
民萌。六曰流行。何謂流行?曰:人主者,固壅其言談,希於聽論議,易移以辯說。為
人臣者求諸侯之辯士、養國中之能說者,使之以語其私,為巧文之言,流行之辭,示之
以利勢,懼之以患害,施屬虛辭以壞其主,此之謂流行。七曰威強。何謂威強?曰:君
人者,以群臣百姓為威強者也。群臣百姓之所善則君善之,非群臣百姓之所善則君不善
之。為人臣者,聚帶劍之客、養必死之士以彰其威,明為己者必利,不為己者必死,以
恐其群臣百姓而行其私,此之謂威強。八曰四方。何謂四方?曰:君人者,國小則事大
國,兵弱則畏強兵,大國之所索,小國必聽,強兵之所加,弱兵必服。為人臣者,重賦
歛,盡府庫,虛其國以事大國,而用其威求誘其君;甚者舉兵以聚邊境而制歛於內,薄
者數內大使以震其君,使之恐懼,此之謂四方。凡此八者,人臣之所以道成姦,世主所
以壅劫,失其所有也,不可不察焉。

2 八姦: 明君之於內也,娛其色而不行其謁,不使私請。其於左右也,使其身必責其言
,不使益辭。其於父兄大臣也,聽其言也必使以罰任於後,不令妄舉。其於觀樂玩好也
,必令之有所出,不使擅進不使擅退,群臣虞其意。其於德施也,縱禁財,發墳倉,利
於民者,必出於君,不使人臣私其德。其於說議也,稱譽者所善,毀疵者所惡,必實其
能、察其過,不使群臣相為語。其於勇力之士也,軍旅之功無踰賞,邑鬥之勇無赦罪,
不使群臣行私財。其於諸侯之求索也,法則聽之,不法則距之。

3 八姦: 所謂亡君者,非莫有其國也,而有之者,皆非己有也。令臣以外為制於內,則
是君人者亡也,聽大國為救亡也,而亡亟於不聽,故不聽。群臣知不聽則不外諸侯,諸
侯之不聽則不受之,臣誣其君矣。

4 八姦: 明主之為官職爵祿也,所以進賢材勸有功也。故曰:賢材者,處厚祿任大官;
功大者,有尊爵受重賞。官賢者量其能,賦祿者稱其功。是以賢者不誣能以事其主,有
功者樂進其業,故事成功立。今則不然,不課賢不肖,論有功勞,用諸侯之重,聽左右
之謁,父兄大臣上請爵祿於上,而下賣之以收財利及以樹私黨。故財利多者買官以為貴
,有左右之交者請謁以成重。功勞之臣不論,官職之遷失謬。是以吏偷官而外交,棄事
而財親。是以賢者懈怠而不勸,有功者隳而簡其業,此亡國之風也。



《十過》   提到《十過》的書籍
1 十過: 十過:一曰、行小忠則大忠之賊也。二曰、顧小利則大利之殘也。三曰、行僻
自用,無禮諸侯,則亡身之至也。四曰、不務聽治而好五音,則窮身之事也。五曰、貪
愎喜利則滅國殺身之本也。六曰、耽於女樂,不顧國政,則亡國之禍也。七曰、離內遠
遊而忽於諫士,則危身之道也。八曰、過而不聽於忠臣,而獨行其意,則滅高名為人笑
之始也。九曰、內不量力,外恃諸侯,則削國之患也。十曰、國小無禮,不用諫臣,則
絕世之勢也。

2 十過: 奚謂小忠?昔者楚共王與晉厲公戰於鄢陵,楚師敗,而共王傷其目。酣戰之時
,司馬子反渴而求飲,豎穀陽操觴酒而進之。子反曰:“嘻,退!酒也。”穀陽曰:“
非酒也。”子反受而飲之。子反之為人也,嗜酒而甘之,弗能絕於口,而醉。戰既罷,
共王欲復戰,令人召司馬子反,司馬子反辭以心疾。共王駕而自往,入其幄中,聞酒臭
而還,曰:“今日之戰,不穀親傷,所恃者司馬也。而司馬又醉如此,是亡楚國之社稷
而不恤吾眾也,不穀無復戰矣。”於是還師而去,斬司馬子反以為大戮。故豎穀陽之進
酒不以讎子反也,其心忠愛之而適足以殺之。故曰:行小忠則大忠之賊也。

3 十過: 奚謂顧小利?昔者晉獻公欲假道於虞以伐虢。荀息曰:“君其以垂棘之璧、與
屈產之乘,賂虞公,求假道焉,必假我道。”君曰:“垂棘之璧,吾先君之寶也;屈產
之乘,寡人之駿馬也。若受吾幣不假之道將奈何?”荀息曰:“彼不假我道,必不敢受
我幣。若受我幣而假我道,則是寶猶取之內府而藏之外府也,馬猶取之內廄而著之外廄
也。君勿憂。”君曰:“諾。”乃使荀息以垂棘之璧、與屈產之乘,賂虞公而求假道焉
。虞公貪利其璧與馬而欲許之。宮之奇諫曰:“不可許。夫虞之有虢也,如車之有輔,
輔依車,車亦依輔,虞、虢之勢正是也。若假之道,則虢朝亡而虞夕從之矣。不可,願
勿許。”虞公弗聽,遂假之道。荀息伐虢之,還反處三年,興兵伐虞,又剋之。荀息牽
馬操璧而報獻公,獻公說曰:“璧則猶是也。雖然,馬齒亦益長矣。”故虞公之兵殆而
地削者何也?愛小利而不慮其害。故曰:顧小利則大利之殘也。

4 十過: 奚謂行僻?昔者楚靈王為申之會,宋太子後至,執而囚之,狎徐君,拘齊慶封
。中射士諫曰:“合諸侯不可無禮,此存亡之機也。昔者桀為有戎之會,而有緡叛之;
紂為黎丘之蒐,而戎、狄叛之;由無禮也。君其圖之。”君不聽,遂行其意。居未期年
,靈王南遊,群臣從而劫之,靈王餓而死乾溪之上。故曰:行僻自用,無禮諸侯,則亡
身之至也。

5 十過: 奚謂好音?昔者衛靈公將之晉,至濮水之上,稅車而放馬,設舍以宿,夜分,
而聞鼓新聲者而說之,使人問左右,盡報弗聞。乃召師涓而告之,曰:“有鼓新聲者,
使人問左右,盡報弗聞,其狀似鬼神,子為我聽而寫之。”師涓曰:“諾。”因靜坐撫
琴而寫之。師涓明日報曰:“臣得之矣,而未習也,請復一宿習之。”靈公曰:“諾。
”因復留宿,明日,而習之,遂去之晉。晉平公觴之於施夷之臺,酒酣,靈公起,公曰
:“有新聲,願請以示。”平公曰:“善。”乃召師涓,令坐師曠之旁,援琴鼓之。未
終,師曠撫止之,曰:“此亡國之聲,不可遂也。”平公曰:“此道奚出?”師曠曰:
“此師延之所作,與紂為靡靡之樂也,及武王伐紂,師延東走,至於濮水而自投,故聞
此聲者必於濮水之上。先聞此聲者其國必削,不可遂。”平公曰:“寡人所好者音也,
子其使遂之。”師涓鼓究之。平公問師曠曰:“此所謂何聲也?”師曠曰:“此所謂清
商也。”公曰:“清商固最悲乎?”師曠曰:“不如清徵。”公曰:“清徵可得而聞乎
?”師曠曰:“不可,古之聽清徵者皆有德義之君也,今吾君德薄,不足以聽。”平公
曰:“寡人之所好者音也,願試聽之。”師曠不得已,援琴而鼓。一奏之,有玄鶴二八
,道南方來,集於郎門之垝。再奏之而列。三奏之,延頸而鳴,舒翼而舞。音中宮商之
聲,聲聞於天。平公大說,坐者皆喜。平公提觴而起為師曠壽,反坐而問曰:“音莫悲
於清徵乎?”師曠曰:“不如清角。”平公曰:“清角可得而聞乎?”師曠曰:“不可
。昔者黃帝合鬼神於泰山之上,駕象車而六蛟龍,畢方並轄,蚩尤居前,風伯進掃,雨
師灑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後,騰蛇伏地,鳳皇覆上,大合鬼神,作為清角。今主君德
薄,不足聽之,聽之將恐有敗。”平公曰:“寡人老矣,所好者音也,願遂聽之。”師
曠不得已而鼓之。一奏之,有玄雲從西北方起;再奏之,大風至,大雨隨之,裂帷幕,
破俎豆,隳廊瓦,坐者散走,平公恐懼,伏於廊室之間
。晉國大旱,赤地三年。平公之身遂癃病。故曰:不務聽治,而好五音不已,則窮身之
事也。

6 十過: 奚謂貪愎?昔者智伯瑤率趙、韓、魏而伐范、中行,滅之,反歸,休兵數年,
因令人請地於韓,韓康子欲勿與。段規諫曰:“不可不與也。夫知伯之為人也,好利而
驁愎。彼來請地而弗與,則移兵於韓必矣。君其與之。與之彼狃,又將請地他國,他國
且有不聽,不聽,則知伯必加之兵。如是韓可以免於患而待其事之變。”康子曰:“諾
。”因令使者致萬家之縣一於知伯,知伯說。又令人請地於魏,宣子欲勿與,趙葭諫曰
:“彼請地於韓,韓與之,今請地於魏,魏弗與,則是魏內自強,而外怒知伯也。如弗
予,其措兵於魏必矣,不如予之。”宣子“諾”。因令人致萬家之縣一於知伯。知伯又
令人之趙請蔡、皋狼之地,趙襄子弗與,知伯因陰約韓、魏將以伐趙。襄子召張孟談而
告之曰:“夫知伯之為人也,陽規而陰疏,三使韓、魏而寡人不與焉,其措兵於寡人必
矣,今吾安居而可?”張孟談曰:“夫董閼于,簡主之才臣也,其治晉陽,而尹鐸循之
,其餘教猶存,君其定居晉陽而已矣。”君曰:“諾。”乃召延陵生,令將軍車騎先至
晉陽,君因從之。君至,而行其城郭及五官之藏,城郭不治,倉無積粟,府無儲錢,庫
無甲兵,邑無守具,襄子懼,乃召張孟談曰:“寡人行城郭及五官之藏,皆不備具,吾
將何以應敵?”張孟談曰:“臣聞聖人之治,藏於臣不藏於府庫,務修其教不治城郭。
君其出令,令民自遺三年之食,有餘粟者入之倉,遺三年之用,有餘錢者入之府,遺,
有奇人者使治城郭之繕。”君夕出令,明日,倉不容粟,府無積錢,庫不受甲兵,居五
日而城郭已治,守備已具。君召張孟談而問之曰:“吾城郭已治,守備已具,錢粟已足
,甲兵有餘,吾奈無箭何?”張孟談曰:“臣聞董子之治晉陽也,公宮之垣皆以荻蒿楛
楚牆之,有楛高至於丈,君發而用之。”於是發而試之,其堅則雖菌輅之勁弗能過也。
君曰:“吾箭已足矣,奈無金何?”張孟談曰:“臣聞董子之治晉陽也,公宮令舍之堂
,皆以鍊銅為柱、質,君發而用之。”於是發而用之,有餘金矣。號令已定,守備已具
,三國之兵果至,至則乘晉陽之城,遂戰,三月弗能拔。因舒軍而圍之,決晉陽之水以
灌之,圍晉陽三年。城中巢居而處,懸釜而炊,財食將盡,士大夫羸病。襄子謂張孟談
曰:“糧食匱,財力盡,士大夫羸病,吾恐不能守矣,欲以城下,何國之可下?”張孟
談曰:“臣聞之,亡弗能存,危弗能安,則無為貴智矣,君失此計者。臣請試潛行而出
,見韓、魏之君。”張孟談見韓、魏之君曰:“臣聞脣亡齒寒。今知伯率二君而伐趙,
趙將亡矣。趙亡,則二君為之次。”二君曰:“我知其然也。雖然,知伯之為人也麤中
而少親,我謀而覺,則其禍必至矣,為之奈何?”張孟談曰:“謀出二君之口而入臣之
耳,人莫之知也。”二君因與張孟談約三軍之反,與之期日。夜遣孟談入晉陽以報二君
之反於襄子,襄子迎孟談而再拜之,且恐且喜。二君以約遣張孟談,因朝知伯而出,遇
智過於轅門之外,智過怪其色,因入見知伯曰:“二君貌將有變。”君曰:“何如?”
曰:“其行矜而意高,非他時之節也,君不如先之。”君曰:“吾與二主約謹矣,破趙
而三分其地,寡人所以親之,必不侵欺。兵之著於晉陽三年,今旦暮將拔之而嚮其利,
何乃將有他心,必不然,子釋勿憂,勿出於口。”明旦,二主又朝而出,復見智過於轅
門,智過入見曰:“君以臣之言告二主乎?”君曰:“何以知之?”曰:“今日二主朝
而出,見臣而其色動,而視屬臣,此必有變,君不如殺之。”君曰:“子置勿復言。”
智過曰:“不可,必殺之。若不能殺,遂親之。”君曰:“親之奈何?”智過曰:“魏
宣子之謀臣曰趙葭,韓康子之謀臣曰段規,此皆能移其君之計,君與其二君約,破趙國
因封二子者各萬家之縣一,如是則二主之心可以無變矣。知伯曰:“破趙而三分其地,
又封二子者各萬家之縣一,則吾所得者少,不可。”智過見其言之不聽也,出,因更其
族為輔氏。至於期日之夜,趙氏殺其守隄之吏而決其水灌知伯軍,知伯軍救水而亂,韓
、魏翼而擊之,襄子將卒犯其前,大敗知伯之軍而擒知伯。知伯身死軍破,國分為三,
為天下笑。故曰:貪愎好利,則滅國殺身之本也。

7 十過: 奚謂耽於女樂?昔者戎王使由余聘於秦,穆公問之曰:“寡人嘗聞道而未得目
見之也,願聞古之明主得國失國何常以?”由余對曰:“臣嘗得聞之矣,常以儉得之,
以奢失之。”穆公曰:“寡人不辱而問道於子,子以儉對寡人何也?”由余對曰:“臣
聞昔者堯有天下,飯於土簋,飲於土鉶,其地南至交趾,北至幽都,東西至日月之所出
入者,莫不賓服。堯禪天下,虞舜受之,作為食器,斬山木而財之,削鋸修之跡流漆墨
其上,輸之於宮以為食器,諸侯以為益侈,國之不服者十三。舜禪天下而傳之於禹,禹
作為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畫其內,縵帛為茵,蔣席頗緣,觴酌有采,而樽俎有飾,此
彌侈矣,而國之不服者三十三。夏后氏沒,殷人受之,作為大路,而建九旒,食器雕琢
,觴酌刻鏤,四壁堊墀,茵席雕文,此彌侈矣,而國之
不服者五十三。君子皆知文章矣,而欲服者彌少,臣故曰儉其道也。”由余出,公乃召
內史廖而告之,曰:“寡人聞鄰國有聖人,敵國之憂也。今由余,聖人也,寡人患之,
吾將奈何?”內史廖曰:“臣聞戎王之居,僻陋而道遠,未聞中國之聲,君其遺之女樂
,以亂其政,而後為由余請期,以疏其諫,彼君臣有間而後可圖也。”君曰:“諾。”
乃使史廖以女樂二八遺戎王,因為由余請期,戎王許諾。見其女樂而說之,設酒張飲,
日以聽樂,終歲不遷,牛馬半死。由余歸,因諫戎王,戎王弗聽,由余遂去之秦,秦穆
公迎而拜之上卿,問其兵勢與其地形,既以得之,舉兵
而伐之,兼國十二,開地千里。故曰:耽於女樂,不顧國政,亡國之禍也。

8 十過: 奚謂離內遠遊?昔者田成子遊於海而樂之,號令諸大夫曰:“言歸者死。”顏
涿聚曰:“君遊海而樂之,奈臣有圖國者何?君雖樂之,將安得?”田成子曰:“寡人
布令曰言歸者死,今子犯寡人之令。”援戈將擊之。顏涿聚曰:“昔桀殺關龍逢而紂殺
王子比干,今君雖殺臣之身以三之可也。臣言為國,非為身也。”延頸而前曰:“君擊
之矣!”君乃釋戈趣駕而歸,至三日,而聞國人有謀不內田成子者矣。田成子所以遂有
齊國者,顏涿聚之力也。故曰:離內遠遊,則危身之道也。

9 十過: 奚謂過而不聽於忠臣?昔者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為五伯長,管仲佐之
。管仲老,不能用事,休居於家,桓公從而問之曰:“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
病,政安遷之?”管仲曰:“臣老矣,不可問也。雖然,臣聞之,知臣莫若君,知子莫
若父,君其試以心決之。”君曰:“鮑叔牙何如?”管仲曰:“不可。鮑叔牙為人,剛
愎而上悍。剛則犯民以暴,愎則不得民心,悍則下不為用,其心不懼。非霸者之佐也。
”公曰:“然則豎刁何如?”管仲曰:“不可。夫人之情莫不愛其身,公妒而好內,豎
刁自?以為治內,其身不愛,又安能愛君?”公曰:“然則衛公子開方何如?”管仲曰
:“不可。齊、衛之間不過十日之行,開方為事君,欲適君之故,十五年不歸見其父母
,此非人情也,其父母之不親也,又能親君乎?”公曰:“然則易牙何如?”管仲曰:
“不可。夫易牙為君主味,君之所未嘗食唯人肉耳,易牙蒸其子首而進之,君所知也。
人之情莫不愛其子,今蒸其子以為膳於君,其子弗愛,又安能愛君乎?”公曰:“然則
孰可?”管仲曰:“隰朋可。其為人也,堅中而廉外,少欲而多信。夫堅中則足以為表
,廉外則可以大任,少欲則能臨其眾,多信則能親鄰國,此霸者之佐也,君其用之。”
君曰:“諾。”居一年餘,管仲死,君遂不用隰朋而與豎刁。刁蒞事三年,桓公南遊堂
阜,豎刁率易牙、衛公子開方及大臣為亂,桓公渴餒而死南門之寢、公守之室,身死三
月不收,蟲出於戶。故桓公之兵橫行天下,為五伯長,卒見弒於其臣,而滅高名,為天
下笑者,何也?不用管仲之過也。故曰:過而不聽於忠臣,獨行其意,則滅其高名為人
笑之始也。

10 十過: 奚謂內不量力?昔者秦之攻宜陽,韓氏急,公仲朋謂韓君曰:“與國不可恃也
,豈如因張儀為和於秦哉?因賂以名都而南與伐楚,是患解於秦而害交於楚也。”公曰:
“善。”乃警公仲之行,將西和秦。楚王聞之,懼,召陳軫而告之曰:“韓朋將西和秦,
今將奈何?”陳軫曰:“秦得韓之都一,驅其練甲,秦、韓為一以南鄉楚,此秦王之所以
廟祠而求也,其為楚害必矣,王其趣發信臣,多其車,重其幣,以奉韓曰:「不穀之國雖
小,卒已悉起,願大國之信意於秦也。因願大國令使者入境視楚之起卒也。」”韓使人之
楚,楚王因發車騎陳之下路,謂韓使者曰:“報韓君言弊邑之兵今將入境矣。”使者還報
韓君,韓君大悅,止公仲,公仲曰:“不可。夫以實告我者秦也,以名救我者楚也,聽楚
之虛言而輕誣強秦之實禍,則危國之本也。”韓君弗聽,公仲怒而歸,十日不朝。宜陽益
急,韓君令使者趣卒於楚,冠蓋相望而卒無至者,宜陽果拔,為諸侯笑。故曰:內不量力
,外恃諸侯者,則國削之患也。

11十過: 奚謂國小無禮?昔者晉公子重耳出亡過於曹。曹君袒裼而觀之。釐負羈與叔瞻侍
於前。叔瞻謂曹君曰。臣觀晉公子非常人也。君遇之無禮。彼若有時反國而起兵。即恐為
曹傷。君不如殺之。曹君弗聽。釐負羈歸而不樂。其妻問之曰。公從外來而有不樂之色何
也。負羈曰。吾聞之。有福不及。禍來連我。今日吾君召晉公子。其遇之無禮。我與在前
。吾是以不樂。其妻曰。吾觀晉公子。萬乘之主也。其左右從者。萬乘之相也。今窮而出
亡過於曹。曹遇之無禮。此若反國。必誅無禮。則曹其首也。子奚不先自貳焉。負羈曰。
諾。盛黃金於壺。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遺公子。公子見使者。再拜受其餐而辭其
璧。公子自曹入楚自楚入秦。入秦三年。秦穆公召群臣而謀曰。昔者晉獻公與寡人交。諸
侯莫弗聞。獻公不幸離群臣。出入十年矣。嗣子不善。吾恐此將令其宗廟不祓除而社稷不
血食也。如是弗定。則非與人交之道。吾欲輔重耳而入之晉。何如?群臣皆曰善。公因起
卒。革車五百乘。疇騎二千。步卒五萬。輔重耳入之于晉。立為晉君。重耳即位三年。舉
兵而伐曹矣。因令人告曹君曰。懸叔瞻而出之。我且殺而以為大戮。又令人告釐負羈曰。
軍旅薄城。吾知子不違也。其表子之閭。寡人將以為令。令軍勿敢犯。曹人聞之率其親戚
而保釐負羈之閭者七百餘家。此禮之所用也。故曹小國也。而迫於晉、楚之間。其君之危
猶累卵也。而以無禮蒞之。此所以絕世也。故曰。國小無禮。不用諫臣。則絕世之勢也。



《孤憤》
1 孤憤: 智術之士,必遠見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燭私;能法之士,必強毅而勁直,不勁直
不能矯姦。人臣循令而從事,案法而治官,非謂重人也。重人也者,無令而擅為,虧法以
利私,耗國以便家,力能得其君,此所為重人也。智術之士,明察聽用,且燭重人之陰情
;能法之士,勁直聽用,且矯重人之姦行。故智術能法之士用,則貴重之臣必在繩之外矣
。是智法之士與當塗之人,不可兩存之仇也。

2 孤憤: 當塗之人擅事要,則外內為之用矣。是以諸侯不因則事不應,故敵國為之訟。百
官不因則業不進,故群臣為之用。郎中不因則不得近主,故左右為之匿。學士不因則養祿
薄禮卑,故學士為之談也。此四助者,邪臣之所以自飾也。重人不能忠主而進其仇,人主
不能越四助而燭察其臣,故人主愈弊,而大臣愈重。凡當塗者之於人主也,希不信愛也,
又且習故。若夫即主心同乎好惡,固其所自進也。官爵貴重,朋黨又眾,而一國為之訟。
則法術之士欲干上者,非有所信愛之親,習故之澤也;又將以法術之言矯人主阿辟之心,
是與人主相反也。處勢卑賤,無黨孤特。夫以疏遠與近愛信爭,其數不勝也;以新旅與習
故爭,其數不勝也;以反主意與同好爭,其數不勝也;以輕賤與貴重爭,其數不勝也;以
一口與一國爭,其數不勝也。法術之士,操五不勝之勢,以歲數而又不得見;當塗之人,
乘五勝之資,而旦暮獨說於前;故法術之士,奚道得進,而人主奚時得悟乎?故資必不勝
而勢不兩存,法術之士焉得不危?其可以罪過誣者,以公法而誅之;其不可被以罪過者,
以私劍而窮之。是明法術而逆主上者,不僇於吏誅,必死於私劍矣。

3 孤憤: 朋黨比周以弊主,言曲以便私者,必信於重人矣。故其可以功伐借者,以官爵貴
之;其不可借以美名者,以外權重之。是以弊主上而趨於私門者,不顯於官爵,必重於外
權矣。今人主不合參驗而行誅,不待見功而爵祿,故法術之士安能蒙死亡而進其說,姦邪
之臣安肯乘利而退其身?故主上愈卑,私門益尊。夫越雖國富兵彊,中國之主皆知無益於
己也,曰:“非吾所得制也。”今有國者雖地廣人眾,然而人主壅蔽,大臣專權,是國為
越也。智不類越,而不智不類其國,不察其類者也。人主所以謂齊亡者,非地與城亡也,
呂氏弗制,而田氏用之。所以謂晉亡者,亦非地與城亡也,姬氏不制,而六卿專之也。今
大臣執柄獨斷,而上弗知收,是人主不明也。與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與亡國同事者,
不可存也。今襲跡於齊、晉,欲國安存,不可得也。

4 孤憤: 凡法術之難行也,不獨萬乘,千乘亦然。人主之左右不必智也,人主於人有所智
而聽之,因與左右論其言,是與愚人論智也。人主之左右不必賢也,人主於人有所賢而禮
之,因與左右論其行,是與不肖論賢也。智者決策於愚人,賢士程行於不肖,則賢智之士
羞而人主之論悖矣。人臣之欲得官者,其修士且以精絜固身,其智士且以治辯進業。其修
士不能以貨賂事人,恃其精潔,而更不能以枉法為治,則修智之士,不事左右,不聽請謁
矣。人主之左右,行非伯夷也,求索不得,貨賂不至,則精辯之功息,而毀誣之言起矣。
治辯之功制於近習,精潔之行決於毀譽,則修智之吏廢,則人主之明塞矣。不以功伐決智
行,不以參伍審罪過,而聽左右近習之言,則無能之士在廷,而愚污之吏處官矣。

5 孤憤: 萬乘之患,大臣太重;千乘之患,左右太信;此人主之所公患也。且人臣有大罪
,人主有大失,臣主之利與相異者也。何以明之哉?曰:主利在有能而任官,臣利在無能
而得事;主利在有勞而爵祿,臣利在無功而富貴;主利在豪傑使能,臣利在朋黨用私。是
以國地削而私家富,主上卑而大臣重。故主失勢而臣得國,主更稱蕃臣,而相室剖符,此
人臣之所以譎主便私也。故當世之重臣,主變勢而得固寵者,十無二三。是其故何也?人
臣之罪大也。臣有大罪者,其行欺主也,其罪當死亡也。智士者遠見,而畏於死亡,必不
從重人矣。賢士者修廉,而羞與姦臣欺其主,必不從重人矣。是當塗者之徒屬,非愚而不
知患者,必污而不避姦者也。大臣挾愚污之人,上與之欺主,下與之收利侵漁,朋黨比周
,相與一口,惑主敗法,以亂士民,使國家危削,主上勞辱,此大罪也。臣有大罪而主弗
禁,此大失也。使其主有大失於上,臣有大罪於下,索國之不亡者,不可得也。



《說難》
1 說難: 凡說之難:非吾知之,有以說之之難也;又非吾辯之,能明吾意之難也;又非吾
敢橫失,而能盡之難也。凡說之難,在知所說之心,可以吾說當之。所說出於為名高者也
,而說之以厚利,則見下節而遇卑賤,必棄遠矣。所說出於厚利者也,而說之以名高,則
見無心而遠事情,必不收矣。所說陰為厚利而顯為名高者也,而說之以名高,則陽收其身
而實疏之,說之以厚利,則陰用其言顯棄其身矣。此不可不察也。

2 說難: 夫事以密成,語以泄敗,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語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彼顯
有所出事,而乃以成他故,說者不徒知所出而已矣,又知其所以為,如此者身危。規異事
而當,知者揣之外而得之,事泄於外,必以為己也,如此者身危。周澤未渥也,而語極知
,說行而有功則德忘,說不行而有敗則見疑,如此者身危。貴人有過端,而說者明言禮義
以挑其惡,如此者身危。貴人或得計而欲自以為功,說者與知焉,如此者身危。彊以其所
不能為,止以其所不能已,如此者身危。故與之論大人則以為閒己矣,與之論細人則以為
賣重,論其所愛則以為藉資,論其所憎則以為嘗己也。徑省其說則以為不智而拙之,米鹽
博辯則以為多而交之。略事陳意則曰怯懦而不盡,慮事廣肆則曰草野而倨侮。此說之難,
不可不知也。

3 說難: 凡說之務,在知飾所說之所矜而滅其所恥。彼有私急也,必以公義示而強之。其
意有下也,然而不能己,說者因為之飾其美而少其不為也。其心有高也,而實不能及,說
者為之舉其過而見其惡而多其不行也。有欲矜以智能,則為之舉異事之同類者,多為之地
,使之資說於我,而佯不知也以資其智。欲內相存之言,則必以美名明之,而微見其合於
私利也。欲陳危害之事,則顯其毀誹而微見其合於私患也。譽異人與同行者,規異事與同
計者。有與同汙者,則必以大飾其無傷也;有與同敗者,則必以明飾其無失也。彼自多其
力,則毋以其難概之也;自勇其斷,則無以其謫怒之;自智其計,則毋以其敗窮之。大意
無所拂悟,辭言無所繫縻,然後極騁智辯焉,此道所得親近不疑而得盡辭也。伊尹為宰,
百里奚為虜,皆所以干其上也,此二人者,皆聖人也,然猶不能無役身以進,如此其汙也
。今以吾言為宰虜,而可以聽用而振世,此非能仕之所恥也。夫曠日離久,而周澤既渥,
深計而不疑,引爭而不罪,則明割利害以致其功,直指是非以飾其身,以此相持,此說之
成也。

4 說難: 昔者鄭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娛其意。因問於群臣:“吾欲用兵,誰
可伐者?”大夫關其思對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國也,子言
伐之何也?”胡君聞之,以鄭為親己,遂不備鄭,鄭人襲胡,取之。宋有富人,天雨牆壞
,其子曰:“不築,必將有盜。”其鄰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智其子,而
疑鄰人之父。此二人說者皆當矣,厚者為戮,薄者見疑,則非知之難也,處知則難也。故
繞朝之言當矣,其為聖人於晉,而為戮於秦也。此不可不察。

5 說難: 昔者彌子瑕有寵於衛君。衛國之法,竊駕君車者罪刖。彌子瑕母病,人閒往夜告
彌子,彌子矯駕君車以出,君聞而賢之曰:“孝哉,為母之故,忘其刖罪。”異日,與君
遊於果園,食桃而甘,不盡,以其半啗君,君曰:“愛我哉,忘其口味,以啗寡人。”及
彌子色衰愛弛,得罪於君,君曰:“是固嘗矯駕吾車,又嘗啗我以餘桃。”故彌子之行未
變於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見賢,而後獲罪者,愛憎之變也。故有愛於主則智當而加親,有
憎於主則智不當見罪而加疏。故諫說談論之士,不可不察愛憎之主而後說焉。夫龍之為蟲
也,柔可狎而騎也,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若人有嬰之者則必殺人。人主亦有逆鱗,說者
能無嬰人主之逆鱗,則幾矣。

《和氏》
1 和氏: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
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
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為誑,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於
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
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
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2 和氏: 夫珠玉人主之所急也,和雖獻璞而未美,未為主之害也,然猶兩足斬而寶乃論,
論寶若此其難也。今人主之於法術也,未必和璧之急也,而禁群臣士民之私邪;然則有道
者之不僇也,特帝王之璞未獻耳。主用術則大臣不得擅斷,近習不敢賣重;官行法則浮萌
趨於耕農,而游士危於戰陳。則法術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禍也。人主非能倍大臣之議,越民
萌之誹,獨周乎道言也。則法術之士雖至死亡,道必不論矣。

3 和氏: 昔者吳起教楚悼王以楚國之俗曰:“大臣太重,封君太眾,若此則上偪主而下虐
民,此貧國弱兵之道也。不如使封君之子孫三世而收爵祿,絕滅百吏之祿秩,損不急之枝
官,以奉選練之士。”悼王行之期年而薨矣,吳起枝解於楚。商君教秦孝公以連什伍,設
告坐之過,燔詩書而明法令,塞私門之請而遂公家之勞,禁游宦之民而顯耕戰之士。孝公
行之,主以尊安,國以富強,八年而薨,商君車裂於秦。楚不用吳起而削亂,秦行商君法
而富強,二子之言也已當矣,然而枝解吳起而車裂商君者何也?大臣苦法而細民惡治也。
當今之世,大臣貪重,細民安亂,甚於秦、楚之俗,而人主無悼王、孝公之聽,則法術之
士,安能蒙二子之危也而明己之法術哉!此世所以亂無霸王也。



《姦劫弒臣》
1 姦劫弒臣: 凡姦臣皆欲順人主之心以取親幸之勢者也。是以主有所善,臣從而譽之;主
有所憎,臣因而毀之。凡人之大體,取舍同者則相是也,取舍異者則相非也。今人臣之所
譽者,人主之所是也,此之謂同取。人臣之所毀者,人主之所非也,此之謂同舍。夫取舍
合而相與逆者,未嘗聞也,此人臣之所以取信幸之道也。夫姦臣得乘信幸之勢以毀譽進退
群臣者,人主非有術數以御之也,非參驗以審之也,必將以曩之合己信今之言,此幸臣之
所以得欺主成私者也。故主必欺於上,而臣必重於下矣,此之謂擅主之臣。國有擅主之臣
,則群下不得盡其智力以陳其忠,百官之吏不得奉法以致其功矣。何以明之?夫安利者就
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今為臣盡力以致功,竭智以陳忠者,其身困而家貧,父子
罹其害;為姦利以弊人主,行財貨以事貴重之臣者,身尊家富,父子被其澤;人焉能去安
利之道而就危害之處哉?治國若此其過也,而上欲下之無姦,吏之奉法,其不可得亦明矣
。故左右知貞信之不可以得安利也,必曰:“我以忠信事上積功勞而求安,是猶盲而欲知
黑白之情,必不幾矣。若以道化行正理不趨富貴事上而求安,是猶聾而欲審清濁之聲也,
愈不幾矣。二者不可以得安,我安能無相比周、蔽主上、為姦私以適重人哉?”此必不顧
人主之義矣。其百官之吏,亦知方正之不可以得安也,必曰:“我以清廉事上而求安,若
無規矩而欲為方圓也,必不幾矣。若以守法不朋黨治官而求安,是猶以足搔頂也,愈不幾
也。二者不可以得安,能無廢法行私以適重人哉?”此必不顧君上之法矣。故以私為重人
者眾,而以法事君者少矣。是以主孤於上而臣成黨於下,此田成之所以弒簡公者也。

2 姦劫弒臣: 夫有術者之為人臣也,得效度數之言,上明主法,下困姦臣,以尊主安國者
也。是以度數之言得效於前,則賞罰必用於後矣。人主誠明於聖人之術,而不苟於世俗之
言,循名實而定是非,因參驗而審言辭。是以左右近習之臣,知偽詐之不可以得安也,必
曰:“我不去姦私之行盡力竭智以事主,而乃以相與比周妄毀譽以求安,是猶負千鈞之重
,陷於不測之淵而求生也,必不幾矣。”百官之吏,亦知為姦利之不可以得安也,必曰:
“我不以清廉方正奉法,乃以貪污之心枉法以取私利,是猶上高陵之顛,墮峻谿之下而求
生,必不幾矣。”安危之道若此其明也,左右安能以虛言惑主,而百官安敢以貪漁下?是
以臣得陳其忠而不弊,下得守其職而不怨。此管仲之所以治齊,而商君之所以強秦也。從
是觀之,則聖人之治國也,固有使人不得不愛我之道,而不恃人之以愛為我也。恃人之以
愛為我者危矣,恃吾不可不為者安矣。夫君臣非有骨肉之親,正直之道可以得利,則臣盡
力以事主;正直之道不可以得安,則臣行私以干上。明主知之,故設利害之道以示天下而
已矣。夫是以人主雖不口教百官,不目索姦邪,而國已治矣。人主者,非目若離婁乃為明
也,非耳若師曠乃為聰也。目必,不任其數,而待目以為明,所見者少矣,非不弊之術也
。耳必,不因其勢,而待耳以為聰,所聞者寡矣,非不欺之道也。明主者,使天下不得不
為己視,天下不得不為己聽。故身在深宮之中而明照四海之內,而天下弗能蔽、弗能欺者
何也?闇亂之道廢,而聰明之勢興也。故善任勢者國安,不知因其勢者國危。古秦之俗,
君臣廢法而服私,是以國亂兵弱而主卑。商君說秦孝公以變法易俗而明公道,賞告姦,困
末作而利本事。當此之時,秦民習故俗之有罪可以得免、無功可以得尊顯也,故輕犯新法
。於是犯之者其誅重而必,告之者其賞厚而信,故姦莫不得而被刑者眾,民疾怨而眾過日
聞。孝公不聽,遂行商君之法,民後知有罪之必誅,而私姦者眾也,故民莫犯,其刑無所
加。是以國治而兵強,地廣而主尊。此其所以然者,匿罪之罰重,而告姦之賞厚也。此亦
使天下必為己視聽之道也。至治之法術已明矣,而世學者弗知也。

3 姦劫弒臣: 且夫世之愚學,皆不知治亂之情,讘多誦先古之書,以亂當世之治;智慮不
足以避阱井之陷,又妄非有術之士。聽其言者危,用其計者亂,此亦愚之至大,而患之至
甚者也。俱與有術之士,有談說之名,而實相去千萬也,此夫名同而實有異者也。夫世愚
學之人比有術之士也,猶螘垤之比大陵也,其相去遠矣。而聖人者,審於是非之實,察於
治亂之情也。故其治國也,正明法,陳嚴刑,將以救群生之亂,去天下之禍,使強不陵弱
,眾不暴寡,耆老得遂,幼孤得長,邊境不侵,君臣相親,父子相保,而無死亡係虜之患
,此亦功之至厚者也。愚人不知,顧以為暴。愚者固欲治而惡其所以治,皆惡危而喜其所
以危者。何以知之?夫嚴刑重罰者,民之所惡也,而國之所以治也;哀憐百姓、輕刑罰者
,民之所喜,而國之所以危也。聖人為法國者,必逆於世,而順於道德。知之者,同於義
而異於俗;弗知之者,異於義而同於俗。天下知之者少,則義非矣。



4 姦劫弒臣: 處非道之位,被眾口之譖,溺於當世之言,而欲當嚴天子而求安,幾不亦難
哉!此夫智士所以至死而不顯於世者也。楚莊王之弟春申君有愛妾曰余,春申君之正妻子
曰甲,余欲君之棄其妻也,因自傷其身以視君而泣,曰:“得為君之妾,甚幸。雖然,適
夫人非所以事君也,適君非所以事夫人也。身故不肖,力不足以適二主,其勢不俱適,與
其死夫人所者,不若賜死君前。妾以賜死,若復幸於左右,願君必察之,無為人笑。”君
因信妾余之詐,為棄正妻。余又欲殺甲而以其子為後,因自裂其親身衣之,以示君而泣,
曰:“余之得幸君之日久矣,甲非弗知也,今乃欲強戲余,余與爭之,至裂余之衣,而此
子之不孝,莫大於此矣。”君怒,而殺甲也。故妻以妾余之詐棄,而子以之死。從是觀之
,父之愛子也,猶可以毀而害也。君臣之相與也,非有父子之親也,而群臣之毀言非特一
妾之口也,何怪夫賢聖之戮死哉!此商君之所以車裂於秦,而吳起之所以枝解於楚者也。
凡人臣者,有罪固不欲誅,無功者皆欲尊顯。而聖人之治國也,賞不加於無功,而誅必行
於有罪者也。然則有術數者之為人也,固左右姦臣之所害,非明主弗能聽也。

5 姦劫弒臣: 世之學術者說人主,不曰“乘威嚴之勢以困姦邪之臣”,而皆曰“仁義惠愛
而已矣”。世主美仁義之名而不察其實,是以大者國亡身死,小者地削主卑。何以明之?
夫施與貧困者,此世之所謂仁義;哀憐百姓不忍誅罰者,此世之所謂惠愛也。夫有施與貧
困,則無功者得賞;不忍誅罰,則暴亂者不止。國有無功得賞者,則民不外務當敵斬首,
內不急力田疾作,皆欲行貨財、事富貴、為私善、立名譽以取尊官厚俸。故姦私之臣愈眾
,而暴亂之徒愈勝,不亡何待?夫嚴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罰者,民之所惡也。故聖人陳
其所畏以禁其邪,設其所惡以防其姦。是以國安而暴亂不起。吾以是明仁義愛惠之不足用
,而嚴刑重罰之可以治國也。無捶策之威,銜橛之備,雖造父不能以服馬。無規矩之法,
繩墨之端,雖王爾不能以成方圓。無威嚴之勢,賞罰之法,雖堯、舜不能以為治。今世主
皆輕釋重罰、嚴誅,行愛惠,而欲霸王之功,亦不可幾也。故善為主者,明賞設利以勸之
,使民以功賞,而不以仁義賜;嚴刑重罰以禁之,使民以罪誅而不以愛惠免。是以無功者
不望,而有罪者不幸矣。託於犀車良馬之上,則可以陸犯阪阻之患;乘舟之安,持楫之利
,則可以水絕江河之難;操法術之數,行重罰嚴誅,則可以致霸王之功。治國之有法術賞
罰,猶若陸行之有犀車良馬也,水行之有輕舟便楫也,乘之者遂得其成。伊尹得之湯以王
,管仲得之齊以霸,商君得之秦以強。此三人者,皆明於霸王之術,察於治強之數,而不
以牽於世俗之言;適當世明主之意,則有直任布衣之士,立為卿相之處;處位治國,則有
尊主廣地之實;此之謂足貴之臣。湯得伊尹,以百里之地立為天子;桓公得管仲,立為五
霸主,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孝公得商君,地以廣,兵以強。故有忠臣者,外無敵國之患
,內無亂臣之憂,長安於天下,而名垂後世,所謂忠臣也。若夫豫讓為智伯臣也,上不能
說人主使之明法術、度數之理,以避禍難之患,下不能領御其眾,以安其國;及襄子之殺
智伯也,豫讓乃自黔劓,敗其形容,以為智伯報襄子之仇;是雖有殘刑殺身以為人主之名

6 姦劫弒臣: 諺曰:“厲憐王。”此不恭之言也。雖然,古無虛諺,不可不察也。此謂劫
殺死亡之主言也。人主無法術以御其臣,雖長年而美材,大臣猶將得勢擅事主斷,而各為
其私急。而恐父兄豪傑之士,借人主之力,以禁誅於己也,故弒賢長而立幼弱,廢正的而
立不義。故春秋記之曰:“楚王子圍將聘於鄭,未出境,聞王病而反,因入問病,以其冠
纓絞王而殺之,遂自立也。齊崔杼,其妻美,而莊公通之,數如崔氏之室,及公往,崔子
之徒賈舉率崔子之徒而攻公,公入室,請與之分國,崔子不許,公請自刃於廟,崔子又不
聽,公乃走踰於北牆,賈舉射公,中其股,公墜,崔子之徒以戈斫公而死之,而立其弟景
公。”近之所見:李兌之用趙也,餓主父百日而死;卓齒之用齊也,擢湣王之筋,懸之廟
梁,宿昔而死。故厲雖癰腫疕瘍,上比於春秋,未至於絞頸射股也;下比於近世,未至餓
死擢筋也。故劫殺死亡之君,此其心之憂懼、形之苦痛也,必甚於厲矣。由此觀之,雖“
厲憐王”可也。



《亡徵》
1 亡徵: 凡人主之國小而家大,權輕而臣重者,可亡也。簡法禁而務謀慮,荒封內而恃交
援者,可亡也。群臣為學,門子好辯,商賈外積,小民右仗者,可亡也。好宮室臺榭陂池
,事車服器玩好,罷露百姓,煎靡貨財者,可亡也。用時日,事鬼神,信卜筮,而好祭祀
者,可亡也。聽以爵不待參驗,用一人為門戶者,可亡也。官職可以重求,爵祿可以貨得
者,可亡也。緩心而無成,柔茹而寡斷,好惡無決,而無所定立者,可亡也。饕貪而無饜
,近利而好得者,可亡也。喜淫而不周於法,好辯說而不求其用,濫於文麗而不顧其功者
,可亡也,淺薄而易見,漏泄而無藏,不能周密,而通群臣之語者,可亡也。很剛而不和
,愎諫而好勝,不顧社稷而輕為自信者,可亡也。恃交援而簡近鄰,怙強大之救,而侮所
迫之國者,可亡也。羈旅僑士,重帑在外,上閒謀計,下與民事者,可亡也。民信其相,
下不能其上,主愛信之而弗能廢者,可亡也。境內之傑不事,而求封外之士,不以功伐課
試,而好以名問舉錯,羈旅起貴以陵故常者,可亡也。輕其適正,庶子稱衡,太子未定而
主即世者,可亡也。大心而無悔,國亂而自多,不料境內之資而易其鄰敵者,可亡也。
小而不處卑,力少而不畏強,無禮而侮大鄰,貪愎而拙交者,可亡也。太子已置,而娶於
強敵以為后妻,則太子危,如是,則群臣易慮,群臣易慮者,可亡也。怯懾而弱守,蚤見
而心柔懦,知有謂可,斷而弗敢行者,可亡也。出君在外而國更置,質太子未反而君易子
,如是則國攜,國攜者,可亡也,挫辱大臣而狎其身,刑戮小民而逆其使,懷怒思恥而專
習則賊生,賊生者,可亡也。大臣兩重,父兄眾強,內黨外援以爭事勢者,可亡也。婢妾
之言聽,愛玩之智用,外內悲惋而數行不法者,可亡也。簡侮大臣,無禮父兄,勞苦百姓
,殺戮不辜者,可亡也。好以智矯法,時以行集公,法禁變易,號令數下者,可亡也。無
地固,城郭惡,無畜積,財物寡,無守戰之備而輕攻伐者,可亡也。種類不壽,主數即世
,嬰兒為君,大臣專制,樹羈旅以為黨,數割地以待交者,可亡也。太子尊顯,徒屬眾強
,多大國之交,而威勢蚤具者,可亡也。變褊而心急,輕疾而易動發,心悁忿而不訾前後
者,可亡也。主多怒而好用兵,簡本教而輕戰攻者,可亡也。貴臣相妒,大臣隆盛,外藉
敵國,內困百姓,以攻怨讎,而人主弗誅者,可亡也。君不肖而側室賢,太子輕而庶子伉
,官吏弱而人民桀,如此則國躁,國躁者,可亡也。藏怒而弗發,懸罪而弗誅,使群臣陰
憎而愈憂懼,而久未可知者,可亡也。出軍命將太重,邊地任守太尊,專制擅命,徑為而
無所請者,可亡也。后妻淫亂,主母畜穢,外內混通,男女無別,是謂兩主,兩主者,可
亡也。后妻賤而婢妾貴,太子卑而庶子尊,相室輕而典謁重,如此則內外乖,內外乖者,
可亡也。大臣甚貴,偏黨眾強,壅塞主斷而重擅國者,可亡也。私門之官用,馬府之世,
鄉曲之善舉,官職之勞廢,貴私行而賤公功者,可亡也。公家虛而大臣實,正戶貧而寄寓
富,耕戰之士困,末作之民利者,可亡也。見大利而不趨,聞禍端而不備,淺薄於爭守之
事,而務以仁義自飾者,可亡也。不為人主之孝,而慕匹夫之孝,不顧社稷之利,而聽主
母之令,女子用國,刑餘用事者,可亡也。辭辯而不法,心智而無術,主多能而不以法度
從事者,可亡也。親臣進而故人退,不肖用事而賢良伏,無功貴而勞苦賤,如是則下怨,
下怨者,可亡也。父兄大臣祿秩過功,章服侵等,宮室供養太侈,而人主弗禁,則臣心無
窮,臣心無窮者,可亡也。公婿公孫與民同門,暴傲其鄰者,可亡也。亡徵者,非曰必亡
,言其可亡也。夫兩堯不能相王,兩桀不能相亡,亡王之機,必其治亂、其強弱相踦者也
。木之折也必通蠹,牆之壞也必通隙。然木雖蠹,無疾風不折;牆雖隙,無大雨不壞。萬
乘之主,有能服術行法以為亡徵之君風雨者,其兼天下不難矣。


《三守》
1 三守: 人主有三守。三守完則國安身榮,三守不完則國危身殆。何謂三守?人臣有議當
途之失、用事之過、舉臣之情,人主不心藏而漏之近習能人,使人臣之欲有言者,不敢不
下適近習能人之心而乃上以聞人主,然則端言直道之人不得見,而忠直日疏。愛人不獨利
也,待譽而後利之;憎人不獨害也,待非而後害之;然則人主無威而重在左右矣。惡自治
之勞憚,使群臣輻湊之變,因傳柄移藉,使殺生之機、奪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此謂
三守不完。三守不完則劫殺之徵也。

2 三守: 凡劫有三:有明劫,有事劫,有刑劫。人臣有大臣之尊,外操國要以資群臣,使
外內之事非己不得行。雖有賢良,逆者必有禍,而順者必有福。然則群臣直莫敢忠主憂國
以爭社稷之利害。人主雖賢不能獨計,而人臣有不敢忠主,則國為亡國矣,此謂國無臣。
國無臣者,豈郎中虛而朝臣少哉?群臣持祿養交,行私道而不效公忠。此謂明劫。鬻寵擅
權,矯外以勝內,險言禍福得失之形,以阿主之好惡,人主聽之,卑身輕國以資之,事敗
與主分其禍,而功成則臣獨專之。諸用事之人,壹心同辭以語其美,則主言惡者必不信矣
。此謂事劫。至於守司囹圄,禁制刑罰,人臣擅之,此謂刑劫。三守不完則三劫者起,三
守完則三劫者止,三劫止塞則王矣。



《備內》
1 備內: 人主之患在於信人,信人則制於人。人臣之於其君,非有骨肉之親也,縛於勢而
不得不事也。故為人臣者,窺覘其君心也無須臾之休,而人主怠傲處其上,此世所以有劫
君弒主也。為人主而大信其子,則姦臣得乘於子以成其私,故李兌傅趙王而餓主父。為人
主而大信其妻,則姦臣得乘於妻以成其私,故優施傅麗姬,殺申生而立奚齊。夫以妻之近
與子之親而猶不可信,則其餘無可信者矣。

2 備內: 且萬乘之主,千乘之君,后妃、夫人、適子為太子者,或有欲其君之蚤死者。何
以知其然?夫妻者,非有骨肉之恩也,愛則親,不愛則疏。語曰:“其母好者其子抱。”
然則其為之反也,其母惡者其子釋。丈夫年五十而好色未解也,婦人年三十而美色衰矣。
以衰美之婦人事好色之丈夫,則身死見疏賤,而子疑不為後,此后妃、夫人之所以冀其君
之死者也。唯母為后而子為主,則令無不行,禁無不止,男女之樂不減於先君,而擅萬乘
不疑,此鴆毒扼昧之所以用也。故桃左春秋曰:“人主之疾死者不能處半。”人主弗知則
亂多資,故曰:利君死者眾則人主危。故王良愛馬,越王勾踐愛人,為戰與馳。醫善吮人
之傷,含人之血,非骨肉之親也,利所加也。故輿人成輿則欲人之富貴,匠人成棺則欲人
之夭死也,非輿人仁而匠人賊也,人不貴則輿不售,人不死則棺不買,情非憎人也,利在
人之死也。故后妃、夫人、太子之黨成而欲君之死也,君不死則勢不重,情非憎君也,利
在君之死也,故人主不可以不加心於利己死者。故日月暈圍於外,其賊在內,備其所憎,
禍在所愛。是故明王不舉不參之事,不食非常之食,遠聽而近視以審內外之失,省同異之
言以知朋黨之分,偶參伍之驗以責陳言之實,執後以應前,按法以治眾,眾端以參觀,士
無幸賞,無踰行,殺必當,罪不赦,則姦邪無所容其私。徭役多則民苦,民苦則權勢起,
權勢起則復除重,復除重則貴人富,苦民以富貴人起勢,以藉人臣,非天下長利也。故曰
徭役少則民安,民安則下無重權,下無重權則權勢滅,權勢滅則德在上矣。今夫水之勝火
亦明矣,然而釜鬵閒之,水煎沸竭盡其上,而火得熾盛焚其下,水失其所以勝者矣。今夫
治之禁姦又明於此,然守法之臣為釜鬵之行,則法獨明於胸中,而已失其所以禁姦者矣。
上古之傳言,春秋所記,犯法為逆以成大姦者,未嘗不從尊貴之臣也。然而法令之所以備
,刑罰之所以誅,常於卑賤,是以其民絕望,無所告愬。大臣比周,蔽上為一,陰相善而
陽相惡,以示無私,相為耳目,以候主隙,人主掩蔽,無道得聞,有主名而無實,臣專法
而行之,周天子是也。偏借其權勢則上下易位矣,此言人臣之不可借權勢也。



《南面》   提到《南面》的書籍
1 南面: 人主之過,在己任在臣矣,又必反與其所不任者備之,此其說必與其所任者為讎
,而主反制於其所不任者。今所與備人者,且曩之所備也。人主不能明法而以制大臣之威
,無道得小人之信矣。人主釋法而以臣備臣,則相愛者比周而相譽,相憎者朋黨而相非,
非譽交爭,則主惑亂矣。人臣者,非名譽請謁無以進取,非背法專制無以為威,非假於忠
信無以不禁,三者,惛主壞法之資也。人主使人臣雖有智能不得背法而專制,雖有賢行不
得踰功而先勞,雖有忠信不得釋法而不禁,此之謂明法。

2 南面: 人主有誘於事者,有壅於言者,二者不可不察也。人臣易言事者,少索資,以事
誣主,主誘而不察,因而多之,則是臣反以事制主也,如是者謂之誘,誘於事者困於患。
其進言少,其退費多,雖有功其進言不信,不信者有罪,事有功者必賞,則群臣莫敢飾言
以惛主。主道者,使人臣前言不復於後,後言不復於前,事雖有功,必伏其罪,謂之任下
。人臣為主設事而恐其非也,則先出說設言曰:“議是事者,妒事者也。”人主藏是言不
更聽群臣,群臣畏是言不敢議事,二勢者用,則忠臣不聽而譽臣獨任,如是者謂之壅於言
,壅於言者制於臣矣。主道者,使人臣必有言之責,又有不言之責。言無端末、辯無所驗
者,此言之責也。以不言避責、持重位者,此不言之責也。人主使人臣言者必知其端以責
其實,不言者必問其取舍以為之責,則人臣莫敢妄言矣,又不敢默然矣,言默則皆有責也
。人主欲為事,不通其端末,而以明其欲,有為之者,其為不得利,必以害反,知此者,
任理去欲。舉事有道,計其入多,其出少者,可為也。惑主不然,計其入不計其出,出雖
倍其入,不知其害,則是名得而實亡,如是者功小而害大矣。凡功者,其入多、其出少乃
可謂功。今大費無罪而少得為功,則人臣出大費而成小功,小功成而主亦有害。

3 南面: 不知治者,必曰:“無變古,毋易常。”變與不變,聖人不聽,正治而已。然則
古之無變,常之毋易,在常古之可與不可。伊尹毋變殷,太公毋變周,則湯、武不王矣。
管仲毋易齊,郭偃毋更晉,則桓、文不霸矣。凡人難變古者,憚易民之安也。夫不變古者
,襲亂之跡;適民心者,恣姦之行也。民愚而不知亂,上懦而不能更,是治之失也。人主
者,明能知治,嚴必行之,故雖拂於民心立其治。說在商君之內外而鐵殳,重盾而豫戒也
。故郭偃之始治也,文公有官卒;管仲始治也,桓公有武車;戒民之備也。是以愚贛窳墯
之民,苦小費而忘大利也,故夤虎受阿謗。??小變而失長便,故鄒賈非載旅。狎習於亂而
容於治,故鄭人不能歸。



《飾邪》
1 飾邪: 鑿龜數筴,兆曰大吉,而以攻燕者趙也。鑿龜數筴,兆曰大吉,而以攻趙者燕也
。劇辛之事,燕無功而社稷危。鄒衍之事,燕無功而國道絕。趙代先得意於燕,後得意於
齊,國亂節高,自以為與秦提衡,非趙龜神而燕龜欺也。趙又嘗鑿龜數筴而北伐燕,將劫
燕以逆秦,兆曰大吉,始攻大梁而秦出上黨矣,兵至釐而六城拔矣,至陽城,秦拔鄴矣,
龐援揄兵而南則鄣盡矣。臣故曰:趙龜雖無遠見於燕,且宜近見於秦。秦以其大吉,辟地
有實,救燕有有名。趙以其大吉,地削兵辱,主不得意而死。又非秦龜神而趙龜欺也。初
時者魏數年東鄉攻盡陶、衛,數年西鄉以失其國,此非豐隆、五行、太一、王相、攝提、
六神、五括、天河、殷搶、歲星非數年在西也,又非天缺、弧逆、刑星、熒惑、奎台非數
年在東也。故曰:龜筴鬼神不足舉勝,左右背鄉不足以專戰。然而恃之,愚莫大焉。

2 飾邪: 古者先王盡力於親民,加事於明法。彼法明則忠臣勸,罰必則邪臣止。忠勸邪止
而地廣主尊者,秦是也。群臣朋黨比周以隱正道、行私曲而地削主卑者,山東是也。亂弱
者亡,人之性也。治強者王,古之道也。越王勾踐恃大朋之龜與吳戰而不勝,身臣入宦於
吳,反國棄龜,明法親民以報吳,則夫差為擒。故恃鬼神者慢於法,恃諸侯者危其國。曹
恃齊而不聽宋,齊攻荊而宋滅曹。荊恃吳而不聽齊,越伐吳而齊滅荊。許恃荊而不聽魏,
荊攻宋而魏滅許。鄭恃魏而不聽韓,魏攻荊而韓滅鄭。今者韓國小而恃大國,主慢而聽秦
魏、恃齊荊為用,而小國愈亡。故恃人不足以廣壤,而韓不見也。荊為攻魏而加兵許、鄢
,齊攻任扈而削魏,不足以存鄭,而韓弗知也。此皆不明其法禁以治其國,恃外以滅其社
稷者也。

3 飾邪: 臣故曰:明於治之數,則國雖小,富。賞罰敬信,民雖寡,強。賞罰無度,國雖
大兵弱者,地非其地,民非其民也。無地無民,堯、舜不能以王,三代不能以強。人主又
以過予;人臣又以徒取。舍法律而言先王明君之功者,上任之以國,臣故曰:是願古之功
,以古之賞賞今之人也,主以是過予,而臣以此徒取矣。主過予則臣偷幸,臣徒取則功不
尊。無功者受賞則財匱而民望,財匱而民望則民不盡力矣。故用賞過者失民,用刑過者民
不畏。有賞不足以勸,有刑不足以禁,則國雖大,必危。故曰:小知不可使謀事,小忠不
可使主法。荊恭王與晉厲公戰於鄢陵,荊師敗,恭王傷,酣戰而司馬子反渴而求飲,其友
豎穀陽奉卮酒而進之,子反曰:“去之,此酒也。”豎穀陽曰:“非也。”子反受而飲之
。子反為人嗜酒,甘之,不能絕之於口,醉而臥。恭王欲復戰而謀事,使人召子反,子反
辭以心疾,恭王駕而往視之,入幄中聞酒臭而還,曰:“今日之戰,寡人目親傷,所恃者
司馬,司馬又如此,是亡荊國之社稷而不恤吾眾也,寡人無與復戰矣。”罷師而去之,斬
子反以為大戮。故曰:豎穀陽之進酒也,非以端惡子反也,實心以忠愛之而適足以殺之而
已矣。此行小忠而賊大忠者也。故曰:小忠,大忠之賊也。若使小忠主法,則必將赦罪以
相愛,是與下安矣,然而妨害於治民者也。

4 飾邪: 當魏之方明立辟、從憲令行之時,有功者必賞,有罪者必誅,強匡天下,威行四
鄰;及法慢,妄予,而國日削矣。當趙之方明國律、從大軍之時,人眾兵強,辟地齊、燕
;及國律慢,用者弱,而國日削矣。當燕之方明奉法、審官斷之時,東縣齊國,南盡中山
之地;及奉法已亡,官斷不用,左右交爭,論從其下,則兵弱而地削,國制於鄰敵矣。故
曰:明法者強,慢法者弱。強弱如是其明矣,而世主弗為,國亡宜矣。語曰:“家有常業
,雖饑不餓。國有常法,雖危不亡。”夫舍常法而從私意,則臣下飾於智能,臣下飾於智
能則法禁不立矣。是妄意之道行,治國之道廢也。治國之道,去害法者,則不惑於智能、
不矯於名譽矣。昔者舜使吏決鴻水,先令有功而舜殺之;禹朝諸侯之君會稽之上,防風之
君後至而禹斬之。以此觀之,先令者殺,後令者斬,則古者先貴如令矣。故鏡執清而無事
,美惡從而比焉;衡執正而無事,輕重從而載焉。夫搖鏡則不得為明,搖衡則不得為正,
法之謂也。故先王以道為常,以法為本,本治者名尊,本亂者名絕。凡智能明通,有以則
行,無以則止。故智能單道,不可傳於人。而道法萬全,智能多失。夫懸衡而知平,設規
而知圓,萬全之道也。明主使民飾於道之故,故佚而則功。釋規而任巧,釋法而任智,惑
亂之道也。亂主使民飾於智,不知道之故,故勞而無功。

5 飾邪: 釋法禁而聽請謁,群臣賣官於上,取賞於下,是以利在私家而威在群臣。故民無
盡力事主之心,而務為交於上。民好上交則貨財上流,而巧說者用。若是,則有功者愈少
。姦臣愈進而材臣退,則主惑而不知所行,民聚而不知所道,此廢法禁、後功勞、舉名譽
、聽請謁之失也。凡敗法之人,必設詐託物以來親,又好言天下之所希有,此暴君亂主之
所以惑也,人臣賢佐之所以侵也。故人臣稱伊尹、管仲之功,則背法飾智有資;稱比干、
子胥之忠而見殺,則疾強諫有辭。夫上稱賢明,下稱暴亂,不可以取類,若是者禁。君之
立法,以為是也,今人臣多立其私智。以法為非,者是邪以智。過法立智,如是者禁,主
之道也。禁主之道,必明於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夫令必行,禁必止,人主之公義
也;必行其私,信於朋友,不可為賞勸,不可為罰沮,人臣之私義也。私義行則亂,公義
行則治,故公私有分。人臣有私心,有公義。修身潔白而行公行正,居官無私,人臣之公
義也。汙行從欲,安身利家,人臣之私心也。明主在上則人臣去私心行公義,亂主在上則
人臣去公義行私心,故君臣異心。君以計畜臣,臣以計事君,君臣之交,計也。害身而利
國,臣弗為也;富國而利臣,君不行也。臣之情,害身無利;君之情,害國無親。君臣也
者,以計合者也。至夫臨難必死,盡智竭力,為法為之。故先王明賞以勸之,嚴刑以威之
。賞刑明則民盡死,民盡死則兵強主尊。刑賞不察則民無功而求得,有罪而幸免,則兵弱
主卑。故先王賢佐盡力竭智。故曰:公私不可不明,法禁不可不審,先王知之矣。



《解老》
1 解老: 德者,內也。得者,外也。上德不德,言其神不淫於外也。神不淫於外則身全,
身全之謂德。德者,得身也。凡德者,以無為集,以無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為之
欲之,則德無舍,德無舍則不全。用之思之則不固,不固則無功,無功則生於德。德則無
德,不德則在有德。故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2 解老: 所以貴無為無思為虛者,謂其意無所制也。夫無術者,故以無為無思為虛也。夫
故以無為無思為虛者,其意常不忘虛,是制於為虛也。虛者,謂其意無所制也。今制於為
虛,是不虛也。虛者之無為也,不以無為為有常,不以無為為有常則虛,虛則德盛,德盛
之謂上德,故曰:“上德無為而無不為也。”

3 解老: 仁者,謂其中心欣然愛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惡人之有禍也。生心之所不能已
也,非求其報也。故曰:“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

4 解老: 義者,君臣上下之事,父子貴賤之差也,知交朋友之接也,親疏內外之分也。臣
事君宜,下懷上宜,子事父宜,賤敬貴宜,知交友朋之相助也宜,親者內而疏者外宜。義
者,謂其宜也,宜而為之,故曰:“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

5 解老: 禮者,所以貌情也,群義之文章也,君臣父子之交也,貴賤賢不肖之所以別也。
中心懷而不諭,故疾趨卑拜而明之。實心愛而不知,故好言繁辭以信之。禮者,外節之所
以諭內也。故曰:“禮以貌情也。”凡人之為外物動也,不知其為身之禮也。眾人之為禮
也,以尊他人也,故時勸時衰。君子之為禮,以為其身,以為其身,故神之為上禮,上禮
神而眾人貳,故不能相應,不能相應,故曰:“上禮為之而莫之應。”眾人雖貳,聖人之
復恭敬盡手足之禮也不衰,故曰:“攘臂而仍之。”道有積而德有功,德者道之功。功有
實而實有光,仁者德之光。光有澤而澤有事,義者仁之事也。事有禮而禮有文,禮者義之
文也。故曰:“失道而後失德,失德而後失仁,失仁而後失義,失義而後失禮。”

6 解老: 禮為情貌者也,文為質飾者也。夫君子取情而去貌,好質而惡飾。夫恃貌而論情
者,其情惡也;須飾而論質者,其質衰也。何以論之?和氏之璧,不飾以五采,隋侯之珠
,不飾以銀黃,其質至美,物不足以飾之。夫物之待飾而後行者,其質不美也。是以父子
之間,其禮樸而不明,故曰:“禮薄也。”凡物不並盛,陰陽是也。理相奪予,威德是也
。實厚者貌薄,父子之禮是也。由是觀之,禮繁者實心衰也。然則為禮者,事通人之樸心
者也。眾人之為禮也,人應則輕歡,不應則責怨。今為禮者事通人之樸心,而資之以相責
之分,能毋爭乎?有爭則亂,故曰:“禮者,忠信之薄也,而亂之首乎。”

7 解老: 先物行先理動之謂前識,前識者,無緣而忘意度也。何以論之?詹何坐,弟子侍
,有牛鳴於門外,弟子曰:“是黑牛也而白題。”詹何曰:“然,是黑牛也,而白在其角
。”使人視之,果黑牛而以布裹其角。以詹子之術,嬰眾人之心,華焉殆矣,故曰“道之
華也”。嘗試釋詹子之察,而使五尺之愚童子視之,亦知其黑牛而以布裹其角也。故以詹
子之察,苦心傷神,而後與五尺之愚童子同功,是以曰“愚之首也”。故曰:“前識者道
之華也,而愚之首也。”

8 解老: 所謂大丈夫者,謂其智之大也。所謂處其厚不處其薄者,行情實而去禮貌也。所
謂處其實不處其華者,必緣理不徑絕也。所謂去彼取此者,去貌徑絕而取緣理好情實也。
故曰:“去彼取此。”

9 解老: 人有禍則心畏恐,心畏恐則行端直,行端直則思慮熟,思慮熟則得事理,行端直
則無禍害,無禍害則盡天年,得事理則必成功,盡天年則全而壽,必成功則富與貴,全壽
富貴之謂福。而福本於有禍,故曰:“禍兮福之所倚。”以成其功也。

10 解老: 人有福則富貴至,富貴至則衣食美,衣食美則驕心生,驕心生則行邪僻而動棄理
,行邪僻則身死夭,動棄理則無成功。夫內有死夭之難,而外無成功之名者,大禍也。而禍
本生於有福,故曰:“福兮禍之所伏”。

11 解老: 夫緣道理以從事者無不能成。無不能成者,大能成天子之勢尊,而小易得卿相將
軍之賞祿。夫棄道理而忘舉動者,雖上有天子諸侯之勢尊,而下有猗頓、陶朱、卜祝之富,
猶失其民人而亡其財資也。眾人之輕棄道理而易忘舉動者,不知其禍福之深大而道闊遠若是
也,故諭人曰:“熟知其極。”人莫不欲富貴全壽,而未有能免於貧賤死夭之禍也,心欲富
貴全壽,而今貧賤死夭,是不能至於其所欲至也。凡失其所欲之路而妄行者之謂迷,迷則不
能至於其所欲至矣。今眾人之不能至於其所欲至,故曰“迷”。眾人之所不能至於其所欲至
也,自天地之剖判以至于今,故曰:“人之迷也,其日故以久矣。”

12 解老: 所謂方者,內外相應也,言行相稱也。所謂廉者,必生死之命也,輕恬資財也。
所謂直者,義必公正,公心不偏黨也。所謂光者,官爵尊貴,衣裘壯麗也。今有道之士,雖
中外信順,不以誹謗窮墮;雖死節輕財,不以侮罷羞貪;雖義端不黨,不以去邪罪私;雖勢
尊衣美,不以夸賤欺貧。其故何也?使失路者而肯聽習問知,即不成迷也。今眾人之所以欲
成功而反為敗者,生於不知道理而不肯問知而聽能。眾人不肯問知聽能,而聖人強以其禍敗
適之,則怨。眾人多而聖人寡,寡之不勝眾,數也。今舉動而與天下之為讎,非全身長生之
道也,是以行軌節而舉之也。故曰:“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13 解老: 聰明睿智天也,動靜思慮人也。人也者,乘於天明以視,寄於天聰以聽,託於天
智以思慮。故視強則目不明,聽甚則耳不聰,思慮過度則智識亂。目不明則不能決黑白之分
,耳不聰則不能別清濁之聲,智識亂則不能審得失之地。目不能決黑白之色則謂之盲,耳不
能別清濁之聲則謂之聾,心不能審得失之地則謂之狂。盲則不能避晝日之險,聾則不能知雷
霆之害,狂則不能免人間法令之禍。書之所謂治人者,適動靜之節,省思慮之費也。所謂事
天者,不極聰明之力,不盡智識之任。苟極盡則費神多,費神多則盲聾悖狂之禍至,是以嗇
之。嗇之者,愛其精神,嗇其智識也。故曰:“治人事天莫如嗇。”

14 解老: 眾人之用神也躁,躁則多費,多費之謂侈。聖人之用神也靜,靜則少費,少費之
謂嗇。嗇之謂術也生於道理。夫能嗇也,是從於道而服於理者也。眾人離於患,陷於禍,猶
未知退,而不服從道理。聖人雖未見禍患之形,虛無服從於道理,以稱蚤服。故曰:“夫謂
嗇,是以蚤服。”

15 解老: 知治人者其思慮靜,知事天者其孔竅虛。思慮靜,故德不去。孔竅虛,則和氣日
入。故曰:“重積德。”夫能令故德不去,新和氣日至者,蚤服者也。故曰:“蚤服是謂重
積德。”積德而後神靜,神靜而後和多,和多而後計得,計得而後能御萬物,能御萬物則戰
易勝敵,戰易勝敵而論必蓋世,論必蓋世,故曰“無不克”。無不克本於重積德,故曰“重
積德則無不克”。戰易勝敵則兼有天下,論必蓋世則民人從。進兼天下而退從民人,其術遠
,則眾人莫見其端末。莫見其端末,是以莫知其極,故曰:“無不克則莫知其極。”

16 解老: 凡有國而後亡之,有身而後殃之,不可謂能有其國能保其身。夫能有其國、必能
安其社稷,能保其身、必能終其天年,而後可謂能有其國、能保其身矣。夫能有其國、保其
身者必且體道,體道則其智深,其智深則其會遠,其會遠眾人莫能見其所極。唯夫能令人不
見其事極,不見事極者為保其身、有其國,故曰:“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則可以有國”。

17 解老: 所謂有國之母,母者,道也,道也者生於所以有國之術,所以有國之術,故謂之
有國之母。夫道以與世周旋者,其建生也長,持祿也久,故曰:“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樹
木有曼根,有直根。根者,書之所謂柢也。柢也者,木之所以建生也;曼根者,木之所以持
生也。德也者,人之所以建生也;祿也者,人之所以持生也。今建於理者其持祿也久,故曰
:“深其根。”體其道者,其生日長,故曰:“固其柢。”柢固則生長,根深則視久,故曰
:“深其根,固其柢,長生久視之道也。”

18 解老: 工人數變業則失其功,作者數搖徙則亡其功。一人之作,日亡半日,十日則亡五
人之功矣。萬人之作,日亡半日,十日則亡五萬人之功矣。然則數變業者,其人彌眾,其虧
彌大矣。凡法令更則利害易,利害易則民務變,務變之謂變業。故以理觀之,事大眾而數搖
之則少成功,藏大器而數徙之則多敗傷,烹小鮮而數撓之則賊其澤,治大國而數變法則民苦
之,是以有道之君貴靜,不重變法,故曰:“治大國者若烹小鮮。”

19 解老: 人處疾則貴醫,有禍則畏鬼。聖人在上則民少欲,民少欲則血氣治,而舉動理則
少禍害。夫內無痤疽癉痔之害,而外無刑罰法誅之禍者,其輕恬鬼也甚,故曰:“以道蒞天
下其鬼不神。”治世之民不與鬼神相害也,故曰:“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傷人也。”鬼崇
也疾人之謂鬼傷人,人逐除之之謂人傷鬼也;民犯法令之謂民傷上,上刑戮民之謂上傷民;
民不犯法則上亦不行刑,上不行刑之謂上不傷人;故曰:“聖人亦不傷民。”上不與民相害
,而人不與鬼相傷,故曰:“兩不相傷。”民不敢犯法,則上內不用刑罰,而外不事利其產
業,上內不用刑罰、而外不事利其產業則民蕃息,民蕃息而畜積盛,民蕃息而畜積盛之謂有
德。凡所謂崇者,魂魄去而精神亂,精神亂則無德。鬼不崇人則魂魄不去,魂魄不去而精神
不亂,精神不亂之謂有德。上盛畜積,而鬼不亂其精神,則德盡在於民矣。故曰:“兩不相
傷,則德交歸焉。”言其德上下交盛而俱歸於民也。

20 解老: 有道之君,外無怨讎於鄰敵,而內有德澤於人民。夫外無怨讎於鄰敵者,其遇諸
侯也外有禮義。內有德澤於人民者,其治人事也務本。遇諸侯有禮義則役希起,治民事務本
則淫奢止。凡馬之所以大用者,外供甲兵,而內給淫奢也。今有道之君,外希用甲兵,而內
禁淫奢。上不事馬於戰鬥逐北,而民不以馬遠淫通物,所積力唯田疇,積力於田疇必且糞灌
,故曰:“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也。”

21 解老: 人君者無道,則內暴虐其民,而外侵欺其鄰國。內暴虐則民產絕,外侵欺則兵數
起。民產絕則畜生少,兵數起則士卒盡。畜生少則戎馬乏,士卒盡則軍危殆。戎馬乏則將馬
出,軍危殆則近臣役。馬者,軍之大用;郊者,言其近也。今所以給軍之具於將馬近臣,故
曰:“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矣。”

22 解老: 人有欲則計會亂,計會亂而有欲甚,有欲甚則邪心勝,邪心勝則事經絕,事經絕
則禍難生。由是觀之,禍難生於邪心,邪心誘於可欲。可欲之類,進則教良民為姦,退則令
善人有禍。姦起則上侵弱君,禍至則民人多傷。然則可欲之類,上侵弱君而下傷人民。夫上
侵弱君而下傷人民者,大罪也。故曰:“禍莫大於可欲。”是以聖人不引五色,不淫於聲樂
,明君賤玩好而去淫麗。人無毛羽,不衣則不犯寒。上不屬天,而下不著地,以腸胃為根本
,不食則不能活。是以不免於欲利之心,欲利之心不除,其身之憂也。故聖人衣足以犯寒,
食足以充虛,則不憂矣。眾人則不然,大為諸侯,小餘千金之資,其欲得之憂不除也,胥靡
有免,死罪時活,今不知足者之憂,終身不解,故曰:“禍莫大於不知足。”故欲利甚於憂
,憂則疾生,疾生而智慧衰,智慧衰則失度量,失度量則妄舉動,妄舉動則禍害至,禍害至
而疾嬰內,疾嬰內則痛禍薄外,痛禍薄外則苦痛雜於腸胃之間,苦痛雜於腸胃之間則傷人也
憯,憯則退而自咎,退而自咎也生於欲利,故曰:“咎莫憯於欲利。”

23 解老: 道者,萬物之所然也,萬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萬物之所以成
也。故曰:“道,理之者也。”物有理不可以相薄,物有理不可以相薄故理之為物之制。萬
物各異理,萬物各異理而道盡。稽萬物之理,故不得不化;不得不化,故無常操;無常操,
是以死生氣稟焉,萬智斟酌焉,萬事廢興焉。天得之以高,地得之以藏,維斗得之以成其威
,日月得之以恆其光,五常得之以常其位,列星得之以端其行,四時得之以御其變氣,軒轅
得之以擅四方,赤松得之與天地統,聖人得之以成文章。道與堯、舜俱智,與接輿俱狂,與
桀、紂俱滅,與湯、武俱昌。以為近乎,遊於四極;以為遠乎,常在吾側;以為暗乎,其光
昭昭;以為明乎,其物冥冥;而功成天地,和化雷霆,宇內之物,恃之以成。凡道之情,不
制不形,柔弱隨時,與理相應。萬物得之以死,得之以生;萬事得之以敗,得之以成。道譬
諸若水,溺者多飲之即死,渴者適飲之即生。譬之若劍戟,愚人以行忿則禍生,聖人以誅暴
則福成。故得之以死,得之以生,得之以敗,得之以成。

24 解老: 人希見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圖以想其生也,故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謂之
象也。今道雖不可得聞見,聖人執其見功以處見其形,故曰:“無狀之狀,無物之象。”

25 解老: 凡理者,方圓、短長、麤靡、堅脆之分也。故理定而後可得道也。故定理有存亡
,有死生,有盛衰。夫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後衰者,不可謂常。唯夫與天地之
剖判也具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謂常。而常者,無攸易,無定理,無定理非在於常
所,是以不可道也。聖人觀其玄虛,用其周行,強字之曰道,然而可論,故曰:“道之可道
,非常道也。”

26 解老: 人始於生而卒於死。始之謂出,卒之謂入,故曰:“出生入死。”人之身三百六
十節,四肢,九竅,其大具也。四肢與九竅十有三者,十有三者之動靜盡屬於生焉。屬之謂
徒也,故曰:“生之徒也十有三者。”至死也十有三具者皆還而屬之於死,死之徒亦有十三
,故曰:“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凡民之生生而生者固動,動盡則損也,而動不
止,是損而不止也,損而不止則生盡,生盡之謂死,則十有三具者皆為死死地也。故曰:“
民之生,生而動,動皆之死地,之十有三。”是以聖人愛精神而貴處靜,此甚大於兕虎之害
。夫兕虎有域,動靜有時,避其域,省其時,則免其兕虎之害矣。民獨知兕虎之有爪角也,
而莫知萬物之盡有爪角也,不免於萬物之害。何以論之?時雨降集,曠野閒靜,而以昏晨犯
山川,則風露之爪角害之。事上不忠,輕犯禁令,則刑法之爪角害之。處鄉不節,憎愛無度
,則爭鬥之爪角害之。嗜慾無限,動靜不節,則痤疽之爪角害之。好用其私智而棄道理,則
網羅之爪角害之。兕虎有域,而萬害有原,避其域,塞其原,則免於諸害矣。凡兵革者,所
以備害也。重生者雖入軍無忿爭之心,無忿爭之心則無所用救害之備。此非獨謂野處之軍也
,聖人之遊世也無害人之心,無害人之心則必無人害,無人害則不備人,故曰:“陸行不遇
兕虎。”入山不恃備以救害,故曰:“入軍不備甲兵。”遠諸害,故曰:“兕無所投其角,
虎無所錯其爪,兵無所容其刃。”不設備而必無害,天地之道理也。體天地之道,故曰:“
無死地焉。”動無死地,而謂之“善攝生”矣。

27 解老: 愛子者慈於子,重生者慈於身,貴功者慈於事。慈母之於弱子也,務致其福,務
致其福則事除其禍,事除其禍則思慮熟,思慮熟則得事理,得事理則必成功,必成功則其行
之也不疑,不疑之謂勇。聖人之於萬事也,盡如慈母之為弱子慮也,故見必行之道,見必行
之道則明,其從事亦不疑,不疑之謂勇。不疑生於慈,故曰:“慈故能勇。”

28 解老: 周公曰:“冬日之閉凍也不固,則春夏之長草木也不茂。”天地不能常侈常費,
而況於人乎?故萬物必有盛衰,萬事必有弛張,國家必有文武,官治必有賞罰。是以智士儉
用其財則家富,聖人愛寶其神則精盛,人君重戰其卒則民眾。民眾則國廣,是以舉之曰:“
儉故能廣。”

29 解老: 凡物之有形者易裁也,易割也。何以論之?有形則有短長,有短長則有小大,有
小大則有方圓,有方圓則有堅脆,有堅脆則有輕重,有輕重則有白黑。短長、大小、方圓、
堅脆、輕重、白黑之謂理。理定而物易割也。故議於大庭而後言則立,權議之士知之矣。故
欲成方圓而隨其規矩,則萬事之功形矣。而萬物莫不有規矩。議言之士,計會規矩也。聖人
盡隨於萬物之規矩,故曰:“不敢為天下先。”不敢為天下先則事無不事,功無不功,而議
必蓋世,欲無處大官,其可得乎?處大官之謂為成事長,是以故曰:“不敢為天下先,故能
為成事長。”

30 解老: 慈於子者不敢絕衣食,慈於身者不敢離法度,慈於方圓者不敢舍規矩。故臨兵而
慈於士吏則戰勝敵,慈於器械則城堅固。故曰:“慈於戰則勝,以守則固。”夫能自全也而
盡隨於萬物之理者,必且有天生。天生也者,生心也。故天下之道盡之生也,若以慈衛之也
。事必萬全,而舉無不當,則謂之寶矣。故曰:“吾有三寶,持而寶之。”

31 解老: 書之所謂大道也者,端道也。所謂貌施也者,邪道也。所謂徑大也者,佳麗也。
佳麗也者,邪道之分也。朝甚除也者,獄訟繁也。獄訟繁則田荒,田荒則府倉虛,府倉虛則
國貧,國貧而民俗淫侈,民俗淫侈則衣食之業絕,衣食之業絕則民不得無飾巧詐,飾巧詐則
知采文,知采文之謂服文采。獄訟繁、倉廩虛、而有以淫侈為俗,則國之傷也若以利劍刺之
。故曰:“帶利劍。”諸夫飾智故以至於傷國者,其私家必富,私家必富,故曰:“資貨有
餘。”國有若是者,則愚民不得無術而效之,效之則小盜生。由是觀之,大姦作則小盜隨,
大姦唱則小盜和。竽也者,五聲之長者也,故竽先則鍾瑟皆隨,竽唱則諸樂皆和。今大姦作
則俗之民唱,俗之民唱則小盜必和,故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而貨資有餘者,是之謂盜
竽矣。

32 解老: 人無愚智,莫不有趨舍。恬淡平安,莫不知禍福之所由來。得於好惡,怵於淫物
,而後變亂。所以然者,引於外物,亂於玩好也。恬淡有趨舍之義,平安知禍福之計。而今
也玩好變之,外物引之,引之而往,故曰:“拔。”至聖人不然,一建其趨舍,雖見所好之
物不能引,不能引之謂不拔。一於其情,雖有可欲之類,神不為動,神不為動之謂不脫。為
人子孫者體此道,以守宗廟不滅之謂祭祀不絕。身以積精為德,家以資財為德,鄉國天下皆
以民為德。今治身而外物不能亂其精神,故曰:“脩之身,其德乃真。”真者,慎之固也。
治家,無用之物不能動其計則資有餘,故曰:“脩之家,其德有餘。”治鄉者行此節,則家
之有餘者益眾,故曰:“脩之鄉,其德乃長。”治邦者行此節,則鄉之有德者益眾,故曰:
“脩之邦,其德乃豐。”蒞天下者行此節,則民之生莫不受其澤,故曰:“脩之天下,其德
乃普。”脩身者以此別君子小人,治鄉治邦蒞天下者各以此科適觀息耗則萬不失一,故曰:
“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奚以知天下之然也以此。
”


《喻老》
1 喻老: 天下有道無急患則曰靜,遽傳不用,故曰:“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攻擊不休
,相守數年不已,甲冑生蟣蝨,鷰雀處帷幄,而兵不歸,故曰:“戎馬生於郊。”

2 喻老: 翟人有獻豐狐、玄豹之皮於晉文公,文公受客皮而歎曰:“此以皮之美自為罪。”
夫治國者以名號為罪,徐偃王是也。以城與地為罪,虞、虢是也。故曰:“罪莫大於可欲。
”

3 喻老: 智伯兼范、中行而攻趙不已,韓、魏反之,軍敗晉陽,身死高梁之東,遂卒被分,
漆其首以為溲器,故曰:“禍莫大於不知足。”

4 喻老: 虞君欲屈產之乘,與垂棘之璧,不聽宮之奇,故邦亡身死,故曰:“咎莫憯於欲得
。”

5 喻老: 邦以存為常,霸王其可也。身以生為常,富貴其可也。不欲自害則邦不亡身不死,
故曰:“知足之為足矣。”

6 喻老: 楚莊王既勝狩於河雍,歸而賞孫叔敖,孫叔敖請漢間之地,沙石之處。楚邦之法,
祿臣再世而收地,唯孫叔敖獨在。此不以其邦為收者,瘠也,故九世而祀不絕。故曰:“善
建不拔,善抱不脫,子孫以其祭祀世世不輟”,孫叔敖之謂也。

7 喻老: 制在己曰重,不離位曰靜。重則能使輕,靜則能使躁。故曰:“重為輕根,靜為躁
君。故曰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也。”邦者,人君之輜重也。主父生傳其邦,此離其輜重者也
。故雖有代、雲中之樂,超然已無趙矣。主父,萬乘之主,而以身輕於天下,無勢之謂輕,
離位之謂躁,是以生幽而死。故曰:“輕則失臣,躁則失君”,主父之謂也。

8 喻老: 勢重者,人君之淵也。君人者勢重於人臣之閒,失則不可復得也。簡公失之於田成
,晉公失之於六卿,而邦亡身死。故曰:“魚不可脫於深淵。”賞罰者,邦之利器也,在君
則制臣,在臣則勝君。君見賞,臣則損之以為德;君見罰,臣則益之以為威。人君見賞而人
臣用其勢,人君見罰而人臣乘其威。故曰:“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9 喻老: 越王入宦於吳,而觀之伐齊以弊吳。吳兵既勝齊人於艾陵,張之於江、濟,強之於
黃池,故可制於五湖。故曰:“將欲翕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晉獻公將欲
襲虞,遺之以璧馬;知伯將襲仇由,遺之以廣車。故曰:“將欲取之,必固與之。”起事於
無形,而要大功於天下,是謂微明。處小弱而重自卑謂損弱勝強也。

10 喻老: 有形之類,大必起於小;行久之物,族必起於少。故曰:天下之難事必作於易,
天下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欲制物者於其細也,故曰:“圖難於其易也,為大於其細也。”
千丈之隄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故曰:白圭之行隄也塞其穴,丈人之慎火
也塗其隙。是以白圭無水難,丈人無火患。此皆慎易以避難,敬細以遠大者也。扁鵲見蔡桓
公,立有間,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桓侯曰:“寡人無。”扁鵲出,桓
侯曰:“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
桓侯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
桓侯又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桓侯故使人問之,扁鵲曰
:“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鍼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
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居五日,桓公體痛,使人索扁鵲,已
逃秦矣,桓侯遂死。故良醫之治病也,攻之於腠理,此皆爭之於小者也。夫事之禍福亦有腠
理之地,故曰:“聖人蚤從事焉。”

11 喻老: 昔晉公子重耳出亡過鄭,鄭君不禮,叔瞻諫曰:“此賢公子也,君厚待之,可以
積德。”鄭君不聽。叔瞻又諫曰:“不厚待之,不若殺之,無令有後患。”鄭君又不聽。及
公子返晉邦,舉兵伐鄭,大破之,取八城焉。晉獻公以垂棘之璧假道於虞而伐虢,大夫宮之
奇諫曰:“不可。脣亡而齒寒,虞、虢相救,非相德也。今日晉滅虢,明日虞必隨之亡。”
虞君不聽,受其璧而假之道。晉已取虢,還,反滅虞。此二臣者皆爭於腠理者也,而二君不
用也。然則叔瞻、宮之奇亦虞、鄭之扁鵲也,而二君不聽,故鄭以破,虞以亡。故曰:“其
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謀也。”

12 喻老: 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以為象箸必不加於土鉶,必將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
羹菽藿,則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食於茅屋之下,則錦衣九重,廣室高臺。吾
畏其卒,故怖其始。居五年,紂為肉圃,設炮烙,登糟邱,臨酒池,紂遂以亡。故箕子見象
箸以知天下之禍,故曰:“見小曰明。”

13 喻老: 句踐入宦於吳,身執干戈為吳王洗馬,故能殺夫差於姑蘇。文王見詈於王門,顏
色不變,而武王擒紂於牧野。故曰:“守柔曰強。”越王之霸也不病宦,武王之王也不病詈
。故曰:“聖人之不病也,以其不病,是以無病也。”

14 喻老: 宋之鄙人得璞玉而獻之子罕,子罕不受,鄙人曰:“此寶也,宜為君子器,不宜
為細人用。”子罕曰:“爾以玉為寶,我以不受子玉為寶。”是鄙人欲玉,而子罕不欲玉。
故曰:“欲不欲,而不貴難得之貨。”

15 喻老: 王壽負書而行,見徐馮於周塗,馮曰:“事者,為也。為生於時,知者無常事。
書者,言也。言生於知,知者不藏書。今子何獨負之而行?”於是王壽因焚其書而舞之。故
知者不以言談教,而慧者不以藏書篋。此世之所過也,而王壽復之,是學不學也。故曰:“
學不學,復歸眾人之所過也。”

16 喻老: 夫物有常容,因乘以導之,因隨物之容。故靜則建乎德,動則順乎道。宋人有為
其君以象為楮葉者,三年而成。豐殺莖柯,毫芒繁澤,亂之楮葉之中而不可別也。此人遂以
功食祿於宋邦。列子聞之曰:“使天地三年而成一葉,則物之有葉者寡矣。”故不乘天地之
資,而載一人之身;不隨道理之數,而學一人之智;此皆一葉之行也。故冬耕之稼,后稷不
能羨也;豐年大禾,臧獲不能惡也。以一人力,則后稷不足;隨自然,則臧獲有餘。故曰:
“恃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也。”

17 喻老: 空竅者,神明之戶牖也。耳目竭於聲色,精神竭於外貌,故中無主。中無主則禍
福雖如丘山無從識之,故曰:“不出於戶,可以知天下;不闚於牖,可以知天道。”此言神
明之不離其實也。

18 喻老: 趙襄主學御於王子期,俄而與於期逐,三易馬而三後。襄主曰:“子之教我御術
未盡也。”對曰:“術已盡,用之則過也。凡御之所貴,馬體安於車,人心調於馬,而後可
以進速致遠。今君後則欲逮臣,先則恐逮於臣。夫誘道爭遠,非先則後也。而先後心皆在於
臣,上何以調於馬,此君之所以後也。”白公勝慮亂,罷朝,倒杖而策銳貫顊,血流至於地
而不知。鄭人聞之曰:“顊之忘,將何為忘哉!”故曰:“其出彌遠者,其智彌少。”此言
智周乎遠,則所遺在近也,是以聖人無常行也。能並智,故曰:“不行而知。”能並視,故
曰:“不見而明。”隨時以舉事,因資而立功,用萬物之能而獲利其上,故曰:“不為而成
。”

19 喻老: 楚莊王蒞政三年,無令發,無政為也。右司馬御座而與王隱曰:“有鳥止南方之
阜,三年不翅不飛不鳴,嘿然無聲,此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將以長羽翼。不飛不
鳴,將以觀民則。雖無飛,飛必沖天;雖無鳴,鳴必驚人。子釋之,不穀知之矣。”處半年
,乃自聽政,所廢者十,所起者九,誅大臣五,舉處士六,而邦大治。舉兵誅齊,敗之徐州
,勝晉於河雍,合諸侯於宋,遂霸天下。莊王不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見示,故有大功
。故曰:“大器晚成,大音希聲。”

20 喻老: 楚莊王欲伐越,杜子諫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亂兵弱。”杜子曰:“
臣愚患之。智如目也,能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見其睫。王之兵自敗於秦、晉,喪地數百里,
此兵之弱也。莊蹻為盜於境內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亂也。王之弱亂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
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難,不在見人,在自見。故曰:“自見之謂明。”

21 喻老: 子夏見曾子,曾子曰:“何肥也?”對曰:“戰勝故肥也。”曾子曰:“何謂也
?”子夏曰:“吾入見先王之義則榮之,出見富貴之樂又榮之,兩者戰於胸中,未知勝負,
故臞。今先王之義勝,故肥。”是以志之難也,不在勝人,在自勝也。故曰:“自勝之謂強
。”

22 喻老: 周有玉版,紂令膠鬲索之,文王不予,費仲來求,因予之。是膠鬲賢而費仲無道
也。周惡賢者之得志也,故予費仲。文王舉太公於渭濱者,貴之也;而資費仲玉版者,是愛
之也。故曰:“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知大迷,是謂要妙。”



《說林上》
1 說林上: 湯以伐桀,而恐天下言己為貪也,因乃讓天下於務光。而恐務光之受之也,乃使
人說務光曰:“湯殺君而欲傳惡聲于子,故讓天下於子。”務光因自投於河。

2 說林上: 秦武王令甘茂擇所欲為於僕與行事,孟卯曰:“公不如為僕。公所長者、使也,
公雖為僕,王猶使之於公也。公佩僕璽而為行事,是兼官也。”

3 說林上: 子圉見孔子於商太宰,孔子出,子圉入,請問客,太宰曰:“吾已見孔子,則視
子猶蚤蝨之細者也。吾今見之於君。”子圉恐孔子貴於君也,因謂太宰曰:“君已見孔子,
亦將視子猶蚤蝨也。”太宰因弗復見也。

4 說林上: 魏惠王為臼里之盟,將復立於天子,彭喜謂鄭君曰:“君勿聽,大國惡有天子,
小國利之。若君與大不聽,魏焉能與小立之。”

5 說林上: 晉人伐邢,齊桓公將救之,鮑叔曰:“太蚤。邢不亡,晉不敝,晉不敝,齊不重
。且夫持危之功,不如存亡之德大。君不如晚救之以敝晉,齊實利。待邢亡而復存之,其名
實美。”桓公乃弗救。

6 說林上: 子胥出走,邊候得之,子胥曰:“上索我者,以我有美珠也。今我已亡之矣,我
且曰子取吞之。”候因釋之。

7 說林上: 慶封為亂於齊而欲走越,其族人曰:“晉近,奚不之晉?”慶封曰:“越遠,利
以避難。”族人曰:“變是心也,居晉而可。不變是心也,雖遠越,其可以安乎!”

8 說林上: 智伯索地於魏宣子,魏宣子弗予,任章曰:“何故不予?”宣子曰:“無故請地
,故弗予。”任章曰:“無故索地,鄰國必恐,彼重欲無厭,天下必懼,君予之地,智伯必
驕而輕敵,鄰邦必懼而相親,以相親之兵待輕敵之國,則智伯之命不長矣。《周書》曰:“
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予之。”君不如予之以驕智伯。且君何釋以天下圖智
氏,而獨以吾國為智氏質乎?”君曰:“善。”乃與之萬戶之邑,智伯大悅。因索地於趙,
弗與,因圍晉陽,韓、魏反之外,趙氏應之內,智氏自亡。

9 說林上: 秦康公築臺三年,荊人起兵,將欲以兵攻齊,任妄曰:“饑召兵,疾召兵,勞召
兵,亂召兵。君築臺三年,今荊人起兵將攻齊,臣恐其攻齊為聲,而以襲秦為實也,不如備
之。”戍東邊,荊人輟行。

10 說林上: 齊攻宋,宋使臧孫子南求救於荊,荊大說,許救之,甚歡,臧孫子憂而反,其
御曰:“索救而得,今子有憂色何也?”臧孫子曰:“宋小而齊大,夫救小宋而惡於大齊,
此人之所以憂也,而荊王說,必以堅我也。我堅而齊敝,荊之所利也。”臧孫子乃歸,齊人
拔五城於宋而荊救不至。

11 說林上: 魏文侯借道於趙而攻中山,趙肅侯將不許,趙刻曰:“君過矣。魏攻中山而弗
能取,則魏必罷,罷則魏輕,魏輕則趙重。魏拔中山,必不能越趙而有中山也,是用兵者魏
也,而得地者趙也。君必許之。許之而大歡,彼將知君利之也,必將輟行。君不如借之道,
示以不得已也。”

12 說林上: 鴟夷子皮事田成子,田成子去齊,走而之燕,鴟夷子皮負傳而從,至望邑,子
皮曰:“子獨不聞涸澤之蛇乎?澤涸,蛇將徙,有小蛇謂大蛇曰:子行而我隨之,人以為蛇
之行者耳,必有殺子,不如相銜負我以行,人以我為神君也。乃相銜負以越公道,人皆避之
,曰:神君也。今子美而我惡,以子為我上客,千乘之君也;以子為我使者,萬乘之卿也。
子不如為我舍人。”田成子因負傳而隨之,至逆旅,逆旅之君待之甚敬,因獻酒肉。

13 說林上: 溫人之周,周不納客,問之曰:“客耶?”對曰:“主人。”問其巷人而不知
也,吏因囚之,君使人問之曰:“子非周人也,而自謂非客何也?”對曰:“臣少也誦詩曰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今君,天子,則我天子之臣也,豈有為人之
臣而又為之客哉?故曰主人也。”君使出之。

14 說林上: 韓宣王謂樛留曰:“吾欲兩用公仲、公叔其可乎?”對曰:“不可。晉用六卿
而國分,簡公兩用田成、闞止而簡公殺,魏兩用犀首、張儀而西河之外亡。今王兩用之,其
多力者樹其黨,寡力者借外權。群臣有內樹黨以驕主,有外為交以削地,則王之國危矣。”

15 說林上: 紹績昧醉寐而亡其裘,宋君曰:“醉足以亡裘乎?”對曰:“桀以醉亡天下,
而。《康誥》曰:‘毋彝酒。’者,彝酒、常酒也,常酒者,天子失天下,匹夫失其身。”

16 說林上: 管仲、隰朋從於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
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行山中無水,隰朋曰:“蟻冬居山之陽,夏居山之陰,
蟻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聖,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難師於
老馬與蟻,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師聖人之智,不亦過乎。

17 說林上: 有獻不死之藥於荊王者,謁者操之以入,中射之士問曰:“可食乎?”曰:“
可。”因奪而食之,王大怒,使人殺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說王曰:“臣問謁者曰可食,
臣故食之,是臣無罪,而罪在謁者也。且客獻不死之藥,臣食之而王殺臣,是死藥也,是客
欺王也。夫殺無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也,不如釋臣。”王乃不殺。

18 說林上: 田駟欺鄒君,鄒君將使人殺之,田駟恐,告惠子,惠子見鄒君曰:“今有人見
君,則眇其一目,奚如?”君曰:“我必殺之。”惠子曰:“瞽,兩目眇,君奚為不殺?”
君曰:“不能勿犁。”惠子曰:“田駟東慢齊侯,南欺荊王,駟之於欺人,瞽也,君奚怨焉
?”鄒君乃不殺。

19 說林上: 魯穆公使眾公子或宦於晉,或宦於荊,犁鉏曰:“假人於越而救溺子,越人雖
善遊,子必不生矣。失火而取水於海,海水雖多,火必不滅矣,遠水不救近火也。今晉與荊
雖強,而齊近,魯患其不救乎?”

20 說林上: 嚴遂不善周君,患之,馮沮曰:“嚴遂相,而韓傀貴於君,不如行賊於韓傀,
則君必以為嚴氏也。”

21 說林上: 張譴相韓,病將死,公乘無正懷三十金而問其疾,居一月自問張譴曰:“若子
死,將誰使代子?”答曰:“無正重法而畏上,雖然,不如公子食我之得民也。”張譴死,
因相公乘無正。

22 說林上: 樂羊為魏將而攻中山,其子在中山,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遺之羹,樂羊坐於幕下
而啜之,盡一杯,文侯謂堵師贊曰:“樂羊以我故而食其子之肉。”答曰:“其子而食之,
且誰不食?”樂羊罷中山,文侯賞其功而疑其心。孟孫獵得麑,使秦西巴持之歸,其母隨之
而啼,秦西巴弗忍而與之,孟孫歸,至而求麑,答曰:“余弗忍而與其母。”孟孫大怒,逐
之,居三月,復召以為其子傅,其御曰:“曩將罪之,今召以為子傅何也?”孟孫曰:“夫
不忍麑,又且忍吾子乎?”故曰:“巧詐不如拙誠。”樂羊以有功見疑,秦西巴以有罪益信
。

23 說林上: 曾從子,善相劍者也。衛君怨吳王,曾從子曰:“吳王好劍,臣相劍者也,臣
請為吳王相劍,拔而示之,因為君刺之。”衛君曰:“子為之是也,非緣義也,為利也。吳
強而富,衛弱而貧,子必往,吾恐子為吳王用之於我也。”乃逐之。

24 說林上: 紂為象箸而箕子怖,以為象箸必不盛羹於土簋,則必犀玉之杯,玉杯象箸必不
盛菽藿,則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舍茅茨之下,則必錦衣九重,高臺廣室也
。稱此以求,則天下不足矣。聖人見微以知萌,見端以知末,故見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
。

25 說林上: 周公旦已勝殷,將攻商、蓋,辛公甲曰:“大難攻,小易服,不如服眾小以劫
大。”乃攻九夷而商、蓋服矣。

26 說林上: 紂為長夜之飲,懼以失日,問其左右盡不知也,乃使人問箕子,箕子謂其徒曰
:“為天下主而一國皆失日,天下其危矣。一國皆不知而我獨知之,吾其危矣。”辭以醉而
不知。

27 說林上: 魯人身善織屨,妻善織縞,而欲徒於越,或謂之曰:“子必窮矣。”魯人曰:
“何也?”曰:“屨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縞為冠之也,而越人被髮。以子之所長,游於
不用之國,欲使無窮,其可得乎?”

28 說林上: 陳軫貴於魏王,惠子曰:“必善事左右,夫楊橫樹之即生,倒樹之即生,折而
樹之又生。然使十人樹之而一人拔之,則毋生楊至。以十人之眾,樹易生之物,而不勝一人
者何也?樹之難而去之易也。子雖工自樹於王,而欲去子者眾,子必危矣。”

29 說林上: 魯季孫新弒其君,吳起仕焉。或謂起曰:“夫死者,始死而血,已血而衄,已
衄而灰,已灰而土,及其土也,無可為者矣。今季孫乃始血,其毋乃未可知也。”吳起因去
之晉。

30 說林上: 隰斯彌見田成子,田成子與登臺四望,三面皆暢,南望,隰子家之樹蔽之,田
成子亦不言,隰子歸,使人伐之,斧離數創,隰子止之,其相室曰:“何變之數也?”隰子
曰:“古者有諺曰:知淵中之魚者不祥。夫田子將有大事,而我示之知微,我必危矣。不伐
樹未有罪也,知人之所不言,其罪大矣。”乃不伐也。

31 說林上: 楊子過於宋東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惡者貴,美者賤。楊子問其故,逆旅之父
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惡者自惡,吾不知其惡也。”楊子謂弟子曰:“行賢而
去自賢之心,焉往而不美。”

32 說林上: 衛人嫁其子而教之曰:“必私積聚。為人婦而出,常也。其成居,幸也。”其
子因私積聚,其姑以為多私而出之,其子所以反者倍其所以嫁。其父不自罪於教子非也,而
自知其益富。今人臣之處官者皆是類也。

33 說林上: 魯丹三說中山之君而不受也,因散五十金事其左右,復見,未語,而君與之食
。魯丹出,而不反舍,遂去中山。其御曰:“反見,乃始善我,何故去之?”魯丹曰:“夫
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未出境,而公子惡之曰:“為趙來閒中山。”君因索而罪之
。

34 說林上: 田伯鼎好士而存其君,白公好士而亂荊,其好士則同,其所以為則異。公孫友
自刖而尊百里,豎刁自宮而諂桓公,其自刑則同,其所以自刑之為則異。慧子曰:“狂者東
走,逐者亦東走,其東走則同,其所以東走之為則異。故曰:同事之人,不可不審察也。”



《說林下》
1 說林下: 伯樂教二人相踶馬,相與之簡子廄觀馬。一人舉踶馬,其一人從後而循之,三撫
其尻而馬不踶,此自以為失相。其一人曰:“子非失相也。此其為馬也,踒肩而腫膝。夫踶
馬也者,舉後而任前,腫膝不可任也,故後不舉。子巧於相踶馬而拙於任腫膝。”夫事有所
必歸,而以有所,腫膝而不任,智者之所獨知也。惠子曰:“置猿於柙中,則與豚同。”故
勢不便,非所以逞能也。

2 說林下: 衛將軍文子見曾子,曾子不起而延於坐席,正身於奧。文子謂其御曰:“曾子,
愚人也哉!以我為君子也,君子安可毋敬也?以我為暴人也,暴人安可侮也?曾子不僇命也
。”

3 說林下: 鳥有翢翢者,重首而屈尾,將欲飲於河則必顛,乃銜其羽而飲之。人之所有飲不
足者,不可不索其羽也。

4 說林下: 鱣似蛇,蠶似蠋。人見蛇則驚駭,見蠋則毛起。漁者持鱣,婦人拾蠶,利之所在
,皆為賁、諸。

5 說林下: 伯樂教其所憎者相千里之馬,教其所愛者相駑馬。千里之馬時一,其利緩,駑馬
日售,其利急。此《周書》所謂“下言而上用者惑也。”

6 說林下: 桓赫曰:“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
,大不可小也。”舉事亦然,為其不可復者也,則事寡敗矣。

7 說林下: 崇侯、惡來知不適紂之誅也,而不見武王之滅之也。比干、子胥知其君之必亡也
,而不知身之死也。故曰:“崇侯、惡來知心而不知事,比干、子胥知事而不知心。”聖人
其備矣。

8 說林下: 宋太宰貴而主斷。季子將見宋君,梁子聞之曰:“語必可與太宰三坐乎,不然,
將不免。”季子因說以貴主而輕國。

9 說林下: 楊朱之弟楊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緇衣而反,其狗不知而吠之。楊布
怒,將擊之。楊朱曰:“子毋擊也,子亦猶是。曩者使女狗白而往,黑而來,子豈能毋怪哉
!”

10 說林下: 惠子曰:“羿執鞅持扞,操弓關機,越人爭為持的。弱子扞弓,慈母入室閉戶
。故曰:可必,則越人不疑羿;不可必,則慈母逃弱子。”

11 說林下: 桓公問管仲“富有涯乎”?答曰:“水之以涯,其無水者也。富之以涯,其富
已足者也。人不能自止於足,而亡其富之涯乎。”

12 說林下: 宋之富賈有監止子者,與人爭買百金之璞玉,因佯失而毀之,負其百金,而理
其毀瑕,得千溢焉。事有舉之而有敗而賢其毋舉之者,負之時也。

13 說林下: 有欲以御見荊王者,眾騶妒之,因曰:“臣能撽鹿。”見王,王為御,不及鹿
,自御及之。王善其御也,乃言眾騶妒之。

14 說林下: 荊令公子將伐陳,丈人送之曰︰“晉強,不可不慎也。”公子曰:“丈人奚憂
,吾為丈人破晉。”丈人曰:“可。吾方廬陳南門之外。”公子曰:“是何也?”曰:“我
笑句踐也,為人之如是其易也,己獨何為密密十年難乎?”

15 說林下: 堯以天下讓許由,許由逃之,舍於家人,家人藏其皮冠。夫棄天下而家人藏其
皮冠,是不知許由者也。

16 說林下: 三蝨相與訟,一蝨過之,曰:“訟者奚說?”三蝨曰:“爭肥饒之地。”一蝨
曰:“若亦不患臘之至而茅之燥耳,若又奚患?”於是乃相與聚嘬其母而食之。彘臞,人乃
弗殺。

17 說林下: 蟲有就者,一身兩口,爭食相齕也。遂相殺,因自殺。人臣之爭事而亡其國者
,皆蚘類也。

18 說林下: 宮有堊器,有滌則潔矣。行身亦然,無滌堊之地則寡非矣。

19 說林下: 公子糾將為亂,桓公使使者視之,使者報曰:“笑不樂,視不見,必為亂。”
乃使魯人殺之。

20 說林下: 公孫弘斷髮而為越王騎,公孫喜使人絕之曰:“吾不與子為昆弟矣。”公孫弘
曰:“我斷髮,子斷頸而為人用兵,我將謂子何?”周南之戰,公孫喜死焉。

21 說林下: 有與悍者鄰,欲賣宅而避之。人曰:“是其貫將滿矣,子姑待之。”答曰:“
吾恐其以我滿貫也。”遂去之。故曰:“物之幾者,非所靡也。”

22 說林下: 孔子謂弟子曰:“孰能導子西之釣名也?”子貢曰:“賜也能。”乃導之,不
復疑也。孔子曰:“寬哉,不被於利;絜哉,民性有恆。曲為曲,直為直。孔子曰子西不免
。”白公之難,子西死焉。故曰:“直於行者曲於欲。”

23 說林下: 晉中行文子出亡,過於縣邑,從者曰:“此嗇夫,公之故人,公奚不休舍?且
待後車。”文子曰:“吾嘗好音,此人遺我鳴琴;吾好珮,此人遺我玉環;是振我過者也。
以求容於我者,吾恐其以我求容於人也。”乃去之。果收文子後車二乘而獻之其君矣。

24 說林下: 周趮謂宮他曰:“為我謂齊王曰:以齊資我於魏,請以魏事王。”宮他曰:“
不可,是示之無魏也,齊王必不資於無魏者,而以怨有魏者。公不如曰:以王之所欲,臣請
以魏聽王。齊王必以公為有魏也,必因公。是公有齊也,因以有齊、魏矣。”

25 說林下: 白圭謂宋令尹曰:“君長自知政,公無事矣。今君少主也而務名,不如令荊賀
君之孝也,則君不奪公位,而大敬重公,則公常用宋矣。”

26 說林下: 管仲、鮑叔相謂曰:“君亂甚矣,必失國。齊國之諸公子其可輔者,非公子糾
則小白也,與子人事一人焉,先達者相收。”管仲乃從公子糾,鮑叔從小白。國人果弒君,
小白先入為君,魯人拘管仲而效之,鮑叔言而相之。故諺曰:“巫咸雖善祝,不能自祓也;
秦醫雖善除,不能自彈也。”以管仲之聖而待鮑叔之助,此鄙諺所謂“虜自賣裘而不售,士
自譽辯而不信”者也。

27 說林下: 荊王伐吳,吳使沮衛蹙融犒於荊師而將軍曰“縛之,殺以釁鼓。”問之曰:“
汝來卜乎?”答曰:“卜。”“卜吉乎?”曰:“吉。”荊人曰:“今荊將與女釁鼓其何也
?”答曰:“是故其所以吉也。吳使人來也,固視將軍怒。將軍怒,將深溝高壘;將軍不怒
,將懈怠。今也將軍殺臣,則吳必警守矣。且國之卜,非為一臣卜。夫殺一臣而存一國,其
不言吉何也?且死者無知,則以臣釁鼓無益也;死者有知也,臣將當戰之時,臣使鼓不鳴。
”荊人因不殺也。

28 說林下: 知伯將伐仇由,而道難不通。乃鑄大鐘遺仇由之君,仇由之君大說,除道將內
之。赤章曼枝曰:“不可。此小之所以事大也,而今也大以來,卒必隨之,不可內也。”仇
由之君不聽,遂內之。赤章曼枝因斷轂而驅,至於齊七月,而仇由亡矣。

29 說林下: 越已勝吳,又索卒於荊而攻晉,左史倚相謂荊王曰:“夫越破吳,豪士死,銳
卒盡,大甲傷,今又索卒以攻晉,示我不病也,不如起師與分吳。”荊王曰:“善。”因起
師而從越,越王怒,將擊之,大夫種曰:“不可。吾豪士盡,大甲傷,我與戰必不剋,不如
賂之。”乃割露山之陰五百里以賂之。

30 說林下: 荊伐陳,吳救之,軍閒三十里,雨十日夜,星。左史倚相謂子期曰:“雨十日
,甲輯而兵聚,吳人必至,不如備之。”乃為陳,陳未成也而吳人至,見荊陳而反。左史曰
:“吳反覆六十里,其君子必休,小人必食,我行三十里擊之,必可敗也。”乃從之,遂破
吳軍。

31 說林下: 韓、趙相與為難。韓子索兵於魏,曰:“願借師以伐趙。”魏文侯曰:“寡人
與趙兄弟,不可以從。”趙又索兵以攻韓,文侯曰:“寡人與韓兄弟,不敢從。”二國不得
兵,怒而反。已乃知文侯以搆於己,乃皆朝魏。

32 說林下: 齊伐魯,索讒鼎,魯以其鴈往,齊人曰:“鴈也。”魯人曰:“真也。”齊曰
:“使樂正子春來,吾將聽子。”魯君請樂正子春,樂正子春曰:“胡不以其真往也?”君
曰:“我愛之。”答曰:“臣亦愛臣之信。”

33 說林下: 韓咎立為君,未定也。弟在周,周欲重之,而恐韓咎不立也。綦毋恢曰:“不
若以車百乘送之。得立,因曰為戒;不立,則曰來效賊也。”

34 說林下: 靖郭君將城薛,客多以諫者。靖郭君謂謁者曰:“毋為客通。”齊人有請見者
曰:“臣請三言而已,過三言,臣請烹。”靖郭君因見之,客趨進曰:“海大魚。”因反走
。靖郭君曰:“請聞其說。”客曰:“臣不敢以死為戲。”靖郭君曰:“願為寡人言之。”
答曰:“君聞大魚乎?網不能止,繳不能絓也,蕩而失水,螻蟻得意焉。今夫齊亦君之海也
,君長有齊,奚以薛為?君失齊,雖隆薛城至於天猶無益也。”靖郭君曰:“善。”乃輟,
不城薛。

35 說林下: 荊王弟在秦,秦不出也。中射之士曰:“資臣百金,臣能出之。”因載百金之
晉,見叔向,曰:“荊王弟在秦,秦不出也,請以百金委叔向。”叔向受金,而以見之晉平
公曰:“可以城壺丘矣。”平公曰:“何也?”對曰:“荊王弟在秦,秦不出也,是秦惡荊
也,必不敢禁我城壺丘。若禁之,我曰:為我出荊王之弟,吾不城也。彼如出之,可以德荊
。彼不出,是卒惡也,必不敢禁我城壺丘矣。”公曰:“善。”乃城壺丘,謂秦公曰:“為
我出荊王之弟,吾不城也。”秦因出之,荊王大說,以鍊金百鎰遺晉。

36 說林下: 闔廬攻郢,戰三勝,問子胥曰:“可以退乎?”子胥對曰:“溺人者一飲而止
則無逆者,以其不休也,不如乘之以沈之。”

37 說林下: 鄭人有一子,將宦,謂其家曰:“必築壞牆,是不善人將竊。”其巷人亦云。
不時築,而人果竊之。以其子為智,以巷人告者為盜。



《觀行》
1 觀行: 古之人目短於自見,故以鏡觀面;智短於自知,故以道正己。故鏡無見疵之罪,道
無明過之怨。目失鏡則無以正鬚眉,身失道則無以知迷惑。西門豹之性急,故佩韋以自緩;
董安于之心緩,故佩弦以自急。故以有餘補不足,以長續短之謂明主。

2 觀行: 天下有信數三:一曰智有所不能立,二曰力有所不能舉,三曰彊有所不能勝。故雖
有堯之智,而無眾人之助,大功不立。有烏獲之勁,而不得人助,不能自舉。有賁、育之彊
,而無法術,不得長生。故勢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故烏獲輕千鈞而重其身,非其身重於
千鈞也,勢不便也;離朱易百步而難眉睫,非百步近而眉睫遠也,道不可也。故明主不窮烏
獲,以其不能自舉;不困離朱,以其不能自見。因可勢,求易道,故用力寡而功名立。時有
滿虛,事有利害,物有生死,人主為三者發喜怒之色,則金石之士離心焉。聖賢之撲淺深矣
。故明主觀人,不使人觀己。明於堯不能獨成,烏獲不能自舉,賁、育之不能自勝,以法術
則觀行之道畢矣。



《安危》
1 安危: 安術有七,危道有六。

2 安危: 安術:一曰、賞罰隨是非,二曰、禍福隨善惡,三曰、死生隨法度,四曰、有賢不
肖而無愛惡,五曰、有愚智而無非譽,六曰、有尺寸而無意度,七曰、有信而無詐。

3 安危: 危道:一曰、斲削於繩之內,二曰、斷割於法之外,三曰、利人之所害,四曰、樂
人之所禍,五曰、危人於所安,六曰、所愛不親,所惡不疏。如此,則人失其所以樂生,而
忘其所以重死,人不樂生則人主不尊,不重死則令不行也。

4 安危: 使天下皆極智能於儀表,盡力於權衡,以動則勝,以靜則安。治世使人樂生於為是
,愛身於為非。小人少而君子多,故社稷常立,國家久安。奔車之上無仲尼,覆舟之下無伯
夷。故號令者,國之舟車也。安則智廉生,危則爭鄙起。故安國之法,若饑而食,寒而衣,
不令而自然也。先王寄理於竹帛,其道順,故後世服。今使人去饑寒,雖賁、育不能行;廢
自然,雖順道而不立。強勇之所不能行,則上不能安。上以無厭責,己盡,則下對無有,無
有則輕法,法所以為國也而輕之,則功不立、名不成。聞古扁鵲之治其病也,以刀刺骨;聖
人之救危國也,以忠拂耳。刺骨,故小痛在體而長利在身;拂耳,故小逆在心而久福在國。
故甚病之人利在忍痛,猛毅之君以福拂耳。忍痛,故扁鵲盡巧;拂耳,則子胥不失;壽安之
術也。病而不忍痛,則失扁鵲之巧;危而不拂耳,則失聖人之意。如此,長利不遠垂,功名
不久立。

5 安危: 人主不自刻以堯而責人臣以子胥,是幸殷人之盡如比干,盡如比干則上不失、下不
亡。不權其力而有田成,而幸其身盡如比干,故國不得一安。廢堯、舜而立桀、紂,則人不
得樂所長而憂所短。失所長則國家無功,守所短則民不樂生,以無功御不樂生,不可行於齊
民。如此,則上無以使下,下無以事上。

6 安危: 安危在是非,不在於強弱。存亡在虛實,不在於眾寡。故齊、萬乘也,而名實不稱
,上空虛於國內,不充滿於名實,故臣得奪主。殺天子也,而無是非,賞於無功;使讒諛,
以詐偽為貴;誅於無罪,使傴以天性剖背;以詐偽為是,天性為非,小得勝大。

7 安危: 明主堅內,故不外失。失之近而不亡於遠者無有。故周之奪殷也,拾遺於庭,使殷
不遺於朝,則周不敢望秋毫於境,而況敢易位乎。

8 安危: 明主之道忠法,其法忠心,故臨之而法,去之而思。堯無膠漆之約於當世而道行,
舜無置錐之地於後世而德結。能立道於往古,而垂德於萬世者之謂明主。



《守道》
1 守道: 聖王之立法也,其賞足以勸善,其威足以勝暴,其備足以必完法。治世之臣,功多
者位尊,力極者賞厚,情盡者名立。善之生如春,惡之死如秋,故民勸極力而樂盡情,此之
謂上下相得。上下相得,故能使用力者自極於權衡,而務至於任鄙;戰士出死,而願為賁、
育;守道者皆懷金石之心,以死子胥之節。用力者為任鄙,戰如賁、育,中為金石,則君人
者高枕而守己完矣。

2 守道: 古之善守者,以其所重禁其所輕,以其所難止其所易。故君子與小人俱正,盜跖與
曾、史俱廉。何以知之?夫貪盜不赴谿而掇金,赴谿而掇金則身不全;賁、育不量敵則無勇
名,盜跖不計可則利不成。明主之守禁也,賁、育見侵於其所不能勝,盜跖見害於其所不能
取。故能禁賁、育之所不能犯,守盜跖之所不能取,則暴者守愿,邪者反正。大勇愿,巨盜
貞,則天下公平,而齊民之情正矣。

3 守道: 人主離法失人,則危於伯夷不妄取,而不免於田成、盜跖之耳可也。今天下無一伯
夷,而姦人不絕世,故立法度量。度量信則伯夷不失是,而盜跖不得非。法分明則賢不得奪
不肖,強不得侵弱,眾不得暴寡。託天下於堯之法,則貞士不失分,姦人不徼幸。寄千金於
羿之矢,則伯夷不得亡,而盜跖不敢取。堯明於不失姦,故天下無邪;羿巧於不失發,故千
金不亡。邪人不壽而盜跖止,如此,故圖不載宰予,不舉六卿;書不著子胥,不明夫差。孫
、吳之略廢,盜跖之心伏。人主甘服於玉堂之中,而無瞋目切齒傾取之患。人臣垂拱於金城
之內,而無扼捥聚脣嗟唶之禍。服虎而不以柙,禁姦而不以法,塞偽而不以符,此賁、育之
所患,堯、舜之所難也。故設柙非所以備鼠也,所以使怯弱能服虎也;立法非所以備曾、史
也,所以使庸主能止盜跖也;為符非所以豫尾生也,所以使眾人不相謾也。不獨恃比干之死
節,不幸亂臣之無詐也,恃怯之所能服,握庸主之所易守。當今之世,為人主忠計,為天下
結德者,利莫長於此。故君人者無亡國之圖,而忠臣無失身之畫。明於尊位必賞,故能使人
盡力於權衡,死節於官職。通賁、育之情,不以死易生;惑於盜跖之貪,不以財易身;則守
國之道畢備矣。



《用人》
1 用人: 聞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順人而明賞罰。循天則用力寡而功立,順人則刑罰省而令
行,明賞罰則伯夷、盜跖不亂。如此,則白黑分矣。治國之臣,效功於國以履位,見能於官
以受職,盡力於權衡以任事。人臣皆宜其能,勝其官,輕其任,而莫懷餘力於心,莫負兼官
之責於君。故內無伏怨之亂,外無馬服之患。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訟;使士不兼官,故技
長,使人不同功,故莫爭。爭訟止,技長立,則彊弱不觳力,冰炭不合形,天下莫得相傷,
治之至也。

2 用人: 釋法術而心治,堯不能正一國。去規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輪。廢尺寸而差短
長,王爾不能半中。使中主守法術,拙匠守規矩尺寸,則萬不失矣。君人者,能去賢巧之所
不能,守中拙之所萬不失,則人力盡而功名立。

3 用人: 明主立可為之賞,設可避之罰。故賢者勸賞而不見子胥之禍,不肖者少罪而不見傴
剖背,盲者處平而不遇深谿,愚者守靜而不陷險危。如此,則上下之恩結矣。古之人曰:“
其心難知,喜怒難中也。”故以表示目,以鼓語耳,以法教心。君人者釋三易之數而行一難
知之心,如此,則怒積於上,而怨積於下,以積怒而御積怨則兩危矣。明主之表易見,故約
立;其教易知,故言用;其法易為,故令行。三者立而上無私心,則下得循法而治,望表而
動,隨繩而斲,因攢而縫。如此,則上無私威之毒,而下無愚拙之誅。故上君明而少怒,下
盡忠而少罪。

4 用人: 聞之曰:“舉事無患者,堯不得也。”而世未嘗無事也。君人者不輕爵祿,不易富
貴,不可與救危國。故明主厲廉恥,招仁義。昔者介子推無爵祿而義隨文公,不忍口腹而仁
割其肌,故人主結其德,書圖著其名。人主樂乎使人以公盡力,而苦乎以私奪威。人臣安乎
以能受職,而苦乎以一負二。故明主除人臣之所苦,而立人主之所樂,上下之利,莫長於此
。不察私門之內,輕慮重事,厚誅薄惱,久怨細過,長侮偷快,數以德追禍,是斷手而續以
玉也,故世有易身之患。

5 用人: 人主立難為而罪不及,則私怨生;人臣失所長而奉難給,則伏怨結。勞苦不撫循,
憂悲不哀憐。喜則譽小人,賢不肖俱賞;怒則毀君子,使伯夷與盜跖俱辱;故臣有叛主。

6 用人: 使燕王內憎其民而外愛魯人,則燕不用而魯不附。民見憎,不能盡力而務功;魯見
說,而不能離死命而親他主。如此,則人臣為隙穴,而人主獨立。以隙穴之臣而事獨立之主
,此之謂危殆。

7 用人: 釋儀的而妄發,雖中小不巧;釋法制而妄怒,雖殺戮而姦人不恐。罪生甲,禍歸乙
,伏怨乃結。故至治之國,有賞罰,而無喜怒,故聖人極;有刑法而死,無螫毒,故姦人服
。發矢中的,賞罰當符,故堯復生,羿復立。如此,則上無殷、夏之患,下無比干之禍,君
高枕而臣樂業,道蔽天地,德極萬世矣。

8 用人: 夫人主不塞隙穴,而勞力於赭堊,暴雨疾風必壞。不去眉睫之禍,而慕賁、育之死
;不謹蕭牆之患,而固金城於遠境;不用近賢之謀,而外結萬乘之交於千里。飄風一旦起,
則賁、育不及救,而外交不及至,禍莫大於此。當今之世,為人主忠計者,必無使燕王說魯
人,無使近世慕賢於古,無思越人以救中國溺者,如此,則上下親,內功立,外名成。



《功名》
1 功名: 明君之所以立功成名者四:一曰天時,二曰人心,三曰技能,四曰勢位。非天時雖
十堯不能冬生一穗,逆人心雖賁、育不能盡人力。故得天時則不務而自生,得人心則不趣而
自勸,因技能則不急而自疾,得勢位則不進而名成。若水之流,若船之浮,守自然之道,行
毋窮之令,故曰明主。

2 功名: 夫有材而無勢,雖賢不能制不肖。故立尺材於高山之上,則臨千仞之谿,材非長也
,位高也。桀為天子,能制天下,非賢也,勢重也;堯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位
卑也。千鈞得船則浮,錙銖失船則沈,非千鈞輕錙銖重也,有勢之與無勢也。故短之臨高也
以位,不肖之制賢也以勢。人主者,天下一力以共載之,故安;眾同心以共立之,故尊。人
臣守所長,盡所能,故忠。以尊主主御忠臣,則長樂生而功名成。名實相持而成,形影相應
而立,故臣主同欲而異使。人主之患在莫之應,故曰:一手獨拍,雖疾無聲。人臣之憂在不
得一,故曰:右手畫圓,左手畫方,不能兩成。故曰:至治之國,君若桴,臣若鼓,技若車
,事若馬。故人有餘力易於應,而技有餘巧便於事。立功者不足於力,親近者不足於信,成
名者不足於勢。近者已親,而遠者不結,則名不稱實者也。聖人德若堯、舜,行若伯夷,而
位不載於世,則功不立,名不遂。故古之能致功名者,眾人助之以力,近者結之以成,遠者
譽之以名,尊者載之以勢。如此,故太山之功長立於國家,而日月之名久著於天地。此堯之
所以南面而守名,舜之所以北面而效功也。


《大體》
1 大體: 古之全大體者:望天地,觀江海,因山谷,日月所照,四時所行,雲布風動;不以
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亂於法術,託是非於賞罰,屬輕重於權衡;不逆天理,不傷情性
;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難知;不引繩之外,不推繩之內;不急法之外,不緩法之內
;守成理,因自然;禍福生乎道法而不出乎愛惡,榮辱之責在乎己,而不在乎人。故至安之
世,法如朝露,純樸不散;心無結怨,口無煩言。故車馬不疲弊於遠路,旌旗不亂於大澤,
萬民不失命於寇戎,雄駿不創壽於旗幢;豪傑不著名於圖書,不錄功於盤盂,記年之牒空虛
。故曰:利莫長於簡,福莫久於安。使匠石以千歲之壽操鉤,視規矩,舉繩墨,而正太山;
使賁、育帶干將而齊萬民;雖盡力於功,極盛於壽,太山不正,民不能齊。故曰:古之牧天
下者,不使匠石極巧以敗太山之體,不使賁、育盡威以傷萬民之性。因道全法,君子樂而大
姦止;澹然閒靜,因天命,持大體。故使人無離法之罪,魚無失水之禍。如此,故天下少不
可。

2 大體: 上不天則下不遍覆,心不地則物不畢載。太山不立好惡,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小
助,故能成其富。故大人寄形於天地而萬物備,歷心於山海而國家富。上無忿怒之毒,下無
伏怨之患,上下交撲,以道為舍。故長利積,大功立,名成於前,德垂於後,治之至也。


《內儲說上》
1 內儲說上: 主之所用也七術,所察也六微。七術:一曰、眾端參觀,二曰、必罰明威,三
曰、信賞盡能,四曰、一聽責下,五曰、疑詔詭使,六曰、挾知而問,七曰、倒言反事。此
七者,主之所用也。

2 內儲說上: 觀聽不參則誠不聞,聽有門戶則臣壅塞。其說在侏儒之夢見灶,哀公之稱莫眾
而迷。故齊人見河伯,與惠子之言亡其半也。其患在豎牛之餓叔孫,而江乙之說荊俗也。嗣
公欲治不知,故使有敵。是以明主推積鐵之類,而察一市之患。

3 內儲說上: 參觀一

4 內儲說上: 愛多者則法不立,威寡者則下侵上。是以刑罰不必則禁令不行。其說在董子之
行石邑,與子產之教游吉也。故仲尼說隕霜,而殷法刑棄灰;將行去樂池,而公孫鞅重輕罪
。是以麗水之金不守,而積澤之火不救。成歡以太仁弱齊國,卜皮以慈惠亡魏王。管仲知之
,故斷死人。嗣公知之,故買胥靡。

5 內儲說上: 必罰二

6 內儲說上: 賞譽薄而謾者,下不用也,賞譽厚而信者下輕死。其說在文子稱若獸鹿。故越
王焚宮室,而吳起倚車轅,李悝斷訟以射,宋崇門以毀死。句踐知之,故式怒蛙。昭侯知之
,故藏弊褲。厚賞之使人為賁、諸也,婦人之拾蠶,漁者之握鱣,是以效之。

7 內儲說上: 賞譽三

8 內儲說上: 一聽則智愚不分,責下則人臣不參。其說在索鄭與吹竽。其患在申子之以趙紹
、韓沓為嘗試。故公子氾議割河東,而應侯謀弛上黨。

9 內儲說上: 一聽四

10 內儲說上: 數見久待而不任,姦則鹿散。使人問他則不鬻私。是以龐敬還公大夫,而戴
讙詔視轀車。周主亡玉簪,商太宰論牛矢。

11 內儲說上: 詭使五

12 內儲說上: 挾智而問,則不智者至;深智一物,眾隱皆變。其說在昭侯之握一爪也。故
必南門而三鄉得。周主索曲杖而群臣懼,卜皮事庶子,西門豹詳遺轄。

13 內儲說上: 挾智六

14 內儲說上: 倒言反事以嘗所疑則姦情得。故陽山謾樛豎,淖齒為秦使,齊人欲為亂,子
之以白馬,子產離訟者,嗣公過關市。

15 內儲說上: 倒言七

16 內儲說上: 右經

17 內儲說上: 說一

18 內儲說上: 衛靈公之時,彌子瑕有寵,專於衛國,侏儒有見公者曰:“臣之夢踐矣。”
公曰:“何夢?”對曰:“夢見灶,為見公也。”公怒曰:“吾聞見人主者夢見日,奚為見
寡人而夢見灶?”對曰:“夫日兼燭天下,一物不能當也。人君兼燭一國,一人不能壅也,
故將見人主者夢見日。夫灶一人煬焉,則後人無從見矣。今或者一人、有煬君者乎?則臣雖
夢見灶,不亦可乎!”

19 內儲說上: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鄙諺曰:莫眾而迷。今寡人舉事,與群臣慮之,而國
愈亂,其故何也?”孔子對曰:“明主之問臣,一人知之,一人不知也。如是者,明主在上
,群臣直議於下。今群臣無不一辭同軌乎季孫者,舉魯國盡化為一,君雖問境內之人,猶不
免於亂也。”

20 內儲說上: 一曰。晏子聘魯,哀公問曰:“語曰:莫三人而迷。今寡人與一國慮之,魯
不免於亂何也?”晏子曰:“古之所謂莫三人而迷者,一人失之,二人得之,三人足以為眾
矣,故曰莫三人而迷。今魯國之群臣以千百數,一言於季氏之私,人數非不眾,所言者一人
也,安得三哉?”

21 內儲說上: 齊人有謂齊王曰:“河伯,大神也。王何不試與之遇乎?臣請使王遇之。”
乃為壇場大水之上,而與王立之焉。有閒,大魚動,因曰:“此河伯。”

22 內儲說上: 張儀欲以秦、韓與魏之勢伐齊、荊,而惠施欲以齊、荊偃兵。二人爭之,群
臣左右皆為張子言,而以攻齊、荊為利,而莫為惠子言,王果聽張子,而以惠子言為不可。
攻齊、荊事已定,惠子入見,王言曰:“先生毋言矣。攻齊、荊之事果利矣,一國盡以為然
。”惠子因說:“不可不察也。夫齊、荊之事也誠利,一國盡以為利,是何智者之眾也?攻
齊、荊之事誠不利,一國盡以為利,何愚者之眾也?凡謀者,疑也。疑也者,誠疑,以為可
者半,以為不可者半。今一國盡以為可,是王亡半也。劫主者固亡其半者也。”

23 內儲說上: 叔孫相魯,貴而主斷。其所愛者曰豎牛,亦擅用叔孫之令。叔孫有子曰壬,
豎牛妒而欲殺之,因與壬游於魯君所,魯君賜之玉環,壬拜受之而不敢佩,使豎牛請之叔孫
,豎牛欺之曰:“吾已為爾請之矣,使爾佩之。”壬因佩之,豎牛因謂叔孫:“何不見壬於
君乎?”叔孫曰:“孺子何足見也。”豎牛曰:“壬固已數見於君矣。君賜之玉環,壬已佩
之矣。”叔孫召壬見之,而果佩之,叔孫怒而殺壬。壬兄曰丙,豎牛又妒而欲殺之,叔孫為
丙鑄鐘,鐘成,丙不敢擊,使豎牛請之叔孫,豎牛不為請,又欺之曰:“吾已為爾請之矣。
使爾擊之。”丙因擊之,叔孫聞之曰:“丙不請而擅擊鐘。”怒而逐之。丙出走齊,居一年
,豎牛為謝叔孫,叔孫使豎牛召之,又不召而報之曰:“吾已召之矣,丙怒甚,不肯來。”
叔孫大怒,使人殺之。二子已死,叔孫有病,豎牛因獨養之而去左右,不內人,曰:“叔孫
不欲聞人聲。”因不食而餓殺。叔孫已死,豎牛因不發喪也,徙其府庫重寶空之而奔齊。夫
聽所信之言,而子父為人僇,此不參之患也。

24 內儲說上: 江乙為魏王使荊,謂荊王曰:“臣入王之境內,聞王之國俗曰:君子不蔽人
之美,不言人之惡,誠有之乎?”王曰:“有之。”“然則若白公之亂,得庶無危乎!誠得
如此,臣免死罪矣。”

25 內儲說上: 衛嗣君重如耳,愛世姬,而恐其皆因其愛重以壅己也,乃貴薄疑以敵如耳,
尊魏姬以耦世姬,曰:“以是相參也。”嗣君知欲無壅,而未得其術也。夫不使賤議貴,下
必坐上,而必待勢重之鈞也,而後敢相議,則是益樹壅塞之臣也。嗣君之壅乃始。

26 內儲說上: 夫矢來有鄉,則積鐵以備一鄉;矢來無鄉,則為鐵室以盡備之。備之則體不
傷。故彼以盡備之不傷,此以盡敵之無姦也。

27 內儲說上: 龐恭與太子質於邯鄲,謂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
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
曰:“寡人信之。”龐恭曰:“夫市之無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鄲之去魏也遠
於市,議臣者過於三人,願王察之。”龐恭從邯鄲反,竟不得見。

28 內儲說上: 說二

29 內儲說上: 董閼于為趙上地守,行石邑山中,澗深,峭如牆,深百仞,因問其旁鄉左右
曰:“人嘗有入此者乎?”對曰:“無有。”曰:“嬰兒癡聾狂悖之人嘗有入此者乎?”對
曰:“無有。”“牛馬犬彘嘗有入此者乎?”對曰:“無有。”董閼于喟然太息曰:“吾能
治矣。使吾法之無赦,猶入澗之必死也,則人莫之敢犯也,何為不治?”

30 內儲說上: 子產相鄭,病將死,謂游吉曰:“我死後,子必用鄭,必以嚴蒞人。夫火形
嚴,故人鮮灼;水形懦,人多溺。子必嚴子之形,無令溺子之懦。”故子產死,游吉不肯嚴
形,鄭少年相率為盜,處於雚澤,將遂以為鄭禍。游吉率車騎與戰,一日一夜,僅能剋之。
游吉喟然歎曰:“吾蚤行夫子之教,必不悔至於此矣。”

31 內儲說上: 魯哀公問於仲尼曰:“春秋之記曰:冬十二月霣霜不殺菽,何為記此?”仲
尼對曰:“此言可以殺而不殺也。夫宜殺而不殺,桃李冬實。天失道,草木猶犯干之,而況
於人君乎?”

32 內儲說上: 殷之法刑棄灰於街者,子貢以為重,問之仲尼,仲尼曰:“知治之道也。夫
棄灰於街必掩人,掩人人必怒,怒則鬥,鬥必三族相殘也。此殘三族之道也,雖刑之可也。
且夫重罰者,人之所惡也,而無棄灰,人之所易也。使人行之所易,而無離所惡,此治之道
。”

33 內儲說上: 一曰。殷之法,棄灰于公道者斷其手,子貢曰:“棄灰之罪輕,斷手之罰重
,古人何太毅也?”曰:“無棄灰所易也,斷手所惡也,行所易不關所惡,古人以為易,故
行之。”

34 內儲說上: 中山之相樂池以車百乘使趙,選其客之有智能者以為將行,中道而亂,樂池
曰:“吾以公為有智,而使公為將行,今中道而亂何也?”客因辭而去曰:“公不知治,有
威足以服人,而利足以勸之,故能治之。今臣,君之少客也。夫從少正長,從賤治貴,而不
得操其利害之柄以制之,此所以亂也。嘗試使臣彼之善者我能以為卿相,彼不善者我得以斬
其首,何故而不治?”

35 內儲說上: 公孫鞅之法也重輕罪。重罪者人之所難犯也,而小過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
去其所易無離其所難,此治之道。夫小過不生,大罪不至,是人無罪而亂不生也。

36 內儲說上: 一曰。公孫鞅曰:“行刑重其輕者,輕者不至,重者不來,是謂以刑去刑。
”

37 內儲說上: 荊南之地、麗水之中生金,人多竊采金,采金之禁,得而輒辜磔於市,甚眾
,壅離其水也,而人竊金不止。夫罪莫重辜磔於市,猶不止者,不必得也。故今有於此,曰
:“予汝天下而殺汝身”,庸人不為也。夫有天下,大利也,猶不為者,知必死。故不必得
也,則雖辜磔,竊金不止;知必死,則天下不為也。

38 內儲說上: 魯人燒積澤,天北風,火南倚,恐燒國,哀公懼,自將眾趣救火,左右無人
,盡逐獸而火不救,乃召問仲尼,仲尼曰:“夫逐獸者樂而無罰,救火者苦而無賞,此火之
所以無救也。”哀公曰:“善。”仲尼曰:“事急,不及以賞,救火者盡賞之,則國不足以
賞於人,請徒行罰。”哀公曰:“善。”於是仲尼乃下令曰:“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逐獸
者比入禁之罪。”令下未遍而火已救矣。

39 內儲說上: 成驩謂齊王曰:“王太仁,太不忍人。”王曰:“太仁、太不忍人,非善名
邪?”對曰:“此人臣之善也,非人主之所行也。夫人臣必仁而後可與謀,不忍人而後可近
也。不仁則不可與謀,忍人則不可近也。”王曰:“然則寡人安所太仁、安不忍人?”對曰
:“王太仁於薛公,而太不忍於諸田。太仁薛公則大臣無重,太不忍諸田則父兄犯法。大臣
無重則兵弱於外,父兄犯法則政亂於內。兵弱於外、政亂於內,此亡國之本也。”

40 內儲說上: 魏惠王謂卜皮曰:“子聞寡人之聲聞亦何如焉?”對曰:“臣聞王之慈惠也
。”王欣然喜曰:“然則功且安至?”對曰:“王之功至於亡。”王曰:“慈惠,行善也,
行之而亡何也?”卜皮對曰:“夫慈者不忍,而惠者好與也。不忍則不誅有過,好予則不待
有功而賞。有過不罪,無功受賞,雖亡不亦可乎?”

41 內儲說上: 齊國好厚葬,布帛盡於衣衾,材木盡於棺槨,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
帛盡則無以為蔽,材木盡則無以為守備,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對曰:“凡人
之有為也,非名之則利之也。”於是乃下令曰:“棺槨過度者戮其尸,罪夫當喪者。”夫戮
死無名,罪當喪者無利,人何故為之也?

42 內儲說上: 衛嗣君之時,有胥靡逃之魏,因為襄王之后治病,衛嗣君聞之,使人請以五
十金買之,五反而魏王不予,乃以左氏易之。群臣左右諫曰:“夫以一都買胥靡可乎?”王
曰:“非子之所知也。夫治無小而亂無大,法不立而誅不必,雖有十左氏無益也。法立而誅
必,雖失十左氏無害也。”魏王聞之曰:“主欲治而不聽之,不祥。”因載而往,徒獻之。

43 內儲說上: 說三

44 內儲說上: 齊王問於文子曰:“治國何如?”對曰:“夫賞罰之為道,利器也。君固握
之,不可以示人。若如臣者,猶獸鹿也,唯薦草而就。”

45 內儲說上: 越王問於大夫文種曰:“吾欲伐吳可乎?”對曰:“可矣。吾賞厚而信,罰
嚴而必。君欲知之,何不試焚宮室?”於是遂焚宮室,人莫救之,乃下令曰:“人之救火者
,死,比死敵之賞。救火而不死者,比勝敵之賞。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人塗其體、被
濡衣而走火者,左三千人,右三千人。此知必勝之勢也。

46 內儲說上: 吳起為魏武侯西河之守,秦有小亭臨境,吳起欲攻之。不去,則甚害田者;
去之,則不足以徵甲兵。於是乃倚一車轅於北門之外而令之曰:“有能徙此南門之外者賜之
上田上宅。”人莫之徙也,及有徙之者,還,賜之如令。俄又置一石赤菽東門之外而令之曰
:“有能徙此於西門之外者賜之如初。”人爭徙之。乃下令曰:“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
,仕之國大夫,賜之上田宅。”人爭趨之,於是攻亭一朝而拔之。

47 內儲說上: 李悝為魏文侯上地之守,而欲人之善射也,乃下令曰:“人之有狐疑之訟者
,令之射的,中之者勝,不中者負。”令下而人皆疾習射,日夜不休。及與秦人戰,大敗之
,以人之善射也。

48 內儲說上: 宋崇門之巷人服喪,而毀甚瘠,上以為慈愛於親,舉以為官師。明年,人之
所以毀死者歲十餘人。子之服親喪者為愛之也,而尚可以賞勸也,況君上之於民乎?

49 內儲說上: 越王慮伐吳,欲人之輕死也,出見怒蛙乃為之式,從者曰:“奚敬於此?”
王曰:“為其有氣故也。”明年之請以頭獻王者歲十餘人。由此觀之,譽之足以殺人矣。

50 內儲說上: 一曰。越王句踐見怒蛙而式之,御者曰:“何為式?”王曰:“蛙有氣如此
,可無為式乎?”士人聞之曰:“蛙有氣,王猶為式,況士人之有勇者乎!”是歲人有自剄
死以其頭獻者。故越王將復吳而試其教,燔臺而鼓之,使民赴火者,賞在火也,臨江而鼓之
,使人赴水者,賞在水也,臨戰而使人絕頭刳腹而無顧心者,賞在兵也,又況據法而進賢,
其助甚此矣。

51 內儲說上: 韓昭侯使人藏弊褲,侍者曰:“君亦不仁矣,弊褲不以賜左右而藏之。”昭
侯曰:“非子之所知也,吾聞明主之愛,一嚬一笑,嚬有為嚬,而笑有為笑。今夫褲豈特嚬
笑哉!褲之與嚬笑相去遠矣,吾必待有功者,故藏之未有予也。”

52 內儲說上: 鱣似蛇,蠶似蠋。人見蛇則驚駭,見蠋則毛起。然而婦人拾蠶,漁者握鱣,
利之所在,則忘其所惡,皆為孟賁。

53 內儲說上: 說四

54 內儲說上: 魏王謂鄭王曰:“始鄭、梁一國也,已而別,今願復得鄭而合之梁。”鄭君
患之,召群臣而與之謀所以對魏,鄭公子謂鄭君曰:“此甚易應也。君對魏曰:以鄭為故魏
而可合也,則弊邑亦願得梁而合之鄭。”魏王乃止。

55 內儲說上: 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廩食以數百
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56 內儲說上: 一曰。韓昭侯曰:“吹竽者眾,吾無以知其善者。”田嚴對曰:“一一而聽
之。”

57 內儲說上: 趙令人因申子於韓請兵,將以攻魏,申子欲言之君,而恐君之疑己外市也,
不則恐惡於趙,乃令趙紹、韓沓嘗試君之動貌而後言之,內則知昭侯之意,外則有得趙之功。

58 內儲說上: 三國兵至韓,秦王謂樓緩曰:“三國之兵深矣,寡人欲割河東而講,何如?
”對曰:“夫割河東,大費也;免國於患,大功也。此父兄之任也,王何不召公子氾而問焉
?”王召公子氾而告之,對曰:“講亦悔,不講亦悔。王今割河東而講,三國歸,王必曰:
三國固且去矣,吾特以三城送之。不講,三國也入韓,則國必大舉矣,王必大悔,王曰:不
獻三城也。臣故曰:王講亦悔,不講亦悔。”王曰:“為我悔也,寧亡三城而悔,無危乃悔
。寡人斷講矣。”

59 內儲說上: 應侯謂秦王曰:“王得宛葉、藍田、陽夏,斷河內,因梁、鄭,所以未王者
,趙未服也。弛上黨在一而已以臨東陽,則邯鄲口中虱也。王拱而朝天下,後者以兵中之。
然上黨之安樂,其處甚劇,臣恐弛之而不聽,奈何?”王曰:“必弛易之矣。”

60 內儲說上: 說五

61 內儲說上: 龐敬,縣令也,遣市者行,而召公大夫而還之,立有間,無以詔之,卒遣行
,市者以為令與公大夫有言,不相信,以至無姦。

62 內儲說上: 戴驩、宋太宰,夜使人曰:“吾聞數夜有乘轀車至李史門者,謹為我伺之。
”使人報曰:“不見轀車,見有奉笥而與李史語者,有間,李史受笥。”

63 內儲說上: 周主亡玉簪,令吏求之,三日不能得也,周主令人求而得之家人之屋閒,周
主曰:“吾知吏之不事事也。求簪,三日不得之,吾令人求之,不移日而得之。”於是吏皆
聳懼,以為君、神明也。

64 內儲說上: 商太宰使少庶子之市,顧反而問之曰:“何見於市?”對曰:“無見也。”
太宰曰:“雖然何見也?”對曰:“市南門之外甚眾牛車,僅可以行耳。”太宰因誡使者無
敢告人吾所問於女,因召市吏而誚之曰:“市門之外何多牛屎?”市吏甚怪太宰知之疾也,
乃悚懼其所也。

65 內儲說上: 說六

66 內儲說上: 韓昭侯握爪而佯亡一爪,求之甚急,左右因割其爪而效之,昭侯以此察左右
之誠不。

67 內儲說上: 韓昭侯使騎於縣,使者報,昭侯問曰:“何見也?”對曰:“無所見也。”
昭侯曰:“雖然何見?”曰:“南門之外,有黃犢食苗道左者。”昭侯謂使者“毋敢洩吾所
問於女”,乃下令曰:“當苗時,禁牛馬入人田中固有令,而吏不以為事,牛馬甚多入人田
中,亟舉其數上之,不得,將重其罪。”於是三鄉舉而上之,昭侯曰:“未盡也。”復往審
之,乃得南門之外黃犢,吏以昭侯為明察,皆悚懼其所而不敢為非。

68 內儲說上: 周主下令索曲杖,吏求之數日不能得,周主私使人求之,不移日而得之,乃
謂吏曰:“吾知吏不事事也。曲杖甚易也,而吏不能得,我令人求之,不移日而得之,豈可
謂忠哉?”吏乃皆悚懼其所,以君為神明。

69 內儲說上: 卜皮為縣令。其御史汙穢,而有愛妾,卜皮乃使少庶子佯愛之以知御史陰情
。

70 內儲說上: 西門豹為鄴令,佯亡其車轄,令吏求之不能得,使人求之而得之家人屋間。

71 內儲說上: 說七

72 內儲說上: 陽山君相衛,聞王之疑己也,乃偽謗樛豎以知之。

73 內儲說上: 淖齒聞齊王之惡己也,乃矯為秦使以知之。

74 內儲說上: 齊人有欲為亂者,恐王知之,因詐逐所愛者,令走王知之。

75 內儲說上: 子之相燕,坐而佯言曰:“走出門者何白馬也?”左右皆言不見。有一人走
追之,報曰:“有。”子之以此知左右之誠信不。

76 內儲說上: 有相與訟者,子產離之而無使得通辭,倒其言以告而知之。

77 內儲說上: 衛嗣公使人為客過關市,關市苛難之,因事關市以金,關吏乃舍之,嗣公為
關吏曰:“某時有客過而所,與汝金,而汝因遣之。”關市乃大恐,而以嗣公為明察。



《內儲說下》
78 內儲說下: 六微:一曰、權借在下,二曰、利異外借,三曰、託於似類,四曰、利害有
反,五曰、參疑內爭,六曰、敵國廢置。此六者,主之所察也。

79 內儲說下: 權勢不可以借人,上失其一,臣以為百。故臣得借則力多,力多則內外為用
,內外為用則人主壅。其說在老聃之言失魚也。是以人主久語,而左右鬻懷刷。其患在胥僮
之諫厲公,與州侯之一言,而燕人浴矢也。

80 內儲說下: 權借一

81 內儲說下: 君臣之利異,故人臣莫忠,故臣利立而主利滅。是以姦臣者,召敵兵以內除
,舉外事以眩主,苟成其私利,不顧國患。其說在衛人之夫妻禱祝也。故戴歇議子弟,而三
桓攻昭公;公叔內齊軍,而翟黃召韓兵;太宰嚭說大夫種,大成牛教申不害;司馬喜告趙王
,呂倉規秦、楚;宋石遺衛君書,白圭教暴譴。

82 內儲說下: 利異二

83 內儲說下: 似類之事,人主之所以失誅,而大臣之所以成私也。是以門人捐水而夷射誅
,濟陽自矯而二人罪,司馬喜殺爰騫而季辛誅,鄭袖言惡臭而新人劓,費無忌教郤宛而令尹
誅,陳需殺張壽而犀首走。故燒芻廥而中山罪,殺老儒而濟陽賞也。

84 內儲說下: 似類三

85 內儲說下: 事起而有所利,其尸主之;有所害,必反察之。是以明主之論也,國害則省
其利者,臣害則察其反者。其說在楚兵至而陳需相,黍種貴而廩吏覆。是以昭奚恤執販茅,
而不僖侯譙其次;文公髮繞炙,而穰侯請立帝。

86 內儲說下: 有反四

87 內儲說下: 參疑之勢,亂之所由生也,故明主慎之。是以晉驪姬殺太子申生,而鄭夫人
用毒藥,郤州吁殺其君完,公子根取東周,王子職甚有寵,而商臣果作亂,嚴遂、韓廆爭而
哀侯果遇賊,田常、闞止、戴驩、皇喜敵而宋君、簡公殺。其說在狐突之稱二好,與鄭昭之
對未生也。

88 內儲說下: 參疑五

89 內儲說下: 敵之所務在淫察而就靡,人主不察則敵廢置矣。故文王資費仲,而秦王患楚
使,黎且去仲尼,而干象沮甘茂。是以子胥宣言而子常用,內美人而虞、虢亡,佯遺書而萇
宏死,用雞猳而鄶桀盡。

90 內儲說下: 廢置六

91 內儲說下: 參疑廢置之事,明主絕之於內而施之於外。資其輕者,輔其弱者,此謂廟攻
。參伍既用於內,觀聽又行於外,則敵偽得。其說在秦侏儒之告惠文君也。故襄疵言襲鄴,
而嗣公賜令蓆。

92 內儲說下: 廟攻

93 內儲說下: 右經

94 內儲說下: 說一

95 內儲說下: 勢重者,人主之淵也;臣者,勢重之魚也。魚失於淵而不可復得也,人主失
其勢重於臣而不可復收也。古之人難正言,故託之於魚。

96 內儲說下: 賞罰者,利器也。君操之以制臣,臣得之以擁主。故君先見所賞則臣鬻之以
為德,君先見所罰則臣鬻之以為威。故曰:“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97 內儲說下: 靖郭君相齊,與故人久語則故人富,懷左右刷則左右重。久語懷刷,小資也
,猶以成富,況於吏勢乎?

98 內儲說下: 晉厲公之時,六卿貴。胥僮長魚矯諫曰:“大臣貴重,敵主爭事,外市樹黨
,下亂國法,上以劫主,而國不危者,未嘗有也。”公曰:“善。”乃誅三卿。胥僮長魚矯
又諫曰:“夫同罪之人偏誅而不盡,是懷怨而借之閒也。”公曰:“吾一朝而夷三卿,予不
忍盡也。”長魚矯對曰:“公不忍之,彼將忍公。”公不聽,居三月,諸卿作難,遂殺厲公
而分其地。

99 內儲說下: 州侯相荊,貴而主斷,荊王疑之,因問左右,左右對曰“無有”,如出一口
也。

100 內儲說下: 燕人無惑,故浴狗矢。燕人、其妻有私通於士,其夫早自外而來,士適出,
夫曰:“何客也?”其妻曰:“無客。”問左右,左右言無有,如出一口。其妻曰:“公惑
易也。”因浴之以狗矢。

101 內儲說下: 一曰。燕人李季好遠出,其妻私有通於士,季突至,士在內中,妻患之,其
室婦曰:“令公子裸而解髮直出門,吾屬佯不見也。”於是公子從其計,疾走出門,季曰:
“是何人也?”家室皆曰:“無有。”季曰:“吾見鬼乎?”婦人曰:“然。”“為之奈何
?”曰:“取五姓之矢浴之。”季曰:“諾。”乃浴以矢。一曰浴以蘭湯。

102 內儲說下: 說二

103 內儲說下: 衛人有夫妻禱者,而祝曰:“使我無故,得百束布。”其夫曰:“何少也?
”對曰:“益是,子將以買妾。”

104 內儲說下: 荊王欲宦諸公子於四鄰,戴歇曰:“不可。”“宦公子於四鄰,四鄰必重之
”。曰:“子出者重,重則必為所重之國黨,則是教子於外市也,不便。”

105 內儲說下: 魯孟孫、叔孫、季孫相戮力劫昭公,遂奪其國而擅其制。魯三桓公偪,昭公
攻季孫氏,而孟孫氏、叔孫氏相與謀曰:“救之乎?”叔孫氏之御者曰:“我,家臣也,安
知公家?凡有季孫與無季孫於我孰利?”皆曰:“無季孫必無叔孫。”“然則救之。”於是
撞西北隅而入,孟孫見叔孫之旗入,亦救之,三桓為一,昭公不勝,逐之死於乾侯。

106 內儲說下: 公叔相韓而有攻齊,公仲甚重於王,公叔恐王之相公仲也,使齊、韓約而攻
魏,公叔因內齊軍於鄭,以劫其君,以固其位,而信兩國之約。

107 內儲說下: 翟璜,魏王之臣也,而善於韓,乃召韓兵令之攻魏,因請為魏王搆之以自重
也。

108 內儲說下: 越王攻吳,王吳王謝而告服,越王欲許之,范蠡、大夫種曰:“不可。昔天
以越與吳,吳不受,今天反夫差,亦天禍也。以吳予越,再拜受之,不可許也。”太宰嚭遺
大夫種書曰:“狡兔盡則良犬烹,敵國滅則謀臣亡。大夫何不釋吳而患越乎?”大夫種受書
讀之,太息而歎曰:“殺之,越與吳同命。”

109 內儲說下: 大成牛從趙謂申不害於韓曰:“以韓重我於趙,請以趙重子於韓,是子有兩
韓,我有兩趙。”

110 內儲說下: 司馬喜,中山君之臣也,而善於趙,嘗以中山之謀微告趙王。

111 內儲說下: 呂倉,魏王之臣也,而善於秦、荊,微諷秦、荊令之攻魏,因請行和以自重
也。

112 內儲說下: 宋石,魏將也。衛君,荊將也。兩國搆難,二子皆將,宋石遺衛君書曰:“
二軍相當,兩旗相望,唯毋一戰,戰必不兩存,此乃兩主之事也,與子無有私怨,善者相避
也。”

113 內儲說下: 白圭相魏,暴譴相韓。白圭謂暴譴曰:“子以韓輔我於魏,我請以魏待子於
韓,臣長用魏,子長用韓。”

114 內儲說下: 說三

115 內儲說下: 齊中大夫有夷射者,御飲於王,醉甚而出,倚於郎門,門者刖跪請曰:“足
下無意賜之餘瀝乎?”夷射曰:“叱去!刑餘之人,何事乃敢乞飲長者?”刖跪走退,及夷
射去,刖跪因捐水郎門霤下,類溺者之狀。明日,王出而訶之曰:“誰溺於是?”刖跪對曰
:“臣不見也。雖然,昨日中大夫夷射立於此。”王因誅夷射而殺之。

116 內儲說下: 魏王臣二人不善濟陽君,濟陽君因偽令人矯王命而謀攻己,王使人問濟陽君
曰:“誰與恨?”對曰:“無敢與恨,雖然,嘗與二人不善,不足以至於此。”王問左右,
左右曰:“固然。”王因誅二人者。

117 內儲說下: 季辛與爰騫相怨。司馬喜新與季辛惡,因微令人殺爰騫,中山之君以為季辛
也,因誅之。

118 內儲說下: 荊王所愛妾有鄭袖者。荊王新得美女,鄭袖因教之曰:“王甚喜人之掩口也
,為近王,必掩口。”美女入見,近王,因掩口,王問其故,鄭袖曰:“此固言惡王之臭。
”及王與鄭袖、美女三人坐,袖因先誡御者曰:“王適有言,必亟聽從。”王言美女前,近
王,甚數掩口,王悖然怒曰:“劓之。”御因揄刀而劓美人。

119 內儲說下: 一曰。魏王遺荊王美人,荊王甚悅之,夫人鄭袖知王悅愛之也,亦悅愛之,
甚於王,衣服玩好擇其所欲為之,王曰:“夫人知我愛新人也,其悅愛之甚於寡人,此孝子
所以養親,忠臣之所以事君也。”夫人知王之不以己為妒也,因為新人曰:“王甚悅愛子,
然惡子之鼻,子見王,常掩鼻,則王長幸子矣。”於是新人從之,每見王,常掩鼻,王謂夫
人曰:“新人見寡人常掩鼻何也?”對曰:“不己知也。”王強問之,對曰:“頃嘗言惡聞
王臭。”王怒曰:“劓之。”夫人先誡御者曰:“王適有言,必可從命。”御者因揄刀而劓
美人。

120 內儲說下: 費無極,荊令尹之近者也。郤宛新事令尹,令尹甚愛之,無極因謂令尹曰:
“君愛宛甚,何不一為酒其家?”令尹曰:“善。”因令之為具於郤宛之家。無極教宛曰:
“令尹甚傲而好兵,子必謹敬,先亟陳兵堂下及門庭。”宛因為之。令尹往而大驚曰:“此
何也?”無極曰:“君殆去之,事未可知也。”令尹大怒,舉兵而誅郤宛,遂殺之。

121 內儲說下: 犀首與張壽為怨,陳需新入,不善犀首,因使人微殺張壽,魏王以為犀首也
,乃誅之。

122 內儲說下: 中山有賤公子,馬甚瘦,車甚弊,左右有私不善者,乃為之請王曰:“公子
甚貧,馬甚瘦,王何不益之馬食?”王不許,左右因微令夜燒芻廄,王以為賤公子也,乃誅
之。

123 內儲說下: 魏有老儒而不善濟陽君,客有與老儒私怨者,因攻老儒殺之以德於濟陽君曰
:“臣為其不善君也,故為君殺之。”濟陽君因不察而賞之。

124 內儲說下: 一曰。濟陽君有少庶子,有不見知,欲入愛於君者,齊使老儒掘藥於馬梨之
山,濟陽少庶子欲以為功,入見於君曰:“齊使老儒掘藥於馬梨之山,名掘藥也,實閒君之
國,君殺之,是將以濟陽君抵罪於齊矣。臣請刺之。”君曰:“可。”於是明日得之城陰而
刺之,濟陽君還益親之。

125 內儲說下: 說四

126 內儲說下: 陳需,魏王之臣也,善於荊王,而令荊攻魏,荊攻魏,陳需因請為魏王行解
之,因以荊勢相魏。

127 內儲說下: 韓昭侯之時,黍種嘗貴甚,昭侯令人覆廩,吏果竊黍種而糶之甚多。

128 內儲說下: 昭奚恤之用荊也,有燒倉廥窌者,而不知其人,昭奚恤令吏執販茅者而問之
,果燒也。

129 內儲說下: 昭僖侯之時,宰人上食而羹中有生肝焉。昭侯召宰人之次而誚之曰:“若何
為置生肝寡人羹中?”宰人頓首服死罪曰:“竊欲去尚宰人也。”

130 內儲說下: 一曰。僖侯浴,湯中有礫,僖侯曰:“尚浴免則有當代者乎?”左右對曰:
“有。”僖侯曰:“召而來。”譙之曰:“何為置礫湯中?”對曰:“尚浴免,則臣得代之
,是以置礫湯中。”

131 內儲說下: 文公之時,宰臣上炙而髮繞之,文公召宰人而譙之曰:“女欲寡人之哽邪?
奚為以髮繞炙。”宰人頓首再拜請曰:“臣有死罪三:援礪砥刀,利猶干將也,切肉,肉斷
而髮不斷,臣之罪一也;援木而貫臠而不見髮,臣之罪二也;奉熾爐,炭火盡赤紅,而炙熟
而髮不燒,臣之罪三也。堂下得無微有疾臣者乎?”公曰:“善。”乃召其堂下而譙之,果
然,乃誅之。

132 內儲說下: 一曰。晉平公觴客,少庶子進炙而髮繞之,平公趣殺炮人,毋有反令,炮人
呼天曰:“嗟乎!臣有三罪,死而不自知乎?”平公曰:“何謂也?”對曰:“臣刀之利,
風靡骨斷而髮不斷,是臣之一死也;桑炭炙之,肉紅白而髮不焦,是臣之二死也;炙熟又重
睫而視之,髮繞炙而目不見,是臣之三死也。意者堂下其有翳憎臣者乎?殺臣不亦蚤乎!”

133 內儲說下: 穰侯相秦而齊強,穰侯欲立秦為帝而齊不聽,因請立齊為東帝而不能成也。

134 內儲說下: 說五

135 內儲說下: 晉獻公之時,驪姬貴,擬於后妻,而欲以其子奚齊代太子申生,因患申生於
君而殺之,遂立奚齊為太子。

136 內儲說下: 鄭君已立太子矣,而有所愛美女欲以其子為後,夫人恐,因用毒藥賊君殺之
。

137 內儲說下: 衛州吁重於衛,擬於君,群臣百姓盡畏其勢重,州吁果殺其君而奪之政。

138 內儲說下: 公子朝,周太子也,弟公子根甚有寵於君,君死,遂以東周叛,分為兩國。

139 內儲說下: 楚成王以商臣為太子,既而又欲置公子職。商臣作亂,遂攻殺成王。

140 內儲說下: 一曰。楚成王商臣為太子,既欲置公子職。商臣聞之,未察也,乃為其傅潘
崇曰:“奈何察之也?”潘崇曰:“饗江芊而勿敬也。”太子聽之。江芊曰:“呼役夫!宜
君王之欲廢女而立職也。”商臣曰:“信矣。”潘崇曰:“能事之乎?”曰:“不能。”“
能為之諸侯乎?”曰:“不能。”“能舉大事乎?”曰:“能。”於是乃起宿營之甲而攻成
王,成王請食能膰而死,不許,遂自殺。

141 內儲說下: 韓廆相韓哀侯,嚴遂重於君,二人甚相害也,嚴遂乃令人刺韓廆於朝,韓廆
走君而抱之,遂刺韓廆而兼哀侯。

142 內儲說下: 田恆相齊,闞止重於簡公,二人相憎而欲相賊也,田恆因行私惠以取其國,
遂殺簡公而奪之政。

143 內儲說下: 戴驩為宋太宰,皇喜重於君,二人爭事而相害也,皇喜遂殺宋君而奪其政。

144 內儲說下: 狐突曰:“國君好內則太子危,好外則相室危。”

145 內儲說下: 鄭君問鄭昭曰:“太子亦何如?”對曰:“太子未生也。”君曰:“太子已
置而曰未生何也?”對曰:“太子雖置,然而君之好色不已,所愛有子,君必愛之,愛之則
必欲以為後,臣故曰太子未生也。”

146 內儲說下: 說六

147 內儲說下: 文王資費仲而游於紂之旁,令之諫紂而亂其心。

148 內儲說下: 荊王使人之秦,秦王甚禮之。王曰:“敵國有賢者,國之憂也。今荊王之使
者甚賢,寡人患之。”群臣諫曰:“以王之賢聖與國之資厚,願荊王之賢人。王何不深知之
而陰有之,荊以為外用也,則必誅之。”

149 內儲說下: 仲尼為政於魯,道不拾遺,齊景公患之,梨且謂景公曰:“去仲尼猶吹毛耳
。君何不迎之以重祿高位,遺哀公女樂以驕榮其意。哀公新樂之,必怠於政,仲尼必諫,諫
必輕絕於魯。”景公曰:“善。”乃令梨且以女樂二八遺哀公,哀公樂之,果怠於政,仲尼
諫,不聽,去而之楚。

150 內儲說下: 楚王謂干象曰:“吾欲以楚扶甘茂而相之秦可乎?”干象對曰:“不可也。
”王曰:“何也?”曰:“甘茂少而事史舉先生,史舉,上蔡之監門也,大不事君,小不事
家,以苛刻聞天下,茂事之順焉。惠王之明,張儀之辨也,茂事之,取十官而免於罪,是茂
賢也。”王曰:“相人敵國而相賢,其不可何也?”干象曰:“前時王使邵滑之越,五年而
能亡越,所以然者,越亂而楚治也。日者知用之越,今亡之秦,不亦太亟忘乎!”王曰:“
然則為之奈何?”干象對曰:“不如相共立。”王曰:“共立可相何也?”對曰:“共立少
見愛幸,長為貴卿,被王衣,含杜若,握玉環,以聽於朝。且利以亂秦矣。”

151 內儲說下: 吳政荊,子胥使人宣言於荊曰:“子期用,將擊之。子常用,將去之。”荊
人聞之,因用子常而退子期也。吳人擊之,遂勝之。

152 內儲說下: 晉獻公伐虞、虢,乃遺之屈產之乘,垂棘之璧,女樂二八,以榮其意而亂其
政。

153 內儲說下: 叔向之讒萇弘也,為書曰:“萇弘謂叔向曰:子為我謂晉君,所與君期者時
可矣,何不亟以兵來?”因佯遺其書周君之庭而急去行,周以萇弘為賣周也,乃誅萇弘而殺
之。

154 內儲說下: 鄭桓公將欲襲鄶,先問鄶之豪傑良臣辯智果敢之士,盡與其姓名,擇鄶之良
田賂之,為官爵之名而書之,因為設壇場郭門之外而埋之,釁之以雞豭,若盟狀。鄶君以為
內難也而盡殺其良臣,桓公襲鄶,遂取之。

155 內儲說下: 說七

156 內儲說下: 七秦侏儒善於荊王,而陰有善荊王左右而內重於惠文君,荊適有謀,侏儒常
先聞之以告惠文君。

157 內儲說下: 鄴令襄疵,陰善趙王左右,趙王謀襲鄴,襄疵常輒聞而先言之魏王,魏王備
之,趙乃輒還。

158 內儲說下: 衛嗣君之時,有人於令之左右,縣令有發蓐而席弊甚,嗣公還令人遺之席曰
:“吾聞汝今者發蓐而席弊甚,賜汝席。”縣令大驚,以君為神也。



《外儲說左上》
1 外儲說左上: 一、明主之道,如有若之應密子也。明主之聽言也美其辯,其觀行也賢其遠
,故群臣士民之道言者迂弘,其行身也離世。其說在田鳩對荊王也。故墨子為木鳶,謳癸築
武宮。夫藥酒用言,明君聖主之以獨知也。

2 外儲說左上: 二、人主之聽言也,不以功用為的,則說者多棘刺白馬之說;不以儀的為關
,則射者皆如羿也。人主於說也,皆如燕王學道也;而長說者,皆如鄭人爭年也。是以言有
纖察微難而非務也,故李、惠、宋、墨皆畫策也;論有迂深閎大非用也,故畏震瞻車狀皆鬼
魅也;言而拂難堅确非功也,故務、卞、鮑、介、墨翟皆堅瓠也。且虞慶詘匠也而屋壤,范
且窮工而弓折。是故求其誠者,非歸餉也不可。

3 外儲說左上: 三、挾夫相為則責望,自為則事行。故父子或怨譟,取庸作者進美羹。說在
文公之先宣言,與句踐之稱如皇也。故桓公藏蔡怒而攻楚,吳起懷瘳實而吮傷。且先王之賦
頌,鍾鼎之銘,皆播吾之跡,華山之博也。然先王所期者利也,所用者力也。築社之諺,目
辭說也。請許學者而行宛曼於先王,或者不宜今乎?如是不能更也。鄭縣人得車厄也,衛人
佐弋也,卜子妻寫弊褲也,而其少者也。先王之言,有其所為小而世意之大者,有其所為大
而世意之小者,未可必知也。說在宋人之解書,與梁人之讀記也。故先王有郢書而後世多燕
說。夫不適國事而謀先王,皆歸取度者也。

4 外儲說左上: 四、利之所在民歸之,名之所彰士死之。是以功外於法而賞加焉,則上不能
得所利於下;名外於法而譽加焉,則士勸名而不畜之於君。故中章、胥己仕,而中牟之民棄
田圃而隨文學者邑之半;平公腓痛足痺而不敢壞坐,晉國之辭仕託者國之錘。此三士者,言
襲法則官府之籍也,行中事則如令之民也,二君之禮太甚;若言離法而行遠功,則繩外民也
,二君又何禮之,禮之當亡。且居學之士,國無事不用力,有難不被甲;禮之則惰修耕戰之
功,不禮則周主上之法;國安則尊顯,危則為屈公之威;人主奚得於居學之士哉?故明王論
李疵視中山也。

5 外儲說左上: 五、《詩》曰:“不躬不親,庶民不信。”傅說之以無衣紫,緩之以鄭簡、
宋襄,責之以尊厚耕戰。夫不明分,不責誠,而以躬親位下,且為下走睡臥,與夫揜弊微服
。孔丘不知,故稱猶盂。鄒君不知,故先自僇。明主之道,如叔向賦獵,與昭侯之奚聽也。

6 外儲說左上: 六、小信成則大信立,故明主積於信。賞罰不信,則禁令不行。說在文公之
攻原與箕鄭救餓也。是以吳起須故人而食,文侯會虞人而獵。故明主表信,如曾子殺彘也。
患在尊厲王擊警鼓與李悝謾兩和也。

7 外儲說左上: 右經

8 外儲說左上: 說一

9 外儲說左上: 宓子賤治單父,有若見之曰:“子何臞也?”宓子曰:“君不知賤不肖,使
治單父,官事急,心憂之,故臞也。”有若曰:“昔者舜鼓五絃之琴,歌南風之詩而天下治
。今以單父之細也,治之而憂,治天下將奈何乎?故有術而御之,身坐於廟堂之上,有處女
子之色,無害於治;無術而御之,身雖瘁臞,猶未有益。”

10 外儲說左上: 楚王謂田鳩曰:“墨子者,顯學也。其身體則可,其言多而不辯何也?”
曰:“昔秦伯嫁其女於晉公子,令晉為之飾裝,從衣文之媵七十人,至晉,晉人愛其妾而賤
公女,此可謂善嫁妾而未可謂善嫁女也。楚人有賣其珠於鄭者,為木蘭之櫃,薰以桂椒,綴
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翡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此可謂善賣櫝矣,未可謂善鬻珠也。
今世之談也,皆道辯說文辭之言,人主覽其文而忘有用。墨子之說,傳先王之道,論聖人之
言以宣告人,若辯其辭,則恐人懷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此與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類
,故其言多不辯。”

11 外儲說左上: 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蜚一日而敗。弟子曰:“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鳶
飛。”墨子曰:“吾不如為車輗者巧也,用咫尺之木,不費一朝之事,而引三十石之任致遠
,力多,久於歲數。今我為鳶,三年成,蜚一日而敗。”惠子聞之曰:“墨子大巧,巧為輗
,拙為鳶。”

12 外儲說左上: 宋王與齊仇也,築武宮。謳癸倡,行者止觀,築者不倦,王聞召而賜之,
對曰:“臣師射稽之謳又賢於癸。”王召射稽使之謳,行者不止,築者知倦,王曰:“行者
不?梗xB者知倦,其謳不勝如癸美何也?”對曰:“王試度其功,癸四板,射稽八板;擿其
堅,癸五寸,射稽二寸。”

13 外儲說左上: 夫良藥苦於口,而智者勸而飲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於耳,而明
主聽之,知其可以致功也。

14 外儲說左上: 說二

15 外儲說左上: 宋人?姓垶檠嗤??r?裁????o厝髜CS然後能觀之,燕王因以三乘養之。
右御、治工言王曰:“臣聞人主無十日不燕之齋。今知王不能久齋以觀無用之器也,故以三
月為期。凡刻削者,以其所以削必小。今臣治人也,無以為之削,此不然物也,王必察之。
”王因囚而問之,果妄,乃殺之。治人謂王曰:“計無度量,言談之士多棘刺之說也。”

16 外儲說左上: 一曰。燕王好微巧,衛人曰:“能以棘刺之端為母猴。”燕王說之,養之
以五乘之奉。王曰:“吾試觀客為棘刺之母猴。”客曰:“人主欲觀之,必半歲不入宮,不
飲酒食肉,雨霽日出視之晏陰之間,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見也。”燕王因養衛人不能觀其母猴
。鄭有臺下之治者謂燕王曰:“臣為削者也,諸微物必以削削之,而所削必大於削。今棘刺
之端不容削鋒,難以治棘刺之端。王試觀客之削能與不能可知也。”王曰:“善。”謂衛人
曰:“客為棘削之?”曰:“以削。”王曰:“吾欲觀見之。”客曰:“臣請之舍取之。”
因逃。

17 外儲說左上: 兒說,宋人,善辯者也。持白馬非馬也服齊稷下之辯者,乘白馬而過關,
則顧白馬之賦。故籍之虛辭則能勝一國,考實按形不能謾於一人。

18 外儲說左上: 夫新砥礪殺矢,彀弩而射,雖冥而妄發,其端未嘗不中秋毫也,然而莫能
復其處,不可謂善射,無常儀的也;設五寸之的,引十步之遠,非羿、逢蒙不能必全者,有
常儀的也;有度難而無度易也。有常儀的則羿、逢蒙以五寸為巧,無常儀的則以妄發而中秋
毫為拙,故無度而應之則辯士繁說,設度而持之雖知者猶畏失也不敢妄言。今人主聽說不應
之以度,而說其辯不度以功,譽其行而不入關,此人主所以長欺、而說者所以長養也。

19 外儲說左上: 客有教燕王為不死之道者,王使人學之,所使學者未及學而客死。王大怒
,誅之。王不知客之欺己,而誅學者之晚也。夫信不然之物,而誅無罪之臣,不察之患也。
且人所急無如其身,不能自使其無死,安能使王長生哉?

20 外儲說左上: 鄭人有相與爭年者,一人曰:“吾與堯同年。”其一人曰:“我與黃帝之
兄同年。”訟此而不決,以後息者為勝耳。

21 外儲說左上: 客有為周君畫莢者,三年而成,君觀之,與髹莢者同狀,周君大怒,畫莢
者曰:“築十版之牆,鑿八尺之牖,而以日始出時加之其上而觀。”周君為之,望見其狀盡
成龍蛇禽獸車馬,萬物之狀備具,周君大悅。此莢之功非不微難也,然其用與素髹筴同。

22 外儲說左上: 客有為齊王畫者,齊王問曰:“畫孰最難者?”曰:“犬馬最難。”“孰
最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馬、人所知也,旦暮罄於前,不可類之,故難。鬼魅、無
形者,不罄於前,故易之也。”

23 外儲說左上: 齊有居士田仲者,宋人屈穀見之曰:“穀聞先生之義,不恃仰人而食。今
穀有樹瓠之道,堅如石,厚而無竅,獻之。”仲曰:“夫瓠所貴者,謂其可以盛也。今厚而
無竅,則不可剖以盛物,而任重如堅石,則不可以剖而以斟,吾無以瓠為也。”曰:“然,
穀將棄之。今田仲不恃仰人而食,亦無益人之國,亦堅瓠之類也。”

24 外儲說左上: 虞慶為屋,謂匠人曰:“屋太尊。”匠人對曰:“此新屋也,塗濡而椽生
。”虞慶曰:“不然。夫濡塗重而生椽撓,以撓椽任重塗,此宜卑。更日久則塗乾而椽燥,
塗乾則輕,椽燥則直,以直椽任輕塗,此益尊。”匠人詘,為之而屋壞??

25 外儲說左上: 一曰。虞慶將為屋,匠人曰:“材生而塗濡。夫材生則撓,塗濡則重,以
撓任重,今雖成,久必壞。”虞慶曰:“材乾則直,塗乾則輕,今誠得乾,日以輕直,雖久
必不壞。”匠人詘,作之,成,有間,屋果壞。

26 外儲說左上: 范且曰:“弓之折必於其盡也,不於其始也。夫工人張弓也,伏檠三旬而
蹈弦,一日犯機,是節之其始而暴之其盡也,焉得無折。”范且曰,“不然。伏檠一日而蹈
弦,三旬而犯機,是暴之其始而節之其盡也。”工人窮也,為之,弓折。

27 外儲說左上: 范且、虞慶之言皆文辯辭勝而反事之情,人主說而不禁,此所以敗也。夫
不謀治強之功,而豔乎辯說文麗之聲,是卻有術之士而任壞屋折弓也。故人主之於國事也,
皆不達乎工匠之搆屋張弓也,然而士窮乎范且、虞慶者,為虛辭、其無用而勝,實事、其無
易而窮也。人主多無用之辯,而少無易之言,此所以亂也。今世之為范且、虞慶者不輟,而
人主說之不止,是貴敗折之類而以知術之人為工匠也。不得施其技巧,故屋壞弓折。知治之
人不得行其方術,故國亂而主危。

28 外儲說左上: 夫嬰兒相與戲也,以塵為飯,以塗為羹,以木為胾,然至日晚必歸饟者,
塵飯塗羹可以戲而不可食也。夫稱上古之傳頌,辯而不愨,道先王仁義而不能正國者,此亦
可以戲而不可以為治也。夫慕仁義而弱亂者,三晉也;不慕而治強者,秦也;然而未帝者,
治未畢也。

29 外儲說左上: 說三

30 外儲說左上: 人為嬰兒也,父母養之簡,子長而怨。子盛壯成人,其供養薄,父母怒而
誚之。子、父,至親也,而或譙、或怨者,皆挾相為而不周於為己也。夫賣庸而播耕者,主
人費家而美食、調布而求易錢者,非愛庸客也,曰:如是,耕者且深耨者熟耘也。庸客致力
而疾耘耕者,盡巧而正畦陌畦畤者,非愛主人也,曰:如是,羹且美錢布且易云也。此其養
功力,有父子之澤矣,而心調於用者,皆挾自為心也。故人行事施予,以利之為心,則越人
易和;以害之為心,則父子離且怨。

31 外儲說左上: 文公伐宋,乃先宣言曰:“吾聞宋君無道,蔑侮長老,分財不中,教令不
信,余來為民誅之。”

32 外儲說左上: 越伐吳,乃先宣言曰:“我聞吳王築如皇之臺,掘深池,罷苦百姓,煎靡
財貨,以盡民力,余來為民誅之。”

33 外儲說左上: 蔡女為桓公妻,桓公與之乘舟,夫人蕩舟,桓公大懼,禁之不止,怒而出
之,乃且復召之,因復更嫁之,桓公大怒,將伐蔡,仲父諫曰:“夫以寢席之戲,不足以伐
人之國,功業不可冀也,請無以此為稽也。”桓公不聽,仲父曰:“必不得已,楚之菁茅不
貢於天子三年矣,君不如舉兵為天子伐楚,楚服,因還襲蔡曰:余為天子伐楚而蔡不以兵聽
從,因遂滅之。此義於名而利於實,故必有為天子誅之名,而有報讎之實。”

34 外儲說左上: 吳起為魏將而攻中山,軍人有病疽者,吳起跪而自吮其膿,傷者之母立泣
,人問曰:“將軍於若子如是,尚何為而泣?”對曰:“吳起吮其父之創而父死,今是子又
將死也,今吾是以泣。”

35 外儲說左上: 趙主父令工施鉤梯而緣播吾,刻疏人跡其上,廣三尺,長五尺,而勒之曰
:“主父常遊於此。”

36 外儲說左上: 秦昭王令工施鉤梯而上華山,以松柏之心為博,箭長八尺,棋長八寸,而
勒之曰“昭王嘗與天神博於此”矣。

37 外儲說左上: 文公反國,至河,令籩豆捐之,席蓐捐之,手足胼胝,面目黧黑者後之,
咎犯聞之而夜哭,公曰:“寡人出亡二十年,乃今得反國,咎犯聞之不喜而哭,意不欲寡人
反國邪?”犯對曰:“籩豆所以食也,席蓐所以臥也,而君捐之;手足胼胝、面目黧黑,勞
有功者也,而君後之。今臣有與在後,中不勝其哀,故哭。且臣為君行詐偽以反國者眾矣,
臣尚自惡也,而況於君?”再拜而辭,文公止之曰:“諺曰:築社者,攐撅而置之,端冕而
祀之。今子與我取之,而不與我治之;與我置之,而不與我祀之;焉可?”解左驂而盟于河
。

38 外儲說左上: 鄭縣人卜子,使其妻為褲,其妻問曰:“今褲何如?”夫曰:“象吾故苦
。”妻子因毀新令如故褲。

39 外儲說左上: 鄭縣人有得車軛者,而不知其名,問人曰:“此何種也?”對曰:“此車
軛也。”俄又復得一,問人曰:“此是何種也?”對曰:“此車軛也。”問者大怒曰:“曩
者曰車軛,今又曰車軛,是何眾也?此女欺我也。”遂與之鬥。

40 外儲說左上: 衛人有佐弋者,鳥至,因先以其裷麾之,鳥驚而不射也。

41 外儲說左上: 鄭縣人卜子妻之市,買鱉以歸,過潁水,以為渴也,因縱而飲之,遂亡其
鱉
。

42 外儲說左上: 夫少者侍長者飲,長者飲亦自飲也。

43 外儲說左上: 一曰。魯人有自喜者,見長年飲酒不能釂則唾之,亦效唾之。

44 外儲說左上: 一曰。宋人有少者亦欲效善,見長者飲無餘,非斟酒飲也而欲盡之。

45 外儲說左上: 《書》曰:“紳之束之。”宋人有治者,因重帶自紳束也。人曰:“是何
也?”對曰:“書言之,固然。”

46 外儲說左上: 《書》曰:“既雕既琢,還歸其樸。”梁人有治者,動作言學,舉事於文
,曰難之,顧失其實,人曰:“是何也?”對曰:“書言之固然。”

47 外儲說左上: 郢人有遺燕相國書者,夜書,火不明,因謂持燭者曰:“舉燭。”云而過
書舉燭,舉燭,非書意也,燕相受書而說之,曰:“舉燭者,尚明也,尚明也者,舉賢而任
之。”燕相白王,王大說,國以治,治則治矣,非書意也。今世舉學者多似此類。

48 外儲說左上: 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
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
寧信度,無自信也。”

49 外儲說左上: 說四

50 外儲說左上: 王登為中牟令,上言於襄主曰:“中牟有士曰中章、胥己者,其身甚修,
其學甚博,君何不舉之?”主曰:“子見之,我將為中大夫。”相室諫曰:“中大夫,晉重
列也,今無功而受,非晉臣之意。君其耳而未之目邪?”襄主曰:“我取登既耳而目之矣,
登之所取又耳而目之,是耳目人絕無已也。”王登一日而見二中大夫,予之田宅,中牟之人
棄其田耘、賣宅圃,而隨文學者邑之半。

51 外儲說左上: 叔向御坐平公請事,公腓痛足痺轉筋而不敢壞坐,晉國聞之,皆曰“叔向
賢者,平公禮之,轉筋而不敢壞坐。”晉國之辭仕託、慕叔向者國之錘矣。

52 外儲說左上: 鄭縣人有屈公者,聞敵恐,因死;恐已,因生。

53 外儲說左上: 趙主父使李疵視中山可攻不也?還報曰:“中山可伐也,君不亟伐,將後
齊、燕。”主父曰:“何故可攻?”李疵對曰:“其君見好巖穴之士,所傾蓋與車以見窮閭
隘巷之士以十數,伉禮下布衣之士以百數矣。”君曰:“以子言論,是賢君也,安可攻?”
疵曰:“不然。夫好顯巖穴之士而朝之,則戰士怠於行陣;上尊學者,下士居朝,則農夫惰
於田。戰士怠於行陳者則兵弱也,農夫惰於田者則國貧也。兵弱於敵,國貧於內,而不亡者
,未之有也,伐之不亦可乎?”主父曰:“善。”舉兵而伐中山,遂滅也。

54 外儲說左上: 說五

55 外儲說左上: 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當是時也,五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謂管
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貴甚,一國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欲何不試
勿衣紫也,謂左右曰,吾甚惡紫之臭。”於是左右適有衣紫而進者,公必曰:“少卻,吾惡
紫臭。”公曰:“諾。”於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國中莫衣紫,三日境內莫衣紫也。

56 外儲說左上: 一曰。齊王好衣紫,齊人皆好也。齊國五素不得一紫,齊王患紫貴。傅說
王曰:“《詩》云:不躬不親,庶民不信。今王欲民無衣紫者,王以自解紫衣而朝,群臣有
紫衣進者,曰益遠,寡人惡臭。”是日也,郎中莫衣紫;是月也,國中莫衣紫;是歲也,境
內莫衣紫。

57 外儲說左上: 鄭簡公謂子產曰:“國小,迫於荊、晉之間。今城郭不完,兵甲不備,不
可以待不虞。”子產曰:“臣閉其外也已遠矣,而守其內也已固矣,雖國小猶不危之也。君
其勿憂。”是以沒簡公身無患。

58 外儲說左上: 子產相鄭,簡公謂子產曰:“飲酒不樂也,俎豆不大,鍾鼓竽瑟不鳴,寡
人之事不一,國家不定,百姓不治,耕戰不輯睦,亦子之罪。子有職,寡人亦有職,各守其
職。”子產退而為政五年,國無盜賊,道不拾遺,桃棗蔭於街者莫有援也,錐刀遺道三日可
反,三年不變,民無飢也。

59 外儲說左上: 宋襄公與楚人戰於涿谷上,宋人既成列矣,楚人未及濟,右司馬購強趨而
諫曰:“楚人眾而宋人寡,請使楚人半涉未成列而擊之,必敗。”襄公曰:“寡人聞君子曰
:不重傷,不擒二毛,不推人於險,不迫人於阨,不鼓不成列。今楚未濟而擊之,害義。請
使楚人畢涉成陣而後鼓士進之。”右司馬曰:“君不愛宋民,腹心不完,特為義耳。”公曰
:“不反列,且行法。”右司馬反列,楚人已成列撰陣矣,公乃鼓之,宋人大敗,公傷股,
三日而死,此乃慕自親仁義之禍。夫必恃人主之自躬親而後民聽從,是則將令人主耕以為上
,服戰鴈行也民乃肯耕戰,則人主不泰危乎?而人臣不泰安乎?

60 外儲說左上: 齊景公游少海,傳騎從中來謁曰:“嬰疾甚,且死,恐公後之。”景公遽
起,傳騎又至。景公曰:“趨駕煩且之乘,使騶子韓樞御之。”行數百步,以騶為不疾,奪
轡代之,御可數百步,以馬為不進,盡釋車而走。以煩且之良,而騶子韓樞之巧,而以為不
如下走也。

61 外儲說左上: 魏昭王欲與官事,謂孟嘗君曰:“寡人欲與官事。”君曰:“王欲與官事
,則何不試習讀法?”昭王讀法十餘簡而睡臥矣,王曰:“寡人不能讀此法。”夫不躬親其
勢柄,而欲為人臣所宜為者也,睡不亦宜乎。

62 外儲說左上: 孔子曰:“為人君者猶盂也,民猶水也,盂方水方,盂圜水圜。”

63 外儲說左上: 鄒君好服長纓,左右皆服長纓,纓甚貴,鄒君患之,問左右,左右曰:“
君好服,百姓亦多服,是以貴。”君因先自斷其纓而出,國中皆不服長纓。君不能下令為百
姓服度以禁之,乃斷纓出以示民,是先戮以蒞民也。

64 外儲說左上: 叔向賦獵,功多者受多,功少者受少。

65 外儲說左上: 韓昭侯謂申子曰:“法度甚易行也。”申子曰:“法者見功而與賞,因能
而受官。今君設法度而聽左右之請,此所以難行也。”昭侯曰:“吾自今以來知行法矣,寡
人奚聽矣。”一日,申子請仕其從兄官,昭侯曰:“非所學於子也。聽子之謁敗子之道乎?
亡其用子之謁。”申子辟舍請罪。

66 外儲說左上: 說六

67 外儲說左上: 晉文公攻原,裹十日糧,遂與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擊金而退
,罷兵而去,士有從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諫曰:“夫原之食竭力盡矣
,君姑待之。”公曰:“吾與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為也。”遂罷
兵而去。原人聞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無歸乎?”乃降公。衛人聞曰:“有君如彼其信
也,可無從乎?”乃降公。孔子聞而記之曰:“攻原得衛者信也。”

68 外儲說左上: 文公問箕鄭曰:“救餓奈何?”對曰:“信。”公曰:“安信?”曰:“
信名。信名,則群臣守職,善惡不踰,百事不怠。信事,則不失天時,百姓不踰。信義,則
近親勸勉而遠者歸之矣。”

69 外儲說左上: 吳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諾,今返而御。”吳子曰:“待公
而食。”故人至暮不來,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來方與之食。

70 外儲說左上: 魏文侯與虞人期獵,明日,會天疾風,左右止,文侯不聽,曰:“不可。
以風疾之故而失信,吾不為也。”遂自驅車往,犯風而罷虞人。

71 外儲說左上: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為女殺彘。”妻適
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
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
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72 外儲說左上: 楚厲王有警,為鼓以與百姓為戍,飲酒醉,過而擊之也,民大驚,使人止
之。曰:“吾醉而與左右戲,過擊之也。”民皆罷。居數月,有警,擊鼓而民不赴,乃更令
明號而民信之。

73 外儲說左上: 李悝警其兩和曰:“謹警敵人,旦暮且至擊汝。”如是者再三而敵不至,
兩和懈怠,不信李悝,居數月,秦人來襲之,至,幾奪其軍,此不信患也。

74 外儲說左上: 一曰。李悝與秦人戰,謂左和曰:“速上,右和已上矣。”又馳而至右和
曰:“左和已上矣。”左右和曰:“上矣。”於是皆爭上。其明年與秦人戰,秦人襲之,至
,幾奪其軍,此不信之患。

75 外儲說左上: 有相與訟者,子產離之而毋得使通辭,到至其言以告而知也。

76 外儲說左上: 惠嗣公使人偽關市,關市呵難之,因事關市以金,關市乃舍之,嗣公謂關
市曰:“某時有客過而予汝金,因譴之。”關市大恐,以嗣公為明察。


《外儲說左下》
77 外儲說左下: 一、以罪受誅,人不怨上,刖危坐子皋。以功受賞,臣不德君,翟璜操右
契而乘軒。襄王不知,故昭卯五乘而履屩。上不過任,臣不誣能,即臣將為失少室周。

78 外儲說左下: 二、恃勢而不恃信,故東郭牙議管仲。恃術而不恃信,故渾軒非文公。故
有術之主,信賞以盡能,必罰以禁邪,雖有駮行,必得所利,簡主之相陽虎,哀公問一足。

79 外儲說左下: 三、失臣主之理,則文王自履而矜。不易朝燕之處,則季孫終身莊而遇賊
。

80 外儲說左下: 四、利所禁,禁所利,雖神不行;譽所罪,毀所賞,雖堯不治。夫為門而
不使入,委利而不使進,亂之所以產也。齊侯不聽左右,魏主不聽譽者,而明察照群臣,則
鉅不費金錢,孱不用璧,西門豹請復治鄴足以知之。猶盜嬰兒之矜裘,與刖危子榮衣。子綽
左右畫,去蟻驅蠅,安得無桓公之憂索官,與宣王之患臞馬也。

81 外儲說左下: 五、臣以卑儉為行,則爵不足以觀賞;寵光無節,則臣下侵偪。說在苗賁
皇非獻伯,孔子議晏嬰,故仲尼論管仲與叔孫敖。而出入之容變,陽虎之言見其臣也。而簡
主之應人臣也失主術。朋黨相和,臣下得欲,則人主孤;群臣公舉,下不相和,則人主明。
陽虎將為趙武之賢、解狐之公。而簡主以為枳棘,非所以教國也。

82 外儲說左下: 六、公室卑則忌直言,私行勝則少公功。說在文子之直言,武子之用杖;
子產忠諫,子國譙怒;梁車用法,而成侯收璽;管仲以公,而國人謗怨。

83 外儲說左下: 右經

84 外儲說左下: 說一

85 外儲說左下: 孔子相衛,弟子子皋為獄吏,刖人足,所刖者守門,人有惡孔子於衛君者
曰:“尼欲作亂。”衛君欲執孔子,孔子走,弟子皆逃,子皋從出門,刖危引之而逃之門下
室中,吏追不得,夜半,子皋問刖危曰:“吾不能虧主之法令而親刖子之足,是子報仇之時
也,而子何故乃肯逃我?我何以得此於子?”刖危曰:“吾斷足也,固吾罪當之,不可奈何
。然方公之獄治臣也,公傾側法令,先後臣以言,欲臣之免也甚,而臣知之。及獄決罪定,
公憱然不悅,形於顏色,臣見又知之。非私臣而然也,夫天性仁心固然也,此臣之所以悅而
德公也。”

86 外儲說左下: 田子方從齊之魏,望翟黃乘軒騎駕出,方以為文侯也,移車異路而避之,
則徒翟黃也,方問曰:“子奚乘是車也?”曰:“君謀欲伐中山,臣薦翟角而謀得果。且伐
之,臣薦樂羊而中山拔。得中山,憂欲治之,臣薦李克而中山治。是以君賜此車。”方曰:
“寵之稱功尚薄”。

87 外儲說左下: 秦、韓攻魏,昭卯西說而秦、韓罷。齊、荊攻魏,卯東說而齊、荊罷。魏
襄王養之以五乘將軍,卯曰:“伯夷以將軍葬於首陽山之下,而天下曰:夫以伯夷之賢與其
稱仁,而以將軍葬,是手足不掩也。今臣罷四國之兵,而王乃與臣五乘,此其稱功,猶贏勝
而履蹻。”

88 外儲說左下: 孔子曰:“善為吏者樹德,不能為吏者樹怨。概者、平量者也,吏者、平
法者也,治國者、不可失平也。”

89 外儲說左下: 少室周者,古之貞廉潔愨者也,為趙襄主力士,與中牟徐子角力,不若也
,入言之襄主以自代也,襄主曰:“子之處,人之所欲也,何為言徐子以自代?”曰:“臣
以力事君者也,今徐子力多臣,臣不以自代,恐他人言之而為罪也。”

90 外儲說左下: 一曰。少室周為襄主驂乘,至晉陽,有力士牛子耕與角力而不勝,周言於
主曰:“主之所以使臣騎乘者,以臣多力也,今有多力於臣者,願進之。”

91 外儲說左下: 說二

92 外儲說左下: 齊桓公將立管仲,令群臣曰:“寡人將立管仲為仲父,善者入門而左,不
善者入門而右。”東郭牙中門而立,公曰:“寡人立管仲為仲父,令曰善者左,不善者右,
今子何為中門而立?”牙曰:“以管仲之智為能謀天下乎?”公曰:“能”。“以斷為敢行
大事乎?”公曰:“敢”。牙曰:“君知能謀天下,斷敢行大事,君因專屬之國柄焉。以管
仲之能,乘公之勢以治齊國,得無危乎?”公曰:“善”。乃令隰朋治內,管仲治外以相參
。

93 外儲說左下: 晉文公出亡,箕鄭挈壺餐而從,迷而失道,與公相失,飢而道泣,寢餓而
不敢食。及文公反國,舉兵攻原,克而拔之,文公曰:“夫輕忍飢餒之患而必全壺餐,是將
不以原叛”。乃舉以為原令。大夫渾軒聞而非之曰:“以不動壺餐之故,怙其不以原叛也,
不亦無術乎!故明主者,不恃其不我叛也,恃吾不可叛也;不恃其不我欺也,恃吾不可欺也
。”

94 外儲說左下: 陽虎議曰:“主賢明則悉心以事之,不肖則飾姦而試之。”逐於魯,疑於
齊,走而之趙,趙簡主迎而相之,左右曰:“虎善竊人國政,何故相也?”簡主曰:“陽虎
務取之,我務守之。”遂執術而御之,陽虎不敢為非,以善事簡主,興主之強,幾至於霸也
。

95 外儲說左下: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吾聞古者有夔一足,其果信有一足乎?孔子對曰:
“不也,夔非一足也。夔者忿戾惡心,人多不說喜也。雖然,其所以得免於人害者,以其信
也,人皆曰獨此一足矣,夔非一足也,一而足也。”哀公曰:“審而是固足矣。”

96 外儲說左下: 一曰。哀公問於孔子曰:“吾聞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
一足?彼其無他異,而獨通於聲,堯曰:「夔一而足矣。」使為樂正。故君子曰:「夔有一
足,非一足也。」”

97 外儲說左下: 說三

98 外儲說左下: 文王伐崇,至鳳黃虛,襪繫解,因自結,太公望曰:“何為也?”王曰:
“君與處皆其師,中皆其友,下盡其使也。今皆先君之臣,故無可使也。”

99 外儲說左下: 一曰。晉文公與楚戰,至黃鳳之陵,履係解,因自結之,左右曰:“不可
以使人乎?”公曰:“吾聞上君所與居,皆其所畏也;中君之所與居,皆其所愛也;下君之
所與居,皆其所侮也。寡人雖不肖,先君之人皆在,是以難之也。”

100 外儲說左下: 季孫好士,終身莊,居處衣服,常如朝廷,而季孫適懈,有過失,而不能
長為也,故客以為厭易己,相與怨之,遂殺季孫。故君子去泰去甚。

101 外儲說左下: 南宮敬子問顏涿聚曰:“季孫養孔子之徒,所朝服與坐者以十數而遇賊,
何也?”曰:“昔周成王近優侏儒以逞其意,而與君子斷事,是能成其欲於天下。今季孫養
孔子之徒,所朝服而與坐者以十數,而與優侏儒斷事,是以遇賊。故曰:不在所與居,在所
與謀也。”

102 外儲說左下: 孔子御坐於魯哀公,哀公賜之桃與黍,哀公:“請用。”仲尼先飯黍而後
啗桃,左右皆揜口而笑,哀公曰:“黍者,非飯之也,以雪桃也。”仲尼對曰:“丘知之矣
。夫黍者五穀之長也,祭先王為上盛。果蓏有六,而桃為下,祭先王不得入廟。丘之聞也,
君子以賤雪貴,不聞以貴雪賤。今以五穀之長雪果蓏之下,是從上雪下也,丘以為妨義,故
不敢以先於宗廟之盛也。”

103 外儲說左下: 趙簡子謂左右曰:“車席泰美。夫冠雖賤,頭必戴之;屨雖貴,足必履之
。今車席如此,大美,吾將何屩以履之?夫美下而耗上,妨義之本也。”

104 外儲說左下: 費仲說紂曰:“西伯昌賢,百姓悅之,諸侯附焉,不可不誅,不誅必為殷
患。”紂曰:“子言,義主,何可誅?”費仲曰:“冠雖穿弊,必戴於頭;履雖五采,必踐
之於地。今西伯昌,人臣也,修義而人向之,卒為天下患,其必昌乎!人人不以其賢為其主
,非可不誅也。且主而誅臣,焉有過?”紂曰:“夫仁義者,上所以勸下也。今昌好仁義,
誅之不可。”三說不用,故亡。

105 外儲說左下: 齊宣王問匡倩曰:“儒者博乎?”曰:“不也。”王曰:“何也?”匡倩
對曰:“博者貴梟,勝者必殺梟,殺梟者,是殺所貴也,儒者以為害義,故不博也。”又問
曰:“儒者弋乎?”曰:“不也。弋者從下害於上者也,是從下傷君也,儒者以為害義,故
不弋。”又問儒者鼓瑟乎?曰:“不也。夫瑟以小絃為大聲,以大絃為小聲,是大小易序,
貴賤易位,儒者以為害義,故不鼓也。”宣王曰:“善。”仲尼曰:“與其使民諂下也,寧
使民諂上。”

106 外儲說左下: 說四


107 外儲說左下: 鉅者,齊之居士。孱者,魏之居士。齊、魏之君不明,不能親照境內,而
聽左右之言,故二子費金璧而求入仕也。

108 外儲說左下: 西門豹為鄴令,清剋潔愨,秋毫之端無私利也,而甚簡左右,左右因相與
比周而惡之,居期年,上計,君收其璽,豹自請曰:“臣昔者不知所以治鄴,今臣得矣,願
請璽復以治鄴,不當,請伏斧鑕之罪。”文侯不忍而復與之,豹因重斂百姓,急事左右,期
年,上計,文侯迎而拜之,豹對曰:“往年臣為君治鄴,而君奪臣璽,今臣為左右治鄴,而
君拜臣,臣不能治矣。”遂納璽而去,文侯不受,曰:“寡人曩不知子,今知矣,願子勉為
寡人治之。”遂不受。

109 外儲說左下: 齊有狗盜之子與刖危子戲而相誇,盜子曰:“吾父之裘獨有尾。”危子曰
:“吾父獨冬不失褲。”

110 外儲說左下: 子綽曰:“人莫能左畫方而右畫圓也。以肉去蟻蟻愈多,以魚驅蠅蠅愈至
。”

111 外儲說左下: 桓公謂管仲曰:“官少而索者眾,寡人憂之。”管仲曰:“君無聽左右之
謂請,因能而受祿,錄功而與官,則莫敢索官,君何患焉?”

112 外儲說左下: 韓宣子曰:“吾馬菽粟多矣,甚臞,何也?寡人患之。”周市對曰:“使
騶盡粟以食,雖無肥,不可得也。名為多與之,其實少,雖無臞,亦不可得也。主不審其情
實,坐而患之,馬猶不肥也。”

113 外儲說左下: 桓公問置吏於管仲,管仲曰:“辯察於辭,清潔於貨,習人情,夷吾不如
弦商,請立以為大理。登降肅讓,以明禮待賓,臣不如隰朋,請立以為大行。墾草仞邑,辟
地生粟,臣不如甯武,請以為大田。三軍既成陳,使士視死如歸,臣不如公子成父,請以為
大司馬。犯顏極諫,臣不如東郭牙,請立以為諫臣。治齊此五子足矣,將欲霸王,夷吾在此
。”

114 外儲說左下: 說五

115 外儲說左下: 孟獻伯相魯,堂下生藿藜,門外長荊棘,食不二味,坐不重席,晉無衣帛
之妾,居不粟馬,出不從車,叔向聞之,以告苗賁皇,賁皇非之曰:“是出主之爵祿以附下
也。”

116 外儲說左下: 一曰。孟獻伯拜上卿,叔向往賀,門有御,馬不食禾,向曰:“子無二馬
二輿何也?”獻伯曰:“吾觀國人尚有飢色,是以不秣馬。班白者多以徒行,故不二輿。”
向曰:“吾始賀子之拜卿,今賀子之儉也。”向出,語苗賁皇曰:“助吾賀獻伯之儉也。”
苗子曰:“何賀焉!夫爵祿旂章,所以異功伐別賢不肖也。故晉國之法,上大夫二輿二乘,
中大夫二輿一乘,下大夫專乘,此明等級也。且夫卿必有軍事,是故循車馬,比卒乘,以備
戎事。有難則以備不虞,平夷則以給朝事。今亂晉國之政,乏不虞之備,以成節,以絜私名
,獻伯之儉也可與?又何賀!”

117 外儲說左下: 管仲相齊,曰:“臣貴矣,然而臣貧。”桓公曰:“使子有三歸之家。”
曰:“臣富矣,然而臣卑。”桓公使立於高、國之上。曰:“臣尊矣,然而臣疏。”乃立為
仲父。孔子聞而非之曰:“泰侈偪上。”

118 外儲說左下: 一曰。管仲父,出、朱蓋青衣,置鼓而歸,庭有陳鼎,家有三歸,孔子曰
:“良大夫也,其侈偪上。”

119 外儲說左下: 孫叔敖相楚,棧車牝馬,糲餅菜羹,枯魚之膳,冬羔裘,夏葛衣,面有飢
色,則良大夫也,其儉偪下。

120 外儲說左下: 陽虎去齊走趙,簡主問曰:“吾聞子善樹人。”虎曰:“臣居魯,樹三人
,皆為令尹,及虎抵罪於魯,皆搜索於虎也。臣居齊,薦三人,一人得近王,一人為縣令,
一人為候吏,及臣得罪,近王者不見臣,縣令者迎臣執縛,候吏者追臣至境上,不及而止。
虎不善樹人。”主俛而笑曰:“夫樹橘柚者,食之則甘,嗅之則香;樹枳棘者,成而刺人;
故君子慎所樹。”

121 外儲說左下: 中牟無令,晉平公問趙武曰:“中牟,三國之股肱,邯鄲之肩髀,寡人欲
得其良令也,誰使而可?”武曰:“邢伯子可。”公曰:“非子之讎也?”曰:“私讎不入
公門。”公又問曰:“中府之令誰使而可?”曰:“臣子可。”故曰:“外舉不避讎,內舉
不避子。”趙武所薦四十六人,及武死,各就賓位,其無私德若此也。

122 外儲說左下: 平公問叔向曰:“群臣孰賢?”曰:“趙武。”公曰:“子黨於師人。”
曰:“武立如不勝衣,言如不出口,然所舉士也數十人,皆得其意,而公家甚賴之,及武子
之生也不利於家,死不託於孤,臣敢以為賢也。”

123 外儲說左下: 解狐薦其讎於簡主以為相,其讎以為且幸釋己也,乃因往拜謝,狐乃引弓
送而射之,曰:“夫薦汝公也,以汝能當之也。夫讎汝,吾私怨也,不以私怨汝之故擁汝於
吾君。故私怨不入公門。”

124 外儲說左下: 一曰。解狐舉邢伯柳為上黨守,柳往謝之曰:“子釋罪,敢不再拜。”曰
:“舉子公也,怨子私也,子往矣,怨子如初也。”

125 外儲說左下: 鄭縣人賣豚,人問其價,曰:“道日暮安暇語汝。”

126 外儲說左下: 說六

127 外儲說左下: 范文子喜直言,武子擊之以杖:“夫直議者不為人所容,無所容則危身,
非徒危身,又將危父。”

128 外儲說左下: 子產者,子國之子也。子產忠於鄭君,子國譙怒之曰:“夫介異於人臣,
而獨忠於主,主賢明,能聽汝,不明,將不汝聽,聽與不聽,未可必知,而汝已離於群臣,
離於群臣則必危汝身矣,非徒危己也,又且危父矣。”

129 外儲說左下: 梁車新為鄴令,其姊往看之,暮而後門閉,因踰郭而入,車遂刖其足,趙
成侯以為不慈,奪之璽而免之令。

130 外儲說左下: 管仲束縛,自魯之齊,道而飢渴,過綺烏封人而乞食,烏封人跪而食之,
甚敬,封人因竊謂仲曰:“適幸及齊不死而用齊,將何報我?”曰:“如子之言,我且賢之
用,能之使,勞之論,我何以報子?”封人怨之。



《外儲說右上》
131 外儲說右上: 君所以治臣者有三:

132 外儲說右上: 一、勢不足以化則除之。師曠之對,晏子之說,皆合勢之易也而道行之難
,是與獸逐走也,未知除患。患之可除,在子夏之說春秋也。善持勢者蚤絕其姦萌,故季孫
讓仲尼以遇勢,而況錯之於君乎?是以太公望殺狂矞,而臧獲不乘驥。嗣公知之,故不駕鹿
。薛公知之,故與二欒博。此皆知同異之反也。故明主之牧臣也,說在畜烏。

133 外儲說右上: 二、人主者,利害之軺轂也,射者眾,故人主共矣。是以好惡見則下有因
,而人主惑矣;辭言通則臣難言,而主不神矣。說在申子之言六慎,與唐易之言弋也。患在
國羊之請變,與宣王之太息也。明之以靖郭氏之獻十珥也,與犀首、甘茂之道穴聞也。堂谿
公知術,故問玉卮。昭侯能術,故以聽獨寢。明主之道,在申子之勸獨斷也。

134 外儲說右上: 三、術之不行,有故。不殺其狗則酒酸。夫國亦有狗,且左右皆社鼠也。
人主無堯之再誅,與莊王之應太子,而皆有薄媼之決蔡嫗也。知貴不能以教歌之法先揆之,
吳起之出愛妻,文公之斬顛頡,皆違其情者也。故能使人彈疽者,必其忍痛者也。

135 外儲說右上: 右經

136 外儲說右上: 說一

137 外儲說右上: 賞之譽之不勸,罰之毀之不畏,四者加焉不變,則其除之。

138 外儲說右上: 齊景公之晉,從平公飲,師曠侍坐,始坐,景公問政於師曠曰:“太師將
奚以教寡人?”師曠曰:“君必惠民而已。”中坐,酒酣,將出,又復問政於師曠曰:“太
師奚以教寡人?”曰:“君必惠民而已矣。”景公出之舍,師曠送之,又問政於師曠,師曠
曰:“君必惠民而已矣。”景公歸,思,未醒,而得師曠之所謂。“公子尾、公子夏者,景
公之二弟也,甚得齊民,家富貴而民說之,擬於公室,此危吾位者也,今謂我惠民者,使我
與二弟爭民邪?”於是反國發廩粟以賦眾貧,散府餘財以賜孤寡,倉無陳粟,府無餘財,宮
婦不御者出嫁之,七十受祿米,鬻德惠施於民也,已與二弟爭。居二年,二弟出走,公子夏
逃楚,公子尾走晉。


139 外儲說右上: 景公與晏子游於少海,登柏寢之臺而還望其國,曰:“美哉,泱泱乎,堂
堂乎,後世將孰有此?”晏子對曰:“其田成氏乎?”景公曰:“寡人有此國也,而曰田成
氏有之,何也?”晏子對曰:“夫田成氏甚得齊民,其於民也,上之請爵祿行諸大臣,下之
私大斗斛區釜以出貸,小斗斛區釜以收之。殺一牛,取一豆肉,餘以食士。終歲,布帛取二
制焉,餘以衣士。故市木之價不加貴於山,澤之魚鹽龜鱉蠃蚌不加貴於海。君重斂,而田成
氏厚施。齊嘗大飢,道旁餓死者不可勝數也,父子相牽而趨田成氏者不聞不生。故周秦之民
相與歌之曰:謳乎,其己乎苞乎,其往歸田成子乎!《詩》曰:‘雖無德與女,式歌且舞。
’今田成氏之德,而民之歌舞,民德歸之矣。故曰:其田成氏乎。”公泫然出涕曰:“不亦
悲乎!寡人有國而田成氏有之,今為?藤Q危俊?套?υ唬骸熬蛈鴩峸寣歑?Z之,則近賢
而遠不肖,治其煩亂,緩其刑罰,振貧窮而恤孤寡,行恩惠而給不足,民將歸君,則雖有十
田成氏,其如君何?”

140 外儲說右上: 或曰:景公不知用勢,而師曠、晏子不知除患。夫獵者,託車輿之安,用
六馬之足,使王良佐轡,則身不勞而易及輕獸矣。今釋車輿之利,捐六馬之足與王良之御,
而下走逐獸,則雖樓季之足無時及獸矣,託良馬固車則臧獲有餘。國者、君之車也,勢者、
君之馬也。夫不處勢以禁誅擅愛之臣,而必德厚以與天下齊行以爭民,是皆不乘君之車,不
因馬之利車而下走者也。故曰:景公不知用勢之主也,而師曠、晏子不知除患之臣也。


141 外儲說右上: 子夏曰:“春秋之記臣殺君,子殺父者,以十數矣,皆非一日之積也,有
漸而以至矣。”凡姦者,行久而成積,積成而力多,力多而能殺,故明主蚤絕之。今田常之
為亂,有漸見矣,而君不誅。晏子不使其君禁侵陵之臣,而使其主行惠,故簡公受其禍。故
子夏曰:“善持勢者蚤絕姦之萌。”

142 外儲說右上: 季孫相魯,子路為郈令。魯以五月起眾為長溝,當此之為,子路以其私秩
粟為漿飯,要作溝者於五父之衢而餐之。孔子聞之,使子貢往覆其飯,擊毀其器,曰:“魯
君有民,子奚為乃餐之?”子路怫然怒,攘肱而入請曰:“夫子疾由之為仁義乎?所學於夫
子者仁義也,仁義者,與天下共其所有而同其利者也。今以由之秩粟而餐民,不可何也?”
孔子曰:“由之野也!吾以女知之,女徒未及也,女故如是之不知禮也!女之餐之,為愛之
也。夫禮,天子愛天下,諸侯愛境內,大夫愛官職,士愛其家,過其所愛曰侵。今魯君有民
而子擅愛之,是子侵也,不亦誣乎!”言未卒,而季孫使者至,讓曰:“肥也起民而使之,
先生使弟子令徒役而餐之,將奪肥之民耶?”孔子駕而去魯。以孔子之賢,而季孫非魯君也
,以人臣之資,假人主之術,蚤禁於未形,而子路不得行其私惠,而害不得生,況人主乎?
以景公之勢而禁田常之侵也,則必無劫弒之患矣。

143 外儲說右上: 太公望東封於齊,齊東海上有居士曰狂矞、華士,昆弟二人者立議曰:“
吾不臣天子,不友諸侯,耕作而食之,掘井而飲之,吾無求於人也。無上之名,無君之祿,
不事仕而事力。”太公望至於營丘,使吏執殺之以為首誅。周公旦從魯聞之,發急傳而問之
曰:“夫二子,賢者也。今日饗國而殺賢者,何也?”太公望曰:“是昆弟二人立議曰:「
吾不臣天子,不友諸侯,耕作而食之,掘井而飲之,吾無求於人也,無上之名,無君之祿,
不事仕而事力。」彼不臣天子者,是望不得而臣也。不友諸侯者,是望不得而使也。耕作而
食之,掘井而飲之,無求於人者,是望不得以賞罰勸禁也。且無上名,雖知、不為望用;不
仰君祿,雖賢、不為望功。不仕則不治,不任則不忠。且先王之所以使其臣民者,非爵祿則
刑罰也。今四者不足以使之,則望當誰為君乎?不服兵革而顯,不親耕耨而名,又所以教於
國也。今有馬於此,如驥之狀者,天下之至良也。然而驅之不前,卻之不止,左之不左,右
之不右,則臧獲雖賤,不託其足。臧獲之所願託其足於驥者,以驥之可以追利辟害也。今不
為人用,臧獲雖賤,不託其足焉。已自謂以為世之賢士,而不為主用,行極賢而不用於君,
此非明主之所臣也,亦驥之不可左右矣,是以誅之。”

144 外儲說右上: 一曰。太公望東封於齊,海上有賢者狂矞,太公望聞之往請焉,三卻馬於
門而狂矞不報見也,太公望誅之。當是時也,周公旦在魯,馳往止之,比至,已誅之矣。周
公旦曰:“狂矞,天下賢者也,夫子何為誅之?”太公望曰:“狂矞也議不臣天子,不友諸
侯,吾恐其亂法易教也,故以為首誅。今有馬於此,形容似驥也,然驅之不往,引之不前,
雖臧獲不託足以旋其軫也。”

145 外儲說右上: 如耳說衛嗣公,衛嗣公說而太息。左右曰:“公何為不相也?”公曰:“
夫馬似鹿者而題之千金,然而有百金之馬而無一金之鹿者,馬為人用而鹿不為人用也。今如
耳,萬乘之相也,外有大國之意,其心不在衛,雖辯智,亦不為寡人用,吾是以不相也。”

146 外儲說右上: 薛公之相魏昭侯也,左右有欒子者曰陽胡、潘,其於王甚重,而不為薛公
,薛公患之。於是乃召與之博,予之人百金,令之昆弟博,俄又益之人二百金。方博有閒,
謁者言客張季之子在門,公怫然怒,撫兵而授謁者曰:“殺之,吾聞季之不為文也。”立有
閒,時季羽在側,曰:“不然。竊聞季為公甚,顧其人陰未聞耳。”乃輟不殺客,而大禮之
曰:“曩者聞季之不為文也,故欲殺之。今誠為文也,豈忘季哉!”告廩獻千石之粟,告府
獻五百金,告騶私廄獻良馬固車二乘,因令奄將宮人之美妾二十人並遺季也。欒子因相謂曰
:“為公者必利,不為公者必害,吾曹何愛不為公?”因私競勸而遂為之。薛公以人臣之勢
,假人主之術也,而害不得生,況錯之人主乎?夫馴烏者斷其下翎焉,斷其下翎則必恃人而
食,焉得不馴乎?夫明主畜臣亦然,令臣不得不利君之祿,不得無服上之名;夫利君之祿,
服上之名,焉得不服?

147 外儲說右上: 說二

148 外儲說右上: 申子曰:“上明見,人備之;其不明見,人惑之。其知見,人惑之;不知
見,人匿之。其無欲見,人司之;其有欲見,人餌之。故曰:吾無從知之,惟無為可以規之
。”

149 外儲說右上: 一曰。申子曰:“慎而言也,人且知女;慎而行也,人且隨女。而有知見
也,人且匿女;而無知見也,人且意女。女有知也,人且臧女;女無知也,人且行女。故曰
:惟無為可以規之。”

150 外儲說右上: 田子方問唐易鞠曰:“弋者何慎?”對曰:“鳥以數百目視子,子以二目
御之,?又斨?訌[。”田子方曰:“善。子加之弋,我加之國。”鄭長者聞之曰:“田子方
知欲為廩,而未得所以為廩。夫虛無無見者廩也。”

151 外儲說右上: 一曰。齊宣王問弋於唐易子曰:“弋者奚貴?”唐易子曰:“在於謹廩。
”王曰:“何謂謹廩?”對曰:“鳥以數十目視人,人以二目視鳥,奈何不謹廩也?故曰在
於謹廩也。”王曰:“然則為天下何以為此廩?今人主以二目視一國,一國以萬目視人主,
將何以自為廩乎?”對曰:“鄭長者有言曰:「夫虛靜無為而無見也。」其可以為此廩乎。
”

152 外儲說右上: 國羊重於鄭君,聞君之惡己也,侍飲,因先謂君曰:“臣適不幸而有過,
願君幸而告之,臣請變更,則臣免死罪矣。”

153 外儲說右上: 客有說韓宣王,宣王說而太息,左右引王之說之以先告客以為德。

154 外儲說右上: 靖郭君之相齊也,王后死,未知所置,乃獻玉珥以知之。

155 外儲說右上: 一曰。薛公相齊,齊威王夫人死,中有十孺子皆貴於王,薛公欲知王所欲
立而請置一人以為夫人,王聽之、則是說行於王而重於置夫人也,王不聽、是說不行而輕於
置夫人也,欲先知王之所欲置以勸王置之,於是為十玉珥而美其一而獻之,王以賦十孺子,
明日坐,視美珥之所在而勸王以為夫人。

156 外儲說右上: 甘茂相秦惠王,惠王愛公孫衍,與之閒有所言,曰:“寡人將相子。”甘
茂之吏道穴聞之,以告甘茂,甘茂入見王,曰:“王得賢相,臣敢再拜賀。”王曰:“寡人
託國於子,安更得賢相?”對曰:“將相犀首。”王曰:“子安聞之?”對曰:“犀首告臣
。”王怒犀首之泄,乃逐之。

157 外儲說右上: 一曰。犀首,天下之善將也,梁王之臣也。秦王欲得之與治天下,犀首曰
:“衍其人臣者也,不敢離主之國。”居期年,犀首抵罪於梁王,逃而入秦,秦王甚善之。
樗里疾,秦之將也,恐犀首之代之將也,鑿穴於王之所常隱語者,俄而王果與犀首計曰:“
吾欲攻韓,奚如?”犀首曰:“秋可矣。”王曰:“吾欲以國累子,子必勿泄也。”犀首反
走再拜曰:“受命。”於是樗里疾也道穴聽之,矣郎中皆曰:“兵秋起攻韓犀首為將。”於
是日也郎中盡知之,於是月也境內盡知之。王召樗里疾曰:“是何匈匈也,何道出?”樗里
疾曰:“似犀首也。”王曰:“吾無與犀首言也,其犀首何哉?”樗里疾曰:“犀首也羈旅
,新抵罪,其心孤,是言自嫁於眾。”王曰:“然。”使人召犀首,已逃諸侯矣。

158 外儲說右上: 堂谿公謂昭侯曰:“今有千金之玉卮,通而無當,可以盛水乎?”昭侯曰
:“不可。”“有瓦器而不漏,可以盛酒乎?”昭侯曰:“可。”對曰:“夫瓦器至賤也,
不漏,可以盛酒。雖有乎千金之玉卮,至貴,而無當,漏,不可盛水,則人孰注漿哉?今為
人主而漏其群臣之語,是猶無當之玉卮也,雖有聖智,莫盡其術,為其漏也。”昭侯曰:“
然。”昭侯聞堂谿公之言,自此之後,欲發天下之大事,未嘗不獨寢,恐夢言而使人知其謀
也。

159 外儲說右上: 一曰。堂谿公見昭侯曰:“今有白玉之卮而無當,有瓦卮而有當,君渴,
將何以飲?”君曰:“以瓦卮。”堂谿公曰:“白玉之卮美,而君不以飲者,以其無當耶?
”君曰:“然。”堂谿公曰:“為人主而漏泄其群臣之語,譬猶玉卮之無當。”堂谿公每見
而出,昭侯必獨臥,惟恐夢言泄於妻妾。

160 外儲說右上: 申子曰:“獨視者謂明,獨聽者謂聰。能獨斷者,故可以為天下主。”

161 外儲說右上: 說三

162 外儲說右上: 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謹,為酒甚美,縣幟甚高,著然不售,
酒酸,怪其故,問其所知,問長者楊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則酒何故而不售
?”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懷錢挈壺罋而往酤,而狗迓而齕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夫國亦有狗,有道之士懷其術而欲以明萬乘之主,大臣為猛狗迎而齕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脅
,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故桓公問管仲“治國最奚患?”對曰:“最患社鼠矣。”公曰:
“何患社鼠哉?”對曰:“君亦見夫為社者乎?樹木而塗之,鼠穿其間,掘穴託其中,燻之
則恐焚木,灌之則恐塗阤,此社鼠之所以不得也。今人君之左右,出則為勢重而收利於民,
入則比周而蔽惡於君,內閒主之情以告外,外內為重,諸臣百吏以為富,吏不誅則亂法,誅
之則君不安,據而有之,此亦國之社鼠也。”故人臣執柄而擅禁,明為己者必利,而不為己
者必害,此亦猛狗也。夫大臣為猛狗而齕有道之士矣,左右又為社鼠而閒主之情,人主不覺
,如此,主焉得無壅,國焉得無亡乎?

163 外儲說右上: 一曰。宋之酤酒者有莊氏者,其酒常美,或使僕往酤莊氏之酒,其狗齕人
,使者不敢往,乃酤佗家之酒,問曰:“何為不酤莊氏之酒?”對曰:“今日莊氏之酒酸。
”故曰:不殺其狗則酒酸。

164 外儲說右上: 一曰。桓公問管仲曰:“治國何患?”對曰:“最苦社鼠。夫社木而塗之
,鼠因自託也。燻之則木焚,灌之則塗阤,此所以苦於社鼠也。今人君左右,出則為勢重以
收利於民,入則比周謾侮蔽惡以欺於君,不誅則亂法,誅之則人主危,據而有之,此亦社鼠
也。”故人臣執柄擅禁,明為己者必利,不為己者必害,亦猛狗也。故左右為社鼠,用事者
為猛狗,則術不行矣。

165 外儲說右上: 堯欲傳天下於舜,鯀諫曰:“不祥哉!孰以天下而傳之於匹夫乎?”堯不
聽,舉兵而誅,殺鯀於羽山之郊。共工又諫曰:“孰以天下而傳之於匹夫乎?”堯不聽,又
舉兵而誅,共工於幽州之都。於是天下莫敢言無傳天下於舜。仲尼聞之曰:“堯之知,舜之
賢,非其難者也。夫至乎誅諫者必傳之舜,乃其難也。”一曰。“不以其所疑敗其所察則難
也。”

166 外儲說右上: 荊莊王有茅門之法曰:“群臣大夫諸公子入朝,馬蹄踐霤者,廷理斬其輈
,戮其御。”於是太子入朝,馬蹄踐霤,廷理斬其輈,戮其御。太子怒,入為王泣曰:“為
我誅戮廷理。”王曰:“法者所以敬宗廟,尊社稷。故能立法從令尊敬社稷者,社稷之臣也
,焉可誅也?夫犯法廢令不尊敬社稷者,是臣乘君而下尚校也。臣乘君則主失威,下尚校則
上位危。威失位危,社稷不守,吾將何以遺子孫?”於是太子乃還走,避舍露宿三日,北面
再拜請死罪。

167 外儲說右上: 一曰。楚王急召太子。楚國之法,車不得至於茆門。天雨,廷中有潦,太
子遂驅車至於茆門。廷理曰:“車不得至茆門,非法也。”太子曰:“王召急,不得須無潦
。”遂驅之,廷理舉殳而擊其馬,敗其駕。太子入為王泣曰:“廷中多潦,驅車至茆門,廷
理曰非法也,舉殳擊臣馬,敗臣駕,王必誅之。”王曰:“前有老主而不踰,後有儲主而不
屬,矜矣。是真吾守法之臣也。”乃益爵二級,而開後門出太子。“勿復過。”

168 外儲說右上: 衛嗣君謂薄疑曰:“子小寡人之國以為不足仕,則寡人力能仕子,請進爵
以子為上卿。”乃進田萬頃。薄子曰:“疑之母親疑,以疑為能相萬乘所不窕也。然疑家巫
有蔡嫗者,疑母甚愛信之,屬之家事焉。疑智足以信言家事,疑母盡以聽疑也。然已與疑言
者,亦必復決之於蔡嫗也。故論疑之智能,以疑為能相萬乘而不窕也;論其親,則子母之間
也;然猶不免議之於蔡嫗也。今疑之於人主也,非子母之親也,而人主皆有蔡嫗。人主之蔡
嫗,必其重人也。重人者,能行私者也。夫行私者,繩之外也;而疑之所言,法之內也。繩
之外與法之內,讎也,不相受也。”

169 外儲說右上: 一曰。衛君之晉,謂薄疑曰:“吾欲與子皆行。”薄疑曰:“媼也在中,
請歸與媼計之。衛君自請薄媼,薄媼曰:“疑,君之臣也,君有意從之,甚善。”衛君曰:
“吾以請之媼,媼許我矣。”薄疑歸言之媼也,曰:“衛君之愛疑奚與媼?”媼曰:“不如
吾愛子也。”“衛君之賢疑奚與媼也?”曰:“不如吾賢子也。”“媼與疑計家事,已決矣
,乃請決之於卜者蔡嫗。今衛君從疑而行,雖與疑決計,必與他蔡嫗敗之,如是則疑不得長
為臣矣。”

170 外儲說右上: 夫教歌者,使先呼而詘之,其聲反清徵者乃教之。

171 外儲說右上: 一曰。教歌者,先揆以法,疾呼中宮,徐呼中徵。疾不中宮,徐不中徵,
不可謂教。

172 外儲說右上: 吳起,衛左氏中人也。使其妻織組而幅狹於度,吳子使更之,其妻曰:
“諾。”及成,復度之,果不中度,吳子大怒。其妻對曰:“吾始經之而不可更也。”吳子
出之,其妻請其兄而索入,其兄曰:“吳子,為法者也。其為法也,且欲以與萬乘致功,必
先踐之妻妾然後行之,子毋幾索入矣。”其妻之弟又重於衛君,乃因以衛君之重請吳子,吳
子不聽,遂去衛而入荊也。

173 外儲說右上: 一曰。吳起示其妻以組曰:“子為我織組,令之如是。”組已就而效之,
其組異善。起曰:“使子為組,令之如是,而今也異善何也?”其妻曰:“用財若一也,加
務善之。”吳起曰:“非語也。”使之衣歸。其父往請之,吳起曰:“起家無虛言。”

174 外儲說右上: 晉文公問於狐偃曰:“寡人甘肥周於堂,卮酒豆肉集於宮,壺酒不清,生
肉不布,殺一牛遍於國中,一歲之功盡以衣士卒,其足以戰民乎?”狐子曰:“不足。”文
公曰:“吾弛關市之征而緩刑罰,其足以戰民乎?”狐子曰:“不足。”文公曰:“吾民之
有喪資者,寡人親使郎中視事;有罪者赦之;貧窮不足者與之;其足以戰民乎?”狐子對曰
:“不足。此皆所以慎產也。而戰之者,殺之也。民之從公也,為慎產也,公因而迎殺之,
失所以為從公矣。”曰:“然則何如足以戰民乎?”狐子對曰:“令無得不戰。”公曰:“
無得不戰奈何?”狐子對曰:“信賞必罰,其足以戰。”公曰:“刑罰之極安至?”對曰:
“不辟親貴,法行所愛。”文公曰:“善。”明日令田於圃陸,期以日中為期,後期者行軍
法焉。於是公有所愛者曰顛頡後期,吏請其罪,文公隕涕而憂。吏曰:“請用事焉。”遂斬
顛頡之脊,以徇百姓,以明法之信也。而後百姓皆懼曰:“君於顛頡之貴重如彼甚也,而君
猶行法焉,況於我則何有矣?”文公見民之可戰也,於是遂興兵伐原,克之。伐衛,東其畝
,取五鹿。攻陽,勝虢,伐曹。南圍鄭,反之陴。罷宋圍,還與荊人戰城濮,大敗荊人,返
為踐土之盟,遂成衡雍之義。一舉而八有功。所以然者,無他故異物,從狐偃之謀,假顛頡
之脊也。

175 外儲說右上: 夫痤疽之痛也,非刺骨髓,則煩心不可支也;非如是不能使人以半寸砥石
彈之。今人主之於治亦然,非不知有苦則安;欲治其國,非如是不能聽聖知而誅亂臣。亂臣
者,必重人。重人者,必人主所甚親愛也。人主所甚親愛也者,是同堅白也。夫以布衣之資
,欲以離人主之堅白、所愛,是以解左髀說右髀者,是身必死而說不行者也。



《外儲說右下》
176 外儲說右下: 一、賞罰共則禁令不行,何以明之,明之以造父、於期。子罕為出彘,田
恆為圃池,故宋君、簡公弒。患在王良、造父之共車,田連、成竅之共琴也。

177 外儲說右下: 二、治強生於法,弱亂生於阿,君明於此,則正賞罰而非仁下也。爵祿生
於功,誅罰生於罪,臣明於此,則盡死力而非忠君也。君通於不仁,臣通於不忠,則可以王
矣。昭襄知主情,而不發五苑;田鮪知臣情,故教田章;而公儀辭魚。

178 外儲說右下: 三、明主者、鑒於外也,而外事不得不成,故蘇代非齊王。人主鑒於士也
,而居者不適不顯,故潘壽言禹情。人主無所覺悟,方吾知之,故恐同衣於族,而況借於權
乎?吳章知之,故說以佯,而況借於誠乎?趙王惡虎目而壅;明主之道,如周行人之卻衛侯
也。

179 外儲說右下: 四、人主者,守法責成以立功者也。聞有吏雖亂而有獨善之民,不聞有亂
民而有獨治之吏,故明主治吏不治民。說在搖木之本,與引網之綱。故失火之嗇夫,不可不
論也。救火者,吏操壺走火、則一人之用也,操鞭使人、則役萬夫。故所遇術者,如造父之
遇驚馬,牽馬推車則不能進,代御執轡持筴則馬咸騖矣。是以說在椎鍛平夷,榜檠矯直。不
然,敗在淖齒用齊戮閔王,李兌用趙餓主父也。

180 外儲說右下: 五、因事之理則不勞而成,故茲鄭之踞轅而歌以上高梁也。其患在趙簡主
稅吏請輕重,薄疑之言國中飽;簡主喜而府庫虛,百姓餓而姦吏富也。故桓公巡民而管仲省
腐財怨女。不然,則在延陵乘馬不得進,造父過之而為之泣也。

181 外儲說右下: 右經

182 外儲說右下: 說一

183 外儲說右下: 造父御四馬,馳驟周旋而恣欲於馬。恣欲於馬者,擅轡筴之制也。然馬驚
於出彘,而造父不能禁制者,非轡筴之嚴不足也,威分於出彘也。王子於期為駙駕,轡筴不
用而擇欲於馬,擅芻水之利也。然馬過於圃池而駙馬敗者,非芻水之利不足也,德分於圃池
也。故王良、造父,天下之善御者也,然而使王良操左革而叱吒之,使造父操右革而鞭笞之
,馬不能行十里,共故也。田連、成竅,天下善鼓琴者也,然而田連鼓上,成竅擫下,而不
能成曲,亦共故也。夫以王良、造父之巧,共轡而御不能使馬,人主安能與其臣共權以為治
?以田連、成竅之巧,共琴而不能成曲,人主又安能與其臣共勢以成功乎?

184 外儲說右下: 一曰。造父為齊王駙駕,渴馬服成,效駕圃中,渴馬見圃池,去車走池,
駕敗。王子於期為趙簡主取道爭千里之表,其始發也,彘伏溝中,王子於期齊轡筴而進之,
彘突出於溝中,馬驚駕敗。

185 外儲說右下: 司城子罕謂宋君曰:“慶賞賜與,民之所喜也,君自行之。殺戮誅罰,民
之所惡也,臣請當之。”宋君曰:“諾。”於是出威令,誅大臣,君曰“問子罕”也。於是
大臣畏之,細民歸之。處期年,子罕殺宋君而奪政。故子罕為出彘以奪其君國。

186 外儲說右下: 簡公在上位,罰重而誅嚴,厚賦斂而殺戮民。田成恆設慈愛,明寬厚。簡
公以齊民為渴馬,不以恩加民,而田成恆以仁厚為圃池也。

187 外儲說右下: 一曰。造父為齊王駙駕,以渴服馬,百日而服成,服成請效駕,齊王王曰
:“效駕於圃中。”造父驅車入圃,馬見圃池而走,造父不能禁。造父以渴服馬久矣,今馬
見池,駻而走,雖造父不能治。今簡公之以法禁其眾久矣,而田成恆利之,是田成恆傾圃池
而示渴民也。

188 外儲說右下: 一曰。王子於期為宋君為千里之逐。已駕,察手吻文。且發矣,驅而前之
,輪中繩引而卻之,馬掩跡。拊而發之,彘逸出於竇中,馬退而卻,筴不能進前也,馬駻而
走,轡不能正也。


189 外儲說右下: 一曰。司城子罕謂宋君曰:“慶賞賜予者,民之所好也,君自行之。誅罰
殺戮者,民之所惡也,臣請當之。”於是戮細民而誅大臣,君曰“與子罕議之”。居期年,
民知殺生之命制於子罕也,故一國歸焉。故子罕劫宋君而奪其政,法不能禁也。故曰子罕為
出彘,而田成常為圃池也。令王良、造父共車,人操一邊轡而入門閭,駕必敗而道不至也。
令田連、成竅共琴,人撫一絃而揮,則音必敗曲不遂矣。

190 外儲說右下: 說二

191 外儲說右下: 秦昭王有病,百姓里買牛而家為王禱。公孫述出見之,入賀王曰:“百姓
乃皆里買牛為王禱。”王使人問之,果有之。王曰:“訾之人二甲。夫非令而擅禱,是愛寡
人也。夫愛寡人,寡人亦且改法而心與之相循者,是法不立,法不立,亂亡之道也。不如人
罰二甲而復與為治。”

192 外儲說右下: 一曰。秦襄王病,百姓為之禱,病愈,殺牛塞禱。郎中閻遏、公孫衍出見
之曰:“非社臘之時也,奚自殺牛而祠社?”怪而問之。百姓曰:“人主病,為之禱,今病
愈,殺牛塞禱。”閻遏、公孫衍說,見王,拜賀曰:“過堯、舜矣。”王驚曰:“何謂也?
”對曰:“堯、舜,其民未至為之禱也,今王病,而民以牛禱,病愈,殺牛塞禱,故臣竊以
王為過堯、舜也。”王因使人問之何里為之,訾其里正與伍老屯二甲。閻遏、公孫衍媿不敢
言。居數月,王飲酒酣樂,閻遏、公孫衍謂王曰:“前時臣竊以王為過堯、舜,非直敢諛也
。堯、舜病,且其民未至為之禱也。今王病而民以牛禱,病愈,殺牛塞禱。今乃訾其里正與
伍老屯二甲,臣竊怪之。”王曰:“子何故不知於此。彼民之所以為我用者,非以吾愛之為
我用者也,以吾勢之為我用者也。吾釋勢與民相收,若是,吾適不愛,而民因不為我用也,
故遂絕愛道也。”

193 外儲說右下: 秦大饑,應侯請曰:“五苑之草著、蔬菜、橡果、棗栗,足以活民,請發
之。”昭襄王曰:“吾秦法,使民有功而受賞,有罪而受誅。今發五苑之蔬草者,使民有功
與無功俱賞也。夫使民有功與無功俱賞者,此亂之道也。夫發五苑而亂,不如棄棗蔬而治。
”一曰。“今發五苑之蓏蔬棗栗足以活民,是用民有功與無功爭取也。夫生而亂,不如死而
治,大夫其釋之。”

194 外儲說右下: 田鮪教其子田章曰:“欲利而身,先利而君;欲富而家,先富而國。”

195 外儲說右下: 一曰。田鮪教其子田章曰:“主賣官爵,臣賣智力,故自恃無恃人。”

196 外儲說右下: 公儀休相魯而嗜魚,一國盡爭買魚而獻之,公儀子不受,其弟諫曰:“夫
子嗜魚而不受者何也?”對曰:“夫唯嗜魚,故不受也。夫即受魚,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
之色,將枉於法,枉於法則免於相,雖嗜魚,此不必能自給致我魚,我又不能自給魚。即無
受魚而不免於相,雖嗜魚,我能長自給魚。”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於人之為己者不如
己之自為也。

197 外儲說右下: 說三

198 外儲說右下: 子之相燕,貴而主斷。蘇代為齊使燕,王問之曰:“齊王亦何如主也?”
對曰:“必不霸矣。”燕王曰:“何也?”對曰:“昔桓公之霸也,內事屬鮑叔,外事屬管
仲,桓公被髮而御婦人,日遊於市。今齊王不信其大臣。”於是燕王因益大信子之。子之聞
之,使人遺蘇代金百鎰,而聽其所使之。

199 外儲說右下: 一曰。蘇代為秦使燕,見無益子之,則必不得事而還,貢賜又不出,於是
見燕王乃譽齊王。燕王曰:“齊王何若是之賢也!則將必王乎?”蘇代曰:“救亡不暇,安
得王哉?”燕王曰:“何也?”曰:“其任所愛不均。”燕王曰:“其亡何也?”曰:“昔
者齊桓公愛管仲,置以為仲父,內事理焉,外事斷焉,舉國而歸之,故一匡天下,九合諸侯
。今齊任所愛不均,是以知其亡也。”燕王曰:“今吾任子之,天下未之聞也。”於是明日
張朝而聽子之。

200 外儲說右下: 潘壽謂燕王曰:“王不如以國讓子之。人所以謂堯賢者,以其讓天下於許
由,許由必不受也,則是堯有讓許由之名而實不失天下也。今王以國讓子之,子之必不受也
,則是王有讓子之之名而與堯同行也。”於是燕王因舉國而屬之,子之大重。

201 外儲說右下: 一曰。潘壽,闞者。燕使人聘之。潘壽見燕王曰:“臣恐子之之如益也。
”王曰:“何益哉?”對曰:“古者禹死,將傳天下於益,啟之人因相與攻益而立啟。今王
信愛子之,將傳國子之,太子之人盡懷印為,子之之人無一人在朝廷者,王不幸棄群臣,則
子之亦益也。”王因收吏璽自三百石以上皆效之子之,子之大重。

202 外儲說右下: 夫人主之所以鏡照者,諸侯之士徒也,今諸侯之士徒皆私門之黨也。人主
之所以自淺娟者,巖穴之士徒也,今巖穴之士徒皆私門之舍人也。是何也?奪褫之資在子之
也。故吳章曰:“人主不佯憎愛人,佯愛人不得復憎也,佯憎人不得復愛也。”

203 外儲說右下: 一曰。燕王欲傳國於子之也,問之潘壽,對曰:“禹愛益,而任天下於益
,已而以啟人為吏。及老,而以啟為不足任天下,故傳天下於益,而勢重盡在啟也。已而啟
與友黨攻益而奪之天下,是禹名傳天下於益,而實令啟自取之也。此禹之不及堯、舜明矣。
今王欲傳之子之,而吏無非太子之人者也。是名傳之,而實令太子自取之也。”燕王乃收璽
自三百石以上皆效之子之,子之遂重。

204 外儲說右下: 方吾子曰:“吾聞之古禮,行不與同服者同車,不與同族者共家,而況君
人者乃借其權而外其勢乎!”

205 外儲說右下: 吳章謂韓宣王曰:“人主不可佯愛人,一日不可復憎;不可以佯憎人,一
日不可復愛也。故佯憎佯愛之徵見,則諛者因資而毀譽之,雖有明主不能復收,而況於以誠
借人也!”

206 外儲說右下: 趙王遊於圃中,左右以菟與虎而輟,盼然環其眼,王曰:“可惡哉,虎目
也!”左右曰:“平陽君之目可惡過此。見此未有害也,見平陽君之目如此者則必死矣。”
其明日,平陽君聞之,使人殺言者,而王不誅也。

207 外儲說右下: 衛君入朝於周,周行人問其號,對曰:“諸侯辟疆。”周行人卻之曰:“
諸侯不得與天子同號。”衛君乃自更曰“諸侯燬”而後內之。仲尼聞之曰:“遠哉禁偪,虛
名不以借人,況實事乎!”

208 外儲說右下: 說四

209 外儲說右下: 搖木者一一攝其葉則勞而不遍,左右拊其本而葉遍搖矣。臨淵而搖木,鳥
驚而高,魚恐而下。善張網者引其綱,不一一攝萬目而後得則是勞而難,引其綱而魚已囊矣
。故吏者,民之本綱者也,故聖人治吏不治民。

210 外儲說右下: 救火者,令吏挈壺甕而走火則一人之用也,操鞭箠指麾而趣使人則制萬夫
。是以聖人不親細民,明主不躬小事。

211 外儲說右下: 造父方耨,得有子父乘車過者,馬驚而不行,其子下車牽馬,父子推車請
造父助我推車,造父因收器輟而寄載之,援其子之乘,乃始檢轡持筴,未之用也而馬轡驚矣
。使造父而不能御,雖盡力勞身助之推車,馬猶不肯行也。今身使佚,且寄載,有德於人者
,有術而御之也。故國者君之車也,勢者君之馬也,無術以御之,身雖勞猶不免亂,有術以
御之,身處佚樂之地,又致帝王之功也。

212 外儲說右下: 椎鍛者所以平不夷也,榜檠者所以矯不直也,聖人之為法也,所以平不夷
矯不直也。

213 外儲說右下: 淖齒之用齊也擢閔王之筋,李兌之用趙也餓殺主父。此二君者皆不能用其
椎鍛榜檠,故身死為戮而為天下笑。

214 外儲說右下: 一曰。入齊則獨聞淖齒而不聞齊王,入趙則獨聞李兌而不聞趙王。故曰:
人主者不操術,則威勢輕而臣擅名。

215 外儲說右下: 一曰。田嬰相齊,人有說王者曰:“終歲之計,王不一以數日之間自聽之
,則無以知吏之姦邪得失也。”王曰:“善。”田嬰聞之,即遽請於王而聽其計,王將聽之
矣,田嬰令官具押券斗石參升之計,王自聽計,計不勝聽,罷食,後復坐,不復暮食矣。田
嬰復謂曰:“群臣所終歲日夜不敢偷怠之事也,王以一夕聽之,則群臣有為勸勉矣。”王曰
:“諾。”俄而王已睡矣,吏盡揄刀削其押券升石之計。王自聽之,亂乃始生。

216 外儲說右下: 一曰。武靈王使惠文王蒞政,李兌為相,武靈王不以身躬親殺生之柄,故
劫於李兌。

217 外儲說右下: 說五

218 外儲說右下: 茲鄭子引輦上高梁而不能支。茲鄭踞轅而歌,前者止,後者趨,輦乃上。
使茲鄭無術以致人,則身雖絕力至死,輦猶不上也。今身不至勞苦而輦以上者,有術以致人
之故也。

219 外儲說右下: 趙簡主出稅者,吏請輕重,簡主曰:“勿輕勿重。重則利入於上,若輕則
利歸於民,吏無私利而正矣。”薄疑謂趙簡主曰:“君之國中飽。”簡主欣然而喜曰:“何
如焉?”對曰:“府庫空虛於上,百姓貧餓於下,然而姦吏富矣。”

220 外儲說右下: 齊桓公微服以巡民家,人有年老而自養者,桓公問其故,對曰:“臣有子
三人,家貧,無以妻之,傭未反。”桓公歸,以告管仲,管仲曰:“畜積有腐棄之財則人飢
餓,宮中有怨女則民無妻。”桓公曰:“善。”乃論宮中有婦人而嫁之,下令於民曰:“丈
夫二十而室,婦人十五而嫁。”

221 外儲說右下: 一曰。桓公微服而行於民間,有鹿門稷者,行年七十而無妻,桓公問管仲
曰:“有民老而無妻者乎?”管仲曰:“有鹿門稷者,行年七十矣而無妻”桓公曰:“何以
令之有妻?”管仲曰:“臣聞之,上有積財則民臣必匱乏於下,宮中有怨女則有老而無妻者
。”桓公曰:“善。”令於宮中女子未嘗御出嫁之,乃令男子年二十而室,女年十五而嫁。
則內無怨女,外無曠夫。

222 外儲說右下: 延陵卓子乘蒼龍挑文之乘,鉤飾在前,錯錣在後,馬欲進則鉤飾禁之,欲
退則錯錣貫之,馬因旁出。造父過而為之泣涕曰:“古之治人亦然矣。夫賞所以勸之而毀存
焉,罰所以禁之而譽加焉,民中立而不知所由,此亦聖人之所為泣也。”

223 外儲說右下: 一曰。延陵卓子乘蒼龍與翟文之乘,前則有錯飾,後則有利錣,進則引之
,退則筴之,馬前不得進,後不得退,遂避而逸,因下抽刀而刎其腳。造父見之、泣,終日
不食,因仰天而歎曰:“筴所以進之也,錯飾在前;引所以退之也,利錣在後。今人主以其
清潔也進之,以其不適左右也退之,以其公正也譽之,以其不聽從也廢之,民懼,中立而不
知所由,此聖人之所為泣也。”



《難一》
1 難一: 晉文公將與楚人戰,召舅犯問之,曰:“吾將與楚人戰,彼眾我寡,為之奈何?”
舅犯曰:“臣聞之,繁禮君子,不厭忠信;戰陣之閒,不厭詐偽。君其詐之而已矣。”文公
辭舅犯,因召雍季而問之,曰:“我將與楚人戰,彼眾我寡,為之奈何?”雍季對曰:“焚
林而田,偷取多獸,後必無獸;以詐遇民,偷取一時,後必無復。”文公曰:“善。”辭雍
季,以舅犯之謀與楚人戰以敗之。歸而行爵,先雍季而後舅犯。群臣曰:“城濮之事,舅犯
謀也,夫用其言而後其身可乎?”文公曰:“此非君所知也。夫舅犯言,一時之權也;雍季
言,萬世之利也。”仲尼聞之,曰:“文公之霸也宜哉!既知一時之權,又知萬世之利。”

2 難一: 或曰:雍季之對,不當文公之問。凡對問者,有因問小大緩急而對也,所問高大而
對以卑狹,則明主弗受也。今文公問以少遇眾,而對曰“後必無復”,此非所以應也。且文
公不知一時之權,又不知萬世之利。戰而勝,則國安而身定,兵強而威立,雖有後復,莫大
於此,萬世之利,奚患不至?戰而不勝,則國亡兵弱,身死名息,拔拂今日之死不及,安暇
待萬世之利?待萬世之利在今日之勝,今日之勝在詐於敵,詐敵,萬世之利而已。故曰:雍
季之對不當文公之問。且文公又不知舅犯之言,舅犯所謂不厭詐偽者,不謂詐其民,請詐其
敵也。敵者,所伐之國也,後雖無復,何傷哉?文公之所以先雍季者,以其功耶?則所以勝
楚破軍者,舅犯之謀也;以其善言耶?則雍季乃道其後之無復也,此未有善言也。舅犯則以
兼之矣。舅犯曰“繁禮君子,不厭忠信”者,忠、所以愛其下也,信、所以不欺其民也。夫
既以愛而不欺矣,言孰善於此?然必曰出於詐偽者,軍旅之計也。舅犯前有善言,後有戰勝
,故舅犯有二功而後論,雍季無一焉而先賞。“文公之霸,不亦宜乎,”仲尼不知善賞也。

3 難一: 歷山之農者侵畔,舜往耕焉,期年,甽畝正。河濱之漁者爭坻,舜往漁焉,期年,
而讓長。東夷之陶者器苦窳,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仲尼歎曰:“耕、漁與陶,非舜官也
,而舜往為之者,所以救敗也。舜其信仁乎!乃躬藉處苦而民從之,故曰:聖人之德化乎!
”

4 難一: 或問儒者曰:“方此時也,堯安在?”其人曰:“堯為天子。”“然則仲尼之聖堯
奈何?聖人明察在上位,將使天下無姦也。今耕漁不爭,陶器不窳,舜又何德而化?舜之救
敗也,則是堯有失也;賢舜則去堯之明察,聖堯則去舜之德化;不可兩得也。楚人有鬻楯與
矛者,譽之曰:「吾楯之堅,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
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楯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
立。今堯、舜之不可兩譽,矛楯之說也。且舜救敗,期年已一過,三年已三過,舜有盡,壽
有盡,天下過無已者,以有盡逐無已,所止者寡矣。賞罰使天下必行之,令曰:「中程者賞
,弗中程者誅。」令朝至暮變,暮至朝變,十日而海內畢矣,奚待期年?舜猶不以此說堯令
從己,乃躬親,不亦無術乎?且夫以身為苦而後化民者,堯、舜之所難也;處勢而驕下者,
庸主之所易也。將治天下,釋庸主之所易,道堯、舜之所難,未可與為政也。”

5 難一: 管仲有病,桓公往問之,曰:“仲父病,不幸卒於大命,將奚以告寡人?”管仲曰
:“微君言,臣故將謁之。願君去豎刁,除易牙,遠衛公子開方。易牙為君主味,君惟人肉
未嘗,易牙烝其子首而進之;夫人情莫不愛其子,今弗愛其子,安能愛君?君妒而好內,豎
刁自宮以治內,人情莫不愛其身,身且不愛,安能愛君?聞開方事君十五年,齊、衛之間不
容數日行,棄其母久宦不歸,其母不愛,安能愛君?臣聞之:「矜偽不長,蓋虛不久。」願
君去此三子者也。”管仲卒死,桓公弗行,及桓公死,蟲出尸不葬。

6 難一: 或曰:管仲所以見告桓公者,非有度者之言也。所以去豎刁、易牙者,以不愛其身
,適君之欲也。曰“不愛其身,安能愛君”,然則臣有盡死力以為其主者,管仲將弗用也。
曰“不愛其死力,安能愛君”,是君去忠臣也。且以不愛其身,度其不愛其君,是將以管仲
之不能死公子糾度其不死桓公也,是管仲亦在所去之域矣。明主之道不然,設民所欲以求其
功,故為爵祿以勸之;設民所惡以禁其姦,故為刑罰以威之。慶賞信而刑罰必,故君舉功於
臣,而姦不用於上,雖有豎刁,其奈君何?且臣盡死力以與君市,君垂爵祿以與臣市,君臣
之際,非父子之親也,計數之所出也。君有道,則臣盡力而姦不生;無道,則臣上塞主明而
下成私。管仲非明此度數於桓公也,使去豎刁,一豎刁又至,非絕姦之道也。且桓公所以身
死蟲流出尸不葬者,是臣重也;臣重之實,擅主也。有擅主之臣,則君令不下究,臣情不上
通,一人之力能隔君臣之間,使善敗不聞,禍福不通,故有不葬之患也。明主之道,一人不
兼官,一官不兼事。卑賤不待尊貴而進,論,大臣不因左右而見。百官修通,群臣輻湊。有
賞者君見其功,有罰者君知其罪。見知不悖於前,賞罰不弊於後,安有不葬之患?管仲非明
此言於桓公也,使去三子,故曰管仲無度矣。


7 難一: 襄子圍於晉陽中,出圍,賞有功者五人,高赫為賞首。張孟談曰:“晉陽之事,赫
無大功,今為賞首何也?”襄子曰:“晉陽之事,寡人國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無有不驕
侮之意者,惟赫子不失君臣之禮,是以先之。”仲尼聞之曰:“善賞哉襄子!賞一人而天下
為人臣者莫敢失禮矣。”

8 難一: 或曰:仲尼不知善賞矣。夫善賞罰者,百官不敢侵職,群臣不敢失禮。上設其法,
而下無姦詐之心,如此,則可謂善賞罰矣。使襄子於晉陽也,令不行,禁不止,是襄子無國
,晉陽無君也,尚誰與守哉?今襄子於晉陽也,知氏灌之,臼灶生龜,而民無反心,是君臣
親也;襄子有君臣親之澤,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猶有驕侮之臣,是襄子失罰也。為人臣者,
乘事而有功則賞。今赫僅不驕侮而襄子賞之,是失賞也。明主賞不加於無功,罰不加於無罪
。今襄子不誅驕侮之臣,而賞無功之赫,安在襄子之善賞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賞。

9 難一: 晉平公與群臣飲,飲酣,乃喟然歎曰:“莫樂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違。”師曠侍
坐於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壞於壁。公曰:“太師誰撞?”師曠曰:“今者有小人
言於側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師曠曰:“啞!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請除
之。公曰:“釋之,以為寡人戒。”

10 難一: 或曰:平公失君道,師曠失臣禮。夫非其行而誅其身,君之於臣也;非其行則陳
其言,善諫不聽則遠其身者,臣之於君也。今師曠非平公之行,不陳人臣之諫,而行人主之
誅,舉琴而親其體,是逆上下之位,而失人臣之禮也。夫為人臣者,君有過則諫,諫不聽則
輕爵祿以待之,此人臣之禮義也。今師曠非平公之過,舉琴而親其體,雖嚴父不加於子,而
師曠行之於君,此大逆之術也。臣行大逆,平公喜而聽之,是失君道也。故平公之跡,不可
明也,使人主過於聽而不悟其失。師曠之行亦不可明也,使姦臣襲極諫而飾弒君之道。不可
謂兩明,此為兩過。故曰:平公失君道,師曠亦失臣禮矣。

11 難一: 齊桓公時,有處士曰小臣稷,桓公三往而弗得見。桓公曰:“吾聞布衣之士,不
輕爵祿,無以易萬乘之主;萬乘之主,不好仁義,亦無以下布衣之士。”於是五往乃得見之
。

12 難一: 或曰:桓公不知仁義。夫仁義者,憂天下之害,趨一國之患,不避卑辱謂之仁義
。故伊尹以中國為亂,道為宰于湯;百里奚以秦為亂,道為虜于穆公;皆憂天下之害,趨一
國之患,不辭卑辱,故謂之仁義。今桓公以萬乘之勢,下匹夫之士,將欲憂齊國,而小臣不
行,見小臣之忘民也,忘民不可謂仁義。仁義者,不失人臣之禮,不敗君臣之位者也。是故
四封之內,執會而朝名曰臣,臣吏分職受事名曰萌。今小臣在民萌之眾,而逆君上之欲,故
不可謂仁義。仁義不在焉,桓公又從而禮之。使小臣有智能而遁桓公,是隱也,宜刑;若無
智能而虛驕矜桓公,是誣也,宜戮;小臣之行,非刑則戮。桓公不能領臣主之理,而禮刑戮
之人,是桓公以輕上侮君之俗教於齊國也,非所以為治也。故曰:桓公不知仁義。

13 難一: 靡笄之役,韓獻子將斬人,郤獻子聞之,駕往救之,比至,則已斬之矣。郤子因
曰:“胡不以徇?”其僕曰:“曩不將救之乎?”郤子曰:“吾敢不分謗乎?”

14 難一: 或曰:郤子言不可不察也,非分謗也。韓子之所斬也,若罪人則不可救,救罪人
,法之所以敗也,法敗則國亂;若非罪人,則勸之以徇,勸之以徇,是重不辜也,重不辜,
民所以起怨者也,民怨則國危。郤子之言,非危則亂,不可不察也。且韓子之所斬若罪人,
郤子奚分焉?斬若非罪人,則已斬之矣,而郤子乃至,是韓子之謗已成,而郤子且後至也。
夫郤子曰“以徇”,不足以分斬人之謗,而又生徇之謗。是子言分謗也?昔者紂為炮烙,崇
侯、惡來又曰斬涉者之脛也,奚分於紂之謗?且民之望於上也甚矣,韓子弗得,且望郤子之
得之也;今郤子俱弗得,則民絕望於上矣,故曰:郤子之言非分謗也,益謗也。且郤子之往
救罪也,以韓子為非也,不道其所以為非,而勸之“以徇”,是使韓子不知其過也。夫下使
民望絕於上,又使韓子不知其失,吾未得郤子之所以分謗者也。

15 難一: 桓公解管仲之束縛而相之。管仲曰:“臣有寵矣,然而臣卑。”公曰:“使子立
高、國之上。”管仲曰:“臣貴矣,然而臣貧。”公曰:“使子有三歸之家。”管仲曰:“
臣富矣,然而臣疏。”於是立以為仲父。霄略曰:“管仲以賤為不可以治國,故請高、國之
上;以貧為不可以治富,故請三歸;以疏為不可以治親,故處仲父。管仲非貪,以便治也。
”

16 難一: 或曰:今使臧獲奉君令詔卿相,莫敢不聽,非卿相卑而臧獲尊也,主令所加,莫
敢不從也。今使管仲之治,不緣桓公,是無君也,國無君不可以為治。若負桓公之威,下桓
公之令,是臧獲之所以信也,奚待高、國、仲父之尊而後行哉?當世之行事都丞之下徵令者
,不辟尊貴,不就卑賤。故行之而法者,雖巷伯信乎卿相;行之而非法者,雖大吏詘乎民萌
。今管仲不務尊主明法,而事增寵益爵,是非管仲貪欲富貴,必闇而不知術也。故曰:管仲
有失行,霄略有過譽。

17 難一: 韓宣王問於樛留:“吾欲兩用公仲、公叔其可乎?”樛留對曰:“昔魏兩用樓、
翟而亡西河,楚兩用昭、景而亡鄢、郢,今君兩用公仲、公叔,此必將爭事而外市,則國必
憂矣。”

18 難一: 或曰:昔者齊桓公兩用管仲、鮑叔,成湯兩用伊尹、仲虺。夫兩用臣者國之憂,
則是桓公不霸,成湯不王也。湣王一用淖齒而手死乎東廟,主父一用李兌,減食而死。主有
術,兩用不為患;無術,兩用則爭事而外市,一則專制而劫弒。今留無術以規上,使其主去
兩用一,是不有西河、鄢、郢之憂,則必有身死減食之患。是樛留未有善以知言也。

《難二》
1 難二: 景公過晏子曰︰“子宮小,近市,請徙子家豫章之圃。”晏子再拜而辭曰:“且嬰
家貧,待市食,而朝暮趨之,不可以遠。”景公笑曰:“子家習市,識貴賤乎?”是時景公
繁於刑,晏子對曰:“踴貴而屨賤。”景公曰:“何故?”對曰:“刑多也。”景公造然變
色曰:“寡人其暴乎!”於是損刑五。

2 難二: 或曰:晏子之貴踴,非其誠也,欲便辭以止多刑也,此不察治之患也。夫刑當無多
,不當無少,無以不當聞,而以太多說,無術之患也。敗軍之誅以千百數,猶北不止。即治
亂之刑如恐不勝,而姦尚不盡。今晏子不察其當否,而以太多為說,不亦妄乎!夫惜草茅者
耗禾穗,惠盜賊者傷良民。今緩刑罰,行寬惠,是利姦邪而害善人也,此非所以為治也。

3 難二: 齊桓公飲酒醉,遺其冠,恥之,三日不朝。管仲曰:“此非有國之恥也,公胡其不
雪之以政?”公曰:“胡其善。”因發倉囷,賜貧窮;論囹圄,出薄惱。處三日而民歌之曰
:“公胡不復遺冠乎!”

4 難二: 或曰:管仲雪桓公之恥於小人,而生桓公之恥於君子矣。使桓公發倉囷而賜貧窮,
論囹圄而出薄惱,非義也,不可以雪恥使之而義也。桓公宿義,須遺冠而後行之,則是桓公
行義,非為遺冠也。是雖雪遺冠之恥於小人,而亦遺義之恥於君子矣。且夫發囷倉而賜貧窮
者,是賞無功也;論囹圄而出薄惱者,是不誅過也。夫賞無功則民偷幸而望於上,不誅過則
民不懲而易為非,此亂之本也,安可以雪恥哉?

5 難二: 昔者文王侵孟、克莒、舉酆,三舉事而紂惡之,文王乃懼,請入洛西之地、赤壤之
國、方千里以請解炮烙之刑,天下皆說。仲尼聞之曰:“仁哉文王!輕千里之國而請解炮烙
之刑。智哉文王!出千里之地而得天下之心。”

6 難二: 或曰:仲尼以文王為智也,不亦過乎!夫智者知禍難之地而辟之者也,是以身不及
於患也。使文王所以見惡於紂者,以其不得人心耶?則雖索人心以解惡可也。紂以其大得人
心而惡之,己又輕地以收人心,是重見疑也。固其所以桎梏囚於羑里也。鄭長者有言:“體
道,無為、無見也。”此最宜於文王矣,不使人疑之也。仲尼以文王為智,未及此論也。

7 難二: 晉平公問叔向曰:“昔者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不識臣之力也?君之力也?
”叔向對曰:“管仲善制割,賓胥無善削縫,隰朋善純緣,衣成,君舉而服之,亦臣之力也
,君何力之有?”師曠伏琴而笑之。公曰:“太師奚笑也?”師曠對曰:“臣笑叔向之對君
也。凡為人臣者,猶炮宰和五味而進之君,君弗食,孰敢強之也。臣請譬之:君者、壤地也
,臣者、草木也,必壤地美然後草木碩大,亦君之力也,臣何力之有?”

8 難二: 或曰:叔向、師曠之對皆偏辭也。夫一匡天下,九合諸侯,美之大者也,非專君之
力也,又非專臣之力也。昔者宮之奇在虞,僖負眾在曹,二臣之智,言中事,發中功,虞、
曹俱亡者何也?此有其臣而無其君者也。且蹇叔處干而干亡,處秦而秦霸,非蹇叔愚於干而
智於秦也,此有君與無臣也。向曰“臣之力也”不然矣。昔者桓公宮中二市,婦閭二百,被
髮而御婦人,得管仲為五伯長,失管仲得豎刁,而身死,蟲流出尸不葬。以為非臣之力也,
且不以管仲為霸;以為君之力也,且不以豎刁為亂。昔者晉文公慕於齊女而亡歸,咎犯極諫
,故使反晉國。故桓公以管仲合,文公以舅犯霸,而師曠曰“君之力也”又不然矣。凡五霸
所以能成功名於天下者,必君臣俱有力焉。故曰:叔向、師曠之對皆偏辭也。

9 難二: 齊桓公之時,晉客至,有司請禮,桓公曰“告仲父”者三。而優笑曰:“易哉為君
,一曰仲父,二曰仲父。”桓公曰:“吾聞君人者勞於索人,佚於使人。吾得仲父已難矣,
得仲父之後,何為不易乎哉!”

10 難二: 或曰:桓公之所應優,非君人者之言也。桓公以君人為勞於索人,何索人為勞哉
?伊尹自以為宰干湯,百里奚自以為虜干穆公,虜所辱也,宰所羞也,蒙羞辱而接君上,賢
者之憂世急也;然則君人者無道賢而已矣,索賢不為人主難。且官職所以任賢也,爵祿所以
賞功也,設官職,陳爵祿,而士自至,君人者奚其勞哉!使人又非所佚也,人主雖使人必以
度量準之,以刑名參之,以事;遇於法則行,不遇於法則止;功當其言則賞,不當則誅;以
刑名收臣,以度量準下;此不可釋也,君人者焉佚哉?索人不勞,使人不佚,而桓公曰“勞
於索人,佚於使人”者,不然。且桓公得管仲又不難,管仲不死其君而歸桓公,鮑叔輕官讓
能而任之,桓公得管仲又不難明矣。已得管仲之後,奚遽易哉!管仲非周公旦,周公旦假為
天子七年,成王壯,授之以政,非為天下計也,為其職也。夫不奪子而行天下者,必不背死
君而事其讎,背死君而事其讎者,必不難奪子而行天下,不難奪子而行天下者,必不難奪其
君國矣。管仲,公子糾之臣也,謀殺桓公而不能,其君死而臣桓公,管仲之取舍非周公旦未
可知也。若使管仲大賢也,且為湯、武,湯、武,桀、紂之臣也,桀、紂作亂,湯、武奪之
,今桓公以易居其上,是以桀、紂之行居湯、武之上,桓公危矣。若使管仲不肖人也,且為
田常,田常,簡公之臣也,而弒其君,今桓公以易居其上,是以簡公之易居田常之上也,桓
公又危矣。管仲非周公旦以明矣,然為湯、武與田常未可知也,為湯、武有桀、紂之危,為
田常有簡公之亂也。已得仲父之後,桓公奚遽易哉!若使桓公之任管仲必知不欺己也,是知
不欺主之臣也;然雖知不欺主之臣,今桓公以任管仲之專借豎刁、易牙,蟲流出尸而不葬,
桓公不知臣欺主與不欺主已明矣,而任臣如彼其專也,故曰:桓公闇主。

11 難二: 李兌治中山,苦陘令上計而入多。李兌曰:“語言辨,聽之說,不度於義,謂之
窕言。無山林澤谷之利而入多者,謂之窕貨。君子不聽窕言,不受窕貨,子姑免矣。”

12 難二: 或曰:李子設辭曰:“夫言語辨,聽之說,不度於義者,謂之窕言。”辯、在言
者,說、在聽者,言非聽者也。所謂不度於義,非謂聽者必謂所聽也。聽者非小人則君子也
,小人無義必不能度之義也,君子度之義必不肯說也。夫曰“言語辨,聽之說,不度於義”
者,必不誠之言也。入多之為窕貨也,未可遠行也。李子之姦弗蚤禁,使至於計,是遂過也
。無術以知而入多,入多者,穰也,雖倍入將奈何!舉事慎陰陽之和,種樹節四時之適,無
早晚之失,寒溫之災,則入多。不以小功妨大務,不以私欲害人事,丈夫盡於耕農,婦人力
於織紝,則入多。務於畜養之理,察於土地之宜,六畜遂,五穀殖,則入多。明於權計,審
於地形、舟車機械之利,用力少致功大,則入多。利商市關梁之行,能以所有致所無,客商
歸之,外貨留之,儉於財用,節於衣食,宮室器械,周於資用,不事玩好,則入多。入多、
皆人為也。若天事、風雨時,寒溫適,土地不加大,而有豐年之功,則入多。人事、天功,
二物者皆入多,非山林澤谷之利也。夫無山林澤谷之利入多,因謂之窕貨者,無術之言也。

13 難二: 趙簡子圍衛之郛郭,犀楯、犀櫓立於矢石之所不及,鼓之而士不起,簡子投枹曰
:“烏乎!吾之士數弊也。”行人燭過免冑而對曰:“臣聞之,亦有君之不能耳,士無弊者
。昔者吾先君獻公并國十七,服國三十八,戰十有二勝,是民之用也。獻公沒,惠公即位,
淫衍暴亂,身好玉女,秦人恣侵,去絳十七里,亦是人之用也。惠公沒,文公授之,圍衛、
取鄴,城濮之戰,五敗荊人,取尊名於天下,亦此人之用也。亦有君不能耳,士無弊也。”
簡子乃去楯、櫓立矢石之所及,鼓之而士乘之,戰大勝。簡子曰:“與吾得革車千乘,不如
聞行人燭過之一言也。”

14 難二: 或曰:行人未有以說也,乃道惠公以此人是敗,文公以此人是霸,未見所以用人
也;簡子未可以速去楯、櫓也。嚴親在圍,輕犯矢石,孝子之所愛親也。孝子愛親,百數之
一也。今以為身處危而人尚可戰,是以百族之子於上皆若孝子之愛親也,是行人之誣也。好
利惡害,夫人之所有也。賞厚而信,人輕敵矣;刑重而必,失人不北矣。長行徇上,數百不
一失。喜利畏罪,人莫不然。將眾者不出乎莫不然之數,而道乎百無一人之行,行人未知用
眾之道也。



《難三》
1 難三: 魯穆公問於子思曰:“吾聞龐撊氏之子不孝,其行奚如?”子思對曰:“君子尊賢
以崇德,舉善以觀民。若夫過行,是細人之所識也,臣不知也。”子思出,子服厲伯入見,
問龐撊氏子,子服厲伯對曰:“其過三,皆君之所未嘗聞。”自是之後,君貴子思而賤子服
厲伯也。

2 難三: 或曰:魯之公室,三世劫於季氏,不亦宜乎!明君求善而賞之,求姦而誅之,其得
之一也。故以善聞之者,以說善同於上者也;以姦聞之者,以惡姦同於上者也;此宜賞譽之
所力也。不以姦聞,是異於上而下比周於姦者也,此宜毀罰之所及也。今子思不以過聞,而
穆公貴之,厲伯以姦聞而穆公賤之,人情皆喜貴而惡賤,故季氏之亂成而不上聞,此魯君之
所以劫也。且此亡王之俗,取、魯之民所以自美,而穆公獨貴之,不亦倒乎!

3 難三: 文公出亡,獻公使寺人披攻之蒲城,披斬其袪,文公奔翟。惠公即位,又使攻之惠
竇,不得也。及文公反國,披求見。公曰:“蒲城之役,君令一宿,而汝即至;惠竇之難,
君令三宿,而汝一宿,何其速也?”披對曰:“君令不二,除君之惡,惟恐不堪,蒲人、翟
人余何有焉?今公即位,其無蒲、翟乎!且桓公置射鉤而相管仲。”君乃見之。

4 難三: 或曰:齊、晉絕祀,不亦宜乎!桓公能用管仲之功而忘射鉤之怨,文公能聽寺人之
言而棄斬袪之罪,桓公、文公能容二子者也。後世之君,明不及二公;後世之臣,賢不如二
子。以不忠之臣事不明之君。君不知,則有燕操、子罕、田常之賊;知之,則以管仲、寺人
自解。君必不誅,而自以為有桓、文之德,是臣讎而明不能燭,多假之資。自以為賢而不戒
,則雖無後嗣,不亦可乎!且寺人之言也,直飾君令而不貳者,則是貞於君也。死君後生臣
不愧而復為貞,今惠公朝卒而暮事文公,寺人之不貳何如?

5 難三: 人有設桓公隱者曰:“一難,二難,三難,何也?”桓公不能對,以告管仲。管仲
對曰:“一難也、近優而遠士。二難也、去其國而數之海。三難也、君老而晚置太子。”桓
公曰:“善。”不擇日而廟禮太子。

6 難三: 或曰:管仲之射隱不得也。士之用不在近遠。而俳優侏儒,固人主之所與燕也。則
近優而遠士,而以為治,非其難者也。夫處勢而不能用其有,而悖不去國,是以一人之力禁
一國。以一人之力禁一國者,少能勝之。明能照遠姦而見隱微,必行之令,雖遠於海,內必
無變;然則去國之海而不劫殺,非其難者也。楚成王置商臣以為太子,又欲置公子職,商臣
作難,遂弒成王。公子宰,周太子也,公子根有寵,遂以東州反,分而為兩國。此皆非晚置
太子之患也。夫分勢不二,庶孽卑,寵無藉,雖處大臣,晚置太子可也;然則晚置太子,庶
孽不亂,又非其難也。物之所謂難者;必借人成勢而勿使侵害己,可謂一難也。貴妾不使二
后,二難也。愛孽不使危正適,專聽一臣而不敢隅君,此則可謂三難也。

7 難三: 葉公子高問政於仲尼,仲尼曰:“政在悅近而來遠。”哀公問政於仲尼,仲尼曰:
“政在選賢。”齊景公問政於仲尼,仲尼曰:“政在節財。”三公出,子貢問曰:“三公問
夫子政一也,夫子對之不同,何也?”仲尼曰:“葉都大而國小,民有背心,故曰政在悅近
而來遠。魯哀公有大臣三人,外障距諸侯四鄰之士,內比周而以愚其君,使宗廟不掃除,社
稷不血食者,必是三臣也,故曰政在選賢。齊景公築雍門,為路寢,一朝而以三百乘之家賜
者三,故曰政在節財。”


8 難三: 或曰:仲尼之對,亡國之言也。葉民有倍心,而說之悅近而來遠,則是教民懷惠。
惠之為政,無功者受賞,而有罪者免,此法之所以敗也。法敗而政亂,以亂政治敗民,未見
其可也。且民有倍心者,君上之明有所不及也。不紹葉公之明,而使之悅近而來遠,是舍吾
勢之所能禁而使與不行惠以爭民,非能持勢者也。夫堯之賢,六王之冠也,舜一從而咸包,
而堯無天下矣。有人無術以禁下,恃為舜而不失其民,不亦無術乎!明君見小姦於微,故民
無大謀;行小誅於細,故民無大亂;此謂圖難於其所易也,為大者於其所細也。今有功者必
賞,賞者不得君,力之所致也;有罪者必誅,誅者不怨上,罪之所生也。民知誅罰之皆起於
身也,故疾功利於業,而不受賜於君。“太上、下智有之。”此言太上之下民無說也,安取
懷惠之民?上君之民無利害,說以悅近來遠,亦可舍己。哀公有臣外障距內比周以愚其君,
而說之以選賢,此非功伐之論也,選其心之所謂賢者也。使哀公知三子外障距內比周也,則
三子不一日立矣。哀公不知選賢,選其心之所謂賢,故三子得任事。燕子噲賢子之而非孫卿
,故身死為僇。夫差智太宰嚭而愚子胥,故滅於越。魯君不必知賢,而說以選賢,是使哀公
有夫差、燕噲之患也。明君不自舉臣,臣相進也;不自賢,功自徇也。論之於任,試之於事
,課之於功。故群臣公政而無私,不隱賢,不進不肖,然則人主奚勞於選賢?景公以百乘之
家賜,而說以節財,是使景公無術使智君之侈,而獨儉於上,未免於貧也。有君以千里養其
口腹,則雖桀、紂不侈焉。齊國方三千里,而桓公以其半自養,是侈於桀、紂也,然而能為
五霸冠者,知侈儉之地也。為君不能禁下而自禁者謂之劫,不能飾下而自飾者謂之亂,不節
下而自節者謂之貧。明君使人無私,以詐而食者禁;力盡於事,歸利於上者必聞,聞者必賞
;污穢為私者必知,知者必誅。然故忠臣盡忠於方公,民士竭力於家,百官精剋於上,侈倍
景公,非國之患也。然則說之以節財,非其急者也。夫對三公一言而三公可以無患,知下之
謂也。知下明則禁於微,禁於微則姦無積,姦無積則無比周。無比周則公私分,公私分則朋
黨散,朋黨散則無外障距內比周之患。知下明則見精沐,見精沐則誅賞明,誅賞明則國不貧
,故曰一對而三公無患,知下之謂也。

9 難三: 鄭子產晨出,過東匠之閭,聞婦人之哭,撫其御之手而聽之。有閒,遣吏執而問之
,則手絞其夫者也。異日,其御問曰:“夫子何以知之?”子產曰:“其聲懼。凡人於其親
愛也,始病而憂,臨死而懼,已死而哀。今哭已死不哀而懼,是以知其有姦也。”

10 難三: 或曰:子產之治,不亦多事乎?姦必待耳目之所及而後知之,則鄭國之得姦者寡
矣。不任典成之吏,不察參伍之政,不明度量,恃盡聰明,勞智慮,而以知姦,不亦無術乎
?且夫物眾而智寡,寡不勝眾,智不足以遍知物,故因物以治物。下眾而上寡,寡不勝眾,
者言君不足以遍知臣也,故因人以知人。是以形體不勞而事治,智慮不用而姦得。故宋人語
曰:“一雀過羿,羿必得之,則羿誣矣。以天下為之羅,則雀不失矣。”夫知姦亦有大羅,
不失其一而已矣。不修其理,而以己之胸察為之弓矢,則子產誣矣。老子曰:“以智治國,
國之賊也。”其子產之謂矣。

11 難三: 秦昭王問於左右曰:“今時韓、魏孰與始強?”左右對曰:“弱於始也。”“今
之如耳、魏齊孰與曩之孟常、芒卯?”對曰:“不及也。”王曰:“孟常、芒卯率強韓、魏
猶無奈寡人何也!”左右對曰:“甚然!”中期推琴而對曰:“王之料天下過矣!夫六晉之
時,知氏最強,滅范、中行而從韓、魏之兵以伐趙,灌以晉水,城之未沈者三板。知伯出,
魏宣子御,韓康子為驂乘,知伯曰:“始吾不知水可以滅人之國,吾乃今知之。汾水可以灌
安邑,絳水可以灌平陽。”魏宣子肘韓康子,康子踐宣子之足,肘足接乎車上,而知氏分於
晉陽之下。今足下雖強,未若知氏;韓、魏雖弱,未至如其在晉陽之下也。此天下方用肘足
之時,願王勿易之也。”

12 難三: 或曰:昭王之問也有失,左右中期之對也有過。凡明主之治國也,任其勢。勢不
可害,則雖強天下無奈何也,而況孟常、芒卯、韓、魏能奈我何!其勢可害也,則不肖如如
耳、魏齊,及韓、魏猶能害之。然則害與不侵,在自恃而已矣,奚問乎?自恃其不可侵,則
強與弱奚其擇焉?失在不自恃,而問其奈何也,其不侵也幸矣!申子曰:“失之數而求之信
則疑矣,”其昭王之謂也。知伯無度,從韓康、魏宣而圖以水灌滅其國,此知伯之所以國亡
而身死、頭為飲杯之故也。今昭王乃問孰與始強,其畏有水人之患乎?雖有左右非韓、魏之
二子也,安有肘足之事,而中期曰“勿易”,此虛言也。且中期之所官、琴瑟也,絃不調,
弄不明,中期之任也,此中期所以事昭王者也。中期善承其任,未慊昭王也,而為所不知,
豈不妄哉!左右對之曰“弱於始”與“不及”則可矣,其曰“甚然”則諛也。申子曰:“治
不踰官,雖知不言。”今中期不知而尚言之。故曰昭王之問有失,左右中期之對皆有過也。

13 難三: 管子曰:“見其可說之有證,見其不可惡之有形,賞罰信於所見,雖所不見,其
敢為之乎?見其可說之無證,見其不可惡之無形,賞罰不信於所見,而求所不見之外,不可
得也。”

14 難三: 或曰:廣廷嚴居,眾人之所肅也;晏室獨處,曾、史之所僈也。觀人之所肅,非
行、情也。且君上者,臣下之所為飾也。好惡在所見,臣下之飾姦物以愚其君,必也。明不
能燭遠姦,見隱微,而待之以觀飾行,定賞罰,不亦弊乎!

15 難三: 管子曰:“言於室滿於室,言於堂滿於堂,是謂天下王。”

16 難三: 或曰:管仲之所謂言室滿室、言堂滿堂者,非特謂遊戲飲食之言也,必謂大物也
。人主之大物,非法則術也。法者,編著之圖籍,設之於官府,而布之於百姓者也。術者,
藏之於胸中,以偶眾端而潛御群臣者也。故法莫如顯,而術不欲見。是以明主言法,則境內
卑賤莫不聞知也,不獨滿於堂。用術,則親愛近習莫之得聞也,不得滿室。而管子猶曰“言
於室滿室,言於堂滿堂”,非法術之言也。



《難四》
1 難四: 衛孫文子聘於魯,公登亦登。叔孫穆子趨進曰:“諸侯之會,寡君未嘗後衛君也。
今子不後寡君一等,寡君未知所過也,子其少安。”孫子無辭,亦無悛容。穆子退而告人曰
:“孫子必亡。亡臣而不後君,過而不悛,亡之本也。”

2 難四: 或曰:天子失道,諸侯伐之,故有湯、武。諸侯失道,大夫伐之,故有齊、晉。臣
而伐君者必亡,則是湯、武不王,晉、齊不立也。孫子君於衛,而後不臣於魯,臣之君也。
君有失也,故臣有得也。不命亡於有失之君,而命亡於有得之臣,不察。魯不得誅衛大夫,
而衛君之明不知不悛之臣,孫子雖有是二也臣以亡?其所以亡其失所以得君也。

3 難四: 或曰:臣主之施分也。臣能奪君者,以得相踦也。故非其分而取者,眾之所奪也;
辭其分而取者,民之所予也。是以桀索崏山之女,紂求比干之心,而天下離;湯身易名,
武身受詈,而海內服;趙咺走山,田外僕,而齊、晉從。則湯、武之所以王,齊、晉之所以
立,非必以其君也,彼得之而後以君處之也。今未有其所以得,而行其所以處,是倒義而逆
德也。倒義,則事之所以敗也,逆德,則怨之所以聚也;敗亡之不察何也!

4 難四: 魯陽虎欲攻三桓,不剋而奔齊,景公禮之。鮑文子諫曰:“不可。陽虎有寵於季氏
而欲伐於季孫,貪其富也。今君富於季孫,而齊大於魯,陽虎所以盡詐也。”景公乃囚陽虎。

5 難四: 或曰:千金之家,其子不仁,人之急利甚也。桓公,五伯之上也,爭國而殺其兄,
其利大也。臣主之間,非兄弟之親也。劫殺之功,制萬乘而享大利,則群臣孰非陽虎也。事
以微巧成,以疏拙敗。群臣之未起難也,其備未具也。群臣皆有陽虎之心,而君上不知,是
微而巧也。陽虎貪,於天下,以欲攻上,是疏而拙也。不使景公加誅於拙虎,是鮑文子之說
反也。臣之忠詐,在君所行也。君明而嚴則群臣忠,君懦而闇則群臣詐。知微之謂明,無赦
之謂嚴。不知齊之巧臣而誅魯之成亂,不亦妄乎!


6 難四: 或曰:仁貪不同心。故公子目夷辭宋,而楚商臣弒父,鄭去疾予弟,而魯桓弒兄,
五伯兼并,而以桓律人;則是皆無貞廉也。且君明而嚴則群臣忠,陽虎為亂於魯,不成而走
,入齊而不誅,是承為亂也。君明則誅,知陽虎之可以濟亂也,此見微之情也。語曰:“諸
侯以國為親。”君嚴則陽虎之罪不可失,此無赦之實也。則誅陽虎,所以使群臣忠也。未知
齊之巧臣,而廢明亂之罰;責以未然,而不誅昭昭之罪;此則妄矣。今誅魯之罪亂以威群臣
之有姦心者,而可以得季、孟、叔孫之親,鮑文之說,何以為反?

7 難四: 鄭伯將以高渠彌為卿,昭公惡之,固諫不聽。及昭公即位,懼其殺己也,辛卯,弒
昭公而立子亶也。君子曰:“昭公知所惡矣。”公子圉曰:“高伯其為戮乎,報惡已甚矣。”

8 難四: 或曰:公子圉之言也不亦反乎!昭公之及於難者,報惡晚也。然則高伯之晚於死者
,報惡甚也。明君不懸怒,懸怒則臣罪輕舉以行計,則人主危。故靈臺之飲,衛侯怒而不誅
,故褚師作難;食黿之羹,鄭君怒而不誅,故子公殺君。君子之舉知所惡,非甚之也,曰知
之若是其明也,而不行誅焉,以及於死,故知所惡,以見其無權也。人君非獨不足於見難而
已,或不足於斷制。今昭公見惡稽罪而不誅,使渠彌含憎懼死以徼幸,故不免於殺,是昭公
之報惡不甚也。

9 難四: 或曰:報惡甚者,大誅報小罪。大誅報小罪也者,獄之至也。獄之患,故非在所以
誅也,以讎之眾也。是以晉厲公滅三郤而欒中行作難,鄭子都殺伯咺而食鼎起禍,吳王誅子
胥而越句踐成霸。則衛侯之逐,鄭靈之弒,不以褚師之不死而子公之不誅也,以未可以怒而
有怒之色,未可誅而有誅之心。怒其當罪,而誅不逆人心,雖懸奚害?夫未立有罪,即位之
後,宿罪而誅,齊胡之所以滅也。君行之臣,猶有後患,況為臣而行之君乎?誅既不當,而
以盡為心,是與天下為讎也,則雖為戮,不亦可乎!

10 難四: 衛靈公之時,彌子瑕有寵,於衛國。侏儒有見公者曰:“臣之夢淺矣。”公曰:
“奚夢?”“夢見灶者,為見公也。”公怒曰:“吾聞見人主者夢見日,奚為見寡人而夢見
灶乎?”侏儒曰:“夫日兼照天下,一物不能當也。人君兼照一國,一人不能壅也,故將見
人主而夢日也。夫灶,一人煬焉,則後人無從見矣。或者一人煬君邪?則臣雖夢灶,不亦可
乎!”公曰:“善。”遂去雍鉏,退彌子瑕,而用司空狗。

11 難四: 或曰:侏儒善假於夢以見主道矣,然靈公不知侏儒之言也。去雍鉏,退彌子瑕,
而用司空狗者,是去所愛而用所賢也。鄭子都賢慶建而壅焉,燕子噲賢子之而壅焉,夫去所
愛而用所賢,未免使一人煬己也。不肖者煬主不足以害明,今不加知而使賢者煬己,則必危
矣。

12 難四: 或曰屈到嗜芰,文王嗜菖蒲葅,非正味也,而二賢尚之,所味不必美。晉靈侯說
參無恤,燕噲賢子之,非正士也,而二君尊之,所賢不必賢也。非賢而賢用之,與愛而用之
同。賢誠賢而舉之,與用所愛異狀。故楚莊舉叔孫而霸,商辛用費仲而滅,此皆用所賢而事
相反也。燕噲雖舉所賢而同於用所愛,衛奚距然哉?則侏儒之未可見也。君壅而不知其壅也
,已見之後而知其壅也,故退壅臣,是加知之也。日“不加知而使賢者煬己則必危”,而今
以加知矣,則雖煬己必不危矣。



《難勢》
1 難勢: 慎子曰:“飛龍乘雲,騰蛇遊霧,雲罷霧霽,而龍蛇與螾螘同矣,則失其所乘也。
賢人而詘於不肖者,則權輕位卑也;不肖而能服於賢者,則權重位尊也。堯為匹夫不能治三
人,而桀為天子能亂天下,吾以此知勢位之足恃,而賢智之不足慕也。夫弩弱而矢高者,激
於風也;身不肖而令行者,得助於眾也。堯教於隸屬而民不聽,至於南面而王天下,令則行
,禁則止。由此觀之,賢智未足以服眾,而勢位足以詘賢者也。”

2 難勢: 應慎子曰:飛龍乘雲,騰蛇遊霧,吾不以龍蛇為不託於雲霧之勢也。雖然,夫釋賢
而專任勢,足以為治乎?則吾未得見也。夫有雲霧之勢,而能乘遊之者,龍蛇之材美也。今
雲盛而螾弗能乘也,霧醲而螘不能遊也,夫有盛雲醲霧之勢而不能乘遊者,螾螘之材薄也。
今桀、紂南面而王天下,以天子之威為之雲霧,而天下不免乎大亂者,桀、紂之材薄也。且
其人以堯之勢以治天下也,其勢何以異桀之勢也,亂天下者也。夫勢者,非能必使賢者用已
,而不肖者不用已也,賢者用之則天下治,不肖者用之則天下亂。人之情性,賢者寡而不肖
者眾,而以威勢之利濟亂世之不肖人,則是以勢亂天下者多矣,以勢治天下者寡矣。夫勢者
,便治而利亂者也,故《周書》曰:“毋為虎傅翼,將飛入邑,擇人而食之。”夫乘不肖人
於勢,是為虎傅翼也。桀、紂為高臺深池以盡民力,為炮烙以傷民性,桀、紂得乘四行者,
南面之威為之翼也。使桀、紂為匹夫,未始行一而身在刑戮矣。勢者,養虎狼之心,而成暴
亂之事者也,此天下之大患也。勢之於治亂,本末有位也,而語專言勢之足以治天下者,則
其智之所至者淺矣。夫良馬固車,使臧獲御之則為人笑,王良御之而日取千里,車馬非異也
,或至乎千里,或為人笑,則巧拙相去遠矣。今以國位為車,以勢為馬,以號令為轡,以刑
罰為鞭筴,使堯、舜御之則天下治,桀、紂御之則天下亂,則賢不肖相去遠矣。夫欲追速致
遠,不知任王良;欲進利除害,不知任賢能;此則不知類之患也。夫堯、舜亦治民之王良也
。

3 難勢: 復應之曰:其人以勢為足恃以治官。客曰“必待賢乃治”,則不然矣。夫勢者,名
一而變無數者也。勢必於??唬瑒t無為言於勢矣。吾所為言勢者,言人之所設也。今日堯、
舜得勢而治,桀、紂得勢而亂,吾非以堯、桀為不然也。雖然,非一人之所得設也。夫堯、
舜生而在上位,雖有十桀、紂不能亂者,則勢治也;桀、紂亦生而在上位,雖有十堯、舜而
亦不能治者,則勢亂也。故曰:“勢治者,則不可亂;而勢亂者,則不可治也。”此自然之
勢也,非人之所得設也。若吾所言,謂人之所得勢也而已矣,賢何事焉?何以明其然也?客
曰:“人有鬻矛與楯者,譽其楯之堅,物莫能陷也,俄而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物無不
陷也。」人應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應也。”以為不可陷之楯,與無
不陷之矛,為名不可兩立也。夫賢之為勢不可禁,而勢之為道也無不禁,以不可禁之勢,此
矛楯之說也;夫賢勢之不相容亦明矣。且夫堯、舜、桀、紂千世而一出,是比肩隨踵而生也
,世之治者不絕於中。吾所以為言勢者,中也。中者,上不及堯、舜,而下亦不為桀、紂。
抱法處勢則治,背法去勢則亂。今廢勢背法而待堯、舜,堯、舜至乃治,是千世亂而一治也
。抱法處勢而待桀、紂,桀、紂至乃亂,是千世治而一亂也。且夫治千而亂一,與治一而亂
千也,是猶乘驥駬而分馳也,相去亦遠矣。夫棄隱栝之法,去度量之數,使奚仲為車,不能
成一輪。無慶賞之勸,刑罰之威,釋勢委法,堯、舜戶說而人辯之,不能治三家。夫勢之足
用亦明矣,而曰必待賢則亦不然矣。且夫百日不食以待粱肉,餓者不活;今待堯、舜之賢乃
治當世之民,是猶待粱肉而救餓之說也。夫曰良馬固車,臧獲御之則為人笑,王良御之則日
取乎千里,吾不以為然。夫待越人之善海遊者以救中國之溺人,越人善游矣,而溺者不濟矣
。夫待古之王良以馭今之馬,亦猶越人救溺之說也,不可亦明矣。夫良馬固車,五十里而一
置,使中手御之,追速致遠,可以及也,而千里可日致也,何必待古之王良乎!且御,非使
王良也,則必使臧獲敗之;治,非使堯、舜也,則必使桀、紂亂之。此味非飴蜜也,必苦萊
亭歷也。此則積辯累辭,離理失術,兩末之議也,奚可以難,失道理之言乎哉!客議未及此
論也。


《問辯》
1 問辯: 或問曰:“辯安生乎?”對曰:“生於上之不明也。”問者曰:“上之不明因生辯
也何哉?”對曰:“明主之國,令者、言最貴者也,法者、事最適者也。言無二貴,法不兩
適,故言行而不軌於法令者必禁。若其無法令而可以接詐應變生利揣事者,上必采其言而責
其實,言當則有大利,不當則有重罪,是以愚者畏罪而不敢言,智者無以訟,此所以無辯之
故也。亂世則不然,主有令而民以文學非之,官府有法民以私行矯之,人主顧漸其法令,而
尊學者之智行,此世之所以多文學也。夫言行者,以功用為之的彀者也。夫砥礪殺矢而以妄
發,其端未嘗不中秋毫也,然而不可謂善射者,無常儀的也。設五寸之的,引十步之遠,非
羿、逢蒙不能必中者,有常也。故有常則羿、逢蒙以五寸的為巧,無常則以妄發之中秋毫為
拙。今聽言觀行,不以功用為之的彀,言雖至察,行雖至堅,則妄發之說也。是以亂世之聽
言也,以難知為察,以博文為辯;其觀行也,以離群為賢,以犯上為抗。人主者說辯察之言
,尊賢抗之行,故夫作法術之人,立取舍之行,別辭爭之論,而莫為之正。是以儒服帶劍者
眾,而耕戰之士寡;堅白無厚之詞章,而憲令之法息。故曰:上不明,則辯生焉。”



《問田》
1 問田: 徐渠問田鳩曰:“臣聞智士不襲下而遇君,聖人不見功而接上。令陽成義渠,明將
也,而措於毛伯;公孫亶回,聖相也,而關於州部;何哉?”田鳩曰:“此無他故異物,主
有度,上有術之故也。且足下獨不聞楚將宋觚而失其政,魏相馮離而亡其國。二君者驅於聲
詞,眩乎辯說,不試於毛伯,不關乎州部,故有失政亡國之患。由是觀之,夫無毛伯之試,
州部之關,豈明主之備哉!”

2 問田: 堂谿公謂韓子曰:“臣聞服禮辭讓,全之術也;修行退智,遂之道也。今先生立法
術,設度數,臣竊以為危於身而殆於軀。何以效之?所聞先生術曰:「楚不用吳起而削亂,
秦行商君而富彊,二子之言已當矣,然而吳起支解而商君車裂者,不逢世遇主之患也。」逢
遇不可必也,患禍不可斥也,夫舍乎全遂之道而肆乎危殆之行,竊為先生無取焉。”韓子曰
:“臣明先生之言矣。夫治天下之柄,齊民萌之度,甚未易處也。然所以廢先王之教,而行
賤臣之所取者,竊以為立法術,設度數,所以利民萌便眾庶之道也。故不憚亂主闇上之患禍
,而必思以齊民萌之資利者,仁智之行也。憚亂主闇上之患禍,而避乎死亡之害,知明夫身
而不見民萌之資利者,貪鄙之為也。臣不忍嚮貪鄙之為,不敢傷仁智之行。先王有幸臣之意
,然有大傷臣之實。”



《定法》
1 定法: 問者曰:“申不害、公孫鞅,此二家之言孰急於國?”應之曰:“是不可程也。人
不食,十日則死;大寒之隆,不衣亦死。謂之衣食孰急於人,則是不可一無也,皆養生之具
也。今申不害言術,而公孫鞅為法。術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操殺生之柄,課群臣
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執也。法者,憲令著於官府,刑罰必於民心,賞存乎慎法,而罰加乎
姦令者也,此臣之所師也。君無術則弊於上,臣無法則亂於下,此不可一無,皆帝王之具也
。”

2 定法: 問者曰:“徒術而無法,徒法而無術,其不可何哉?”對曰:“申不害,韓昭侯之
佐也。韓者,晉之別國也。晉之故法未息,而韓之新法又生;先君之令未收,而後君之令又
下。申不害不擅其法,不一其憲令則姦多故。利在故法前令則道之,利在新法後令則道之,
利在故新相反,前後相勃。則申不害雖十使昭侯用術,而姦臣猶有所譎其辭矣。故託万乘之
勁韓,七十年而不至於霸王者,雖用術於上,法不勤飾於官之患也。公孫鞅之治秦也,設告
相坐而責其實,連什伍而同其罪,賞厚而信,刑重而必,是以其民用力勞而不休,逐敵危而
不卻,故其國富而兵強。然而無術以知姦,則以其富強也資人臣而已矣。及孝公、商君死,
惠王即位,秦法未敗也,而張儀以秦殉韓、魏。惠王死,武王即位,甘茂以秦殉周。武王死
,昭襄王即位,穰侯越韓、魏而東攻齊,五年而秦不益尺土之地,乃城其陶邑之封,應侯攻
韓八年,成其汝南之封;自是以來,諸用秦者皆應、穰之類也。故戰勝則大臣尊,益地則私
封立,主無術以知姦也。商君雖十飾其法,人臣反用其資。故乘強秦之資,數十年而不至於
帝王者,法不勤飾於官,主無術於上之患也。”

3 定法: 問者曰:“主用申子之術、而官行商君之法,可乎?”對曰:“申子未盡於法也。
申子言「治不踰官,雖知弗言」。治不踰官,謂之守職也可;知而弗言,是不謂過也。人主
以一國目視,故視莫明焉;以一國耳聽,故聽莫聰焉。今知而弗言,則人主尚安假借矣?商
君之法曰:「斬一首者爵一級,欲為官者為五十石之官;斬二首者爵二級,欲為官者為百石
之官。」官爵之遷與斬首之功相稱也。今有法曰:斬首者令為醫匠,則屋不成而病不已。夫
匠者,手巧也;而醫者,齊藥也;而以斬首之功為之,則不當其能。今治官者,智能也;今
斬首者,勇力之所加也。以勇力之所加、而治智能之官,是以斬首之功為醫匠也。故曰:二
子之於法術,皆未盡善也。”


《說疑》
1 說疑: 凡治之大者,非謂其賞罰之當也。賞無功之人,罰不辜之民,非所謂明也。賞有功
,罰有罪,而不失其人,方在於人者也,非能生功止過者也。是故禁姦之法,太上禁其心,
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今世皆曰“尊主安國者,必以仁義智能”,而不知卑主危國者之
必以仁義智能也。故有道之主,遠仁義,去智能,服之以法。是以譽廣而名威,民治而國安
,知用民之法也。凡術也者,主之所以執也;法也者,官之所以師也。然使郎中日聞道於郎
門之外,以至於境內日見法,又非其難者也。

2 說疑: 昔者有扈氏有失度,讙兜氏有孤男,三苗有成駒,桀有侯侈,紂有崇侯虎,晉有優
施,此六人者,亡國之臣也。言是如非,言非如是,內險以賊其外,小謹以徵其善,稱道往
古、使良事沮,善禪其主、以集精微,亂之以其所好,此夫郎中左右之類者也。往世之主,
有得人而身安國存者,有得人而身危國亡者,得人之名一也,而利害相千万也,故人主左右
不可不慎也。為人主者誠明於臣之所言,則別賢不肖如黑白矣。

3 說疑: 若夫許由、續牙、晉伯陽、秦顛頡、衛僑如、狐不稽、重明、董不識、卞隨、務光
、伯夷、叔齊,此十二人者,皆上見利不喜,下臨難不恐,或與之天下而不取,有萃辱之名
,則不樂食穀之利。夫見利不喜,上雖厚賞無以勸之;臨難不恐,上雖嚴刑無以威之;此之
謂不令之民也。此十二人者,或伏死於窟穴,或槁死於草木,或飢餓於山谷,或沉溺於水泉
。有民如此,先古聖王皆不能臣,當今之世,將安用之?

4 說疑: 若夫關龍逢、王子比干、隨季梁、陳泄冶、楚申胥、吳子胥,此六人者,皆疾爭強
諫以勝其君。言聽事行,則如師徒之勢;一言而不聽,一事而不行,則陵其主以語,待之以
其身,雖死家破,要領不屬,手足異處,不難為也。如此臣者,先古聖王皆不能忍也,當今
之時,將安用之?

5 說疑: 若夫齊田恆、宋子罕、魯季孫意如、晉僑如、衛子南勁、鄭太宰欣、楚白公、周單
荼、燕子之,此九人者之為其臣也,皆朋黨比周以事其君,隱正道而行私曲,上逼君,下亂
治,援外以撓內、親下以謀上,不難為也。如此臣者,唯聖王智主能禁之,若夫昏亂之君,
能見之乎?

6 說疑: 若夫后稷、皋陶、伊尹、周公旦、太公望、管仲、隰朋、百里奚、蹇叔、舅犯、趙
衰、范蠡、大夫種、逢同、華登,此十五人者為其臣也,皆夙興夜寐,卑身賤體,竦心白意
,明刑辟、治官職以事其君,進善言、通道法而不敢矜其善,有成功立事而不敢伐其勞,不
難破家以便國,殺身以安主,以其主為高天泰山之尊,而以其身為壑谷釜洧之卑,主有明名
廣譽於國,而身不難受壑谷釜洧之卑。如此臣者,雖當昏亂之主尚可致功,況於顯明之主乎
?此謂霸王之佐也。

7 說疑: 若夫周滑之、鄭王孫申、陳公孫寧、儀行父、荊芋尹申亥、隨少師越、種干、吳王
孫額、晉陽成泄、齊豎刁、易牙,此十二人者之為其臣也,皆思小利而忘法義,進則揜蔽賢
良以陰闇其主,退則撓亂百官而為禍難,皆輔其君、共其欲,苟得一說於主,雖破國殺眾不
難為也。有臣如此,雖當聖王尚恐奪之,而況昏亂之君,其能無失乎?有臣如此者,皆身死
國亡,為天下笑。故周威公身殺,國分為二;鄭子陽身殺,國分為三;陳靈公身死於夏徵舒
氏;荊靈王死於乾谿之上;隨亡於荊;吳併於越;智伯滅於晉陽之下;桓公身死七日不收。
故曰,諂諛之臣,唯聖王知之,而亂主近之,故至身死國亡。

8 說疑: 聖王明君則不然,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讎。是在焉從而舉之,非在焉從而罰之。
是以賢良遂進而姦邪并退,故一舉而能服諸侯。其在記曰:“堯有丹朱,而舜有商均,啟有
五觀,商有太甲,武王有管、蔡”,五王之所誅者,皆父兄子弟之親也,而所殺亡其身殘破
其家者何也?以其害國傷民敗法類也。觀其所舉,或在山林藪澤巖穴之間,或在囹圄?紲纏
索之中,或在割烹芻牧飯牛之事。然明主不羞其卑賤也,以其能、為可以明法,便國利民,
從而舉之,身安名尊。

9 說疑: 亂主則不然,不知其臣之意行,而任之以國。故小之名卑地削,大之國亡身死,不
明於用臣也。無數以度其臣者,必以其眾人之口斷之。眾之所譽,從而說之;眾之所非,從
而憎之。故為人臣者破家殘賥,內構黨與,外接巷族以為譽,從陰約結以相固也,虛相與爵
祿以相勸也。曰:“與我者將利之,不與我者將害之。”眾貪其利,劫其威。彼誠喜、則能
利己,忌怒、則能害己。眾歸而民留之,以譽盈於國,發聞於主,主不能理其情,因以為賢
。彼又使譎詐之士,外假為諸侯之寵使,假之以輿馬,信之以瑞節,鎮之以辭令,資之以幣
帛,使諸侯淫說其主,微挾私而公議。所為使者,異國之主也,所為談者,左右之人也。主
說其言而辯其辭,以此人者天下之賢士也。內外之於左右,其諷一而語同,大者不難卑身尊
位以下之,小者高爵重祿以利之。夫姦人之爵祿重而黨與彌眾,又有姦邪之意,則姦臣愈反
而說之,曰:“古之所謂聖君明王者,非長幼弱也及以次序也。以其搆黨與,聚巷族,偪上
弒君而求其利也。”彼曰:“何知其然也?”因曰:“舜偪堯,禹偪舜,湯放桀,武王伐紂
,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而天下譽之。察四王之情,貪得人之意也;度其行,暴亂之
兵也。然四王自廣措也,而天下稱大焉;自顯名也,而天下稱明焉。則威足以臨天下,利足
以蓋世,天下從之。”又曰:“以今時之所聞田成子取齊,司城子罕取宋,太宰欣取鄭,單
氏取周,易牙之取衛,韓、魏、趙三子分晉,此六人,臣之弒其君者也。”姦臣聞此,蹙然
舉耳以為是也。故內搆黨與,外攄巷族,觀時發事,一舉而取國家。且夫內以黨與劫弒其君
,外以諸侯之權矯易其國,隱敦適,持私曲,上禁君,下撓治者,不可勝數也。是何也?則
不明於擇臣也。記曰:“周宣王以來,亡國數十,其臣弒其君而取國者眾矣。”然則難之從
內起,與從外作者相半也。能一盡其民力,破國殺身者,尚皆賢主也。若夫轉法易位,全眾
傳國,最其病也。

10 說疑: 為人主者,誠明於臣之所言,則雖罼弋馳騁,撞鐘舞女,國猶且存也。不明臣之
所言,雖節儉勤勞,布衣惡食,國猶自亡也。趙之先君敬侯,不修德行,而好縱慾,適身體
之所安,耳目之所樂,冬日罼弋,夏浮淫,為長夜,數日不廢御觴,不能飲者以筩灌其口,
進退不肅、應對不恭者斬於前。故居處飲食如此其不節也,制刑殺戮如此其無度也,然敬侯
享國數十年,兵不頓於敵國,地不虧於四鄰,內無君臣百官之亂,外無諸侯鄰國之患,明於
所以任臣也。燕君子噲,邵公奭之後也,地方數千里,持戟數十萬,不安子女之樂,不聽鍾
石之聲,內不湮汙池臺榭,外不罼弋田獵,又親操耒耨以修畎畝,子噲之苦身以憂民如此其
甚也,雖古之所謂聖王明君者,其勤身而憂世不甚於此矣。然而子噲身死國亡,奪於子之,
而天下笑之,此其何故也?不明乎所以任臣也。故曰:人臣有五姦,而主不知也。為人臣者
,有侈用財貨賂以取譽者,有務慶賞賜予以移眾者,有務朋黨徇智尊士以擅逞者,有務解免
赦罪獄以事威者,有務奉下直曲、怪言偉服瑰稱、以眩民耳目者。此五者明君之所疑也,而
聖主之所禁也。去此五者,則譟詐之人不敢北面談立,文言多、實行寡、而不當法者不敢誣
情以談說。是以群臣居則修身,動則任力,非上之令、不敢擅作疾言誣事,此聖王之所以牧
臣下也。彼聖主明君,不適疑物以闚其臣也。見疑物而無反者,天下鮮矣。故曰:孽有擬適
之子,配有擬妻之妾,廷有擬相之臣,臣有擬主之寵,此四者國之所危也。故曰:內寵並后
,外寵貳政,枝子配適,大臣擬主,亂之道也。故周記曰:“無尊妾而卑妻,無孽適子而尊
小枝,無尊嬖臣而匹上卿,無尊大臣以擬其主也。”四擬者破,則上無意、下無怪也。四擬
不破,則隕身滅國矣。



《詭使》
1 詭使: 聖人之所以為治道者三:一曰利,二曰威,三曰名。夫利者所以得民也,威者所以
行令也,名者上下之所同道也。非此三者,雖有不急矣。今利非無有也而民不化,上威非不
存也而下不聽從,官非無法也而治不當名。三者非不存也,而世一治一亂者何也?夫上之所
貴與其所以為治相反也。

2 詭使: 夫立名號所以為尊也,今有賤名輕實者,世謂之高。設爵位所以為賤貴基也,而簡
上不求見者,世謂之賢。威利所以行令也,而無利輕威者,世謂之重。法令所以為治也,而
不從法令、為私善者,世謂之忠。官爵所以勸民也,而好名義、不進仕者,世謂之烈士。刑
罰所以擅威也,而輕法、不避刑戮死亡之罪者,世謂之勇夫。民之急名也甚,其求利也如此
,則士之飢餓乏絕者,焉得無巖居苦身以爭名於天下哉?故世之所以不治者,非下之罪,上
失其道也。常貴其所以亂,而賤其所以治,是故下之所欲,常與上之所以為治相詭也。今下
而聽其上,上之所急也。而惇愨純信、用心怯言,則謂之窶。守法固、聽令審,則謂之愚。
敬上畏罪,則謂之怯。言時節,行中適,則謂之不肖。無二心私學,聽吏從教者,則謂之陋
。難致謂之正。難予謂之廉。難禁謂之齊。有令不聽從謂之勇。無利於上謂之愿。少欲寬惠
行德謂之仁。重厚自尊謂之長者。私學成群謂之師徒。閑靜安居謂之有思。損仁逐利謂之疾
。險躁佻反覆謂之智。先為人而後自為,類名號,言,汎愛天下,謂之聖。言大本稱而不可
用,行而乘於世者,謂之大人。賤爵祿,不撓上者,謂之傑。下漸行如此,入則亂民,出則
不便也。上宜禁其欲、滅其跡而不止也,又從而尊之,是教下亂上以為治也。

3 詭使: 凡所治者刑罰也,今有私行義者尊。社稷之所以立者安靜也,而譟險讒諛者任。四
封之內所以聽從者信與德也,而陂知傾覆者使。令之所以行、威之所以立者恭儉聽上,而巖
居非世者顯。倉廩之所以實者耕農之本務也,而綦組錦繡刻劃為末作者富。名之所以成、城
池之所以廣者戰士也,今死士之孤飢餓乞於道,而優笑酒徒之屬乘車衣絲。賞祿所以盡民力
易下死也,今戰勝攻取之士勞而賞不霑,而卜筮視手理狐蟲為順辭於前者日賜。上握度量所
以擅生殺之柄也,今守度奉量之士欲以忠嬰上而不得見,巧言利辭行姦軌以倖偷世者數御。
據法直言、名刑相當、循繩墨、誅姦人所以為上治也而愈疏遠,諂施順意從欲以危世者近。
習悉租稅、專民力所以備難充倉府也,而士卒之逃事狀匿附託有威之門以避傜賦、而上不得
者萬數。夫陳善田利宅所以戰士卒也,而斷頭裂腹播骨乎平原野者,無宅容身,身死田奪;
而女妹有色、大臣左右無功者,擇宅而受,擇田而食。賞利一從上出、所以擅剬下也,而戰
介之士不得職,而閒居之士尊顯。上以此為教,名安得無卑,位安得無危。夫卑名位者,必
下之不從法令、有二心無私學、反逆世者也,而不禁其行,不破其群,以散其黨,又從而尊
之,用事者過矣。上世之所以立廉恥者,所以屬下也;今士大夫不羞汙泥醜辱而宦,女妹私
義之門不待次而宦。賞賜之所以為重也,而戰鬥有功之士貧賤,而便辟優徒超級。名號誠信
,所以通威也,而主揜障。近習女謁並行,百官主爵遷人,用事者過矣。大臣官人與下先謀
比周,雖不法行,威利在下則主卑而大臣重矣。

4 詭使: 夫立法令者以廢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廢矣。私者所以亂法也。而士有二心私學、巖
居窞處、託伏深慮,大者非世,細者惑下;上不禁,又從而尊之,以名化之以實,是無功而
顯,無勞而富也。如此,則士之有二心私學者,焉得無深慮、勉知詐、與誹謗法令以求索,
與世相反者也。凡亂上反世者,常士有二心私學者也。故本言曰:“所以治者法也,所以亂
者私也;法立,則莫得為私矣。”故曰:道私者亂,道法者治。上無其道,則智者有私詞,
賢者有私意。上有私惠,下有私欲,聖智成群,造言作辭,以非法措於上。上不禁塞,又從
而尊之,是教下不聽上、不從法也。是以賢者顯名而居,姦人賴賞而富。賢者顯名而居,姦
人賴賞而富,是以上不勝下也。


《六反》
1 六反: 畏死難,降北之民也,而世尊之曰貴生之士;學道立方,離法之民也,而世尊之曰
文學之士;遊居厚養,牟食之民也,而世尊之曰有能之士;語曲牟知,偽詐之民也,而世尊
之曰辯智之士;行劍攻殺,暴憿之民也,而世尊之曰磏勇之士;活湧匿姦,當死之民也,而
世尊之曰任譽之士;此六民者,世之所譽也。赴險殉誠,死節之民,而世少之曰失計之民也
;寡聞從令,全法之民也,而世少之曰樸陋之民也;力作而食,生利之民也,而世少之曰寡
能之民也;嘉厚純粹,整穀之民也,而世少之曰愚戇之民也;重命畏事,尊上之民也,而世
少之曰怯懾之民也;挫賊遏姦,明上之民也,而世少之曰諂讒之民也;此六民者,世之所毀
也。姦偽無益之民六,而世譽之如彼;耕戰有益之民六,而世毀之如此;此之謂六反。布衣
循私利而譽之,世主聽虛聲而禮之,禮之所在,利必加焉。百姓循私害而訾之,世主壅於俗
而賤之,賤之所在,害必加焉。故名賞在乎私惡當罪之民,而毀害在乎公善宜賞之士,索國
之富強,不可得也。

2 六反: 古者有諺曰:“為政、猶沐也,雖有棄髮、必為之。”愛棄髮之費,而忘長髮之利
,不知權者也。夫彈痤者痛,飲藥者苦,為苦憊之故,不彈痤、飲藥,則身不活、病不已矣
。

3 六反: 今上下之接,無子父之澤,而欲以行義禁下,則交必有郤矣。且父母之於子也,產
男則相賀,產女則殺之。此俱出父母之懷衽,然男子受賀,女子殺之者,慮其後便、計之長
利也。故父母之於子也,猶用計算之心以相待也,而況無父子之澤乎!

4 六反: 今學者之說人主也,皆去求利之心,出相愛之道,是求人主之過父母之親也,此不
熟於論恩詐而誣也,故明主不受也。聖人之治也,審於法禁,法禁明著則官法;必於賞罰,
賞罰不阿則民用。官官治則國富,國富則兵強,而霸王之業成矣。霸王者,人主之大利也。
人主挾大利以聽治,故其任官者當能,其賞罰無私。使士民明焉盡力致死、則功伐可立而爵
祿可致,爵祿致而富貴之業成矣。富貴者,人臣之大利也。人臣挾大利以從事,故其行危至
死,其力盡而不望。此謂君不仁,臣不忠,則不可以霸王矣。

5 六反: 夫姦必知則備,必誅則止;不知則肆,不誅則行。夫陳輕貨於幽隱,雖曾、史可疑
也;懸百金於市,雖大盜不取也。不知則曾、史可疑於幽隱,必知則大盜不取懸金於市。故
明主之治國也眾其守、而重其罪,使民以法禁而不以廉止。母之愛子也倍父,父令之行於子
者十母;吏之於民無愛,令之行於民也萬父。母積愛而令窮,吏用威嚴而民聽從,嚴愛之筴
亦可決矣。且父母之所以求於子也,動作則欲其安利也,行身則欲其遠罪也;君上之於民也
,有難則用其死,安平則盡其力。親以厚愛關子於安利而不聽,君以無愛利求民之死力而令
行。明主知之,故不養恩愛之心而增威嚴之勢。故母厚愛處,子多敗,推愛也;父薄愛教笞
,子多善,用嚴也。

6 六反: 今家人之治產也,相忍以飢寒,相強以勞苦,雖犯軍旅之難,饑饉之患,溫衣美食
者,必是家也;相憐以衣食,相惠以佚樂,天饑歲荒,嫁妻賣子者,必是家也。故法之為道
,前苦而長利;仁之為道,偷樂而後窮。聖人權其輕重,出其大利,故用法之相忍,而棄仁
人之相憐也。學者之言,皆曰輕刑,此亂亡之術也。凡賞罰之必者,勸禁也。賞厚、則所欲
之得也疾,罰重、則所惠之禁也急。夫欲利者必惡害,害者,利之反也,反於所欲,焉得無
惡。欲治者必惡亂,亂者,治之反也。是故欲治甚者,其賞必厚矣;其惡亂甚者,其罰必重
矣。今取於輕刑者,其惡亂不甚也,其欲治又不甚也,此非特無術也,又乃無行。是故決賢
不肖愚知之美,在賞罰之輕重。且夫重刑者,非為罪人也。明主之法,揆也。治賊,非治所
揆也;治所揆也者,是治死人也。刑盜,非治所刑也;治所刑也者,是治胥靡也。故曰重一
姦之罪而止境內之邪,此所以為治也。重罰者,盜賊也;而悼懼者,良民也;欲治者奚疑於
重刑!若夫厚賞者,非獨賞功也,又勸一國。受賞者甘利,未賞者慕業,是報一人之功而勸
境內之眾也,欲治者何疑於厚賞!今不知治者,皆曰重刑傷民,輕刑可以止姦,何必於重哉
?此不察於治者也。夫以重止者,未必以輕止也;以輕止者,必以重止矣。是以上設重刑者
而姦盡止,姦盡止則此奚傷於民也?所謂重刑者,姦之所利者細,而上之所加焉者大也;民
不以小利蒙大罪,故姦必止者也。所謂輕刑者,姦之所利者大,上之所加焉者小也;民慕其
利而傲其罪,故姦不止也。故先聖有諺曰:“不躓於山,而躓於垤。”山者大、故人順之,
垤微小、故人易之也。今輕刑罰,民必易之。犯而不誅,是驅國而棄之也;犯而誅之,是為
民設陷也。是故輕罪者,民之垤也。是以輕罪之為民道也,非亂國也則設民陷也,此則可謂
傷民矣!

7 六反: 今學者皆道書筴之頌語,不察當世之實事,曰:“上不愛民,賦斂常重,則用不足
而下恐上,故天下大亂。”此以為足其財用以加愛焉,雖輕刑罰可以治也。此言不然矣。凡
人之取重賞罰,固已足之之後也。雖財用足而厚愛之,然而輕刑猶之亂也。夫當家之愛子,
財貨足用,財貨足用則輕用,輕用則侈泰;親愛之則不忍,不忍則驕恣;侈泰則家貧,驕恣
則行暴,此雖財用足而愛厚,輕利之患也。凡人之生也,財用足則隳於用力,上治懦則肆於
為非;財用足而力作者神農也,上治懦而行修者曾、史也;夫民之不及神農、曾、史亦已明
矣。老聃有言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夫以殆辱之故而不求於足之外者老聃也,今以
為足民而可以治,是以民為皆如老聃也。故桀貴在天子而不足於尊,富有四海之內而不足於
寶。君人者雖足民,不能足使為君,天子而桀未必為天子為足也,則雖足民,何可以為治也
?故明主之治國也,適其時事以致財物,論其稅賦以均貧富,厚其爵祿以盡賢能,重其刑罰
以禁姦邪,使民以力得富,以事致貴,以過受罪,以功致賞而不念慈惠之賜,此帝王之政也
。

8 六反: 人皆寐、則盲者不知,皆嘿、則喑者不知。覺而使之視,問而使之對,則喑盲者窮
矣。不聽其言也,則無術者不知;不任其身也,則不肖者不知;聽其言而求其當,任其身而
責其功,則無術不肖者窮矣。夫欲得力士而聽其自言,雖庸人與烏獲不可別也,授之以鼎俎
則罷健效矣。故官職者,能士之鼎俎也,任之以事,而愚智分矣。故無術者得於不用,不肖
者得於不任,言不用而自文以為辯,身不任而自飾以為高,世主眩其辯、濫其高而尊貴之,
是不須視而定明也,不待對而定辯也,喑盲者不得矣。明主聽其言必責其用,觀其行必求其
功,然則虛舊之學不談,矜誣之行不飾矣。



《八說》
1 八說: 為故人行私謂之不棄,以公財分施謂之仁人,輕祿重身謂之君子,枉法曲親謂之有
行,棄官寵交謂之有俠,離世遁上謂之高傲,交爭逆令謂之剛材,行惠取眾謂之得民。不棄
者吏有姦也,仁人者公財損也,君子者民難使也,有行者法制毀也,有俠者官職曠也,高傲
者民不事也,剛材者令不行也,得民者君上孤也。此八者匹夫之私譽,人主之大敗也。反此
八者,匹夫之私毀,人主之公利也。人主不察社稷之利害,而用匹夫之私譽,索國之無危亂
,不可得矣。

2 八說: 任人以事,存亡治亂之機也。無術以任人,無所任而不敗。人君之所任,非辯智則
修潔也。任人者,使有勢也;智士者未必信也;為多其智,因惑其信也;以智士之計,處乘
勢之資而為其私急,則君必欺焉。為智者之不可信也,故任修士;者,使斷事也,修士者未
必智;為潔其身,因惑其智;以愚人之所惛,處治事之官而為其所然,則事必亂矣。故無術
以用人,任智則君欺,任修則君事亂,此無術之患也。明君之道,賤德義貴,下必坐上,決
誠以參,聽無門戶,故智者不得詐欺。計功而行賞,程能而授事,察端而觀失,有過者罪,
有能者得,故愚者不任事。智者不敢欺,愚者不得斷,則事無失矣。

3 八說: 察士然後能知之,不可以為令,夫民不盡察。賢者然後能行之,不可以為法,夫民
不盡賢。楊朱、墨翟,天下之所察也,干世亂而卒不決,雖察而不可以為官職之令。鮑焦、
華角,天下之所賢也,鮑焦木枯,華角赴河,雖賢不可以為耕戰之士。故人主之察,智士盡
其辯焉;人主之所尊,能士盡其行焉。今世主察無用之辯,尊遠功之行,索國之富強,不可
得也。博習辯智如孔、墨,孔、墨不耕耨,則國何得焉?修孝寡欲如曾、史,曾、史不戰攻
,則國何利焉?匹夫有私便,人主有公利。不作而養足,不仕而名顯,此私便也。息文學而
明法度,塞私便而一功勞,此公利也。錯法以道民也而又貴文學,則民之所師法也疑。賞功
以勸民也而又尊行修,則民之產利也惰。夫貴文學以疑法,尊行修以貳功,索國之富強,不
可得也。

4 八說: 搢笏干戚,不適有方鐵銛;登降周旋,不逮日中奏百;狸首射侯,不當強弩趨發;
干城距衝,不若堙穴伏櫜。古人亟於德,中世逐於智,當今爭於力。古者寡事而備簡,樸陋
而不盡,故有珧銚而推車者。古者人寡而相親,物多而輕利易讓,故有揖讓而傳天下者。然
則行揖讓,高慈惠,而道仁厚,皆推政也。處多事之時,用寡事之器,非智者之備也;當大
爭之世而循揖讓之軌,非聖人之治也。故智者不乘推車,聖人不行推政也。

5 八說: 法所以制事,事所以名功也。法有立而有難,權其難而事成則立之;事成而有害,
權其害而功多則為之。無難之法,無害之功,天下無有也。是以拔千丈之都,敗十萬之眾,
死傷者軍之乘,甲兵折挫,士卒死傷,而賀戰勝得地者,出其小害計其大利也。夫沐者有棄
髮,除者傷血肉,為人見其難,因釋其業,是無術之事也。先聖有言曰:“規有摩,而水有
波,我欲更之,無奈之何!”此通權之言也。是以說有必立而曠於實者,言有辭拙而急於用
者,故聖人不求無害之言,而務無易之事。人之不事衡石者,非貞廉而遠利也,石不能為人
多少,衡不能為人輕重,求索不能得,故人不事也。明主之國,官不敢枉法,吏不敢為私,
貨賂不行,是境內之事盡如衡石也。此其臣有姦者必知,知者必誅。是以有道之主,不求清
潔之吏,而務必知之術也。

6 八說: 慈母之於弱子也,愛不可為前。然而弱子有僻行,使之隨師;有惡病,使之事醫。
不隨師則陷於刑,不事醫則疑於死。慈母雖愛,無益於振刑救死。則存子者非愛也,子母之
性,愛也。臣主之權,筴也。母不能以愛存家,君安能以愛持國?明主者,通於富強則可以
得欲矣。故謹於聽治,富強之法也。明其法禁,察其謀計。法明則內無變亂之患,計得則外
無死虜之禍。故存國者,非仁義也。仁者,慈惠而輕財者也;暴者,心毅而易誅者也。慈惠
則不忍,輕財則好與。心毅則憎心見於下,易誅則妄殺加於人。不忍則罰多宥赦,好與則賞
多無功。憎心見則下怨其上,妄誅則民將背叛。故仁人在位,下肆而輕犯禁法,偷幸而望於
上;暴人在位,則法令妄而臣主乖,民怨而亂心生。故曰:仁暴者,皆亡國者也。

7 八說: 不能具美食而勸餓人飯,不為能活餓者也;不能辟草生粟而勸貸施賞賜,不能為富
民者也。今學者之言也,不務本作而好末事,知道虛聖以說民,此勸飯之說。勸飯之說,明
主不受也。

8 八說: 書約而弟子辯,法省而民訟簡。是以聖人之書必著論,明主之法必詳事。盡思慮,
揣得失,智者之所難也;無思無慮,挈前言而責後功,愚者之所易也。明主慮愚者之所易,
以責智者之所難,故智慮力勞不用而國治也。

9 八說: 酸甘鹹淡,不以口斷而決於宰尹,則廚人輕君而重於宰尹矣。上下清濁,不以耳斷
而決於樂正,則瞽工輕君而重於樂正矣。治國是非,不以術斷而決於寵人,則臣下輕君而重
於寵人矣。人主不親觀聽,而制斷在下,託食於國者也。

10 八說: 使人不衣不食而不飢不寒,又不惡死,則無事上之意。意欲不宰於君,則不可使
也。

11 八說: 今生殺之柄在大臣,而主令得行者,未嘗有也。虎豹必不用其爪牙而與鼷鼠同威
,萬金之家、必不用其富厚而與監門同資。有土之君,說人不能利,惡人不能害,索人欲畏
重己,不可得也。

12 八說: 人臣肆意陳欲曰俠,人主肆意陳欲曰亂;人臣輕上曰驕,人主輕下曰暴。行理同
實,下以受譽,上以得非,人臣大得,人主大亡。

13 八說: 明主之國,有貴臣無重臣。貴臣者,爵尊而官大也;重臣者,言聽而力多者也。
明主之國,遷官襲級,官爵受功,故有貴臣。言不度行,而有偽必誅,故無重臣也。



《八經》
1 八經: 一、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惡,故賞罰可用;賞罰可用則禁令可立而
治道具矣。君執柄以處勢,故令行禁止。柄者,殺生之制也;勢者,勝眾之資也。廢置無度
則權瀆,賞罰下共則威分。是以明主不懷愛而聽,不留說而計。故聽言不參則權分乎姦,智
力不用則君窮乎臣。故明主之行制也天,其用人也鬼。天則不非,鬼則不困。勢行
教嚴逆而不違,毀譽一行而不議。故賞賢罰暴,舉善之至者也;賞暴罰賢,舉惡之至者也;
是謂賞同罰異。賞莫如厚,使民利之;譽莫如美,使民榮之;誅莫如重,使民畏之;毀莫如
惡,使民恥之。然後一行其法,禁誅於私。家不害功罪,賞罰必知之,知之道盡矣。

2 八經: 因情

3 八經: 二、力不敵眾,智不盡物。與其用一人,不如用一國。故智力敵而群物勝,揣中則
私勞,不中則在過。下君盡己之能,中君盡人之力,上君盡人之智。是以事至而結智,一聽
而公會。聽不一則後悖於前,後悖於前則愚智不分;不公會則猶豫而不斷,不斷則事留。自
取一,則毋墮壑之累。故使之諷,諷定而怒。是以言陳之日,必有筴籍,結智者事發而驗,
結能者功見而。謀成敗,成敗有徵,賞罰隨之。事成則君收其功,規敗則臣任其罪。君人者
合符猶不親,而況於力乎?事智猶不親,而況於懸乎?故非用人也不取同,同則君怒。使人
相用則君神,君神則下盡。下盡下,則臣、上不因君而主道畢矣。

4 八經: 主道

5 八經: 三、知臣主之異利者王,以為同者劫,與共事者殺。故明主審公私之分,審利害之
地,姦乃無所乘。亂之所生六也:主母,后姬,子姓,弟兄,大臣,顯賢。任吏責臣,主母
不放。禮施異等,后姬不疑。分勢不貳,庶適不爭。權籍不失,兄弟不侵。下不一門,大臣
不擁。禁賞必行,顯賢不亂。臣有二因,謂外內也。外曰畏,內曰愛。所畏之求得,所愛之
言聽,此亂臣之所因也。外國之置諸吏者,結誅親暱重帑,則外不籍矣。爵祿循功,請者俱
罪,則內不因矣。外不籍,內不因,則姦宄塞矣。官襲節而進,以至大任,智也。其位至而
任大者,以三節持之,曰質、曰鎮、曰固。親戚妻子,質也。爵祿厚而必,鎮也。參伍貴帑
,固也。賢者止於質,貪饕化於鎮,姦邪窮於固。忍不制則下上,小不除則大誅,而名實當
則徑之。生害事,死傷名,則行飲食;不然,而與其讎;此謂除陰姦也。醫曰詭,詭曰易。
易功而賞,見罪而罰,而詭乃止。是非不泄,說諫不通,而易乃不用。父兄賢良播出曰遊禍
,其患鄰敵多資。僇辱之人近習曰狎賊,其患發忿疑辱之心生。藏怒持罪而不發曰增亂,其
患徼幸妄舉之人起。大臣兩重、提衡而不踦曰卷禍,其患家隆劫殺之難作。脫易不自神曰彈
威,其患賊夫酖毒之亂起。此五患者,人主之不知,則有劫殺之事。廢置之事,生於內則治
,生於外則亂。是以明主以功論之內,而以利資之外,故其國治而敵亂。即亂之道,臣憎則
起外若眩,臣愛則起內若藥。


6 八經: 起亂

7 八經: 四、參伍之道:行參以謀多,揆伍以責失;行參必拆,揆伍必怒。不拆則瀆上,不
怒則相和。拆之徵足以知多寡,怒之前不及其眾。觀聽之勢,其徵在比周而賞異也。誅毋謁
而罪同。言會眾端,必揆之以地,謀之以天,驗之以物,參之以人。四徵者符,乃可以觀矣
。參言以知其誠,易視以改其澤。執見以得非常。一用以務近習,重言以懼遠使,舉往以悉
其前,即邇以知其內,疏置以知其外,握明以問所闇,詭使以絕黷泄,倒言以嘗所疑,論反
以得陰姦,設諫以綱獨為,舉錯以觀姦動,明說以誘避過,卑適以觀直諂,宣聞以通未見,
作鬥以散朋黨,深一以警眾心,泄異以易其慮。似類則合其參,陳過則明其固,知罪辟罪以
止威,陰使時循以省衰,漸更以離通比,下約以侵其上,相室約其廷臣,廷臣約其官屬,兵
士約其軍吏,遣使約其行介,縣令約其辟吏,郎中約其左右,后姬約其宮媛,此之謂條達之
道。言通事泄則術不行。

8 八經: 立道

9 八經: 五、明主,其務在周密。是以喜見則德償,怒見則威分。故明主之言隔塞而不通,
周密而不見。故以一得十者下道也,以十得一者上道也。明主兼行上下,故姦無所失。伍、
官、連、縣而鄰,謁過賞,失過誅。上之於下,下之於上,亦然。是故上下貴賤相畏以法,
相誨以和。民之性,有生之實,有生之名。為君者有賢知之名,有賞罰之實。名實俱至,故
福善必聞矣。

10 八經: 參言

11 八經: 六、聽不參則無以責下,言不督乎用則邪說當上。言之為物也以多信,不然之物,
十人云疑,百人然乎,千人不可解也。吶者言之疑,辯者言之信。姦之食上也,取資乎眾,
籍信乎辯,而以類飾其私。人主不饜忿而待合參,其勢資下也。有道之主,聽言、督其用,
課其功,功課而賞罰生焉,故無用之辯不留朝。任事者知不足以治職,則放官收。說大而誇
則窮端,故姦得而怒。無故而不當為誣,誣而罪,臣言必有報,說必責用也,故朋黨之言不
上聞。凡聽之道,人臣忠論以聞姦,博論以內一,人主不智則姦得資。明主之道,己喜則求
其所納,己怒則察其所搆;論於已變之後,以得毀譽公私之徵。眾諫以效智故,使君自取一
以避罪。故眾之諫也,敗、君之取也。無副言於上以設將然,今符言於後以知謾誠語。明主
之道,臣不得兩諫,必任其一語;不得擅行,必合其參;故姦無道進矣。

12 八經: 聽法

13 八經: 七、官之重也,毋法也;法之息也,上闇也。上闇無度則官擅為,官擅為故奉重,
無前則徵多,徵多故富。官之富重也,亂功之所生也。明主之道,取於任,賢於官,賞於功
;言程、主喜俱必利,不當、主怒俱必害,則人不私父兄而進其仇讎。勢足以行法,奉足以
給事,而私無所生,故民勞苦而輕官。任事也毋重,使其寵必在爵;處官者毋私,使其利必
在祿;故民尊爵而重祿。爵祿所以賞也,民重所以賞也則國治。刑之煩也,名之繆也,賞譽
不當則民疑。民之重名與其重賞也均。賞者有誹焉,不足以勸;罰者有譽焉,不足以禁。明
主之道,賞必出乎公利,名必在乎為上。賞譽同軌,非誅俱行,然則民無榮於賞之內。有重
罰者必有惡名,故民畏。罰所以禁也,民畏所以禁則國治矣。

14 八經: 類柄

15 八經: 八、行義示則主威分,慈仁聽則法制毀。民以制畏上,而上以勢卑下,故下肆很觸
而榮於輕君之俗則主威分。民以法難犯上,而上以法撓慈仁,故下明愛施而務賕紋之政,是
以法令隳。尊私行以貳主威,行賕紋以疑法,聽之則亂治,不聽則謗主,故君輕乎位而法亂
乎官,此之謂無常之國。明主之道,臣不得以行義成榮,不得以家利為功。功名所生,必出
於官法;法之所外,雖有難行,不以顯焉;故民無以私名。設法度以齊民,信賞罰以盡民能
,明誹譽以勸沮,名號、賞罰、法令三隅,故大臣有行則尊君,百姓有功則利上,此之謂有
道之國也。



《五蠹》
1 五蠹: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聖人作,搆木為巢以避群害,
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有聖
人作,鑽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說之,使王天下,號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
鯀、禹決瀆。近古之世,桀、紂暴亂,而湯、武征伐。今有搆木鑽燧於夏后氏之世者,必為
鯀、禹笑矣。有決瀆於殷、周之世者,必為湯、武笑矣。然則今有美堯、舜、湯、武、禹之
道於當今之世者,必為新聖笑矣。是以聖人不期脩古,不法常可,論世之事,因為之備。宋
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
而身為宋國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

2 五蠹: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實足食也;婦人不織,禽獸之皮足衣也。不事力而養足,人
民少而財有餘,故民不爭。是以厚賞不行,重罰不用而民自治。今人有五子不為多,子又有
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孫,是以人民眾而貨財寡,事力勞而供養薄,故民爭,雖倍賞累
罰而不免於亂。

3 五蠹: 堯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斲,糲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麑裘,夏日葛衣
,雖監門之服養,不虧於此矣。禹之王天下也,身執耒臿以為民先,股無胈,脛不生毛,雖
臣虜之勞不苦於此矣。以是言之,夫古之讓天子者,是去監門之養而離臣虜之勞也,古傳天
下而不足多也。今之縣令,一日身死,子孫累世絜駕,故人重之;是以人之於讓也,輕辭古
之天子,難去今之縣令者,薄厚之實異也。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臘而相遺以水;澤居苦水者
,買庸而決竇。故饑歲之春,幼弟不饟;穰歲之秋,疏客必食;非疏骨肉愛過客也,多少之
實異也。是以古之易財,非仁也,財多也;今之爭奪,非鄙也,財寡也;輕辭天子,非高也
,勢薄也;爭土橐,非下也,權重也。故聖人議多少、論薄厚為之政,故罰薄不為慈,誅嚴
不為戾,稱俗而行也。故事因於世,而備適於事。

4 五蠹: 古者文王處豐、鎬之間,地方百里,行仁義而懷西戎,遂王天下。徐偃王處漢東,
地方五百里,行仁義,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國,荊文王恐其害己也,舉兵伐徐,遂滅之。故
文王行仁義而王天下,偃王行仁義而喪其國,是仁義用於古不用於今也。故曰:世異則事異
。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
年,執干戚舞,有苗乃服。共工之戰,鐵銛矩者及乎敵,鎧甲不堅者傷乎體,是干戚用於古
不用於今也。故曰:事異則備變。上古競於道德,中世逐於智謀,當今爭於氣力。齊將攻魯
,魯使子貢說之,齊人曰:“子言非不辯也,吾所欲者土地也,非斯言所謂也。”遂舉兵伐
魯,去門十里以為界。故偃王仁義而徐亡,子貢辯智而魯削。以是言之,夫仁義辯智,非所
以持國也。去偃王之仁,息子貢之智,循徐、魯之力使敵萬乘,則齊、荊之欲不得行於二國
矣。

5 五蠹: 夫古今異俗,新故異備,如欲以寬緩之政、治急世之民,猶無轡策而御駻馬,此不
知之患也。今儒、墨皆稱先王兼愛天下,則視民如父母。何以明其然也?曰:“司寇行刑,
君為之不舉樂;聞死刑之報,君為流涕。”此所舉先王也。夫以君臣為如父子則必治,推是
言之,是無亂父子也。人之情性,莫先於父母,皆見愛而未必治也,雖厚愛矣,奚遽不亂?
今先王之愛民,不過父母之愛子,子未必不亂也,則民奚遽治哉!且夫以法行刑而君為之流
涕,此以效仁,非以為治也。夫垂泣不欲刑者仁也,然而不可不刑者法也,先王勝其法不聽
其泣,則仁之不可以為治亦明矣。且民者固服於勢,寡能懷於義。仲尼,天下聖人也,修行
明道以遊海內,海內說其仁,美其義,而為服役者七十人,蓋貴仁者寡,能義者難也。故以
天下之大,而為服役者七十人,而仁義者一人。魯哀公,下主也,南面君國,境內之民莫敢
不臣。民者固服於勢,誠易以服人,故仲尼反為臣,而哀公顧為君。仲尼非懷其義,服其勢
也。故以義則仲尼不服於哀公,乘勢則哀公臣仲尼。今學者之說人主也,不乘必勝之勢,而
務行仁義則可以王,是求人主之必及仲尼,而以世之凡民皆如列徒,此必不得之數也。

6 五蠹: 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為改,鄉人譙之弗為動,師長教之弗為變。夫以父母之
愛,鄉人之行,師長之智,三美加焉,而終不動其脛毛,不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
而求索姦人,然後恐懼,變其節,易其行矣。故父母之愛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嚴刑者,
民固驕於愛、聽於威矣。故十仞之城,樓季弗能踰者,峭也;千仞之山,跛牂易牧者,夷也
。故明王峭其法、而嚴其刑也。布帛尋常,庸人不釋;鑠金百溢,盜跖不掇。不必害則不釋
尋常,必害手則不掇百溢,故明主必其誅也。是以賞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罰莫如重而必
,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賞不遷,行誅無赦。譽輔其賞,毀隨其罰,
則賢不肖俱盡其力矣。

7 五蠹: 今則不然,以其有功也爵之,而卑其士官也;以其耕作也賞之,而少其家業也;以
其不收也外之,而高其輕世也;以其犯禁也罪之,而多其有勇也。毀譽、賞罰之所加者相與
悖繆也,故法禁壞而民愈亂。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知友被辱隨仇者貞也,廉貞之行成,
而君上之法犯矣。人主尊貞廉之行,而忘犯禁之罪,故民程於勇而吏不能勝也。不事力而衣
食則謂之能,不戰功而尊則謂之賢,賢能之行成而兵弱而地荒矣。人主說賢能之行,而忘兵
弱地荒之禍,則私行立而公利滅矣。

8 五蠹: 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禮之,此所以亂也。夫離法者罪,而諸先生以
文學取;犯禁者誅,而群俠以私劍養。故法之所非,君之所取;吏之所誅,上之所養也。法
趣上下四相反也,而無所定,雖有十黃帝不能治也。故行仁義者非所譽,譽之則害功;文學
者非所用,用之則亂法。楚之有直躬,其父竊羊而謁之吏,令尹曰:“殺之,”以為直於君
而曲於父,報而罪之。以是觀之,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魯人從君戰,三戰三北,仲尼
問其故,對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養也。”仲尼以為孝,舉而上之。以是觀之,夫父之
孝子,君之背臣也。故令尹誅而楚姦不上聞,仲尼賞而魯民易降北。上下之利若是其異也,
而人主兼舉匹夫之行,而求致社稷之福,必不幾矣。古者蒼頡之作書也,自環者謂之私,背
私謂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蒼頡固以知之矣。今以為同利者,不察之患也。然則為匹夫計
者,莫如脩行義而習文學。行義脩則見信,見信則受事;文學習則為明師,為明師則顯榮;
此匹夫之美也。然則無功而受事,無爵而顯榮,為有政如此,則國必亂,主必危矣。故不相
容之事,不兩立也。斬敵者受賞,而高慈惠之行;拔城者受爵祿,而信廉愛之說;堅甲厲兵
以備難,而美薦紳之飾;富國以農,距敵恃卒,而貴文學之士;廢敬上畏法之民,而養遊俠
私劍之屬。舉行如此,治強不可得也。國平養儒俠,難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
。是故服事者簡其業,而游學者日眾,是世之所以亂也。

9 五蠹: 且世之所謂賢者,貞信之行也。所謂智者,微妙之言也。微妙之言,上智之所難知
也。今為眾人法,而以上智之所難知,則民無從識之矣。故糟糠不飽者不務梁肉,短褐不完
者不待文繡。夫治世之事,急者不得,則緩者非所務也。今所治之政,民閒之事,夫婦所明
知者不用,而慕上知之論,則其於治反矣。故微妙之言,非民務也。若夫賢良貞信之行者,
必將貴不欺之士。不欺之士者,亦無不欺之術也。布衣相與交,無富厚以相利,無威勢以相
懼也,故求不欺之士。今人主處制人之勢,有一國之厚,重賞嚴誅,得操其柄,以修明術之
所燭,雖有田常、子罕之臣,不敢欺也,奚待於不欺之士?今貞信之士不盈於十,而境內之
官以百數,必任貞信之士,則人不足官,人不足官則治者寡而亂者眾矣。故明主之道,一法
而不求智,固術而不慕信,故法不敗,而群官無姦詐矣。

10 五蠹: 今人主之於言也,說其辯而不求其當焉;其用於行也,美其聲而不責其功焉。是以
天下之眾,其談言者務為辯而不周於用,故舉先王言仁義者盈廷,而政不免於亂;行身者競
於為高而不合於功,故智士退處巖穴、歸祿不受,而兵不免於弱,政不免於亂,此其故何也
?民之所譽,上之所禮,亂國之術也。今境內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而國愈
貧,言耕者眾,執耒者寡也;境內皆言兵,藏孫、吳之書者家有之,而兵愈弱,言戰者多,
被甲者少也。故明主用其力,不聽其言;賞其功,必禁無用;故民盡死力以從其上。夫耕之
用力也勞,而民為之者,曰:可得以富也。戰之為事也危,而民為之者,曰:可得以貴也。
今修文學、習言談,則無耕之勞、而有富之實,無戰之危、而有貴之尊,則人孰不為也?是
以百人事智而一人用力,事智者眾則法敗,用力者寡則國貧,此世之所以亂也。故明主之國
,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無私劍之捍,以斬首為勇。是境內之民
,其言談者必軌於法,動作者歸之於功,為勇者盡之於軍。是故無事則國富,有事則兵強,
此之謂王資。既畜王資而承敵國之舋,超五帝,侔三王者,必此法也。

11 五蠹: 今則不然,士民縱恣於內,言談者為勢於外,外內稱惡以待強敵,不亦殆乎!故群
臣之言外事者,非有分於從衡之黨,則有仇讎之忠,而借力於國也。從者,合眾弱以攻一強
也;而衡者,事一強以攻眾弱也;皆非所以持國也。今人臣之言衡者皆曰:“不事大則遇敵
受禍矣。”事大未必有實,則舉圖而委,效璽而請兵矣。獻圖則地削,效璽則名卑,地削則
國削,名卑則政亂矣。事大為衡未見其利也,而亡地亂政矣。人臣之言從者皆曰:“不救小
而伐大則失天下,失天下則國危,國危而主卑。”救小未必有實,則起兵而敵大矣。救小未
必能存,而交大未必不有疏,有疏則為強國制矣。出兵則軍敗,退守則城拔,救小為從未見
其利,而亡地敗軍矣。是故事強則以外權士官於內,救小則以內重求利於外,國利未立,封
土厚祿至矣;主上雖卑,人臣尊矣;國地雖削,私家富矣。事成則以權長重,事敗則以富退
處。人主之於其聽說也,於其臣,事未成則爵祿已尊矣;事敗而弗誅,則游說之士,孰不為
用矰繳之說而徼倖其後?故破國亡主以聽言談者之浮說,此其故何也?是人君不明乎公私之
利,不察當否之言,而誅罰不必其後也。皆曰“外事大可以王,小可以安。”夫王者,能攻
人者也;而安,則不可攻也。強,則能攻人者也;治,則不可攻也。治強不可責於外,內政
之有也。今不行法術於內,而事智於外,則不至於治強矣。鄙諺曰:“長袖善舞,多錢善賈
。”此言多資之易為工也。故治強易為謀,弱亂難為計。故用於秦者十變而謀希失,用於燕
者一變而計希得,非用於秦者必智,用於燕者必愚也,蓋治亂之資異也。故周去秦為從,期
年而舉;衛離魏為衡,半歲而亡。是周滅於從,衛亡於衡也。使周、衛緩其從衡之計,而嚴
其境內之治,明其法禁,必其賞罰,盡其地力以多其積,致其民死以堅其城守,天下得其地
則其利少,攻其國則其傷大,萬乘之國、莫敢自頓於堅城之下,而使強敵裁其弊也,此必不
亡之術也。舍必不亡之術而道必滅之事,治國者之過也。智困於內而政亂於外,則亡不可振
也。

12 五蠹: 民之故計,皆就安利如辟危窮。今為之攻戰,進則死於敵,退則死於誅則危矣。
棄私家之事而必汗馬之勞,家困而上弗論則窮矣。窮危之所在也,民安得勿避。故事私門而
完解舍,解舍完則遠戰,遠戰則安。行貨賂而襲當塗者則求得,求得則私安,私安則利之所
在,安得勿就?是以公民少而私人眾矣。夫明王治國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以
寡趣本務而趨末作。今世近習之請行則官爵可買,官爵可買則商工不卑也矣;姦財貨賈得用
於市則商人不少矣。聚斂倍農而致尊過耕戰之士,則耿介之士寡而高價之民多矣。

13 五蠹: 是故亂國之俗,其學者則稱先王之道,以籍仁義,盛容服而飾辯說,以疑當世之法
而貳人主之心。其言古者,為設詐稱,借於外力,以成其私而遺社稷之利。其帶劍者,聚徒
屬,立節操,以顯其名而犯五官之禁。其患御者,積於私門,盡貨賂而用重人之謁,退汗馬
之勞。其商工之民,修治苦窳之器,聚弗靡之財,蓄積待時而侔農夫之利。此五者,邦之蠹
也。人主不除此五蠹之民,不養耿介之士,則海內雖有破亡之國,削滅之朝,亦勿怪矣。



《顯學》
1 顯學: 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自孔子之死也,有子
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
,有樂正氏之儒。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鄧陵氏之墨。故孔、墨之
後,儒分為八,墨離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謂真孔、墨,孔、墨不可復生,將誰使定
世之學乎?孔子、墨子俱道堯、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謂真堯、舜,堯、舜不復生,將誰使定
儒、墨之誠乎?殷、周七百餘歲,虞、夏二千餘歲,而不能定儒、墨之真,今乃欲審堯、舜之
道於三千歲之前,意者其不可必乎!無參驗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據之者、誣也。故明據
先王,必定堯、舜者,非愚則誣也。愚誣之學,雜反之行,明主弗受也。

2 顯學: 墨者之葬也,冬日冬服,夏日夏服,桐棺三寸,服喪三月,世主以為儉而禮之。儒者
破家而葬,服喪三年,大毀扶杖,世主以為孝而禮之。夫是墨子之儉,將非孔子之侈也;是孔
子之孝,將非墨子之戾也。今孝戾、侈儉俱在儒、墨,而上兼禮之。漆雕之議,不色撓,不目
逃,行曲則違於臧獲,行直則怒於諸侯,世主以為廉而禮之。宋榮子之議,設不鬥爭,取不隨
仇,不羞囹圄,見侮不辱,世主以為寬而禮之。夫是漆雕之廉,將非宋榮之恕也;是宋榮之寬
,將非漆雕之暴也。今寬廉、恕暴俱在二子,人主兼而禮之。自愚誣之學、雜反之辭爭,而人
主俱聽之,故海內之士,言無定術,行無常議。夫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時而至,雜反之
學不兩立而治,今兼聽雜學繆行同異之辭,安得無亂乎?聽行如此,其於治人又必然矣。

3 顯學: 今世之學士語治者多曰:“與貧窮地以實無資。”今夫與人相若也,無豐年旁入之利
而獨以完給者,非力則儉也。與人相若也,無饑饉疾疚禍罪之殃獨以貧窮者,非侈則墯也。侈
而墯者貧,而力而儉者富。今上徵斂於富人以布施於貧家,是奪力儉而與侈墯也。而欲索民之
疾作而節用,不可得也。

4 顯學: 今有人於此,義不入危城,不處軍旅,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脛一毛,世主必從而禮之,
貴其智而高其行,以為輕物重生之士也。夫上所以陳良田大宅、設爵祿,所以易民死命也,今
上尊貴輕物重生之士、而索民之出死而重殉上事,不可得也。藏書策、習談論、聚徒役、服文
學而議說,世主必從而禮之,曰:“敬賢士,先王之道也。”夫吏之所稅,耕者也;而上之所
養,學士也。耕者則重稅,學士則多賞,而索民之疾作而少言談,不可得也。立節參民,執操
不侵,怨言過於耳必隨之以劍,世主必從而禮之,以為自好之士。夫斬首之勞不賞,而家鬥之
勇尊顯,而索民之疾戰距敵而無私鬥,不可得也。國平則養儒俠,難至則用介士,所養者非所
用,所用者非所養,此所以亂也。且夫人主於聽學也,若是其言、宜布之官而用其身,若非其
言、宜去其身而息其端。今以為是也而弗布於官,以為非也而不息其端,是而不用,非而不息
,亂亡之道也。

5 顯學: 澹臺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幾而取之,與處久而行不稱其貌。宰予之辭,雅而文也
,仲尼幾而取之,與處而智不充其辯。故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
之宰予。”故以仲尼之智而有失實之聲。今之新辯濫乎宰予,而世主之聽眩乎仲尼,為悅其言
,因任其身,則焉得無失乎?是以魏任孟卯之辯而有華下之患,趙任馬服之辯而有長平之禍;
此二者,任辯之失也。夫視鍛錫而察青黃,區冶不能以必劍;水擊鵠雁,陸斷駒馬,則臧獲不
疑鈍利。發齒吻形容,伯樂不能以必馬;授車就駕而觀其末塗,則臧獲不疑駑良。觀容服,聽
辭言,仲尼不能以必士;試之官職,課其功伐,則庸人不疑於愚智。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
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夫有功者必賞,則爵祿厚而愈勸;遷官襲級,則官職大而愈治。夫爵
祿大而官職治,王之道也。

6 顯學: 磐石千里,不可謂富;象人百萬,不可謂強。石非不大,數非不眾也,而不可謂富強
者,磐不生粟,象人不可使距敵也。今商官技藝之士亦不墾而食,是地不墾與磐石一貫也。儒
俠毋軍勞、顯而榮者則民不使,與象人同事也。夫禍知磐石象人,而不知禍商官儒俠為不墾之
地、不使之民,不知事類者也。

7 顯學: 故敵國之君王雖說吾義,吾弗入貢而臣;關內之侯雖非吾行,吾必使執禽而朝。是故
力多則人朝,力寡則朝於人,故明君務力。夫嚴家無悍虜,而慈母有敗子,吾以此知威勢之可
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亂也。

8 顯學: 夫聖人之治國,不恃人之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為非也。恃人之為吾善也,境內不什
數;用人不得為非,一國可使齊。為治者用眾而舍寡,故不務德而務法。夫必恃自直之箭,百
世無矢;恃自圜之木,千世無輪矣。自直之箭、自圜之木,百世無有一,然而世皆乘車射禽者
何也?隱栝之道用也。雖有不恃隱栝而有自直之箭、自圜之木,良工弗貴也,何則?乘者非一
人,射者非一發也。不恃賞罰而恃自善之民,明主弗貴也,何則?國法不可失,而所治非一人
也。故有術之君,不隨適然之善,而行必然之道。

9 顯學: 今或謂人曰:“使子必智而壽”,則世必以為狂。夫智、性也,壽、命也,性命者,
非所學於人也,而以人之所不能為說人,此世之所以謂之為狂也。謂之不能,然則是諭也。夫
諭、性也。以仁義教人,是以智與壽說也,有度之主弗受也。故善毛嗇、西施之美,無益吾面
,用脂澤粉黛則倍其初。言先王之仁義,無益於治,明吾法度,必吾賞罰者亦國之脂澤粉黛也
。故明主急其助而緩其頌,故不道仁義。

10 顯學: 今巫祝之祝人曰:“使若千秋萬歲。”千秋萬歲之聲聒耳,而一日之壽無徵於人,
此人所以簡巫祝也。今世儒者之說人主,不善今之所以為治,而語已治之功;不審官法之事,
不察姦邪之情,而皆道上古之傳,譽先王之成功。儒者飾辭曰:“聽吾言則可以霸王。”此說
者之巫祝,有度之主不受也。故明主舉實事,去無用;不道仁義者故,不聽學者之言。

11 顯學: 今不知治者必曰:“得民之心。”欲得民之心而可以為治,則是伊尹、管仲無所用也
,將聽民而已矣。民智之不可用,猶嬰兒之心也。夫嬰兒不剔首則腹痛,不揊痤則寖益,剔首
、揊痤必一人抱之,慈母治之,然猶啼呼不止,嬰兒子不知犯其所小苦致其所大利也。今上急
耕田墾草以厚民產也,而以上為酷;修刑重罰以為禁邪也,而以上為嚴;徵賦錢粟以實倉庫、
且以救饑饉備軍旅也,而以上為貪;境內必知介,而無私解,并力疾鬥所以禽虜也,而以上為
暴。此四者所以治安也,而民不知悅也。夫求聖通之士者,為民知之不足師用。昔禹決江濬河
而民聚瓦石,子產開畝樹桑鄭人謗訾。禹利天下,子產存鄭,皆以受謗,夫民智之不足用亦明
矣。故舉士而求賢智,為政而期適民,皆亂之端,未可與為治也。



《忠孝》
1 忠孝: 天下皆以孝悌忠順之道為是也,而莫知察孝悌忠順之道而審行之,是以天下亂。皆以
堯、舜之道為是而法之,是以有弒君,有曲於父。堯、舜、湯、武,或反君臣之義,亂後世之
教者也。堯為人君而君其臣,舜為人臣而臣其君,湯、武為人臣而弒其主、刑其尸,而天下譽
之,此天下所以至今不治者也。夫所謂明君者,能畜其臣者也;所謂賢臣者,能明法辟、治官
職以戴其君者也。今堯自以為明而不能以畜舜,舜自以為賢而不能以戴堯,湯、武自以為義而
弒其君長,此明君且常與,而賢臣且常取也。故至今為人子者有取其父之家,為人臣者有取其
君之國者矣。父而讓子,君而讓臣,此非所以定位一教之道也。臣之所聞曰:“臣事君,子事
父,妻事夫,三者順則天下治,三者逆則天下亂,此天下之常道也,明王賢臣而弗易也。”則
人主雖不肖,臣不敢侵也。今夫上賢任智無常,逆道也;而天下常以為治,是故田氏奪呂氏於
齊,戴氏奪子氏於宋,此皆賢且智也,豈愚且不肖乎?是廢常、上賢則亂,舍法、任智則危。
故曰:“上法而不上賢。”

2 忠孝: 記曰:“舜見瞽瞍,其容造焉。孔子曰:當是時也,危哉!天下岌岌,有道者、父固
不得而子,君固不得而臣也。”臣曰:孔子本未知孝悌忠順之道也。然則有道者,進不為臣主
,退不為父子耶?父之所以欲有賢子者,家貧則富之,父苦則樂之;君之所以欲有賢臣者,國
亂則治之,主卑則尊之。今有賢子而不為父,則父之處家也苦;有賢臣而不為君,則君之處位
也危。然則父有賢子,君有賢臣,適足以為害耳,豈得利哉!焉所謂忠臣不危其君,孝子不非
其親?今舜以賢取君之國,而湯、武以義放弒其君,此皆以賢而危主者也,而天下賢之。古之
烈士,進不臣君,退不為家,是進則非其君,退則非其親者也。且夫進不臣君,退不為家,亂
世絕嗣之道也。是故賢堯、舜、湯、武而是烈士,天下之亂術也。瞽瞍為舜父而舜放之,象為
舜弟而殺之。放父殺弟,不可謂仁;妻帝二女而取天下,不可謂義。仁義無有,不可謂明。《
詩》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信若詩之言也,是舜出則臣其君,
入則臣其父、妾其母、妻其主女也。故烈士內不為家,亂世絕嗣;而外矯於君,朽骨爛肉,施
於土地,流於川谷,不避蹈水火,使天下從而效之,是天下遍死而願夭也,此皆釋世而不治是
也。世之所為烈士者,雖眾獨行,取異於人,為恬淡之學而理恍惚之言。臣以為恬淡,無用之
教也;恍惚,無法之言也。言出於無法,教出於無用者,天下謂之察。臣以為人生必事君養親
,事君養親不可以恬淡;之人必以言論忠信法術,言論忠信法術不可以恍惚。恍惚之言,恬淡
之學,天下之惑術也。孝子之事父也,非競取父之家也;忠臣之事君也,非競取君之國也。夫
為人子而常譽他人之親曰:“某子之親,夜寢早起,強力生財以養子孫臣妾”,是誹謗其親者
也。為人臣常譽先王之德厚而願之,是誹謗其君者也。非其親者知謂之不孝,而非其君者天下
此賢之,此所以亂也。故人臣毋稱堯、舜之賢,毋譽湯、武之伐,毋言烈士之高,盡力守法,
專心於事主者為忠臣。

3 忠孝: 古者黔首悗密惷愚,故可以虛名取也。今民儇詗智慧,欲自用,不聽上,上必且勸之
以賞然後可進,又且畏之以罰然後不敢退。而世皆曰:“許由讓天下,賞不足以勸;盜跖犯刑
赴難,罰不足以禁。”臣曰:未有天下而無以天下為者許由是也,已有天下而無以天下為者堯
、舜是也;毀廉求財,犯刑趨利,忘身之死者,盜跖是也。此二者殆物也,治國用民之道也不
以此二者為量。治也者,治常者也;道也者,道常者也。殆物妙言,治之害也。天下太平之士
,不可以賞勸也;天下太平之士,不可以刑禁也。然為太上士不設賞,為太下士不設刑,則治
國用民之道失矣。故世人多不言國法而言從橫。諸侯言從者曰:“從成必霸”,而言橫者曰“
橫成必王”,山東之言從橫未嘗一日而止也,然而功名不成,霸王不立者,虛言非所以成治也
。王者獨行謂之王,是以三王不務離合而正,五霸不待從橫而察,治內以裁外而已矣。



《人主》
1 人主: 人主之所以身危國亡者,大臣太貴,左右太威也。所謂貴者,無法而擅行,操國柄而
便私者也。所謂威者,擅權勢而輕重者也。此二者,不可不察也。夫馬之所以能任重引車致遠
道者,以筋力也。萬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諸侯者,以其威勢也。威勢者,人主之
筋力也。今大臣得威,左右擅勢,是人主失力,人主失力而能有國者,千無一人。虎豹之所以
能勝人執百獸者,以其爪牙也,當使虎豹失其爪牙,則人必制之矣。今勢重者,人主之爪牙也
,君人而失其爪牙,虎豹之類也。宋君失其爪牙於子罕,簡公失其爪牙於田常,而不蚤奪之,
故身死國亡。今無術之主,皆明知宋、簡之過也,而不悟其失,不察其事類者也。

2 人主: 且法術之士,與當途之臣,不相容也。何以明之?主有術士,則大臣不得制斷,近習
不敢賣重,大臣左右權勢息,則人主之道明矣。今則不然,其當途之臣得勢擅事以環其私,左
右近習朋黨比周以制疏遠,則法術之士奚時得進用,人主奚時得論裁?故有術不必用,而勢不
兩立,法術之士焉得無危?故君人者非能退大臣之議,而背左右之訟,獨合乎道言也;則法術
之士安能蒙死亡之危而進說乎?此世之所以不治也。明主者,推功而爵祿,稱能而官事,所舉
者必有賢,所用者必有能,賢能之士進,則私門之請止矣。夫有功者受重祿,有能者處大官,
則私劍之士安得無離於私勇而疾距敵,游宦之士焉得無撓於私門而務於清潔矣?此所以聚賢能
之士,而散私門之屬也。今近習者不必智,人主之於人也或有所知而聽之,入因與近習論其言
,聽近習而不計其智,是與愚論智也。其當途者不必賢,人主之於人或有所賢而禮之,入因與
當途者論其行,聽其言而不用賢,是與不肖論賢也。故智者決策於愚人,賢士程行於不肖,則
賢智之士奚時得用,而主之明塞矣。昔關龍逢說桀而傷其四肢,王子比干諫紂而剖其心,子胥
忠直夫差而誅於屬鏤。此三子者,為人臣非不忠,而說非不當也。然不免於死亡之患者,主不
察賢智之言,而蔽於愚不肖之患也。今人主非肯用法術之士,聽愚不肖之臣,則賢智之士、孰
敢當三子之危而進其智能者乎?此世之所以亂也。



《飭令》
1 飭令: 飭令則法不遷,法平則吏無姦。法已定矣,不以善言售法。任功則民少言,任善則民
多言。行法曲斷,以五里斷者王,以九里斷者強,宿治者削。

2 飭令: 以刑治,以賞戰,厚祿以用術。行都之過,則都無姦市。物多末眾,農弛姦勝,則國
必削。民有餘食,使以粟出,爵必以其力,則震不怠。三寸之管毋當,不可滿也。授官爵、出
利祿不以功,是無當也。國以功授官與爵,此謂以成智謀,以威勇戰,其國無敵。國以功授官
與爵,則治見者省,言有塞,此謂以治去治,以言去言。以功與爵者也故國多力,而天下莫之
能侵也。兵出必取,取必能有之;案兵不攻必當。朝廷之事,小者不毀,效功取官爵,廷雖有
辟言,不得以相干也,是謂以數治。以力攻者,出一取十;以言攻者,出十喪百。國好力,此
謂以難攻;國好言,此謂以易攻。其能,勝其害,輕其任,而道壞餘力於心,莫負乘宮之責於
君,內無伏怨,使明者不相干,故莫訟;使士不兼官,故技長;使人不同功,故莫爭。言此謂
易攻。

3 飭令: 重刑少賞,上愛民,民死賞。多賞輕刑,上不愛民,民不死賞。利出一空者,其國無
敵;利出二空者,其兵半用;利出十空者民不守。重刑明民大制使人則上利。行刑、重其輕者
,輕者不至,重者不來,此謂以刑去刑。罪重而刑輕,刑輕則事生,此謂以刑致刑,其國必削
。


《心度》
1 心度: 聖人之治民,度於本,不從其欲,期於利民而已。故其與之刑,非所以惡民,愛之本
也。刑勝而民靜,賞繁而姦生,故治民者,刑勝、治之首也,賞繁、亂之本也。夫民之性,喜
其亂而不親其法。故明主之治國也,明賞則民勸功,嚴刑則民親法。勸功則公事不犯,親法則
姦無所萌。故治民者,禁姦於未萌;而用兵者,服戰於民心。禁先其本者治,兵戰其心者勝。
聖人之治民也,先治者強,先戰者勝。夫國事務先而一民心,專舉公而私不從,賞告而姦不生
,明法而治不煩,能用四者強,不能用四者弱。夫國之所以強者,政也;主之所以尊者,權也
。故明君有權有政,亂君亦有權有政,積而不同,其所以立異也。故明君操權而上重,一政而
國治。故法者,王之本也;刑者,愛之自也。


2 心度: 夫民之性,惡勞而樂佚,佚則荒,荒則不治,不治則亂而賞刑不行於天下,者必塞。
故欲舉大功而難致而力者,大功不可幾而舉也;欲治其法而難變其故者,民亂,不可幾而治也
。故治民無常,唯治為法。法與時轉則治,治與世宜則有功。故民樸、而禁之以名則治,世知
、維之以刑則從。時移而治不易者亂,能治眾而禁不變者削。故聖人之治民也,法與時移而禁
與能變。

3 心度: 能越力於地者富,能起力於敵者強,強不塞者王。故王道在所聞,在所塞。塞其姦者
必王,故王術不恃外之不亂也,恃其不可亂也。恃外不亂而治立者削,恃其不可亂而行法者興
。故賢君之治國也,適於不亂之術。貴爵則上重,故賞功爵任而邪無所關。好力者其爵貴,爵
貴則上尊,上尊則必王。國不事力而恃私學者,其爵賤,爵賤則上卑,上卑者必削。故立國用
民之道也,能閉外塞私而上自恃者,王可致也。



《制分》
1 制分: 夫凡國博君尊者,未嘗非法重而可以至乎令行禁止於天下者也。是以君人者分爵制祿
,則法必嚴以重之。夫國治則民安,事亂則邦危。法重者得人情,禁輕者失事實。且夫死力者
,民之所有者也,情莫不出其死力以致其所欲。而好惡者,上之所制也,民者好利祿而惡刑罰
。上掌好惡以御民力,事實不宜失矣,然而禁輕事失者,刑賞失也。其治民不秉法,為善也如
是,則是無法也。故治亂之理,宜務分刑賞為急。治國者莫不有法,然而有存有亡,亡者、其
制刑賞不分也,治國者、其刑賞莫不有分。有持、以異為分,不可謂分。至於察君之分,獨分
也,是以其民重法而畏禁,願毋抵罪而不敢胥賞。故曰:不待刑賞而民從事矣。

2 制分: 是故夫至治之國,善以止姦為務。是何也?其法通乎人情,關乎治理也。然則去微姦
之道奈何?其務令之相規其情者也。則使相闚奈何?曰:蓋里相坐而已。禁尚有連於己者,理
不得相闚,惟恐不得免。有姦心者不令得忘,闚者多也。如此,則慎己而闚彼。發姦之密,告
過者免罪受賞,失姦者必誅連刑。如此,則姦類發矣。姦不容細,私告任坐使然也。

3 制分: 夫治法之至明者,任數不任人。是以有術之國,不用譽則毋適,境內必治,任數也;
亡國使兵公行乎其地、而弗能圉禁者,任人而無數也。自攻者人也,攻人者數也。故有術之國
,去言而任法。凡畸功之循約者難知,過刑之於言者難見也,是以刑賞惑乎貳。所謂循約難知
者,姦功也;臣過之難見者,失根也。循理不見虛功,度情殖乎姦根,則二者安得無兩失也。
是以虛士立名於內,而談者為略於外,故愚怯勇慧相連而以虛道屬俗而容乎世,故其法不用,
而刑罰不加乎僇人。如此,則刑賞安得不容其二?故實有所至,而理失其量,量之失,非法使
然也,法定而任慧也。釋法而任慧者,則受事者安得其務?務不與事相得,則法安得無失、而
刑安得無煩?是以賞罰擾亂,邦道差誤,刑賞之不分白也。





*** End of this LibraryBlog Digital Book "韩非子" ***

Copyright 2023 LibraryBlog. All rights reserved.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