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Author | [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 Other Symbols ] |
By Title | [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 Other Symbols ] |
By Language |
Download this book: [ ASCII | HTML | PDF ] Look for this book on Amazon Tweet |
Title: 東坡志林 Author: Su, Shi, 1037-1101 Language: Chinese As this book started as an ASCII text book there are no pictures available. *** Start of this LibraryBlog Digital Book "東坡志林" *** 東坡志林 卷一 記遊 記過合浦 余自海康適合浦,連日大雨,橋梁大壞,水無津涯。自興廉村淨行院下乘小 舟至官寨,聞自此西皆漲水,無復橋船,或勸乘蜑並海即白石。是日六月晦,無 月,碇宿大海中。天水相接,星河滿天,起坐四顧太息:「吾何數乘此險也!已 濟徐聞,復厄於此乎?」稚子過在旁鼾睡,呼不應。所撰《書》、《易》、《論語》 皆以自隨,而世未有別本。撫之而嘆曰:「天未欲使從是也,吾輩必濟。」已而 果然。七月四日合浦記,時元符三年也。 逸人遊浙東 到杭州一遊龍井,謁辨才遺像,仍持密雲團為獻龍井[1]。孤山下有石室, 室前有六一泉,白而甘,當往一酌。湖上壽星院竹極偉[2],其傍智果院有參寥 泉及新泉,皆甘冷異常,當時往一酌,仍尋參寥子、妙總師之遺迹,見穎沙彌亦 當致意。靈隱寺後高峰塔一上五里,上有僧不下三十餘年矣,不知今在否?亦可 一往[3]。 記承天寺夜遊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樂者,遂 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 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遊沙湖 黃州東南三十里為沙湖,亦曰螺師店,予買田其間。因往相田得疾,聞麻橋 人龐安常善醫而聾,遂往求療。安常雖聾,而穎悟絕人,以紙畫字,書不數字, 輒深了人意。余戲之曰:「余以手為口,君以眼為耳,皆一時異人也。」疾愈, 與之同遊清泉寺。寺在蘄水郭門外二里許,有王逸少洗筆泉,水極甘,下臨蘭溪, 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鷄。」是日劇飲而歸。 記遊松江 吾昔自杭移高密,與楊元素同舟,而陳令舉、張子野皆從余過李公擇於湖, 遂與劉孝叔俱至松江。夜半月出,置酒垂虹亭上。子野年八十五,以歌詞聞於天 下,作《定風波令》,其略云:「見說賢人聚吳分,試問,也應傍有老人星。」坐 客懽甚,有醉倒者,此樂未嘗忘也。今七年耳,子野、孝叔、令舉皆為異物,而 松江橋亭,今歲七月九日海風架潮,平地丈餘,蕩盡無復孑遺矣。追思曩時,真 一夢耳。元豐四年十二月十二日,黃州臨皐亭夜坐書。 遊白水書付過 紹聖元年十月十二日,與幼子過遊白水佛迹院,浴於湯池,熱甚,其源殆可 熟物。循山而東,少北,有懸水百仞,山八九折,折處輒為潭,深者磓石五丈, 不得其所止。雪濺雷怒,可喜可畏。水厓有巨人迹數十,所謂佛迹也。暮歸倒行, 觀山燒壯甚[4]。俛仰度數谷,至江,山月出,擊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皷, 復與過飲酒,食餘甘,煮菜,顧影頹然,不復甚寐,書以付過。東坡翁。 記遊廬山 僕初入廬山,山谷奇秀,平生所未見,殆應接不暇,遂發意不欲作詩。已而 見山中僧俗,皆云:「蘇子瞻來矣!」不覺作一絕云:「芒鞵青竹杖,自挂百錢遊。 可怪深山裏,人人識故侯。」既自哂前言之謬,又復作兩絕云:「青山若無素, 偃蹇不相親。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又云:「自昔憶清賞,初遊杳靄間。 如今不是夢,真箇是廬山。」是日有以陳令舉《廬山記》見寄者,且行且讀,見 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詩,不覺失笑。旋入開先寺[5],主僧求詩,因作一絕云: 「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惟有謫仙辭。飛流濺沫知多少,不與徐凝洗惡詩。」往 來山南地十餘日,以為勝絕不可勝談,擇其尤者,莫如漱玉亭、三峽橋,故作此 二詩。最後與摠老同遊西林,又作一絕云:「橫看成嶺側成峯,到處看山了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僕廬山詩盡於此矣。 記遊松風亭 余嘗寓居惠州嘉祐寺,縱步松風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林止息。望亭宇尚 在木末,意謂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間有甚麼歇不得處!」由是如挂鈎之 魚,忽得解脫。若人悟此,雖兵陣相接,皷聲如雷霆,進則死敵,退則死法,當 甚麼時也不妨熟歇。 儋耳夜書 己卯上元,余在儋耳,有老書生數人來過,曰:「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 予欣然從之。步城西,入僧舍,歷小巷,民夷雜揉,屠酤紛然,歸舍已三鼓矣。 舍中掩關熟寢,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為得失?問先生何笑;蓋自笑也,然亦 笑韓退之釣魚無得,更欲遠去。不知釣者,未必得大魚也。 憶王子立 僕在徐州,王子立、子敏皆館於官舍,而蜀人張師厚來過,二王方年少,吹 洞簫飲酒杏花下。明年,余謫黃州,對月獨飲,嘗有詩云:「去年花落在徐州, 對月酣歌美清夜。今日黃州見花發,小院閉門風露下。」蓋憶與二王飲時也。張 師厚久已死,今年子立復為古人,哀哉! 黎子 吾故人黎錞,字希聲,治《春秋》有家法,歐陽文忠公喜之。然為人質木遲 緩,劉貢父戲之為「黎子」,以謂指其德,不知果木中真有是也。一日聯騎出, 聞市人有唱是果鬻之者,大笑,幾落馬。今吾謫海南,所居有此,霜實累累,然 二君皆入鬼錄。坐念故友之風味,豈復可見!劉固不泯於世者,黎亦能文守道不 苟隨者也。 記劉原父語 昔為鳳翔幕,過長安,見劉原父,留吾劇飲數日。酒酣,謂吾曰:「昔陳季 弼告陳元龍曰:『聞遠近之論,謂明府驕而自矜。』元龍曰:『夫閨門雍穆,有德 有行,吾敬陳元方兄弟;淵清玉潔,有禮有法,吾敬華子魚;清修疾惡,有識有 義,吾敬趙元達;博聞強記,奇逸卓犖,吾敬孔文舉;雄姿傑出,有王霸之略, 吾敬劉玄德。所敬如此,何驕之有?餘子瑣瑣,亦安足錄哉!』」因仰天太息。 此亦原父之雅趣也。吾後在黃州,作詩云:「平生我亦輕餘子,晚歲誰人念此翁?」 蓋記原父語也。原父既沒久矣,尚有貢父在,每與語,今復死矣,何時復見此俊 傑人乎?悲夫! 懷古 廣武嘆 昔先友史經臣彥輔謂余:「阮籍登廣武而嘆曰:『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其名!』 豈謂沛公豎子乎?」余曰:「非也,傷時無劉、項也,豎子指魏、晉間人耳。」 其後余聞潤州甘露寺有孔明[6]、孫權、梁武、李德裕之遺跡,余感之賦詩,其 略曰:「四雄皆龍虎,遺跡儼未刓。方其盛壯時,爭奪肯少安!廢興屬造化,遷 逝誰控摶?況彼妄庸子,而欲事所難。聊興廣武嘆,不得雍門彈。」則猶此意也。 今日讀李太白《登古戰場》詩云:「沈湎呼豎子,狂言非至公。」迺知太白亦誤 認嗣宗語,與先友之意無異也。嗣宗雖放蕩,本有意於世,以魏、晉間多故,故 一放於酒,何至以沛公為豎子乎? 塗巷小兒聽說三國語 王彭嘗云:「塗巷中小兒薄劣,其家所厭苦,輒與錢,令聚坐聽說古話。至 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顰蹙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 之澤,百世不斬。」彭,愷之子,為武吏,頗知文章,余嘗為作哀辭,字大年。 修養 養生說 已饑方食,未飽先止。散步逍遙,務令腹空。當腹空時,即便入室,不拘晝 夜,坐卧自便,惟在攝身,使如木偶。常自念言:「今我此身,若少動搖,如毛 髮許,便墮地獄。如商君法,如孫武令,事在必行,有犯無恕。」又用佛語及老 耼語,視鼻端白,數出入息,緜緜若存,用之不勤。數至數百,此心寂然,此身 兀然,與虛空等,不煩禁制,自然不動。數至數千,或不能數,則有一法,其名 曰「隨」:與息俱出,復與俱入,或覺此息,從毛竅中,八萬四千,雲蒸霧散, 無始以來,諸病自除,諸障漸滅,自然明悟。譬如盲人,忽然有眼,此時何用求 人指路?是故老人言盡於此。 論雨井水 時雨降,多置器廣庭中,所得甘滑不可名,以潑茶煮藥,皆美而有益,正爾 食之不輟,可以長生。其次井泉甘冷者,皆良藥也。《乾》以九二化,《坤》之六 二為《坎》[7],故天一為水。吾聞之道士,人能服井花水,其熱與石硫黃鍾乳 等,非其人而服之,亦能發背腦為疽,蓋嘗觀之。又分、至日取井水,儲之有方, 後七日輒生物如雲母狀,道士謂「水中金」,可養鍊為丹,此固常見之者。此至 淺近,世獨不能為,況所謂玄者乎? 論修養帖寄子由 任性逍遙,隨緣放曠,但盡凡心,別無勝解。以我觀之,凡心盡處,勝解卓 然。但此勝解不屬有無,不通言語,故祖師教人到此便住。如眼翳盡,眼自有明, 醫師只有除翳藥,何曾有求明藥?明若可求,即還是翳。固不可於翳中求明,即 不可言翳外無明。而世之昧者,便將頹然無知認作佛地,若如此是佛,猫兒狗兒 得飽熟睡,腹搖鼻息,與土木同,當恁麼時,可謂無一毫思念,豈謂猫狗已入佛 地?故凡學者,觀妄除愛,自麤及細,念念不忘,會作一日,得無所住。弟所教 我者,是如此否?因見二偈警策,孔君不覺聳然,更以聞之。書至此,牆外有悍 婦與夫相毆,詈聲飛灰火,如猪嘶狗嘷。因念他一點圓明,正在猪嘶狗嘷裏面, 譬如江河鑒物之性,長在飛砂走石之中。尋常靜中推求,常患不見,今日鬧裏忽 捉得些子。元豐六年三月二十五日。 導引語 導引家云:「心不離田,手不離宅。」此語極有理。又云:「真人之心,如珠 在淵,眾人之心,如泡在水。」此善譬喻者。 錄趙貧子語 趙貧子謂人曰:「子神不全。」其人不服,曰:「吾僚友萬乘,螻蟻三軍,糠 粃富貴而晝夜生死,何謂神不全乎?」貧子笑曰:「是血氣所扶,名義所激,非 神之功也。」明日問其人曰:「子父母在乎?」曰:「亡久矣。」「嘗夢見乎?」 曰:「多矣。」「夢中知其亡乎?抑以為存也?」曰:「皆有之。」貧子曰:「父母 之存亡,不待計議而知者也。晝日問子,則不思而對;夜夢見之,則以亡為存。 死生之於夢覺有間矣,物之眩子而難知者,甚於父母之存亡。子自以神全而不學, 可憂也哉!」予嘗與其語[8],故錄之。 養生難在去慾 昨日太守楊君采、通判張公規邀余出遊安國寺,坐中論調氣養生之事。余云: 「皆不足道,難在去慾。」張云:「蘇子卿齧雪啖氈,蹈背出血,無一語少屈, 可謂了生死之際矣,然不免為胡婦生子。窮居海上,而況洞房綺疏之下乎?乃知 此事不易消除。」眾客皆大笑。余愛其語有理,故為記之。 陽丹訣 冬至後齋居,常吸鼻液,漱鍊令甘,乃嚥下丹田。以三十瓷器,皆有蓋,溺 其中,已,隨手蓋之,書識其上,自一至三十。置淨室,選謹朴者守之。滿三十 日開視,其上當結細砂如浮蟻狀,或黃或赤,密絹帕濾取。新汲水淨,淘澄無度, 以穢氣盡為度,淨瓷瓶合貯之。夏至後取細研,棗肉丸如梧桐子大,空心酒吞下, 不限丸數,三五日後服盡。夏至後仍依前法采取,卻候冬至後服。此名陽丹陰煉, 須清淨絕欲,若不絕慾,其砂不結。 陰丹訣 取首生男子之乳,父母皆無疾恙者,並養其子,善飲食之,日取其乳一升, 少只半升已來亦可。以硃砂銀作鼎與匙,如無硃砂銀,山澤銀亦得。慢火熬煉, 不住手攪如淡金色,可丸即丸,如桐子大,空心酒吞下,亦不限丸數。此名陰丹 陽煉。世人亦知服秋石,然皆非清淨所結;又此陽物也,須復經火,經火之餘皆 其糟粕,與燒鹽無異也。世人亦知服乳,乳,陰物,不經火煉則冷滑而漏精氣也。 此陽丹陰煉、陰丹陽煉,蓋道士靈智妙用,沈機捷法,非其人不可輕泄,慎之! 慎之! 樂天燒丹 樂天作廬山草堂,蓋亦燒丹也,欲成而爐鼎敗。來日,忠州刺史除書到。迺 知世間、出世間事,不兩立也。僕有此志久矣,而終無成者,亦以世間事未敗故 也,今日真敗矣。《書》曰:「民之所欲,天必從也。」信而有徵[9]。 贈張鶚 張君持此紙求僕書,且欲發藥。不知藥[10],君當以何品?吾聞《戰國策》 中有一方[11],吾服之有效,故以奉傳。其藥四味而已:一曰無事以當貴,二 曰早寢以當富,三曰安步以當車,四曰晚食以當肉。夫已饑而食,蔬食有過於八 珍,而既飽之餘,雖芻豢滿前,惟恐其不持去也。若此可謂善處窮者矣,然而於 道則未也。安步自佚,晚食為美,安以當車與肉為哉?車與肉猶存於胸中,是以 有此言也。 記三養 東坡居士自今日以往,不過一爵一肉。有尊客,盛饌則三之,可損不可增。 有召我者,預以此先之,主人不從而過是者,乃止。一曰安分以養福,二曰寬胃 以養氣,三曰省費以養財。元符三年八月[12]。 謝魯元翰寄㬉肚餅 公昔遺余以㬉肚餅,其直萬錢。我今報公亦以㬉肚餅,其價不可言。中空而 無眼,故不漏;上直而無耳,故不懸;以活潑潑為內,非湯非水;以赤歷歷為外, 非銅非鉛;以念念不忘為項,不解不縛;以了了常知為腹,不方不圓。到希領取, 如不肯承當,卻以見還。 辟穀說 洛下有洞穴,深不可測。有人墮其中不能出,飢甚,見龜虵無數,每旦輒引 首東望,吸初日光嚥之,其人亦隨其所向,效之不已,遂不復饑,身輕力強。後 卒還家,不食,不知其所終。此晉武帝時事。辟穀之法以百數,此為上,妙法止 於此。能服玉泉,使鈆汞具體,去僲不遠矣。此法甚易知易行,天下莫能知,知 者莫能行,何則?虛一而靜者,世無有也。元符二年,儋耳米貴,吾方有絕糧之 憂,欲與過子共行此法,故書以授之。四月十九日記。 記服絹 醫官張君傳服絹方,真神仙上藥也。然絹本以禦寒,今乃以充服食,至寒時 當蓋稻草席耳。世言著衣喫飯,今乃喫衣著飯耶? 記養黃中 元符三年,歲次庚辰;正月朔,戊辰;是日辰時,則丙辰也。三辰一戊,四 土會焉,而加丙與庚:丙,土母,而庚其子也。土之富,未有過於斯時也。吾當 以斯時肇養黃中之氣,過此又欲以時取薤薑蜜作粥以啖。吾終日默坐,以守黃中, 非謫居海外,安得此慶耶?東坡居士記。 疾病 子瞻患赤眼 余患赤目,或言不可食膾。余欲聽之,而口不可,曰:「我與子為口,彼與 子為眼,彼何厚,我何薄?以彼患而廢我食,不可。」子瞻不能決。口謂眼曰: 「他日我㽽,汝視物吾不禁也。」管仲有言:「畏威如疾,民之上也;從懷如流, 民之下也。」又曰:「燕安酖毒,不可懷也。」《禮》曰:「君子莊敬日強,安肆 日偷。」此語乃當書諸紳,故余以「畏威如疾」為私記云。 治眼齒 歲日[13],與歐陽叔弻、晁無咎、張文潛同在戒壇。余病目昬,將以熱水 洗之。文潛曰:「目忌點洗。目有病,當存之,齒有病,當勞之,不可同也[14]。 治目當如治民,治齒當如治軍,治民當如曹參之治齊,治軍當如商鞅之治秦。」 頗有理,故追錄之。 龐安常耳聵 蘄州龐君安常善醫而聵,與人語,須書始能曉。東坡笑曰:「吾與君皆異人 也,吾以手為口,君以眼為耳,非異人乎[15]!」 夢寐 記夢參寥茶詩 昨夜夢參寥師攜一軸詩見過,覺而記其《飲茶詩》兩句云:「寒食清明都過 了,石泉槐火一時新。」夢中問:「火固新矣,泉何故新?」答曰:「俗以清明淘 井。」當續成詩,以記其事。 記夢賦詩 軾初自蜀應舉京師,道過華清宮,夢明皇令賦《太真妃裙帶詞》,覺而記之。 今書贈柯山潘大臨邠老[16],云:「百疊漪漪水皺,六銖縰縰雲輕。植立含風 廣殿,微聞環佩搖聲。」元豐五年十月七日。 記子由夢 元豐八年正月旦日,子由夢李士寧,草草為具,夢中贈一絕句云:「先生惠 然肯見客,旋買雞豚旋烹炙。人間飲酒未須嫌,歸去蓬萊卻無喫。」明年閏二月 六日為予道之,書以遺過子。 記子由夢塔 明日兄之生日,昨夜夢與弟同自眉入京,行利州峽,路見二僧,其一僧鬚髮 皆深青,與同行。問其向去災福,答云:「向去甚好,無災。」問其京師所需,「要 好硃砂五六錢。」又手擎一小卯塔,云:「中有舍利。」兄接得,卯塔自開,其 中舍利燦然如花,兄與弟請吞之。僧遂分為三分,僧先吞,兄弟繼吞之,各一兩, 細大不等,皆明瑩而白,亦有飛迸空中者。僧言:「本欲起塔,卻喫了!」弟云: 「吾三人肩上各置一小塔便了。」兄言:「吾等三人,便是三所無縫塔。」僧笑, 遂覺。覺後胸中噎噎然,微似含物。夢中甚明,故閑報為笑耳。 夢中作祭春牛文 元豐六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天欲明,夢數吏人持紙一幅,其上題云:請《祭 春牛文》。予取筆疾書其上,云:「三陽既至,庶草將興,爰出土牛,以戒農事。 衣被丹青之好,本出泥塗;成毀須臾之間,誰為喜慍?」吏微笑曰:「此兩句復 當有怒者。」旁一吏云:「不妨,此是喚醒他。」 夢中論左傳 元祐六年十一月十九日五更,夢數人論《左傳》,云:「《祈招》之詩固善語, 然未見所以感切穆王之心,已其車轍馬跡之意者。」有答者曰:「以民力從王事, 當如飲酒,適於飢飽之度而已。若過於醉飽,則民不堪命,王不獲沒矣[17]。」 覺而念其言似有理,故錄之。 夢中作靴銘 軾倅武林日,夢神宗召入禁中,宮女圍侍,一紅衣女童捧紅靴一隻,命軾銘 之。覺而記其一聯云:「寒女之絲,銖積寸累;天步所臨,雲蒸雷起。」既畢進 御,上極歎其敏,使宮女送出。睇眎裙帶間有六言詩一首,云:「百疊漪漪風皺, 六珠縰縰雲輕。植立含風廣殿,微聞環佩搖聲。」 記夢 予嘗夢客有攜詩相過者,覺而記其一詩云:「道惡賊其身,忠先愛厥親。誰 知畏九折,亦自是忠臣。」文有數句若銘贊者[18],云:「道之所以成,不害 其耕;德之所以修,不賊其牛[19]。」 予在黃州,夢至西湖上,夢中亦知其為夢也。湖上有大殿三重,其東一殿題 其額云「彌勒下生」。夢中云:「是僕昔年所書。」眾僧往來行道,太半相識,辨 才、海月皆在,相見驚異。僕散衫策杖,謝諸人曰:「夢中來游,不及冠帶。」 既覺,亡之。明日得芝上人信,乃復理前夢,因書以寄之。 宣德郎、廣陵郡王院大小學教授眉山任伯雨德公[20],喪其母呂夫人,六 十四日號踊稍間,欲從事於佛。或勸誦《金光明經》,具言世所傳本多誤,惟咸 平六年刊行者最為善本,又備載張居道再生事。德公欲訪此本而不可得,方苫卧 柩前,而外甥進士師續假寐於側,忽驚覺曰:「吾夢至相國寺東門,有鬻薑者云: 『有此經。』夢中問曰:『非咸平六年本乎?』曰:『然。』『有《居道傳》乎?』 曰:『然。』此大非夢也!」德公大驚,即使續以夢求之,而獲覩鬻薑者之狀, 則夢中所見也。德公舟行扶柩歸葬於蜀,余方貶嶺外,遇弔德公楚、泗間,乃為 之記[21]。 昨日夢有人告我云:「如真饗佛壽,識妄喫天廚。」予甚領其意。或曰:「真 即饗佛壽,不妄喫天廚?」予曰:「真即是佛,不妄即是天,何但饗而喫之乎?」 其人甚可予言。 夢南軒 元祐八年八月十一日將朝,尚早,假寐,夢歸穀行宅,遍歷蔬圃中。已而坐 於南軒,見莊客數人方運土塞小池,土中得兩蘆菔根,客喜食之。予取筆作一篇 文,有數句云:「坐於南軒,對修竹數百,野鳥數千。」既覺,惘然思之。南軒, 先君名之曰「來風」者也。 措大喫飯 有二措大相與言志,一云:「我平生不足惟飯與睡耳,他日得志,當飽喫飯, 飯了便睡[22],睡了又喫飯。」一云:「我則異於是,當喫了又喫,何暇復睡 耶!」吾來廬山,聞馬道士嗜睡,於睡中得妙。然吾觀之,終不如彼措大得喫飯 三昧也。 題李巖老 南岳李巖老好睡,眾人食飽下碁,巖老輒就枕,閱數局乃一展轉,云[23]: 「君幾局矣?」東坡曰:「巖老常用四脚碁盤,只著一色黑子。昔與邊韶敵手, 今被陳摶饒先。著時自有輸贏,著了並無一物。」歐陽公詩云:「夜涼吹笛千山 月,路暗迷人百種花。碁罷不知人換世,酒闌無奈客思家。」殆是類也。 學問 記六一語 頃歲孫莘老識歐陽文忠公,嘗乘間以文字問之,云:「無它術,唯勤讀書而 多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嬾讀書,每一篇出,即求過人,如此少有至 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擿,多作自能見之。」此公以其嘗試者告人,故尤有味。 命分 退之平生多得謗譽 退之詩云:「我生之辰,月宿南斗[24]。」乃知退之磨蝎為身宮,而僕乃 以磨蝎為命,平生多得謗譽,殆是同病也。 馬夢得同歲 馬夢得與僕同歲月生,少僕八日。是歲生者,無富貴人,而僕與夢得為窮之 冠。即吾二人而觀之,當推夢得為首。 人生有定分 吾無求於世矣,所須二頃田以足饘粥耳,而所至訪問,終不可得。豈吾道方 艱難,無適而可耶?抑人生自有定分,雖一飽亦如功名富貴不可輕得也? 送別 別子開 子開將往河北,相度河寧[25]。以冬至前一日被旨,過節遂行。僕以節日 來賀,且別之,留飲數盞,頹然竟醉。案上有此佳紙,故為作草露書數紙。遲其 北還,則又春矣,當為我置酒、蟹、山藥、桃杏,是時當復從公飲也。 曇秀相別 曇秀來惠州見予,將去,予曰:「山中見公還,必求一物,何以與之?」秀 曰:「鵝城清風,鶴嶺明月,人人送與,只恐它無著處。」予曰:「不如將幾紙字 去,每人與一紙,但向道:此是言《法華》書裏頭有災福。」 別王子直 紹聖元年十月三日,始至惠州,寓於嘉祐寺松風亭,杖履所及,雞犬相識。 明年,遷於合江之行館,得江樓豁徹之觀,忘幽谷窈窕之趣,未見其所休戚,嶠 南、江北何以異也!虔州鶴田處士王原子直不遠千里訪予於此,留七十日而去。 東坡居士書。 別石塔 石塔別東坡,予云:「經過草草,恨不一見石塔。」塔起立云:「遮著是塼浮 圖耶?」予云:「有縫[26]。」塔云:「若無縫,何以容世間螻蟻?」予首肯之 [27]。 別姜君 元符己卯閏九月,瓊士姜君來儋耳[28],日與予相從,庚辰三月乃歸。無 以贈行,書柳子厚《飲酒》、《讀書》二詩,以見別意。子歸,吾無以遣日,獨此 二事日相與往還耳。二十一日書。 別文甫子辯 僕以元豐三年二月一日至黃州,時家在南都,獨與兒子邁來,郡中無一人舊 識者。時時策杖在江上,望雲濤渺然,亦不知有文甫兄弟在江南也。居十餘日, 有長髯者惠然見過,乃文甫之弟子辯。留語半日,云:「迫寒食,且歸東湖。」 僕送之江上,微風細雨,葉舟橫江而去。僕登夏隩尾高邱以望之,髣髴見舟及武 昌步,乃還。爾後遂相往來,及今四周歲,相過殆百數。遂欲買田而老焉,然竟 不遂。近忽量移臨汝,念將復去,而後期未可必。感物悽然,有不勝懷。浮屠不 三宿桑下者,有以也哉。七年三月九日。 卷二 祭祀 八蜡三代之戲禮 八蜡,三代之戲禮也。歲終聚戲,此人情之所不免也,因附以禮義。亦曰不 徒戲而已矣。祭必有尸,無尸曰『奠』,始死之奠與釋奠是也。今蜡謂之「祭」, 蓋有尸也。猫虎之尸,誰當為之?置鹿與女,誰當為之?非倡優而誰!葛帶榛杖, 以喪老物,黃冠草笠,以尊野服,皆戲之道也。子貢觀蜡而不悅,孔子譬之曰: 「一張一弛,文、武之道。」蓋為是也。 記朝斗 紹聖二年五月望日,敬造真一法酒成,請羅浮道士鄧守安拜奠北斗真君。將 奠,雨作,已而清風肅然,雲氣解駮,月星皆見,魁標皆爽。徹奠,陰雨如初。 謹拜首稽首而記其事。 兵略 匈奴全兵 匈奴圍漢平城,羣臣上言:「胡者全兵,請令強弩傅兩矢外鄉,徐行出圍。」 李奇注「全兵」云:「惟弓矛,無雜仗也。」此說非是。使胡有雜仗,則傅矢外 鄉之策不得行歟?且奇何以知匈奴無雜仗也?匈奴特無弩耳。全兵者,言匈奴自 戰其地,不致死,不得與我行此危事也。 八陣圖 諸葛亮造八陣圖於魚復平沙之上,壘石為八行,相去二丈。桓溫征譙縱,見 之,曰:「此常山蛇勢也。」文武皆莫識。吾嘗過之,自山上俯視,百餘丈,凡 八行,為六十四蕝,蕝正圜,不見凹凸處,如日中蓋影。予就視,皆卵石,漫漫 不可辨,甚可怪也。 時事 唐村老人言 儋耳進士黎子雲言:城北十五里許有唐村,莊民之老曰允從者,年七十餘, 問子雲言:「宰相何苦以青苗錢困我?於官有益乎?」子雲言:「官患民貧富不均, 富者逐什一益富,貧者取倍稱,至鬻田質口不能償,故為是法以均之。」允從笑 曰:「貧富之不齊,自古已然,雖天公不能齊也,子欲齊之乎?民之有貧富,由 器用之有厚薄也。子欲磨其厚,等其薄,厚者未動,而薄者先穴矣!」元符三年 [29],子雲過予言此。負薪能談王道,正謂允從輩耶? 記告訐事 元豐初,白馬縣民有被殺者,畏賊不敢告,投匿名書於縣。弓手甲得之而不 識字,以示門子乙。乙為讀之,甲以其言捕獲賊,而乙爭其功。吏以為法禁匿名 書,而賊以此發,不敢處之死,而投匿名者當流,為情輕法重,皆當奏。蘇子容 為開封尹,方廢滑州,白馬為畿邑,上殿論奏:「賊可減死,而投匿名者可免罪。」 上曰:「此情雖極輕,而告訐之風不可長。」乃杖而撫之。子容以謂賊不干己者 告捕,而變主匿名,本不足深過,然先帝猶恐長告訐之風,此所謂忠厚之至。然 熙寧、元豐之間每立一法,如手實、禁鹽、牛皮之類,皆立重賞以勸告訐者,皆 當時小人所為,非先帝本意。時范祖禹在坐,曰:「當書之《實錄》。」 官職 記講筵 祕書監侍講傅堯俞始召赴資善堂,對邇英閣。堯俞致謝,上遣人宣召答曰: 「卿以博學參預經筵,宜尊所聞,以輔不逮。」堯俞講畢曲謝,上復遣人宣諭: 「卿講義淵博,多所發揮,良嘉深歎。」是日,上讀《三朝寶訓》,至天禧中, 有二人犯罪,法當死,真宗皇帝惻然憐之,曰:「此等安知法,殺之則不忍,捨 之無以勵眾。」乃使人持去,笞而遣之,以斬訖奏。又祀汾陰日,見一羊自擲道 左,怪問之,曰:「今日尚食殺其羔。」真宗慘然不樂,自是不殺羊羔。資政殿 學士韓維讀畢,因奏言:「此特真宗皇帝小善耳,然推其心以及天下,則仁不可 勝用也。真宗自澶淵之役卻狄之後,十九年不言兵而天下富,其源蓋出於此。昔 孟子論齊王不忍殺觳觫之牛,以為是心足以王。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及於百 姓,豈不能哉?蓋不為耳!外人皆云皇帝陛下仁孝發於天性,每行見昆蟲螻蟻, 違而過之,且勑左右勿踐履,此亦仁術也。臣願陛下推此心以及百姓,則天下幸 甚!」軾時為右史,奏曰:「臣今月十五日侍邇英閣,切見資政殿學士韓維因讀 《三朝寶訓》至真宗皇帝好生惡殺,因論皇帝陛下在宮中不忍踐履蟲蟻,其言深 切,可以推明聖德,益增福壽。臣忝備位右史,謹書其事於冊,又錄一本上進, 意望陛下采覽,無忘此心,以廣好生之德,臣不勝大願!」 禁同省往來 元祐元年,余為中書舍人,時執政患本省事多漏洩,欲於舍人廳後作露籬, 禁同省往來。余曰:「諸公應須簡要清通,何必栽籬插棘!」諸公笑而止。明年 竟作之。暇日讀樂天集,有云:「西省北院,新構小亭,種竹開窗,東通騎省, 與李常侍窗下飲酒作詩。」乃知唐時得西掖作窗以通東省,而今日本省不得往來, 可歎也。 記盛度誥詞 盛度,錢氏壻,而不喜惟演,蓋邪正不相入也。惟演建言二后並配[30], 御史中丞范諷發其姦,落平章事,以節度使知隨州。時度幾七十,為知制誥,責 詞云:「三星之媾,多戚里之家;百兩所迎,皆權要之子。」蓋惟演之姑嫁劉氏, 而其子娶於丁謂也。人怪度老而筆力不衰,或曰:「度作此詞久矣。」元祐三年 十二月二十一日講筵,上未出,立延龢殿中,時軾方論周穜擅議宗廟[31],蘇 子容因道此。 張平叔制詞 樂天行張平叔戶部侍郎判度支制誥云:「吾坐而決事,丞相以下不過四五, 而主計之臣在焉。」以此知唐制,主計蓋坐而論事也,不知四五者悉何人?平叔 議鹽法至為割剝,事見退之集;今樂天制誥亦云「計能析秋毫,吏畏如夏日」, 其人必小人也。 致仕 請廣陵 今年吾當請廣陵,暫與子由相別。至廣陵逾月,遂往南郡,自南郡詣梓州, 泝流歸鄉,盡載家書而行,迤邐致仕,築室種果於眉,以須子由之歸而老焉。不 知此願遂否?言之悵然也。 買田求歸 浮玉老師元公欲為吾買田京口,要與浮玉之田相近者,此意殆不可忘。吾昔 有詩云:「江山如此不歸山,江神見怪驚我頑[32]。我謝江神豈得已,有田不 歸如江水!」今有田矣不歸,無乃食言於神也耶? 賀下不賀上 賀下不賀上,此天下通語。士人歷官一任,得外無官謗,中無所愧於心,釋 肩而去,如大熱遠行,雖未到家,得清涼館舍,一解衣漱濯,已足樂矣。況於致 仕而歸,脫冠佩,訪林泉,顧平生一無可恨者,其樂豈可勝言哉!余出入文忠門 最久,故見其欲釋位歸田,可謂切矣。他人或苟以藉口,公發於至情,如飢者之 念食也,顧勢有未可者耳。觀與仲儀書,論可退之節三,至欲以得罪、病而去。 君子之欲退,其難如此,可以為進者之戒。 隱逸 書楊朴事 昔年過洛,見李公簡言:「真宗既東封,訪天下隱者,得杞人楊朴,能詩。 及召對,自言不能。上問:『臨行有人作詩送卿否?』朴曰:『惟臣妾有一首云: 更休落魄耽盃酒,且莫猖狂愛詠詩。今日捉將官裏去,這回斷送老頭皮。』上大 笑,放還山。」余在湖州,坐作詩追赴詔獄,妻子送余出門,皆哭。無以語之, 顧語妻曰:「獨不能如楊處士妻作詩送我乎[33]?」妻子不覺失笑,余乃出。 白雲居士 張愈,西蜀隱君子也,與予先君游,居岷山下白雲溪,自號白雲居士。本有 經世志,特以自重難合,故老死草野,非槁項黃馘盜名者也。偶至西湖靜軒,見 其遺句,懷仰其人,命寺僧刻之石[34]。 佛教 讀壇經 近讀六祖《壇經》,指說法、報、化三身,使人心開目明。然尚少一喻;試 以眼喻:見是法身,能見是報身,所見是化身。何謂見是法身?眼之見性,非有 非無,無眼之人,不免見黑,眼枯睛亡,見性不滅,故云見是法身。何謂能見是 報身?見性雖存,眼根不具,則不能見,若能安養其根,不為物障,常使光明洞 徹,見性乃全,故云能見是報身。何謂所見是化身?根性既全,一彈指頃,所見 千萬,縱橫變化,俱是妙用,故云所見是化身。此喻既立,三身愈明。如此是否? 改觀音呪 《觀音經》云:「呪咀諸毒藥,所欲害身者,念彼觀音力,還著於本人。」 東坡居士曰:「觀音,慈悲者也。今人遭呪咀,念觀音之力而使還著於本人,則 豈觀音之心哉?」今改之曰:「呪咀諸毒藥,所欲害身者,念彼觀音力,兩家總 沒事。」 誦經帖 東坡食肉誦經,或云:「不可誦。」坡取水漱口,或云:「一盌水如何漱得!」 坡云:「慚愧,闍黎會得!」 誦金剛經帖 蔣仲甫聞之孫景修言:近歲有人鑿山取銀礦至深處,聞有人誦經聲。發之, 得一人,云:「吾亦取礦者,以窟壞不能出,居此不知幾年。平生誦《金剛經》 自隨,每有飢渴之念,即若有人自腋下以餅餌遺之。」殆此經變現也。道家言「守 一」,若飢,「一」與之糧;若渴,「一」與之漿。此人於經中,豈所謂得「一」 者乎? 僧伽何國人 泗州大聖《僧伽傳》云[35]:「和尚何國人也。又世云莫知其所從來,云: 『不知何國人也。』」近讀《隋史‧西域傳》,乃有何國。余在惠州,忽被命責儋 耳。太守方子容自攜告身來,且弔余曰[36]:「此固前定,可無恨。吾妻沈素 事僧伽謹甚,一夕夢和尚告別,沈問所往,答云:『當與蘇子瞻同行。後七十二 日,當有命。』今適七十二日矣,豈非前定乎!」余以謂事之前定者,不待夢而 知。然余何人也,而和尚辱與同行,得非夙世有少緣契乎? 袁宏論佛說 袁宏《漢紀》曰:「浮屠,佛也,西域天竺國有佛道焉。佛者,漢言覺也, 將以覺悟羣生也。其教也,以修善慈心為主,不殺生,專務清淨,其精者為沙門。 沙門,漢言息也,蓋息意去欲,歸於無為。又以為人死精神不滅,隨復受形,生 時善惡皆有報應,故貴行修善道以煉精神,以至無生,而得為佛也。」東坡居士 曰:此殆中國始知有佛時語也,雖淺近,大略具足矣。野人得鹿,正爾煮食之耳, 其後賣與市人,遂入公庖中,饌之百方。然鹿之所以美,未有絲毫加於煮食時也。 道釋 贈邵道士 耳如芭蕉,心如蓮花,百節疏通,萬竅玲瓏。來時一,去時八萬四千。此義 出《楞嚴》,世未有知之者也。元符三年九月二十一日,書贈都嶠邵道士。 書李若之事 《晉‧方技傳》有幸靈者,父母使守稻,牛食之,靈見而不驅。牛去,乃理 其殘亂者。父母怒之,靈曰:「物各欲食,牛方食,奈何驅之?」父母愈怒,曰: 「即如此,何用理亂者為?」靈曰:「此稻又欲得生。」此言有理,靈固有道者 耶?呂猗母足得痿痺病十餘年,靈療之,去母數步坐,瞑目寂然。有頃,曰:「扶 起夫人坐。」猗曰:「夫人得疾十年,豈可倉卒令起耶?」靈曰:「且試扶起。」 兩人夾扶而立,少頃,去夾者,遂能行。學道養氣者,至足之餘,能以氣與人, 都下道士李若之能之,謂之「布氣[37]」。吾中子迨少羸多疾,若之相對坐為 布氣,迨聞腹中如初日所照,溫溫也。蓋若之曾遇得道異人於華岳下云。 記蘇佛兒語 元符三年八月,余在合浦,有老人蘇佛兒來訪,年八十二,不飲酒食肉,兩 目爛然,蓋童子也。自言十二歲齋居修行,無妻子。有兄弟三人,皆持戒念道, 長者九十二,次者九十。與論生死事,頗有所知。居州城東南六七里。佛兒嘗賣 菜之東城,見老人言:「即心是佛,不在斷肉。」余言:「勿作此念,眾人難感易 流。」老人大喜,曰:「如是,如是。」 記道人戲語 紹聖二年五月九日,都下有道人坐相國寺賣諸禁方,緘題其一曰:賣「賭錢 不輸方」。少年有博者,以千金得之。歸,發視其方,曰:「但止乞頭。」道人亦 善鬻術矣,戲語得千金,然亦未嘗欺少年也。 陸道士能詩 陸道士惟忠字子厚,眉山人,好丹藥,通術數,能詩,蕭然有出塵之姿,久 客江南,無知之者。予昔在齊安,蓋相從游,因是謁子由高安,子由大賞其詩。 會吳遠游之過彼[38],遂與俱來惠州,出此詩。 朱氏子出家 朱氏子出家,小名照僧,少喪父,與其母尹皆願出家。照僧師守素,乃參寥 子弟子也。照僧九歲,舉止如成人,誦《赤壁賦》,鏗然鸞鶴聲也,不出十年, 名聞四方。此參寥子之法孫,東坡之門僧也。 壽禪師放生 錢塘壽禪師,本北郭稅務專知官,每見魚蝦,輒買而放,以是破家。後遂盜 官錢為放生之用,事發坐死,領赴市矣。吳越錢王使人視之,若悲懼如常人,即 殺之;否,則捨之。禪師淡然無異色,乃捨之。遂出家,得法眼淨。禪師應以市 曹得度,故菩薩乃現市曹以度之。學出生死法,得向死地走之一遭,抵三十年修 行。吾竄逐海上,去死地稍近,當於此證阿羅漢果。 僧正兼州博士 杜牧集有《燉煌郡僧正兼州學博士僧慧苑除臨壇大德制詞[39]》,蓋宣宗 復河、湟時事也。蕃僧最貴中國紫衣師號,种世衡知青澗城,無以使此等,輒出 牒補授。君子予其權,不責其專也。 卓契順禪話 蘇臺定慧院淨人卓契順,不遠數千里,陟嶺渡海,候無恙於東坡。東坡問: 「將甚麼土物來?」順展兩手。坡云:「可惜許數千里空手來。」順作荷擔勢, 信步而去。 僧文葷食名 僧謂酒為「般若湯」,謂魚為「水梭花」,雞為「鑽籬菜」,竟無所益,但自 欺而已[40],世常笑之。人有為不義而文之以美名者,與此何異哉! 本秀非浮圖之福 稷下之盛,胎驪山之禍;太學三萬人[41],噓枯吹生,亦兆黨錮之冤。今 吾聞本、秀二僧,皆以口耳區區奔走王公,洶洶都邑,安得而不敗?殆非浮屠氏 之福也。 付僧惠誠游吳中代書十二 妙摠師參寥子,予友二十餘年矣,世所知其詩文,所不知者,蓋過於詩文也。 好面折人過失,然人知其無心,如虛舟之觸物,蓋未嘗有怒者。 徑山長老維琳,行峻而通,文麗而清。始,徑山祖師有約,後世止以甲乙住 持。予謂以適事之宜而廢祖師之約,當於山門選用有德,乃以琳嗣事。眾初有不 悅其人,然終不能勝悅者之多且公也,今則大定矣。 杭州圓照律師,志行苦卓,教法通洽,晝夜行道二十餘年矣,無一念頃有作 相[42]。自辨才歸寂,道俗皆宗之。 秀州本覺寺一長老,少蓋有名進士,自文字言語悟入。至今以筆研作佛事, 所與游皆一時文人。 淨慈楚明長老自越州來。始,有旨召小本禪師住法雲寺。杭人憂之,曰:「本 去,則淨慈眾散矣。」余乃以明嗣事,眾不散,加多,益千餘人。 蘇州仲殊師利和尚,能文,善詩及歌詞,皆操筆立成,不點竄一字。予曰: 「此僧胸中無一毫髮事」,故與之遊。 蘇州定慧長老守欽,予初不識。比至惠州,欽使侍者卓契順來問予安否,且 寄十詩。予題其後曰:「此僧清逸絕俗,語有璨、忍之通,而詩無島、可之寒。」 予往來吳中久矣,而不識此僧,何也? 下天竺淨慧禪師思義學行甚高,綜練世事。高麗非時遣僧來,予方請其事於 朝,使義館之。義日與講佛法,詞辨蜂起,夷僧莫能測。又具得其情以告,蓋其 才有過人者。 孤山思聰聞復師作詩清遠如畫,工而雅逸可愛,放而不流,其為人稱其詩。 祥符寺可久、垂雲、清順三闍黎,皆予監郡日所與往還詩友也。清介貧甚, 食僅足而衣幾於不足也,然未嘗有憂色。老矣,不知尚健否? 法穎沙彌,參寥子之法孫也,七八歲事師如成人。上元夜予作樂滅慧,穎坐 一夫肩上顧之。予謂曰:「出家兒亦看燈耶?」穎愀然變色,若無所容,啼呼求 去。自爾不復出嬉游,今六七年矣,後當嗣參寥者。 予在惠州,有永嘉羅漢院僧惠誠來謂曰:「明日當還浙東。」問所欲幹者, 予無以答之。念吳、越多名僧,與予善者常十九,偶錄此數人以授惠誠,使歸見 之,致予意,且謂道予居此起居飲食狀,以解其念也。信筆書紙,語無倫次,又 當尚有漏落者,方醉不能詳也。紹聖二年東坡居士書[43]。 異事 王烈石髓 王烈入山得石髓,懷之以餉嵇叔夜。叔夜視之,則堅為石矣。當時若杵碎或 錯磨食之,豈不賢於雲母、鐘乳輩哉?然神仙要有定分,不可力求。退之有言: 「我寧詰曲自世間,安能從汝巢神仙。」如退之性氣,雖出世間人亦不能容,叔 夜婞直,又甚於退之也。 記道人問真 道人徐問真,自言濰州人,嗜酒狂肆,能啖生葱鮮魚,以指為鍼,以土為藥, 治病良有驗。歐陽文忠公為青州,問真來從公游,久之乃求去。聞公致仕,復來 汝南,公常館之,使伯和父兄弟為之主。公常有足疾,狀少異,醫莫能喻。問真 教公汲引氣血自踵至頂,公用其言,病輒已。忽一日求去甚力,公留之,不可, 曰:「我有罪,我與公卿游,我不復留。」公使人送之,果有冠鐵冠丈夫長八尺 許,立道周俟之。問真出城,顧村童使持藥笥。行數里,童告之求去。問真於髻 中出小瓢如棗大,再三覆之掌中,得酒滿掬者二,以飲童子,良酒也。自爾不復 知其存亡,而童子徑發狂,亦莫知其所終。軾過汝陰,公具言如此。其後貶黃州, 而黃岡縣令周孝孫暴得重膇疾,軾試以問真口訣授之,七日而愈。元祐六年十一 月二日,與叔弼父、季默父夜坐話其事,事復有甚異者,不欲盡書,然問真要為 異人也。 記劉夢得有詩記羅浮山 山不甚高,而夜見日,此可異也。山有二樓,今延祥寺在南樓下,朱明洞在 沖虛觀後,云是蓬萊第七洞天。唐永樂道士侯道華以食鄧天師棗仙去,永樂有無 核棗,人不可得,道華得之。余在岐下,亦得食一枚云。唐僧契虛遇人導游稚川 仙府,真人問曰:「汝絕三彭之仇乎?」虛不能答。沖虛觀後有米真人朝斗壇, 近於壇上獲銅龍六,銅魚一。唐有《夢銘》,云「紫陽真人山玄卿撰」。又有蔡少 霞者,夢遣書牌,題云:「五雲閣吏蔡少霞書。」 記羅浮異境 有官吏自羅浮都虛觀游長壽,中路覩見道室數十間,有道士據檻坐,見吏不 起。吏大怒,使人詰之,至則人室皆亡矣。乃知羅浮凡聖雜處,似此等異境,平 生修行人有不得見者,吏何人,乃獨見之。正使一凡道士見己不起,何足怒?吏 無狀如此,得見此者必前緣也。 東坡昇仙 吾昔謫黃州,曾子固居憂臨川,死焉。人有妄傳吾與子固同日化去,且云: 「如李長吉時事,以上帝召他。」時先帝亦聞其語,以問蜀人蒲宗孟,且有歎息 語。今謫海南,又有傳吾得道,乘小舟入海不復返者,京師皆云,兒子書來言之。 今日有從廣州來者[44],云太守柯述言吾在儋耳一日忽失所在[45],獨道服 在耳,蓋上賓也。吾平生遭口語無數,蓋生時與韓退之相似,吾命在斗間而身宮 在焉。故其詩曰:「我生之辰,月宿南斗[46]。」且曰:「無善聲以聞,無惡聲 以揚。」今謗我者,或云死,或云仙,退之之言良非虛爾。 黃僕射 虔州布衣賴仙芝言:連州有黃損僕射者,五代時人。僕射蓋仕南漢官也,未 老退歸,一日忽遁去,莫知其存亡。子孫畫像事之,凡三十二年。復歸,坐阼階 上,呼家人。其子適不在,孫出見之。索筆書壁云:「一別人間歲月多,歸來人 事已消磨。惟有門前鑑池水,春風不改舊時波。」投筆竟去,不可留。子歸,問 其狀貌,孫云:「甚似影堂老人也。」連人相傳如此。其後頗有祿仕者。 沖退處士 章詧,字隱之,本閩人,遷於成都數世矣。善屬文,不仕,晚用太守王素薦, 賜號沖退處士。一日,夢有人寄書召之者,云東岳道士書也。明日,與李士寧游 青城,濯足水中,詧謂士寧曰:「脚踏西溪流去水。」士寧答曰:「手持東岳寄來 書。」詧大驚,不知其所自來也。未幾,詧果死。其子禩亦以逸民舉,仕一命乃 死。士寧,蓬州人也,語默不常,或以為得道者,百歲乃死。常見余成都,曰: 「子甚貴,當策舉首。」已而果然。 臞仙帖 司馬相如諂事武帝,開西南夷之隙。及病且死,猶草《封禪書》,此所謂死 而不已者耶?列仙之隱居山澤間,形容甚臞,此殆「四果」人也。而相如鄙之, 作《大人賦》,不過欲以侈言廣武帝意耳。夫所謂大人者,相如孺子,何足以知 之!若賈生《鵩鳥賦》,真大人者也。庚辰八月二十二日,東坡書。 記鬼 秦太虛言:寶應民有以嫁娶會客者,酒半,客一人竟起出門。主人追之,客 若醉甚將赴水者,主人急持之。客曰:「婦人以詩招我,其辭云:『長橋直下有蘭 舟,破月衝煙任意游。金玉滿堂何所用,爭如年少去來休。』倉皇就之,不知其 為水也。」然客竟亦無他。夜會說鬼,參寥舉此,聊為之記。 李氏子再生說冥間事 戊寅十一月,余在儋耳,聞城西民李氏處子病卒兩日復生。余與進士何旻同 往見其父,問死生狀。云:初昏,若有人引去,至官府幕下。有言:「此誤追。」 庭下一吏云:「可且寄禁。」又一吏云:「此無罪,當放還。」見獄在地窟中,隧 而出入。繫者皆儋人,僧居十六七。有一嫗身皆黃毛如驢馬,械而坐,處子識之, 蓋儋僧之室也。曰:「吾坐用檀越錢物,已三易毛矣。」又一僧亦處子鄰里,死 已二年矣,其家方大祥,有人持盤飡及錢數千,云:「付某僧。」僧得錢,分數 百遺門者,乃持飯入門去,繫者皆爭取其飯。僧飯,所食無幾。又一僧至,見者 擎跪作禮。僧曰:「此女可差人速送還。」送者以手擘牆壁使過,復見一河,有 舟,使登之。送者以手推舟,舟躍,處子驚而寤。是僧豈所謂地藏菩薩耶?書此 為世戒。 道士張易簡 吾八歲入小學,以道士張易簡為師。童子幾百人,師獨稱吾與陳太初者。太 初,眉山市井人子也。余稍長,學日益,遂第進士制策,而太初乃為郡小吏。其 後余謫居黃州,有眉山道士陸惟忠自蜀來,云:「太初已尸解矣。蜀人吳師道為 漢州太守,太初往客焉。正歲日,見師道求衣食錢物,且告別。持所得盡與市人 貧者,反坐於戟門下,遂卒。師道使卒舁往野外焚之,卒罵曰:『何物道士,使 吾正旦舁死人!』太初微笑開目曰:『不復煩汝。』步自戟門至金鴈橋下,趺坐 而逝。焚之,舉城人見烟焰上眇眇焉有一陳道人也。」 辨附語 世有附語者,多婢妾賤人,否則衰病不久當死者也。其聲音舉止皆類死者, 又能知人密事,然皆非也。意有奇鬼能為是耶?昔人有遠行者,欲觀其妻於己厚 薄,取金釵藏之壁中,忘以語之。既行而病且死,以告其僕。既而不死。忽聞空 中有聲,真其夫也,曰:「吾已死,以為不信,金釵在某處。」妻取得之,遂發 喪。其後夫歸,妻乃反以為鬼也。 三老語 嘗有三老人相遇,或問之年。一人曰:「吾年不可記,但憶少年時與盤古有 舊。」一人曰:「海水變桑田時,吾輒下一籌,爾來吾籌已滿十間屋。」一人曰: 「吾所食蟠桃,棄其核於崑崙山下,今已與崑山齊矣。」以余觀之,三子者與蜉 蝣朝菌何以異哉? 桃花悟道 世人有見古德見桃花悟道者,爭頌桃花,便將桃花作飯,五十年轉沒交涉。 正如張長史見擔夫與公主爭路而得草書之氣,欲學長史書,便日就擔夫求之,豈 可得哉? 爾朱道士煉朱砂丹 爾朱道士晚客於眉山,故蜀人多記其事。自言受記於師云:「汝後遇白石浮, 當飛仙去。」爾朱雖以此語人,亦莫識所謂。後去眉山,乃客於涪州,愛其所產 丹砂,雖瑣細而皆矢鏃狀,瑩徹不雜土石,遂止鍊丹。數年,竟於涪州白石仙去, 乃知師所言不謬。吾聞長老道其事甚多,然不記其名字,可恨也。《本草》言:「丹 砂出符陵谷。」陶隱居云:「符陵是涪州。」今無復採者。吾聞熟於涪者云:「採 藥者時復得之,但時方貴辰錦砂,故此不甚採爾。」讀《本草》偶記之也。 卷三 異事下 朱炎學禪 芝上人言:近有節度判官朱炎學禪,久之,忽於《楞嚴經》若有所得者。問 講僧義江曰:「此身死後,此心何住?」江云:「此身未死,此心何住?」炎良久 以偈答曰:「四大不須先後覺,六根還向用時空。難將語默呈師也,只在尋常語 默中。」師可之。炎後竟坐化,真廟時人也。 故南華長老重辨師逸事 契嵩禪師常瞋,人未嘗見其笑[47];海月慧辨師常喜,人未嘗見其怒。予 在錢塘,親見二人皆趺坐而化。嵩既茶毗,火不能壞,益薪熾火,有終不壞者五。 海月比葬,面如生,且微笑。乃知二人以瞋喜作佛事也。世人視身如金玉,不旋 踵為糞土,至人反是。予以是知一切法以愛故壞,以捨故常在,豈不然哉!予遷 嶺南,始識南華重辨長老,語終日,知其有道也。予自嶺南還,則辨已寂久矣。 過南華弔其眾,問塔墓所在,曰:「我師昔有壽塔南華之東數里,有不悅師者葬 之別墓,既七百餘日矣,今長老明公獨奮不顧[48],發而歸之壽塔。改棺易衣, 舉體如生,衣皆鮮芳,眾乃大愧服。」東坡居士曰:辨視身為何物,棄之尸陁林, 以飼烏鳶何有,安以壽塔為?明公知辨者,特欲以化服同異而已。乃以茗果奠其 塔而書其事,以遺其上足南華塔主可興師,時元符三年十二月十九日[49]。 冢中棄兒吸蟾氣 富彥國在青社,河北大飢,民爭歸之。有夫婦襁負一子,未幾,迫於飢困, 不能皆全,棄之道左空冢中而去。歲定歸鄉,過此冢,欲收其骨,則兒尚活,肥 健愈於未棄時,見父母,匍匐來就。視冢中空無有,惟有一竅滑易,如蛇鼠出入, 有大蟾蜍如車輪,氣咻咻然,出穴中。意兒在冢中常呼吸此氣,故能不食而健。 自爾遂不食,年六七歲,肌膚如玉。其父抱兒來京師,以示小兒醫張荊筐。張曰: 「物之有氣者能蟄,燕蛇蝦蟆之類是也。能蟄則能不食,不食則壽,此千歲蝦蟆 也。決不當與藥,若聽其不食不娶,長必得道。」父喜,攜去,今不知所在。張 與余言,蓋嘉祐六年也。 石普見奴為祟 石普好殺人,以殺為娛,未嘗知暫悔也。醉中縛一奴,使其指使投之汴河, 指使哀而縱之。既醒而悔,指使畏其暴,不敢以實告。居久之,普病,見奴為祟, 自以必死。指使呼奴示之,祟不復出,普亦愈。 陳昱被冥吏誤追 今年三月,有書吏陳昱者暴死三日而蘇,云:初見壁有孔,有人自孔擲一物, 至地化為人,乃其亡姊也。攜其手自孔中出,曰:「冥吏追汝,使我先。」見吏 在旁,昏黑如夜,極望有明處,空有橋,榜曰「會明」。人皆用泥錢,橋極高, 有行橋上者。姊曰:「此生天也。」昱行橋下,然猶有在下者,或為鳥鵲所啄。 姊曰:「此網捕者也。」又見一橋,曰「陽明」,人皆用紙錢。有吏坐曹十餘人, 以狀及紙錢至者,吏輒刻除之,如抽貫然。已而見冥官,則陳襄述古也。問昱何 故殺乳母,昱曰:「無之。」呼乳母至,血被面,抱嬰兒,熟視昱曰:「非此人也, 乃門下吏陳周。」官遂放昱還,曰:「路遠,當給竹馬。」又使諸曹檢己籍,曹 示之,年六十九,官左班殿直。曰:「以平生不燒香,故不甚壽。」又曰:「吾輩 更此一報,即不同矣。」意謂當超也。昱還,道見追陳周往。既蘇,周果死。 記異 有道士講經茅山,聽者數百人。中講,有自外入者,長大肥黑,大罵曰:「道 士奴!天正熱,聚眾造妖何為?」道士起謝曰:「居山養徒,資用乏,不得不爾。」 罵者怒少解,曰:「須錢不難,何至作此!」乃取釜竈杵臼之類,得百餘斤,以 少藥鍛之,皆為銀,乃去。後數年,道士復見此人從一老道士,鬚髮如雪,騎白 驢,此人腰插一驢鞭從其後。道士遙望叩頭,欲從之。此人指老道士,且搖手作 驚畏狀,去如飛,少頃即不見。 猪母佛 眉州青神縣道側有一小佛屋,俗謂之「猪母佛」,云百年前有牝猪伏於此, 化為泉,有二鯉魚在泉中,云:「蓋猪龍也。」蜀人謂牝猪為母,而立佛堂其上, 故以名之。泉出石上,深不及二尺,大旱不竭,而二鯉莫有見者。余一日偶見之, 以告妻兄王愿,愿深疑,意余之誕也。余亦不平其見疑,因與愿禱於泉上曰:「余 若不誕者,魚當復見。」已而二鯉復出,愿大驚,再拜謝罪而去。此地應為靈異。 青神文及者,以父病求醫,夜過其側,有髽而負琴者邀至室,及辭以父病,不可 留,而其人苦留之,欲曉乃遣去。行未數里,見道傍有劫賊所殺人,赫然未冷也, 否則及亦未免耳。泉在石佛鎮南五里許,青神二十五里。 王翊夢鹿剖桃核而得雄黃 黃州岐亭有王翊者,家富而好善。夢於水邊見一人為人所毆傷,幾死,見翊 而號,翊救之得免。明日偶至水邊,見一鹿為獵人所得,已中幾鎗。翊發悟,以 數千贖之。鹿隨翊起居,未嘗一步捨翊。又翊所居後有茂林果木,一日,有村婦 林中見一桃,過熟而絕大,獨在木杪,乃取而食之。翊適見,大驚。婦人食已棄 其核,翊取而剖之,得雄黃一塊如桃仁,及嚼而吞之,甚甘美。自是斷葷肉,齋 居一食,不復殺生,亦可謂異事也。 徐則不傳晉王廣道 東海徐則隱居天台,絕粒養性。太極真人徐君降之曰:「汝年出八十,當為 王者師,然後得道。」晉王廣聞其名,往召之。則謂門人曰:「吾年八十來召我, 徐君之言信矣。」遂詣揚州。王請受道法,辭以時日不利。後數日而死,支體如 生,道路皆見其徒步歸,云:「得放還山。」至舊居,取經書分遺弟子,乃去。 既而喪至。予以謂徐生高世之人,義不為煬帝所污,故辭不肯傳其道而死。徐君 之言,蓋聊以避禍,豈所謂危行言遜者耶?不然,煬帝之行,鬼所唾也,而太極 真人肯置之齒牙哉! 先夫人不許發藏 昔吾先君夫人不僦宅於眉,為紗穀行。一日,二婢子熨帛[50],足陷於地。 視之,深數尺,有大甕覆以烏木板,先夫人急命以土塞之。甕有物如人咳聲,凡 一年乃已,人以為此有宿藏物欲出也。夫人之姪之問者,聞之欲發焉。會吾遷居, 之問遂僦此宅,掘丈餘,不見甕所在。其後某官於岐下,所居大柳下,雪方尺不 積;雪晴,地墳起數寸。軾疑是古人藏丹藥處,欲發之。亡妻崇德君曰:「使吾 先姑在,必不發也。」軾愧而止。 太白山舊封公爵 吾昔為扶風從事,歲大旱,問父老境內可禱者,云:「太白山至靈,自昔有 禱無不應。近歲向傳師少師為守,奏封山神為濟民侯,自此禱不驗,亦莫測其故。」 吾方思之,偶取《唐會要》看,云:「天寶十四年,方士上言太白山金星洞有寶 符靈藥,遣使取之而獲,詔封山神為靈應公。」吾然後知神之所以不悅者,即告 太守遣使禱之,若應,當奏乞復公爵,且以瓶取水歸郡[51]。水未至,風霧相 纏,旗幡飛舞,髣髴若有所見。遂大雨三日,歲大熟。吾作奏檢具言其狀,詔封 明應公。吾復為文記之,且修其廟。祀之日,有白鼠長尺餘,歷酒饌上,嗅而不 食。父老云:「龍也。」是歲嘉祐七年。 記范蜀公遺事 李方叔言:范蜀公將薨數日,鬚髮皆變蒼,郁然如畫也。公平生虛心養氣, 數盡神往而血氣不衰,故發於外耶?然范氏多四乳,固與人異,公又立德如此, 其化也必不與萬物同盡,蓋有不可知者也。元符四年四月五日。 記張憨子 黃州故縣張憨子,行止如狂人,見人輒罵云:「放火賊!」稍知書,見紙輒 書鄭谷雪詩。人使力作,終日不辭。時從人乞,予之錢,不受。冬夏一布褐,三 十年不易,然近之不覺有垢穢氣。其實如此,至於土人所言,則甚異者,蓋不可 知也。 記女仙 予頃在都下,有傳太白詩者,其略曰:「朝披夢澤雲。」又云:「笠釣清茫茫。」 此非世人語也,蓋有見太白在肆中而得此詩者[52]。神仙之道,真不可以意度。 紹聖元年九月,過廣州,訪崇道大師何德順。有神僊降於其室,自言女僊也。賦 詩立成,有超逸絕塵語。或以其託於箕帚,如世所謂「紫姑神」者疑之。然味其 言,非紫姑所能至。人有入獄鬼、羣鳥獸者託於箕帚,豈足怪哉;崇道好事喜客, 多與賢士大夫為游,其必有以致之也哉? 池魚踊起 眉州人任達為余言:少時見人家畜數百魚深池中,沿池磚甃,四周皆屋舍, 環遶方丈間凡三十餘年,日加長。一日天晴無雷,池中忽發大聲如風雨,魚皆踊 起,羊角而上,不知所往。達云:「舊說不以神守,則為蛟龍所取,此殆是爾。」 余以為蛟龍必因風雨,疑此魚圈局三十餘年,日有騰拔之念,精神不衰,久而自 達,理自然爾。 孫抃見異人 眉之彭山進士有宋籌者,與故參知政事孫抃夢得同赴舉,至華陰,大雪,天 未明,過華山下。有牌堠云「毛女峯」者,見一老姥坐堠下,鬢如雪而無寒色。 時道上未有行者,不知其所從來,雪中亦無足跡。孫與宋相去數百步,宋先過之, 亦怪其異[53],而莫之顧。孫獨留連與語,有數百錢挂鞍,盡與之。既追及宋, 道其事。宋悔,復還求之,已無所見。是歲,孫第三人及第,而宋老死無成。此 事蜀人多知之者。 修身曆 子由言:有一人死而復生,問冥官如何修身,可以免罪?答曰:「子宜置一 卷曆,晝日之所為,莫夜必記之,但不記者,是不可言不可作也。無事靜坐,便 覺一日似兩日,若能處置此生常似今日,得至七十,便是百四十歲。人世間何藥 可能有此效!既無反惡,又省藥錢。此方人人收得,但苦無好湯使,多嚥不下。」 晁無咎言:司馬溫公有言:「吾無過人者,但平生所為,未嘗有不可對人言者耳。」 予亦記前輩有詩曰:「怕人知事莫萌心。」皆至言,可終身守之[54]。 技術 醫生 近世醫官仇鼎,療癰腫為當時第一,鼎死,未有繼者。今張君宜所能,殆不 減鼎。然鼎性行不甚純淑,世或畏之。今張君用心平和,專以救人為事,殆過於 鼎遠矣[55]。元豐七年四月七日。 論醫和語 男子之生也覆,女子之生也仰[56],其死於水也亦然。男子內陽而外陰, 女子反是。故《易》曰「《坤》至柔而動也剛」,《書》曰「沈潛剛克」,世之達者, 蓋如此也。秦醫和曰:「天有六氣,淫為六疾:陽淫熱疾,陰淫寒疾,風淫末疾, 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夫女陽物而晦時,故淫則為內熱蠱惑之疾。」 女為蠱惑,世之知者眾,其為陽物而內熱,雖良醫未之言也。五勞七傷,皆熱中 而蒸,晦淫者不為蠱則中風,皆熱之所生也。醫和之語,吾當表而出之。讀《左 氏》,書此。 記與歐公語 歐陽文忠公嘗言:有患疾者,醫問其得疾之由,曰:「乘船遇風,驚而得之。」 醫取多年柂牙為柂工手汗所漬處,刮末,雜丹砂、茯神之流,飲之而愈。今《本 草注‧別藥性論》云:「止汗,用麻黃根節及故竹扇為末服之。」文忠因言:「醫 以意用藥多此比,初似兒戲,然或有驗,殆未易致詰也。」予因謂公:「以筆墨 燒灰飲學者,當治昬惰耶?推此而廣之,則飲伯夷之盥水,可以療貪;食比干之 餕餘,可以已佞;舐樊噲之盾,可以治怯;齅西子之珥,可以療惡疾矣。」公遂 大笑。元祐六年閏八月十七日[57],舟行入潁州界,坐念二十年前見文忠公於 此,偶記一時談笑之語,聊復識之。 參寥求醫 龐安常為醫,不志於利,得善書古畫,喜輒不自勝。九江湖道士頗得其術, 與予用藥,無以酬之,為作行草數紙而已,且告之曰:「此安常故事,不可廢也。」 參寥子病,求醫於胡,自度無錢,且不善書畫,求予甚急。予戲之曰:「子粲、 可、皎、徹之徒,何不下轉語作兩首詩乎?」龐、胡二君與吾輩游,不曰「索我 於枯魚之肆」矣[58]。 王元龍治大風方 王斿元龍言:「錢子飛有治大風方,極驗,常以施人。一日夢人自云:『天使 已以此病人,君違天怒,若施不已,君當得此病,藥不能愈。』子飛懼,遂不施。」 僕以為天之所病,不可療耶,則藥不應服有效;藥有效者,則是天不能病。當是 病之祟,畏是藥而假天以禁人耳。晉侯之病,為二豎子,李子豫赤丸,亦先見於 夢,蓋有或使之者。子飛不察,為鬼所脅。若余則不然,苟病者得愈,願代受其 苦。家有一方,能下腹中穢惡,在黃州試之,病良已。今後當常以施人。 延年術 自省事以來,聞世所謂道人有延年之術者,如趙抱一、徐登、張元夢[59], 皆近百歲,然竟死,與常人無異。及來黃州,聞浮光有朱元經尤異,公卿尊師之 者甚眾,然卒亦病,死時中風搐搦。但實能黃白,有餘藥金皆入官。不知世果無 異人耶?抑有而人不見,此等舉非耶?不知古所記異人虛實,無乃與此等不大相 遠,而好事者緣飾之耶? 單驤孫兆 蜀人單驤者,舉進士不第,顧以醫聞。其術雖本於《難經》、《素問》,而別 出新意,往往巧發奇中,然未能十全也。仁宗皇帝不豫,詔孫兆與驤入侍,有間, 賞賚不貲。已而大漸,二子皆坐誅,賴皇太后仁聖,察其非罪,坐廢數年。今驤 為朝官,而兆已死矣。予來黃州,鄰邑人龐安常者,亦以醫聞,其術大類驤,而 加之以鍼術絕妙。然患聾,自不能愈,而愈人之病如神。此古人所以寄論於目睫 也耶?驤、安常皆不以賄謝為急,又頗博物,通古今,此所以過人也。元豐五年 三月,予偶患左手腫,安常一鍼而愈,聊為記之。 僧相歐陽公 歐陽文忠公嘗語:「少時有僧相我:『耳白於面,名滿天下;脣不著齒,無事 得謗。』其言頗驗。」耳白於面,則眾所共見,脣不著齒,余亦不敢問公,不知 其何如也。 記真君籤 沖妙先生季君思聰所製觀妙法象,居士以憂患之餘,稽首洗心,歸命真寂, 自惟塵緣深重,恐此志未遂,敢以籤卜,得吳真君第三籤,云:「平生常無患, 見善其何樂。執心既堅固,見善勤修學。」敬再拜受教,書《莊子‧養生》一篇, 致自厲之意,不敢廢墜,真聖驗之。紹聖元年八月二十一日,東坡居士南遷過虔, 與王嵓翁同謁祥符宮,拜九天使者堂下,觀之妙象,實同此言。 信道智法說 東坡居士遷於海南,憂患之餘,戊寅九月晦,遊天慶觀,謁北極真聖,探靈 簽,以決餘生之禍福吉凶。其辭曰:「道以信為合,法以智為先。二者不離析, 壽命不得延。」覽之竦然,若有所得,書而藏之,以無忘信道法智二者不相離之 意。軾恭書:古之真人未有不以信人者,子思則曰:「自誠明謂之性」,此之謂也。 孟子曰:「執中無權,由執一也。」法而不智,則天下之死法也。道不患不知, 患不凝;法不患不立,患不活。以信合道,則道凝;以智先法,則法活。道凝而 法活,雖度世可也,況延壽乎? 記筮卦 戊寅十月五日,以久不得子由書,憂不去心,以《周易》筮之。遇《渙》之 三爻,《初六》變《中孚》,其繇曰:「用拯馬壯吉。」《中孚》之《九二》變為《益》, 其繇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益》之《初六》變 為《家人》,其繇曰:「益之,用凶事,無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家人》 之繇曰:「《家人》利女貞。」象曰:「風自火出,《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 有恒也。」吾考此卦極精詳,口以授過,又書而藏之。 費孝先卦影 至和二年,成都人有費孝先者始來眉山,云:近遊青城山,訪老人村,壞其 一竹牀。孝先謝不敏,且欲償其直。老人笑曰:「子視其下字云:此牀以某年月 日某造,至某年月日為費孝先所壞。成壞自有數,子何以償為!」孝先知其異, 乃留師事之,老人受以《易》軌革卦影之術,前此未知有此學者。後五六年[6 0],孝先以致富。今死矣,然四方治其學者,所在而有,皆自託於孝先,真偽 不可知也。聊復記之,使後人知卦影之所自也。 記天心正法呪 王君善書符,行天心正法,為里人療疾驅邪。僕嘗傳此呪法,當以傳王君。 其辭曰:「汝是已死我,我是未死汝。汝若不吾祟,吾亦不汝苦。」 辨五星聚東井 天上失星,崔浩乃云:「當出東井」,已而果然,所謂「億則屢中」者耶?漢 十月,五星聚東井,金、水嘗附日不遠;而十月,日在箕、尾,此浩所以疑其妄。 以余度之,十月為正,蓋十月乃今之八月爾。八月而得七月節,則日猶在翼、軫 間,則金、水聚於井亦不甚遠。方是時,沛公未得天下,甘、石何意諂之?浩之 說,未足信也。 四民 論貧士 俗傳書生入官庫,見錢不識。或怪而問之,生曰:「固知其為錢,但怪其不 在紙裹中耳。」予偶讀淵明《歸去來詞》云:「幼稚盈室,瓶無儲粟。」乃知俗 傳信而有徵。使瓶有儲粟,亦甚微矣,此翁平生只於瓶中見粟也耶?《馬后紀》 [61]:夫人見大練以為異物;晉惠帝問飢民何不食肉糜,細思之皆一理也,聊 為好事者一笑。永叔常言:「孟郊詩:『鬢邊雖有絲,不堪織寒衣』,縱使堪織, 能得多少?」 梁賈說 梁民有賈於南者,七年而後返。茹杏實海藻,呼吸山川之秀,飲泉之香,食 土之潔,泠泠風氣,如在其左右,朔易弦化,磨去風瘤,望之蝤蠐然,蓋項領也。 倦游以歸,顧視形影,日有德色,徜徉舊都,躊躇顧乎四鄰,意都之人與鄰之人, 十九莫己若也。入其閨,登其堂,視其妻,反驚以走:「是何怪耶?」妻勞之, 則曰:「何關於汝!」饋之漿,則憤不飲;舉案而飼之,則憤不食;與之語,則 向牆而欷歔;披巾櫛而視之,則唾而不顧。謂其妻曰:「若何足以當我?亟去之!」 妻俛而怍,仰而歎曰:「聞之:居富貴者不易糟糠,有姬姜者不棄憔悴。子以無 癭歸,我以有癭逐。嗚呼,癭邪!非妾婦之罪也!」妻竟出。於是賈歸家三年, 鄉之人憎其行,不與婚。而土地風氣,蒸變其毛脈,啜菽飲水,動搖其肌膚,前 之醜稍稍復故。於是還其室,敬相待如初。君子謂是行也,知賈之薄於禮義多矣。 居士曰:貧易主,貴易交,不常其所守,茲名教之罪人,而不知學術者,蹈而不 知恥也。交戰乎利害之場,而相勝於是非之境,往往以忠臣為敵國,孝子為格虜, 前後紛紜,何獨梁賈哉! 梁工說 梁工治丹竈有日矣。或有自三峯來,持淮南王書,欲授枕中奇祕坎離生養之 法,陰陽九六之數,子女南北之位,或黃或白,生生而不窮,以是強兵,以是緒 餘以博施濟眾。而其始也,密室為場,空地為爐,外燼山木之上煮天一,坏父鼎 母,養以既濟,風火絪縕,而瓦礫化生。方士未畢其說,工悅之,然以為盡之矣。 退試其術,逾月破竈,而黃金已芽矣。於是謝方士,方士曰:「子得予之方,未 得究其良,知其一不知其二。余弗邀利於子,後日不成,不以相仇,則子之惠也。」 工重謝之曰:「若之術殫於是矣,予固知之矣,豈若愚我者哉!」遂歌《驪駒》 以遣送之。束書在於腰,長揖而去。工日治其訣,更增益劑量,其貪婪無厭。童 東山之木,汲西江之水,夜火屬月魄,晝火屬日光,操之彌勤,而其術愈疎,為 之不已。而其費滋甚,牛馬銷於鉛汞,室廬盡於鉗鎚,券土田,質妻子,蕭條繿 縷,而其效不進。至老以死,終不悟。君子曰:術之不慎,學之不至者然也,非 師之罪也。居士曰:杇牆畫墁,天下之賤工,而莫不有師。問之不下,思之不熟, 與無師同。其師之不至,杇牆畫墁之不若也。不至,則欺其中,亦以欺其外。欺 其中者己窮,欺外者人窮。如梁工蓋自窮,亦安能窮人哉! 女妾 賈氏五不可 晉武帝欲為太子娶婦,衛瓘曰:「賈氏有五不可:青、黑、短、妬而無子。」 竟為羣臣所譽,娶之,竟以亡晉。婦人黑白美惡,人人知之,而愛其子,欲為娶 婦,且使多子者,人人同也。然至其惑於眾口,則顛倒錯繆如此。俚語曰:「證 龜成鼈」,此未足怪也。以此觀之,當云「證龜成蛇」。小人之移人也,使龜蛇易 位,而況邪正之在其心,利害之在歲月後者耶! 賈婆婆薦昌朝 溫成皇后乳母賈氏,宮中謂之賈婆婆。賈昌朝連結之,謂之姑姑。臺諫論其 姦,吳春卿欲得其實而不可。近侍有進對者曰:「近日臺諫言事,虛實相半,如 賈姑姑事,豈有是哉!」上默然久之,曰:「賈氏實曾薦昌朝。」非吾仁宗盛德, 豈肯以實語臣下耶! 石崇家婢 王敦至石崇家如廁,脫故著新,意色不怍。廁中婢曰:「此客必能作賊也。」 此婢能知人,而崇乃令執事廁中,殆是無所知也。 賊盜 盜不劫幸秀才酒 幸思順,金陵老儒也。皇祐中,沽酒江州,人無賢愚,皆喜之。時劫江賊方 熾,有一官人艤舟酒壚下,偶與思順往來相善,思順以酒十壺餉之。已而被劫於 蘄、黃間,羣盜飲此酒,驚曰:「此幸秀才酒邪?」官人識其意,即紿曰:「僕與 幸秀才親舊。」賊相顧歎曰:「吾儔何為劫幸老所親哉!」斂所劫還之,且戒曰: 「見幸慎勿言。」思順年七十二,日行二百里,盛夏曝日中不渴,蓋嘗啖物而不 飲水云。 梁上君子 近日頗多賊,兩夜皆來入吾室。吾近護魏王葬,得數千緡,略已散去,此梁 上君子當是不知耳。 夷狄 曹瑋語王鬷元昊為中國患 天聖中,曹瑋以節鎮定州。王鬷為三司副使,疏決河北囚徒,至定州。瑋謂 鬷曰:「君相甚貴,當為樞密使。然吾昔為秦州,聞德明歲使人以羊馬貨易於邊, 課所獲多少為賞罰,時將以此殺人。其子元昊年十三,諫曰:『吾本以羊馬為國, 今反以資中原,所得皆茶綵輕浮之物,適足以驕惰吾民,今又欲以此戮人。茶綵 日增,羊馬日減,吾國其削乎!』乃止不戮。吾聞而異之,使人圖其形,信奇偉。 若德明死,此子必為中國患,其當君之為樞密時乎?盍自今學兵講邊事?」鬷雖 受教,蓋亦未必信也。其後鬷與張觀、陳執中在樞府,元昊反,楊義上書論土兵 事,上問三人,皆不知,遂皆罷之。鬷之孫為子由壻,故知之。 高麗 昨日見泗倅陳敦固道言:「胡孫作人狀,折旋俯仰中度,細觀之,其相侮慢 也甚矣。人言『弄胡孫』,不知為胡孫所弄!」其言頗有理,故為記之。又見淮 東提舉黃實言:「見奉使高麗人言:所致贈作有假金銀錠,夷人皆坼壞,使露胎 素,使者甚不樂。夷云:非敢慢也,恐北虜有覘者以為真爾。」由此觀之,高麗 所得吾賜物,北虜皆分之矣。而或者不察,謂北虜不知高麗朝我,或以為異時可 使牽制北虜,豈不誤哉!今日又見三佛齊朝貢者過泗州,官吏妓樂,紛然郊外, 而椎髻獸面,睢盱船中[62]。遂記胡孫弄人語良有理,故并記之。 高麗公案 元祐五年二月十七日[63],見王伯虎炳之言:「昔為樞密院禮房檢詳文字, 見高麗公案。始因張誠一使契丹,於虜帳中見高麗人,私語本國主向慕中國之意, 歸而奏之,先帝始有招徠之意。樞密使呂公弼因而迎合[64],親書劄子乞招致, 遂命發運使崔極遣商人招之。」天下知非極,而不知罪公弼。如誠一,蓋不足道 也。 卷四 古迹 鐵墓厄臺 余舊過陳州,留七十餘日,近城可游觀者無不至。柳湖旁有邱,俗謂之「鐵 墓」,云陳胡公墓也,城濠水注嚙其址[65],見有鐵錮之。又有寺曰「厄臺」, 云孔子厄於陳、蔡所居者,其說荒唐,在不可信[66]。或曰東漢陳愍王寵「散 弩臺」[67],以控黃巾者,此說為近之。 黃州隋永安郡 昨日讀《隋書‧地理志》,黃州乃永安郡。今黃州東十五里許有永安城[68], 而俗謂之「女王城」,其說甚鄙野。而《圖經》以為春申君故城,亦非是。春申 君所都,乃故吳國,今無錫惠山上有春申廟,庶幾是乎? 漢講堂 漢時講堂今猶在,畫固儼然。丹青之古,無復前比。 記樊山 自余所居臨皐亭下,亂流而西,泊於樊山,為樊口,或曰「燔山」,歲旱燔 之,起龍致雨;或曰樊氏居之,不知孰是。其上為盧洲,孫仲謀汎江遇大風,柂 師請所之,仲謀欲往盧洲,其僕谷利以刀擬柂師,使泊樊口。遂自樊口鑿山通路 歸武昌,今猶謂之「吳王峴」。有洞穴,土紫色,可以磨鏡。循山而南至寒谿寺, 上有曲山,山頂即位壇、九曲亭,皆孫氏遺跡。西山寺泉水白而甘,名菩薩泉, 泉所出石,如人垂手也。山下有陶母廟,陶公治武昌,既病登舟,而死於樊口。 尋繹故迹,使人悽然。仲謀獵於樊口,得一豹,見老母曰:「何不逮其尾?」忽 然不見。今山中有聖母廟,予十五年前過之,見彼板仿佛有「得一豹」三字,今 亡矣。 赤壁洞穴 黃州守居之數百步為赤壁,或言即周瑜破曹公處,不知果是否?斷崖壁立, 江水深碧,二鶻巢其上,有二蛇,或見之。遇風浪靜,輒乘小舟至其下,捨舟登 岸,入徐公洞。非有洞穴也,但山崦深邃耳。《圖經》云是徐邈,不知何時人, 非魏之徐邈也。岸多細石,往往有溫瑩如玉者,深淺紅黃之色,或細紋如人手指 螺紋也。既數游,得二百七十枚,大者如棗栗,小者如芡實,又得一古銅盆盛之, 注水粲然。有一枚如虎豹首,在口鼻眼處,以為羣石之長。 玉石 辨真玉 今世真玉甚少[69],雖金鐵不可近,須沙碾而後成者,世以為真玉矣,然 猶未也,特珉之精者。真玉須定州磁芒所不能傷者,乃是云。問後苑老玉工,亦 莫知其信否。 紅絲石 唐彥猷以青州紅絲石為甲。或云:「惟堪作骰盆,蓋亦不見佳者。」今觀雪 菴所藏,乃知前人不妄許爾。 井河 筒井用水鞴法 蜀去海遠,取鹽於井。陵州井最古,淯井、富順鹽亦久矣,惟邛州蒲江縣井, 乃祥符中民王鸞所開,利入至厚。自慶曆、皇祐以來,蜀始創「筒井」,用圜刃 鑿如碗大,深者數十丈,以巨竹去節,牝牡相銜為井,以隔橫入淡水,則醎泉自 上。又以竹之差小者出入井中為桶,無底而竅其上,懸熟皮數寸,出入水中,氣 自呼吸而啟閉之,一筒致水數斗。凡筒井皆用機械,利之所在,人無不知[70]。 《後漢書》有「水鞴」,此法惟蜀中鐵冶用之,大略似鹽井取水筒。太子賢不識, 妄以意解,非也。 汴河斗門 數年前朝廷作汴河斗門以淤田,識者皆以為不可,竟為之,然卒亦無功。方 樊山水盛時放斗門,則河田墳墓廬舍皆被害,及秋深水退而放,則淤不能厚,謂 之「蒸餅淤」,朝廷亦厭之而罷。偶讀白居易《甲乙判》,有云:「得轉運使以汴 河水淺不通運,請築塞兩河斗門,節度使以當管營田悉在河次,在斗門築塞,無 以供軍。」乃知唐時汴河兩岸皆有營田斗門,若運水不乏,即可沃灌。古有之而 今不能,何也?當更問知者。 卜居 太行卜居 柳仲舉自共城來,摶大官米作飯食我,且言百泉之奇勝,勸我卜鄰。此心飄 然已在太行之麓矣!元祐三年九月七日,東坡居士書。 范蜀公呼我卜鄰 范蜀公呼我卜鄰許下,許下多公卿,而我蓑衣篛笠,放蕩於東坡之上,豈復 能事公卿哉?居人久放浪[71],不覺有病,或然持養,百病皆作。如州縣久不 治,因循苟簡,亦曰無事,忽遇能吏,百弊紛然,非數月不能清淨也。要且堅忍 不退,所謂一勞永逸也。 合江樓下戲 合江樓下,秋碧浮空,光搖几席之上,而有茅店廬屋七八間,橫斜砌下。今 歲大水再至,居人散避不暇。豈無寸土可遷,而乃眷眷不去,常為人眼中沙乎? 名西閣 元豐七年冬至[72],過山陽,登西閣,時景繁出巡未歸[73]。軾方乞歸 常州,得請,春中方當復過此。故有閣欲名,思之未有佳者。蔡謨、廓,名父子 也[74],晉、宋間第一流,輒以仰公家[75],不知可否? 亭堂 臨皐閑題 臨皐亭下八十數步[76],便是大江,其半是峨嵋雪水,吾飲食沐浴皆取焉, 何必歸鄉哉!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聞范子豐新第園池,與此孰 勝?所以不如君子,上無兩稅及助役錢爾。 名容安亭 陶靖節云:「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故常欲作小軒,以容安名之。 陳氏草堂 慈湖陳氏草堂,瀑流出兩山間,落於堂後,如懸布崩雪,如風中絮,如羣鶴 舞。參寥子問主人乞此地養老,主人許之。東坡居士投名作供養主,龍邱子欲作 庫頭。參寥不納,云:「待汝一口吸盡此水,令汝作。」 雪堂問潘邠老 蘇子得廢園於東坡之脅,築而垣之,作堂焉,號其正曰「雪堂」。堂以大雪 中為,因繪雪於四壁之間,無容隙也。起居偃仰,環顧睥睨,無非雪者,蘇子居 之,真得其所居者也。蘇子隱几而晝瞑,栩栩然若有所適,而方興也,未覺,為 物觸而寤。其適未厭也,若有失焉,以掌抵目,以足就履,曳於堂下。客有至而 問者,曰:「子世之散人耶?拘人耶?散人也而未能,拘人也而嗜慾深。今似繫 馬止也,有得乎?而有失乎?」蘇子心若省而口未嘗言,徐思其應,揖而進之堂 上。客曰:「嘻,是矣!子之欲為散人而未得者也。予今告子以散人之道:夫禹 之行水,庖丁之提刀,避眾礙而散其智者也。是故以至柔馳至剛,故石有時以泐; 以至剛遇至柔,故未嘗見全牛也。予能散也,物固不能縛;不能散也,物固不能 釋。子有惠矣,用之於內可也,今也如蝟之在囊,而時動其脊脅,見於外者不特 一毛二毛而已。風不可搏,影不可捕,童子知之。名之於人,猶風之與影也,子 獨留之。故愚者視而驚,智者起而軋。吾固怪子為今日之晚也,子之遇我,幸矣! 吾今邀子為籓外之游,可乎?」蘇子曰:「予之於此,自以為籓外久矣,子又將 安之乎?」客曰:「甚矣,子之難曉也!夫勢利不足以為籓也,名譽不足以為籓 也,陰陽不足以為籓也,人道不足以為籓也,所以籓子者[77],特智也爾。智 存諸內,發而為言,則言有謂也,形而為行,則行有謂也。使子欲嘿不欲嘿,欲 息不欲息,如醉者之恚言,如狂者之妄行,雖掩其口,執其臂,猶且喑嗚跼䠞之 不已[78]。則籓之於人,抑又固矣。人之為患以有身,身之為患以有心。是圃 之構堂,將以佚子之身也,是堂之繪雪,將以佚子之心也。身待堂而安,則形固 不能釋,心以雪而警,則神固不能凝。子之知既焚而燼矣,燼又復然,則是堂之 作也,非徒無益,而又重子蔽蒙也。子見雪之白乎?則恍然而目眩。子見雪之寒 乎?則竦然而毛起。五官之為害,惟目為甚,故聖人不為。雪乎雪乎,吾見子知 為目也,子其殆矣!」客又舉杖而指諸壁,曰:「此凹也,此凸也。方雪之雜下 也,均矣,厲風過焉,則凹者留而凸者散。天豈私於凹凸哉?勢使然也。勢之所 在,天且不能違,而況於人乎!子之居此,雖遠人也,而圃有是堂,堂有是名, 實礙人耳,不猶雪之在凹者乎?」蘇子曰:「予之所為,適然而已,豈有心哉? 殆也,奈何?」客曰:「子之適然也?適有雨,則將繪以雨乎?適有風,則將繪 以風乎?雨不可繪也,觀雲氣之洶湧,則使子有怒心;風不可繪也,見草木之披 靡,則使子有懼意。覩是雪也,子之內亦不能無動矣。苟有動焉,丹青之有靡麗, 水雪之有水石,一也。德有心,心有眼,物之所襲,豈有異哉!」蘇子曰:「子 之所言是也,敢不聞命?然未盡也,予不能默,此正如與人訟者,其理雖已屈, 猶未能絕辭者也。子以為登春臺與入雪堂,有以異乎?以雪觀春,則雪為靜,以 臺觀堂,則堂為靜。靜則得,動則失。黃帝,古之神也,游乎赤水之北,登乎崑 崙之邱,南望而還,遺其玄珠焉。游以適意也,望以寓情也,意適於游,情寓於 望,則意暢情出而忘其本矣,雖有良貴,豈得而寶哉?是以不免有遺珠之失也。 雖然,意不久留,情不再至,必復其初而已矣,是又驚其遺而索之也。余之此堂, 追其遠者近之,收其近者內之,求之眉睫之間,是有八荒之趣。人而有知也,升 是堂者,將見其不遡而僾,不寒而栗,淒凜其肌膚,洗滌其煩鬱,既無炙手之譏, 又免飲冰之疾。彼其趦趄利害之途,猖狂憂患之域者,何異探湯執熱之俟濯乎? 子之所言者,上也;余之所言者,下也。我將能為子之所為,而子不能為我之為 矣。譬之厭膏粱者與之糟糠,則必有忿詞;衣文繡者被之以皮弁,則必有愧色。 子之於道,膏粱文繡之謂也,得其上者耳。我以子為師,子以我為資,猶人之於 衣食,缺一不可。將其與子游,今日之事姑置之以待後論,予且為子作歌以道之。」 歌曰: 雪堂之前後兮春草齊,雪堂之左右兮斜徑微。雪堂之上兮有碩人之頎頎,考 槃於此兮芒鞋而葛衣。挹清泉兮,抱瓮而忘其機;負頃筐兮,行歌而采薇。吾不 知五十九年之非而今日之是,又不知五十九年之是而今日之非,吾不知天地之大 也寒暑之變,悟昔日之癯而今日之肥。感子之言兮,始也抑吾之縱而鞭吾之口, 終也釋吾之縛而脫吾之鞿。是堂之作也,吾非取雪之勢,而取雪之意;吾非逃世 之事,而逃世之機。吾不知雪之為可觀賞,吾不知世之為可依違。性之便,意之 適,不在於他,在於羣息已動,大明既升,吾方輾轉一觀曉隙之塵飛。子不棄兮, 我其子歸! 客忻然而笑,唯然而出,蘇子隨之。客顧而頷之曰:「有若人哉!」 人物 堯舜之事 夫學者載籍極博,猶考信於六藝。《詩》、《書》雖闕,然虞、夏之文可知也。 堯將遜位,讓於虞舜,舜、禹之間,岳牧咸薦,乃試之於位,典職數十年,功用 既興,然後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統,傳天下若斯之難也。而說者曰堯讓天 下於許由,由不受,恥之,逃隱。及夏之時,有卞隨、務光者。此何以稱焉?東 坡先生曰:士有以簞食豆羹見於色者。自吾觀之,亦不信也。 論漢高祖羹頡侯事 高祖微時,嘗避事,時時與賓客過其丘嫂食。嫂厭叔與客來,陽為羹盡轑釜, 客以故去。已而視其釜中有羹,由是怨嫂。及立齊、代王,而伯子獨不侯。太上 皇以為言,高祖曰:「非敢忘之也,為其母不長者。」封其子信為羹頡侯。高祖 號為大度不記人過者,然不置轑釜之怨,不畏太上皇緣此記分杯之語乎? 武帝踞廁見衛青 漢武帝無道,無足觀者,惟踞廁見衛青,不冠不見汲長孺,為可佳耳。若青 奴才,雅宜舐痔,踞廁見之,正其宜也。 元帝詔與論語孝經小異 楚孝王囂疾,成帝詔云:「夫子所痛,『蔑之,命矣夫』。」東平王不得於太 后,元帝詔曰:「諸侯在位不驕,然後富貴離其身,而社稷可保。」皆與今《論 語》、《孝經》小異。離,附離也,今作「不離於身」,疑為俗儒所增也。 跋李主詞 「三十餘年家國,數千里地山河,幾曾慣干戈?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消 磨。最是倉惶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揮淚對宮娥。」後主既為樊若水所賣, 舉國與人,故當慟哭於九廟之外,謝其民而後行,顧乃揮淚宮娥,聽教坊離曲! 真宗仁宗之信任 真宗時,或薦梅詢可用者,上曰:「李沆嘗言其非君子。」時沆之沒,蓋二 十餘年矣。歐陽文忠公嘗問蘇子容曰:「宰相沒二十年,能使人主追信其言,以 何道?」子容言:「以無心,故爾。」軾因贊其語,且言:「陳執中俗吏耳,特以 至公猶能取信主上[79],況如李公之才識,而濟之無心耶!」時元祐三年興龍 節,賜宴尚書省,論此。是日,又見王鞏云其父仲儀言:「陳執中罷相,仁宗問: 『誰可代卿者?』執中舉吳育,上即召赴闕。會乾元節侍宴,偶醉坐睡,忽驚顧 拊牀呼其從者。上愕然,即除西京留臺。」以此觀之,執中雖俗吏,亦可賢也。 育之不相,命矣夫!然晚節有心疾,亦難大用,仁宗非棄材之主也。 孔子誅少正卯 孔子為魯司寇七日而誅少正卯,或以為太速。此叟蓋自知其頭方命薄,必不 久在相位,故汲汲及其未去發之。使更遲疑兩三日,已為少正卯所圖矣。 戲書顏回事 顏回簞食瓢飲,其為造物者費亦省矣,然且不免於夭折。使回更喫得兩簞食 半瓢飲,當更不活得二十九歲。然造物者輒支盜跖兩日祿料,足為回七十年糧矣, 但恐回不要耳。 辨荀卿言青出於藍 荀卿云:「青出於藍而青於藍,冰生於水而寒於水。」世之言弟子勝師者, 輒以此為口實,此無異夢中語!青即藍也,冰即水也。釀米為酒,殺羊豕以為膳 羞,曰「酒甘於米,膳羞美於羊」,雖兒童必笑之,而荀卿以是為辨,信其醉夢 顛倒之言!以至論人之性,皆此類也。 顏蠋巧於安貧 顏蠋與齊王遊,食必太牢,出必乘車,妻子衣服麗都。蠋辭去,曰:「玉生 於山,制則破焉,非不寶貴也,然而太璞不完。士生於鄙野,推選則祿焉,非不 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蠋願得歸,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 靜貞正以自娛。」嗟乎,戰國之士未有如魯連、顏蠋之賢者也,然而未聞道也。 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是猶有意於肉於車也。晚食自美,安步自適,取其美 與適足矣,何以當肉與車為哉!雖然,蠋可謂巧於居貧者也。未飢而食,雖八珍 猶草木也;使草木如八珍,惟晚食為然。蠋固巧矣,然非我之久於貧,不能知蠋 之巧也。 張儀欺楚商於地 張儀欺楚王以商於之地六百里,既而曰:「臣有奉邑六里。」此與兒戲無異, 天下無不疾張子之詐而笑楚王之愚也,夫六百里豈足道哉!而張又非楚之臣,為 秦謀耳,何足深過?若後世之臣欺其君者,曰:「行吾言,天下舉安,四夷畢服, 禮樂興而刑罰措。」其君之所欲得者,非特六百里也[80],而卒無絲毫之獲, 豈特無獲,所喪已不勝言矣。則其所以事君者,乃不如張儀之事楚。因讀《晁錯 論》,書此。 趙堯設計代周昌 方與公謂周昌之吏趙堯年雖少,奇士,「君必異之,且代君」。昌笑曰:「堯, 刀筆吏爾,何至是!」居頃之,堯說高祖為趙王置貴強相[81],周昌為可。高 祖用其策,堯竟代昌為御史大夫。呂后殺趙王,昌亦無能為,特謝病不朝爾。由 此觀之,堯特為此計代昌爾,安能為高祖謀哉!呂后怨堯為此計,亦抵堯罪。堯 非特不能為高祖謀,其自為謀亦不善矣,昌謂之刀筆吏,豈誣也哉! 黃霸以鶡為神爵 吾先君友人史經臣彥輔,豪偉人也,嘗言:「黃霸本尚教化,庶幾於富,而 教之者乃復用烏攫小數,陋哉!潁川鳳皇,蓋可疑也,霸以鶡為神爵,不知潁川 之鳳以何物為之?」雖近於戲,亦有理也。 王嘉輕減法律事見梁統傳 漢仍秦法,至重。高、惠固非虐主,然習所見以為常,不知其重也,至孝文 始罷肉刑與參夷之誅。景帝復孥戮晁錯,武帝罪戾有增無損,宣帝治尚嚴,因武 之舊。至王嘉為相,始輕減法律,遂至東京,因而不改。班固不記其事,事見《梁 統傳》,固可謂疎略矣。嘉,賢相也,輕刑,又其盛德之事,可不記乎?統乃言 高、惠、文、景以重法興,哀、平以輕法衰,因上書乞增重法律,賴當時不從其 議。此如人年少時不節酒色而安,老後雖節而病,見此便謂酒可以延年,可乎? 統亦東京名臣,一出此言,遂獲罪於天,其子松、竦皆以非命而死,冀卒滅族。 嗚呼,悲夫,戒哉!「疎而不漏」,可不懼乎? 李邦直言周瑜 李邦直言:周瑜二十四經略中原,今吾四十,但多睡善飯,賢愚相遠。如叔 安上言吾子以快活[82],未知孰賢與否? 勃遜之[83] 與朱勃遜之會議於潁,或言洛人善接花,歲出新枝,而菊品尤多。遜之曰: 「菊當以黃為正,餘可鄙也。」昔叔向聞鬷蔑一言,得其為人,予於遜之亦云然。 劉聰吳中高士二事 劉聰聞當為須遮國王,則不復懼死,人之愛富貴,有甚於生者。月犯少微, 吳中高士求死不得,人之好名,有甚於生者。 郄超出與桓溫密謀書以解父 郄超雖為桓溫腹心,以其父愔忠於王室,不知之。將死,出一箱付門生,曰: 「本欲焚之,恐公年尊,必以相傷為斃。我死後,公若大損眠食,可呈此箱,不 爾便燒之。」愔後果哀悼成疾,門生以指呈之,則悉與溫往反密計。愔大怒,曰: 「小子死晚矣!」更不復哭矣。若方回者,可謂忠臣矣,當與石碏比。然超謂之 不孝,可乎?使超知君子之孝,則不從溫矣。東坡先生曰:超,小人之孝也。 論桓範陳宮 司馬懿討曹爽,桓範往奔之。懿謂蔣濟曰:「智囊往矣!」濟曰:「範則智矣, 駑馬戀棧豆,必不能用也。」範說爽移車駕幸許昌,招外兵,爽不從。範曰:「所 憂在兵食,而大司農印在吾許。」爽不能用。陳宮、呂布既擒,曹操謂宮曰:「公 臺平生自謂智有餘,今日何如?」宮曰:「此子不用宮言,不然,未可知也!」 僕嘗論此二人:呂布、曹爽,何人也?而為之用,尚何言知!臧武仲曰:「抑君 似鼠,此之謂智。」元祐三年九月十八日書[84]。 錄溫嶠問郭文語 溫嶠問郭文曰:「人皆有六親相容,先生棄之,何樂?」文曰:「本行學道, 不謂遭世亂,欲歸無路耳。」又曰:「飢思食,壯思室,自然之理,先生獨無情 乎?」曰:「情由憶生,不憶故無情。」又問:「先生處窮山,死為烏鳶所食,奈 何?」曰:「埋藏者食於螻蟻,復何異?」又問:「猛虎害人,先生不畏耶?」曰: 「人無害獸心,則獸亦不害人。」又問:「世不寧則身不安,先生不出濟世乎?」 曰:「非野人之所知也。」予嘗監錢塘郡,游餘杭九鎮山[85],訪大滌洞天, 即郭生之舊隱。洞大,有巨壑,深不可測,蓋嘗有勑使投龍簡云。戊寅九月七日 書。 劉伯倫 劉伯倫常以鍤自隨,曰:「死即埋我。」蘇子曰,伯倫非達者也,棺槨衣衾, 不害為達。苟為不然,死則已矣,何必更埋! 房琯陳濤斜事 房次律敗於陳濤斜,殺四萬人,悲哉!世之言兵者,或取《通典》,《通典》 雖杜佑所集,然其源出於劉秩。陳濤之敗,秩有力焉。次律云:「熱洛河雖多, 安能當我劉秩!」挾區區之辨以待熱洛河[86],疎矣。 張華鷦鷯賦 阮籍見張華《鷦鷯賦》,歎曰:「此王佐才也!」觀其意,獨欲自全於禍福之 間耳,何足為王佐乎?華不從劉卞言,竟與賈氏之禍,畏八王之難,而不免倫、 秀之虐[87]。此正求全之過,失《鷦鷯》之本意。 王濟王愷 王濟以人乳蒸豚,王愷使妓吹笛,小失聲韻便殺之,使美人行酒[88],客 飲不盡,亦殺之。時武帝在也,而貴戚敢如此,知晉室之亂也久矣。 王夷甫 王夷甫既降石勒,自解無罪,且勸僭號。其女惠風為愍懷太子妃,劉曜陷洛, 以惠風賜其將喬屬[89]。將妻之,惠風杖劍大罵而死。乃知王夷甫之死,非慙 見晉公卿,乃當羞見其女也。 衛瓘欲廢晉惠帝 晉惠帝為太子,衛瓘欲陳啟廢立之策而未敢發。會燕凌雲臺,瓘託醉跪帝前, 曰:「臣欲有所啟。」欲言之而止者三,因拊牀曰:「此坐可惜!」帝意乃悟,曰: 「公真大醉。」賈后由是怨之。此何等語,乃於眾中言之,豈所謂「不密失身」 者耶?以瓘之智,不宜暗此,殆鄧艾之冤,天奪其魄爾。 裴頠對武帝 晉武帝探策,豈亦如籤也耶?惠帝不肖,得一,蓋神以實告。裴頠諂對,士 君子恥之,而史以為美談,鄙哉!惠、懷、愍皆不終,牛繫馬後,豈及亡乎! 劉凝之沈麟士 《南史》[90]:劉凝之為人認所著履,即與之,此人後得所失履,送還, 不肯復取。又沈麟士亦為鄰人認所著履,麟士笑曰:「是卿履耶?」即與之。鄰 人得所失履,送還,麟士曰:「非卿履耶?」笑而受之。此雖小事,然處事當如 麟士,不當如凝之也。 柳宗元敢為誕妄 柳宗元敢為誕妄,居之不疑。呂溫為道州、衡州,及死,二州之人哭之逾月, 客舟之過於此者,必呱呱然。雖子產不至此,溫何以得之!其稱溫之弟恭亦賢豪 絕人者,又云恭之妻裴延齡之女也。孰有士君子肯為裴延齡壻者乎?柳宗元與 伾、叔文交,蓋亦不差於延齡姻也。恭為延齡壻不見於史,宜表而出之,見宗元 文集恭墓誌云。 卷五 論古 武王非聖人 武王克殷,以殷遺民封紂子武庚祿父,使其弟管叔鮮、蔡叔度相祿父治殷。 武王崩,祿父與管、蔡作亂,成王命周公誅之,而立微子於宋。 蘇子曰:武王非聖人也。昔孔子蓋罪湯、武,顧自以為殷之子孫而周人也, 故不敢,然數致意焉,曰:大哉,巍巍乎,堯、舜也!「禹,吾無間然」。其不 足於湯、武也亦明矣,曰:「武盡美矣,未盡善也。」又曰:「三分天下有其二, 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伯夷、叔齊之於武王也,蓋謂之弑君, 至恥之不食其粟,而孔子予之,其罪武王也甚矣。此孔氏之家法也,世之君子苟 自孔氏,必守此法。國之存亡,民之死生,將於是乎在,其孰敢不嚴?而孟軻始 亂之,曰:「吾聞武王誅獨夫紂,未聞弑君也。」自是學者以湯、武為聖人之正 若當然者,皆孔氏之罪人也。使當時有良史如董狐者,南巢之事必以叛書,牧野 之事必以弑書。而湯、武仁人也,必將為法受惡。周公作《無逸》曰:「殷王中 宗,及高宗,及祖甲,及我周文王,茲四人迪哲。」上不及湯,下不及武王,亦 以是哉?文王之時,諸侯不求而自至,是以受命稱王,行天子之事,周之王不王, 不計紂之存亡也。使文王在,必不伐紂,紂不見伐而以考終,或死於亂,殷人立 君以事周,命為二王後以祀殷,君臣之道,豈不兩全也哉!武王觀兵於孟津而歸, 紂若改過,否則殷人改立君[91],武王之待殷亦若是而已矣。天下無王,有聖 人者出而天下歸之,聖人所以不得辭也。而以兵取之,而放之,而殺之,可乎? 漢末大亂,豪傑並起。荀文若,聖人之徒也,以為非曹操莫與定海內,故起而佐 之。所以與操謀者,皆王者之事也,文若豈教操反者哉?以仁義救天下,天下既 平,神器自至,將不得已而受之,不至不取也,此文王之道,文若之心也。及操 謀九錫,則文若死之,故吾嘗以文若為聖人之徒者,以其才似張子房而道似伯夷 也。 殺其父,封其子,其子非人也則可,使其子而果人也,則必死之。楚人將殺 令尹子南,子南之子棄疾為王馭士,王泣而告之。既殺子南,其徒曰:「行乎?」 曰:「吾與殺吾父,行將焉入?」「然則臣王乎?」曰:「棄父事讐,吾弗忍也!」 遂縊而死。武王親以黃鉞誅紂,使武庚受封而不叛,豈復人也哉?故武庚之必叛, 不待智者而後知也。武王之封,蓋亦有不得已焉耳。殷有天下六百年,賢聖之君 六七作,紂雖無道,其故家遺民未盡滅也。三分天下有其二,殷不伐周,而周伐 之,誅其君,夷其社稷,諸侯必有不悅者,故封武庚以慰之,此豈武之意哉?故 曰:武王非聖人也。 周東遷失計 太史公曰:「學者皆稱周伐紂,居洛邑,其實不然。武王營之,成王使召公 卜居九鼎焉,而周復都豐、鎬。至犬戎敗幽王,周乃東徙於洛。」 蘇子曰:周之失計,未有如東遷之繆者也。自平王至於亡,非有大無道者也。 頿王之神聖[92],諸侯服享,然終以不振,則東遷之過也。昔武王克商,遷九 鼎於洛邑,成王、周公復增營之,周公既沒,蓋君陳、畢公更居焉,以重王室而 已,非有意於遷也。周公欲葬成周,而成王葬之畢,此豈有意於遷哉? 今夫富民之家,所以遺其子孫者,田宅而已。不幸而有敗,至於乞假以生可 也,然終不可議田宅。今平王舉文、武、成、康之業而大棄之,此一敗而粥田宅 者也。夏、商之王,皆五六百年,其先王之德無以過周,而後王之敗亦不減幽、 厲,然至於桀、紂而後亡。其未亡也,天下宗之,不如東周之名存而實亡也。是 何也?則不粥田宅之效也。 盤庚之遷也,復殷之舊也。古公遷於岐,方是時,周人如狄人也,逐水草而 居,豈所難哉?衛文公東徙渡河,恃齊而存耳。齊遷臨菑,晉遷於絳、於新田, 皆其盛時,非有所畏也。其餘避寇而遷都,未有不亡;雖不即亡,未有能復振者 也。春秋時楚大饑,羣蠻叛之,申、息之北門不啟。楚人謀徙於阪高,蒍賈曰: 「不可。我能往,寇亦能往。」於是乎以秦人巴人滅庸,而楚始大。蘇峻之亂, 晉幾亡矣,宗廟宮室盡為灰燼。溫嶠欲遷都豫章,三吳之豪欲遷會稽,將從之矣, 獨王導不可,曰:「金陵,王者之都也。王者不以豐儉移都,若弘衛文大帛之冠, 何適而不可?不然,雖樂土為墟矣。且北寇方強,一旦示弱,竄於蠻越,望實皆 喪矣!」乃不果遷,而晉復安。賢哉導也,可謂能定大事矣!嗟夫,平王之初, 周雖不如楚強,顧不愈於東晉之微乎?使平王有一王導,定不遷之計,收豐、鎬 之遺民,修文、武、成、康之政,以形勢臨東諸侯,齊、晉雖強,未敢貳也,而 秦何自霸哉?魏惠王畏秦,遷於大梁;楚昭王畏吳,遷於鄀;頃襄王畏秦,遷於 陳;考烈王畏秦,遷於壽春:皆不復振,有亡徵焉。東漢之末,董卓劫帝遷於長 安,漢遂以亡。近世李景遷於豫章,亦亡。故曰:周之失計,未有如東遷之繆者 也。 秦拙取楚 秦始皇帝十八年,取韓;二十二年,取魏;二十五年,取趙、取楚;二十六 年,取燕、取齊,初并天下。 蘇子曰:秦并天下,非有道也,特巧耳,非幸也。然吾以為巧於取齊而拙於 取楚,其不敗於楚者,幸也。烏乎,秦之巧,亦創智伯而已。魏、韓肘足接而智 伯死,秦知創智伯而諸侯終不知師韓、魏,秦并天下,不亦宜乎! 齊湣王死,法章立,君王后佐之,秦猶伐齊也。法章死,王建立六年而秦攻 趙,齊、楚救之,趙乏食,請粟於齊,而齊不予。秦遂圍邯鄲,幾亡趙。趙雖未 亡,而齊之亡形成矣。秦人知之,故不加兵於齊者四十餘年。夫以法章之才而秦 伐之,建之不才而秦不伐,何也?太史公曰:「君王后事秦謹,故不被兵。」夫 秦欲并天下耳,豈以謹故置齊也哉!吾故曰「巧於取齊」者,所以慰齊之心而解 三晉之交也。齊、秦不兩立,秦未嘗須臾忘齊也,而四十餘年不加兵者,豈其情 乎?齊人不悟而與秦合,故秦得以其間取三晉。三晉亡,齊蓋岌岌矣。方是時, 猶有楚與燕也,三國合,猶足以拒秦。秦大出兵伐楚伐燕而齊不救[93],故二 國亡,而齊亦虜不閱歲,如晉取虞、虢也,可不謂巧乎!二國既滅,齊乃發兵守 西界,不通秦使。嗚呼,亦晚矣!秦初遣李信以二十萬人取楚,不克,乃使王翦 以六十萬攻之,蓋空國而戰也。使齊有中主具臣知亡之無日,而掃境以伐秦,以 久安之齊而入厭兵空虛之秦,覆秦如反掌也。吾故曰「拙於取楚」。然則奈何? 曰:「古之取國者必有數,如取齠齒也必以漸,故齒脫而兒不知。」今秦易楚, 以為齠齒也可拔,遂抉其口,一拔而取之,兒必傷,吾指為齧。故秦之不亡者, 幸也,非數也。吳為三軍迭出以肄楚,三年而入郢。晉之平吳,隋之平陳,皆以 是物也。惟苻堅不然,使堅知出此,以百倍之眾,為迭出之計,雖韓、白不能支, 而況謝玄、牢之之流乎!吾以是知二秦之一律也:始皇幸勝;而堅不幸耳。 秦廢封建 秦初并天下,丞相綰等言:「燕、齊、荊地遠,不置王無以鎮之,請立諸子。」 始皇下其議,羣臣皆以為便。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後屬 疎遠,相攻擊如仇讐,諸侯更相誅伐,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 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94],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 之術也,置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戰鬭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 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廷尉議是。」分天下為三十 六郡,郡置守、尉、監。 蘇子曰:聖人不能為時,亦不失時。時非聖人之所能為也,能不失時而已。 三代之興,諸侯無罪,不可奪削,因而君之雖欲罷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謂不能 為時者也。周衰,諸侯相并,齊、晉、秦、楚皆千餘里,其勢足以建侯樹屏。至 於七國皆稱王,行天子之事,然終不封諸侯,不立強家世卿者,以魯三桓、晉六 卿、齊田氏為戒也。久矣,世之畏諸侯之禍也,非獨李斯、始皇知之。始皇既并 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當然,如冬裘夏葛,時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獨見也, 所謂不失時者,而學士大夫多非之。漢高帝欲立六國後,張子房以為不可,世未 有非之者,李斯之論與子房何異?世特以成敗為是非耳。高帝聞子房之言,吐哺 罵酈生,知諸侯之不可復,明矣。然卒王韓、彭、英、盧,豈獨高帝,子房亦與 焉。故柳宗元曰:「封建非聖人意也,勢也。」 昔之論封建者,曹元首、陸機、劉頌,及唐太宗時魏徵、李百藥、顏師古, 其後有劉秩、杜佑、柳宗元。宗元之論出,而諸子之論廢矣,雖聖人復起,不能 易也。故吾取其說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氣必爭,爭必以利,利莫大於封建。封 建者,爭之端而亂之始也。自書契以來,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賊殺, 有不出於襲封而爭位者乎?自三代聖人以禮樂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終不能 已篡弑之禍。至漢以來,君臣父子相賊虐者,皆諸侯王子孫,其餘卿大夫不世襲 者,蓋未嘗有也。近世無復封建,則此禍幾絕。仁人君子,忍復開之歟?故吾以 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論,當為萬世法也。 論子胥種蠡 越既滅吳,范蠡以為句踐為人長頸烏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逸樂,乃以 其私徒屬浮海而行,至於齊。以書遺大夫種曰:「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 狗烹。子可以去矣!」 蘇子曰:范蠡知相其君而已,以吾相蠡,蠡亦烏喙也。夫好貨,天下之賤士 也,以蠡之賢,豈聚斂積財者?何至耕於海濱,父子力作,以營千金,屢散而復 積,此何為者哉?豈非才有餘而道不足,故功成名遂身退,而心終不能自放者乎? 使句踐有大度,能始終用蠡,蠡亦非清淨無為而老於越者也,故曰「蠡亦烏喙也」。 魯仲連既退秦軍,平原君欲封連,以千金為壽。笑曰:「所貴於天下士者,為人 排難解紛而無所取也。即有取,是商賈之事,連不忍為也。」遂去,終身不復見, 逃隱於海上。曰:「吾與其富貴而詘於人[95],寧貧賤而輕世肆志焉!」使范 蠡之去如魯連,則去聖人不遠矣。嗚呼,春秋以來,用捨進退未有如蠡之全者, 而不足於此,吾以是累嘆而深悲焉。子胥、種、蠡皆人傑,而揚雄曲士也,欲以 區區之學疵瑕此三人者:以三諫不去、鞭尸籍館為子胥之罪,以不強諫句踐而栖 之會稽為種、蠡之過。雄聞古有三諫當去之說,即欲以律天下士,豈不陋哉!三 諫而去,為人臣交淺者言也,如宮之奇、洩冶乃可耳。至如子胥,吳之宗臣,與 國存亡者也,去將安往哉?百諫不聽,繼之以死可也。孔子去魯,未嘗一諫,又 安用三?父不受誅[96],子復讎,禮也。生則斬首,死則鞭屍,發其至痛,無 所擇也。是以昔之君子皆哀而恕之,雄獨非人子乎?至於籍館,闔閭與羣臣之罪, 非子胥意也。句踐困於會稽,乃能用二子,若先戰而強諫以死之,則雄又當以子 胥之罪罪之矣。此皆兒童之見,無足論者,不忍三子之見誣,故為之言。 論魯三桓 魯定公十三年[97],孔子言於公曰:「臣無藏甲,大夫無百雉之城。」使 仲由為季氏宰,將墮三都。於是叔孫氏先墮郈。季氏將墮費,公山不狃、叔孫輒 率費人襲公。公與三子入於季氏之宮,孔子命申句須、樂頎下伐之,費人北,二 子奔齊,遂墮費。將墮成,公斂處父以成叛,公圍成,弗克。或曰:「殆哉,孔 子之為政也,亦危而難成矣!」孔融曰:「古者王畿千里,寰內不封建諸侯。」 曹操疑其論建漸廣,遂殺融。融特言之耳,安能為哉?操以為天子有千里之畿, 將不利己,故殺之不旋踵。季氏親逐昭公,公死於外,從公者皆不敢入,雖子家 羈亦亡。季氏之忌刻忮害如此,雖地勢不及曹氏,然君臣相猜,蓋不減操也,孔 子安能以是時墮其名都而出其藏甲也哉!考於《春秋》,方是時三桓雖若不悅, 然莫能違孔子也。以為孔子用事於魯,得政與民,三桓畏之歟?則季桓子之受女 樂也,孔子能卻之矣。彼婦之口可以出走,是孔子畏季氏,季氏不畏孔子也。孔 子蓋始修其政刑,以俟三桓之隙也哉? 蘇子曰:此孔子之所以聖也。蓋田氏、六卿不服,則齊、晉無不亡之道;三 桓不臣,則魯無可治之理。孔子之用於世,其政無急於此者矣。彼晏嬰者亦知之, 曰:「田氏之僭,惟禮可以已之。在禮,家施不及國,大夫不收公利。」齊景公 曰:「善哉,吾今而後知禮之可以為國也!」嬰能知之而不能為之,嬰非不賢也, 其浩然之氣,以直養而無害,塞乎天地之間者,不及孔、孟也。孔子以羈旅之臣 得政朞月,而能舉治世之禮,以律亡國之臣,墮名都,出藏甲,而三桓不疑其害 己,此必有不言而信,不怒而威者矣。孔子之聖見於行事,至此為無疑也。嬰之 用於齊也,久於孔子,景公之信其臣也,愈於定公,而田氏之禍不少衰,吾是以 知孔子之難也。孔子以哀公十六年卒,十四年,陳恒弑其君,孔子沐浴而朝,告 於哀公曰:「請討之!」吾是以知孔子之欲治列國之君臣,使如《春秋》之法者, 至於老且死而不忘也。或曰:「孔子知哀公與三子之必不從,而以禮告也歟?」 曰:否,孔子實欲伐齊。孔子既告哀公,公曰:「魯為齊弱久矣,子之伐之,將 若之何?」對曰:「陳恒弑其君,民之不予者半。以魯之眾,加齊之半,可克也。」 此豈禮告而已哉?哀公患三桓之偪,嘗欲以越伐魯而去之。夫以蠻夷伐國,民不 予也,皐如、出公之事,斷可見矣,豈若從孔子而伐齊乎?若從孔子而伐齊,則 凡所以勝齊之道,孔子任之有餘矣。既克田氏,則魯之公室自張,三桓不治而自 服也,此孔子之志也。 司馬遷二大罪 商鞅用於秦,變法定令,行之十年,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 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鬭。秦人富強,天子致胙於孝公,諸侯畢賀。 蘇子曰:此皆戰國之遊士邪說詭論,而司馬遷闍於大道,取以為史。吾嘗以 為遷有大罪二,其先黃、老,後《六經》,退處士,進姦雄,蓋其小小者耳。所 謂大罪二,則論商鞅、桑弘羊之功也。自漢以來,學者恥言商鞅、桑弘羊,而世 主獨甘心焉,皆陽諱其名而陰用其實,甚者則名實皆宗之,庶幾其成功,此則司 馬遷之罪也。秦固天下之強國,而孝公亦有志之君也,修其政刑十年,不為聲色 畋游之所敗,雖微商鞅,有不富強乎?秦之所以富強者,孝公務本力穡之效,非 鞅流血刻骨之功也。而秦之所以見疾於民,如豺虎毒藥,一夫作難而子孫無遺種, 則鞅實使之。至於桑弘羊,斗筲之才,穿窬之智,無足言者,而遷稱之,曰:「不 加賦而上用足。」善乎,司馬光之言也!曰:「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財貨百 物,止有此數,不在民則在官,譬如雨澤,夏澇則秋旱。不加賦而上用足,不過 設法侵奪民利,其害甚於加賦也。」二子之名在天下者,如蛆蠅糞穢也,言之則 汙口舌,書之則汙簡牘。二子之術用於世者,滅國殘民覆族亡軀者相踵也,而世 主獨甘心焉,何哉?樂其言之便己也。夫堯、舜、禹,世主之父師也;諫臣拂士, 世主之藥石也;恭敬慈儉、勤勞憂畏,世主之繩約也。今使世主日臨父師而親藥 石、履繩約,非其所樂也。故為商鞅、桑弘羊之術者,必先鄙堯笑舜而陋禹也, 曰:「所謂賢主,專以天下適己而已。」此世主之所以人人甘心而不悟也。世有 食鍾乳烏喙而縱酒色,所以求長年者,蓋始於何晏。晏少而富貴,故服寒食散以 濟其欲,無足怪者。彼其所為,足以殺身滅族者日相繼也,得死於寒食散,豈不 幸哉!而吾獨何為效之?世之服寒食散,疽背嘔血者相踵也,用商鞅、桑弘羊之 術,破國亡宗者皆是也。然而終不悟者,樂其言之美便,而忘其禍之慘烈也。 論范增 漢用陳平計,間疎楚君臣。項羽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其權。增大怒曰:「天 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愿賜骸骨歸卒伍!」歸未至彭城,疽發背死。 蘇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殺增,獨恨其不蚤耳。然則當以何事去? 增勸羽殺沛公,羽不聽,終以此失天下,當於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殺沛公, 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殺,猶有君人之度也,增曷為以此去哉?《易》曰:「知幾 其神乎。」《詩》曰:「相彼雨雪,先集維霰。」增之去,當以羽殺卿子冠軍時也。 陳涉之得民也,以項燕、扶蘇;項氏之興也,以立楚懷王孫心。而諸侯叛之也, 以弑義帝也。且義帝之立,增為謀主矣,義帝之存亡,豈獨為楚之盛衰,亦增之 所以同禍福也,未有義帝亡而增獨能久存者也。羽之殺卿子冠軍也,是弑義帝之 兆也。其弑義帝,則疑增之本心也,豈必待陳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後蟲生之,人 必先疑也而後讒入之,陳平雖智,安能間無疑之主哉?吾嘗論義帝,天下之賢主 也。獨遣沛公入關而不遣項羽,識卿子冠軍於稠人之中,而擢以為上將,不賢而 能如是乎?羽既矯殺卿子冠軍,義帝必不能堪,非羽殺帝,則帝殺羽,不待智者 而後知也。增始勸項梁立義帝,諸侯以此服從,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豈 獨非其意,將必力爭而不聽也。不用其言,殺其所立,項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 方羽殺卿子冠軍,增與羽比肩而事義帝,君臣之分未定也。為增計者,力能誅羽 則誅之,不能則去之,豈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則留,不合則去, 不以此時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陋矣。雖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 去,項羽不亡。嗚呼,增亦人傑也哉! 遊士失職之禍 春秋之末,至於戰國,諸侯卿相皆爭養士。自謀夫說客、談天雕龍、堅白同 異之流,下至擊劍扛鼎、鷄鳴狗盜之徒,莫不賓禮,靡衣玉食以館於上者,何可 勝數。越王句踐有君子六千人;魏無忌,齊田文,趙勝、黃歇、呂不韋,皆有客 三千人;而田文招致任俠姦人六萬家於薛,齊稷下談者亦千人[98];魏文侯、 燕昭王、太子丹,皆致客無數。下至秦、漢之間,張耳、陳餘號多士,賓客廝養 皆天下豪傑,而田橫亦有士五百人。其略見於傳記者如此,度其餘,當倍官吏而 半農夫也。此皆姦民蠹國者,民何以支而國何以堪乎? 蘇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國之有姦也,猶鳥獸之有鷙猛,昆蟲之有毒 螫也。區處條理,使各安其處,則有之矣;鋤而盡去之,則無是道也。吾考之世 變,知六國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蓋出於此,不可以不察也。夫智、勇、 辨、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傑者也。類不能惡衣食以養人,皆役人以自養者也, 故先王分天下之貴富與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職[99],則民靖矣。四者雖異, 先王因俗設法,使出於一:三代以上出於學,戰國至秦出於客,漢以後出於郡縣 吏,魏、晉以來出於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於科舉,雖不盡然,取其多者論之。 六國之君虐用其民,不減始皇、二世,然當是時,百姓無一人叛者,以凡民之秀 傑者多以客養之,不失職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魯無能為者,雖欲怨叛,而莫 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始皇初欲逐客,因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 則以客為無用,於是任法而不任人,謂民可以恃法而治,謂吏不必才取,能守吾 法而已。故墮名城,殺豪傑,民之秀異者散而歸田畝。向之食於四公子、呂不韋 之徒者,皆安歸哉?不知其能槁項黃馘以老死於布褐乎[100]?抑將輟耕太息 以俟時也[101]?秦之亂雖成於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有以處之,使 不失職,秦之亡不至若是速也。縱百萬虎狼於山林而饑渴之,不知其將噬人,世 以始皇為智,吾不信也。楚、漢之禍,生民盡矣,豪傑宜無幾,而代相陳豨從車 千乘,蕭、曹為政,莫之禁也。至文、景、武之世,法令至密,然吳王濞[10 2]、淮南、梁王、魏其、武安之流,皆爭致賓客,世主不問也。豈懲秦之禍, 以為爵祿不能盡縻天下士,故少寬之,使得或出於此也耶?若夫先王之政則不 然,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嗚呼,此豈秦、漢之所及也 哉! 趙高李斯 秦始皇帝時,趙高有罪,蒙毅案之,當死,始皇赦而用之。長子扶蘇好直諫, 上怒,使北監蒙恬兵於上郡。始皇東遊會稽,並海走瑯琊,少子胡亥、李斯、蒙 毅、趙高從。道病,使蒙毅還禱山川,未反而上崩。李斯、趙高矯詔立胡亥,殺 扶蘇、蒙恬、蒙毅,卒以亡秦。 蘇子曰:始皇制天下輕重之勢,使內外相形以禁姦備亂者,可謂密矣。蒙恬 將三十萬人,威振北方,扶蘇監其軍,而蒙毅侍帷帳為謀臣,雖有大姦賊,敢睥 睨其間哉?不幸道病,禱祠山川尚有人也,而遣蒙毅,故高、斯得成其謀。始皇 之遣毅,毅見始皇病,太子未立而去左右,皆不可以言智。然天之亡人國,其禍 敗必出於智所不及。聖人為天下,不恃智以防亂,恃吾無致亂之道耳。始皇致亂 之道,在用趙高。夫閹尹之禍,如毒藥猛獸,未有不裂肝碎膽者也。自書契以來, 惟東漢呂強、後唐張承業二人號稱善良,豈可望一二於千萬,以致必亡之禍哉? 然世主皆甘心而不悔,如漢桓、靈,唐肅、代,猶不足深怪,始皇、漢宣皆英主, 亦湛於趙高、恭、顯之禍。彼自以為聰明人傑也,奴僕熏腐之餘何能為,及其亡 國亂朝,乃與庸主不異。吾故表而出之,以戒後世人主如始皇、漢宣者。或曰: 「李斯佐始皇定天下,不可謂不智。扶蘇親始皇子,秦人戴之久矣,陳勝假其名 猶足以亂天下,而蒙恬持重兵在外,使二人不即受誅而復請之,則斯、高無遺類 矣。以斯之智而不慮此,何哉?」蘇子曰:嗚呼,秦之失道,有自來矣,豈獨始 皇之罪?自商鞅變法,以誅死為輕典,以參夷為常法[103],人臣狼顧脅息, 以得死為幸,何暇復請!方其法之行也,求無不獲,禁無不止,鞅自以為軼堯、 舜而駕湯、武矣。及其出亡而無所舍,然後知為法之弊。夫豈獨鞅悔之,秦亦悔 之矣。 荊軻之變,持兵者熟視始皇環柱而走,莫之救者,以秦法重故也。李斯之立 胡亥,不復忌二人者,知威令之素行,而臣子不敢復請也。二人之不敢請,亦知 始皇之鷙悍而不可回也,豈料其偽也哉?周公曰:「平易近民,民必歸之。」孔 子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其『恕』矣乎?」夫以忠恕為心而以平易為政, 則上易知而下易達,雖有賣國之姦,無所投其隙,倉卒之變,無自發焉。然其令 行禁止,蓋有不及商鞅者矣,而聖人終不以彼易此。商鞅立信於徙木,立威於棄 灰,刑其親戚師傅,積威信之極。以及始皇,秦人視其君如雷電鬼神,不可測也。 古者公族有罪,三宥然後制刑。今至使人矯殺其太子而不忌,太子亦不敢請,則 威信之過故也。夫以法毒天下者,未有不反中其身及其子孫者也。漢武與始皇, 皆果於殺者也,故其子如扶蘇之仁,則寧死而不請,如戾太子之悍,則寧反而不 訴,知訴之必不察也。戾太子豈欲反者哉?計出於無聊也。故為二君之子者,有 死與反而已。李斯之智,蓋足以知扶蘇之必不反也。吾又表而出之,以戒後世人 主之果於殺者。 攝主 魯隱公元年,不書即位,攝也。歐陽子曰:「隱公非攝也。使隱而果攝也, 則《春秋》不書為公,《春秋》書為公,則隱非攝,無疑也。」 蘇子曰:非也。《春秋》,信史也,隱攝而桓弑,著於史也詳矣。周公攝而克 復子者也,以周公薨,故不稱王。隱公攝而不克復子者也,以魯公薨,故稱公。 史有謚,國有廟,《春秋》獨得不稱公乎?然則隱公之攝也,禮歟?曰:禮也。 何自聞之?曰:聞之孔子。曾子問曰:「君薨而世子生[104],如之何?」孔 子曰:「卿、大夫、士從攝主北面於西階南。」何謂攝主[105]?曰:古者天 子、諸侯、卿、大夫之世子未生而死,則其弟若兄弟之子次當立者為攝主。子生 而女也,則攝主立;男也,則攝主退。此之謂攝主,古之人有為之者,季康子是 也。季桓子且死,命其臣正常曰:「南孺子之子男也,則以告而立之;女也,則 肥也可。」桓子卒,康子即位。既葬,康子在朝。南氏生男,正常載以如朝,告 曰:「夫子有遺言,命其圉臣曰:『南氏生男,則以告於君與大夫而立之。』今生 矣,男也,敢告。」康子請退。康子之謂攝主,古之道也,孔子行之。 自秦、漢以來不修是禮也,而以母后攝。孔子曰:「惟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 使與聞外事且不可,曰「牝雞之晨,惟家之索」,而況可使攝位而臨天下乎[10 6]?女子為政而國安,惟齊之君王后、吾宋之曹、高、向也,蓋亦千一矣。自 東漢馬、鄧不能無譏,而漢呂后、魏胡武靈、唐武氏之流,蓋不勝其亂,王莽、 楊堅遂因以易姓。由此觀之,豈若攝主之庶幾乎?使母后而可信也,攝主亦可信 也,若均之不可信,則攝主取之,猶吾先君之子孫也,不猶愈於異姓之取哉?或 曰:「君薨,百官總己以聽於冢宰三年,安用攝主?」曰:非此之謂也。嗣天子 長矣,宅憂而未出令,則以禮設冢宰。若太子未生,生而弱,未能君也,則三代 之禮,孔子之學,決不以天下付異姓,其付之攝主也。夫豈非禮而周公行之歟? 故隱公亦攝主也。鄭玄,儒之陋者也,其傳「攝主」也,曰:「上卿代君聽政者 也。」使子生而女,則上卿豈繼世者乎?蘇子曰:攝主,先王之令典,孔子之法 言也。而世不知,習見母后之攝也,而以為當然。故吾不可不論,以待後世之君 子。 隱公不幸 公子翬請殺桓公,以求太宰。隱公曰:「為其少故也,吾將授之矣。使營菟 裘,吾將老焉。」翬懼,反譖公於桓公而弑之。 蘇子曰:盜以兵擬人,人必殺之,夫豈獨其所擬,塗之人皆捕擊之。塗之人 與盜非仇也[107],以為不擊則盜且并殺己也。隱公之智,曾不若是塗人也, 哀哉!隱公,惠公繼室之子也,其為非嫡,與桓均耳,而長於桓。隱公追先君之 志而授國焉,可不謂仁人乎?惜乎其不敏於智也。使隱公誅翬而讓桓,雖夷、齊 何以尚茲?驪姬欲殺申生而難里克,則施優來之;二世欲殺扶蘇而難李斯,則趙 高來之。此二人所行相同,而其受禍亦不少異:里克不免於惠公之誅,李斯不免 於二世之戮,皆無足哀者。吾獨表而出之,為世戒。君子之為仁義也,非有計於 利害,然君子之所為,義利常兼,而小人反是。李斯聽趙高之謀,非其本意,獨 畏蒙氏之奪其位,故俛而聽高。使斯聞高之言,即召百官、陳六師而斬之,其德 於扶蘇,豈有既乎?何蒙氏之足憂!釋此不為,而具五刑於市,非下愚而何!嗚 呼,亂臣賊子猶蝮蛇也,其所螫草木猶足以殺人,況其所噬齧者歟?鄭小同為高 貴鄉公侍中,嘗詣司馬師,師有密疏未屏也,如廁還,問小同:「見吾疏乎?」 曰:「不見。」師曰:「寧我負卿,無卿負我。」遂酖之。王允之從王敦夜飲,辭 醉先寢。敦與錢鳳謀逆,允之已醒,悉聞其言,慮敦疑己,遂大吐,衣面皆汙[1 08]。敦果照視之,見允之卧吐中,乃已。哀哉小同,殆哉岌岌乎允之也!孔 子曰:「危邦不入,亂邦不居。」有由也夫!吾讀史得隱公、里克、李斯、鄭小 同、王允之五人,感其所遇禍福如此,故特書其事,後之君子可以覽觀焉。 七德八戒 鄭太子華言於齊桓公,請去三族而以鄭為內臣,公將許之,管仲不可。公曰: 「諸侯有討於鄭,未捷,苟有釁,從之不亦可乎?」管仲曰:「君若綏之以德, 加之以訓辭,而率諸侯以討鄭,鄭將覆亡之不暇,豈敢不懼?若總其罪人以臨之, 鄭有辭矣。」公辭子華,鄭伯乃受盟。 蘇子曰:大哉,管仲之相桓公也!辭子華之請而不違曹沫之盟,皆盛德之事 也,齊可以王矣。恨其不學道,不自誠意正身以刑其國,使家有三歸之病而國有 六嬖之禍,故桓公不王,而孔子小之。然其予之也亦至矣,曰:「桓公九合諸侯, 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 孟子蓋過矣。吾讀《春秋》以下史而得七人焉,皆盛德之事,可以為萬世法,又 得八人焉,皆反是,可以為萬世戒,故具論之。太公之治齊也,舉賢而上功。周 公曰:「後世必有篡弑之臣。」天下誦之,齊其知之矣。田敬仲之始生也,周史 筮之,其奔齊矣,齊懿氏卜之,皆知其當有齊國也。篡弑之疑,蓋萃於敬仲矣, 然桓公、管仲不以是廢之,乃欲以為卿,非盛德能如此乎?故吾以為楚成王知晉 之必霸而不殺重耳,漢高祖知東南之必亂而不殺吳王濞,晉武帝聞齊王攸之言而 不殺劉元海,苻堅信王猛而不殺慕容垂,唐明皇用張九齡而不殺安祿山,皆盛德 之事也。而世之論者,則以為此七人者皆失於不殺以啟亂,吾以謂不然。七人者 皆自有以致敗亡,非不殺之過也。齊景公不繁刑重賦,雖有田氏,齊不可取;楚 成王不用子玉,雖有晉文公,兵不敗;漢景帝不害吳太子,不用晁錯,雖有吳王 濞,無自發;晉武帝不立孝惠,雖有劉元海,不能亂;苻堅不貪江左,雖有慕容 垂,不能叛;明皇不用李林甫、楊國忠,雖有安祿山,亦何能為?秦之由余,漢 之金日磾,唐之李光弼、渾瑊之流,皆蕃種也,何負於中國哉?而獨殺元海、祿 山!且夫自今而言之,則元海、祿山死有餘罪,自當時而言之,則不免為殺無罪。 豈有天子殺無罪而不得罪於天者?上失其道,塗之人皆敵也,天下豪傑其可勝既 乎?漢景帝以鞅鞅而殺周亞夫,曹操以名重而殺孔融,晉文帝以卧龍而殺嵇康[1 09],晉景帝亦以名重而殺夏侯玄,宋明帝以族大而殺王彧,齊後主以謠言而 殺斛律光,唐太宗以讖而殺李君羨,武后以謠言而殺裴炎,世皆以為非也。此八 人者,當時之慮豈非憂國備亂,與憂元海、祿山者同乎?久矣,世之以成敗為是 非也!故夫嗜殺人者,必以鄧侯不殺楚子為口實。以鄧之微,無故殺大國之君, 使楚人舉國而仇之,其亡不愈速乎?吾以謂為天下如養生,憂國備亂如服藥:養 生者不過慎起居飲食,節聲色而已,節慎在未病之前,而服藥於已病之後。今吾 憂寒疾而先服烏喙,憂熱疾而先服甘遂,則病未作而藥殺人矣。彼八人者,皆未 病而服藥者也。 [1] 「仍持密雲團為獻龍井」,王(松齡)案:據《咸淳臨安志》卷七十八,辨 才元豐二年自天竺退休,居於龍井壽聖院,「為獻龍井」即當指此。《東坡七集‧ 後集》卷十六《祭龍井辨才文》有云:「誰持一盃,往弔井龍」,亦可證「為獻龍 井」當連讀。又據《咸淳臨安志》,龍井在風篁嶺,孤山在西湖中,兩地相去十 餘里。下文孤山云云,則又一事也,與龍井無涉。 [2] 「壽星院」,原脫「星」字,從《咸淳臨安志》卷七十九補。 [3] 「亦可一往」,此下蘇集有「元符二年五月十六日,東坡居士書」十四字。 [4] 「觀山燒壯甚」,「壯」原作「火」,據蘇集改。 [5] 「旋入開先寺」,「先」原作「元」,據蘇集改。 [6] 「余聞」,商本、蘇集作「余遊」。 [7] 「《乾》以九二化,《坤》之六二為《坎》」,商本作「《乾》以九二化《離》, 《坤》以六二化《坎》」。 [8] 「予嘗與其語」,張本、《學津》本作「予嘗與聞其語」。 [9] 「信而有徵」,此下蘇集有「紹聖元年十月二十二日」十字。 [10] 「不知藥」,此三字原脫,據蘇集補。 [11] 「吾聞《戰國策》中有一方」,「策」原脫,據蘇集補。 [12] 「元符三年八月」,此下蘇集有「二十七日」四字。 [13] 商本作「前日」。 [14] 「不可同也」,趙本於此句下有「又記魯直語云:『眼惡剔決,齒便漱潔。』」 十四字夾注,原本仍之;張本、《學津》本刊作大字,商本無此十四字。 [15] 趙本此條後有「此條見前《遊沙湖》內,重出。」十字夾注。 [16] 「柯山」,「柯」原作「何」,據蘇集改。 [17] 「王不獲」,原本誤作「三不護」,從張本、《學津》本及商本改正。趙本 於此條後有「三不護疑作王不獲」八字夾注。 [18] 「文有」,商本作「又有」。 [19] 「不賊其牛」,此下蘇集有「元豐七年三月十一日」九字。 [20] 「廣陵郡王院大小學教授」,「院」,原本及諸本皆誤作「完」,訛誤不可 通。王松齡校作「宅」,孔凡禮據蘇集改為「院」,從之。 [21] 「乃為之記」,此下蘇集有「紹聖元年同郡蘇某記」九字。 [22] 「飯了便睡」,「飯」原脫,據蘇集補。 [23] 趙本「云」下有「一本『云』字下曰『我始一局』」十字夾注。 [24] 「月宿南斗」,「南」原作「直」,據朱熹校《昌黎先生集》改。 [25] 「相度」,原本誤作「相渡」。王案:宋人例稱「相度」,故從商本改正。 [26] 「有縫」,「縫」後原有「塔」字,據蘇集刪。 [27] 「予首肯之」,此下蘇集有「元豐八年八月二十七日」十字。 [28] 「瓊士姜君」,「士」原誤作「守」。王案:《輿地記勝》卷百二十四云:「姜 唐佐,字君弼,郡人也,曾從東坡學。……黃門亦云:『余兄子瞻謫居儋耳,瓊 士姜唐佐遂從之游。』」孔凡禮據蘇集改「守」為「士」,從之。 [29] 「元符三年」,此下蘇集有「二月二十日」五字,商本有「二月二十一日」 六字。 [30] 「二后」,原誤作「一后」,據蘇集及《宋史‧錢惟演傳》改。 [31] 「擅議」,原誤作「檀議」,據《東坡七集‧奏議集》改。 [32] 「江神」,原誤作「山神」,從《東坡七集‧前集》卷三《遊金山寺》詩 改。 [33] 「獨不能如楊處士妻作詩送我乎」,「楊」後原有「子雲」二字,據蘇集、 商本刪。 [34] 「命寺僧刻之石」,此下蘇集有「元祐五年九月五日」八字。 [35] 「泗州大聖」,「州」原作「洲」,據蘇集改。 [36] 「且弔余曰」,原誤作「且弔曰余」,與下文相牴,故從商本改正。 [37] 「謂之布氣」,「謂」原誤作「調」,從趙本、商本改。 [38] 「吳遠游」,「游」原脫,據蘇集、商本補。 [39] 「州學博士」,原作「州博士學」,從商本及杜牧《樊川集》改。 [40] 「但自欺而已」,原脫「自」字,從張本、《學津》本補。 [41] 「太學三萬人」,原作「太學士萬人」,從商本及《後漢書》卷六十七改。 [42] 「一念頃」,原作「一念須」。王按:一念頃乃佛教術語,故從商本改。 [43] 「紹聖二年」,此下商本有「三月二十三日」六字。 [44] 「廣州」,原作「黃州」,據蘇集改。 [45] 「柯述」,原作「何述」,據蘇集改。 [46] 「南斗」,原作「斗直」,據朱熹校《昌黎先生集》改。 [47] 「未嘗」,原作「莫嘗」,從《學津》本、商本及《東坡七集‧後集》卷 二十改。 [48] 「明公」,原作「朗公」,從商本及《東坡七集‧後集》卷二十《南華長 老重辨師逸事》及《南華長老題名記》改。下同。 [49] 「十二月」,原作「十一月」,諸本同。王案:王宗稷《東坡先生年譜》 及王文誥《蘇文忠詩編注集成‧總案》卷四十四,蘇軾元符三年十二月方至南華 寺,故從《東坡七集‧後集》卷二十《南華長老重辨師逸事》改。 [50] 「熨帛」,趙本、張本、《學津》本「熨」作「懸」,原本據商本改作「熨」。 [51] 「且以瓶取水歸郡」,蘇集「水」上有「湫」字。 [52] 「蓋有見太白在肆中而得此詩者」,蘇集「肆」上有「酒」字。 [53] 「亦怪其異」,蘇集「亦」作「未」。 [54] 「可終身守之」,此下蘇集有「元祐七年四月二十五日」十字。 [55] 「殆過於鼎」,「殆」原作「治」,從商本改。 [56] 「女子之生也仰」,「子」原脫,據蘇集補。 [57] 「元祐六年閏八月十七日」,「六年」原誤作「三年」。王案:元祐三年不 閏八月,是年蘇軾在翰林,不得至潁;元祐六年出知潁州,是年閏八月。下文云 「二十年前見文忠公於此」,自元祐六年七溯二十年為熙寧四年,是年六月歐陽 修致仕歸潁,十一月蘇軾抵杭州通判任,過潁時恰可見歐陽修。故可證元祐三年 乃六年之誤,徑改。 [58] 「不曰」,商本作「不日」。 [59] 「張元夢」,蘇集「元」作「無」。 [60] 張本、《學津》本於此句下有「孝先名聞天下,王公大人皆不遠千里以金 錢求其卦影」二十二字。 [61] 「《馬后紀》」,「紀」字原脫,據商本及《後漢書‧皇后紀》補。 [62] 「睢盱」,「睢」原誤作「雎」,從趙本、商本改。 [63] 「元祐五年」,商本、蘇集作「元祐二年」。 [64] 「樞密使呂公弼因而迎合」,「呂」原作「李」,據蘇集改。 [65] 「城濠水注嚙其址」,「注」原作「往」,據蘇集改。 [66] 「在不可信」,商本、蘇集無「在」字。 [67] 「陳愍王」,原作「陳思王」。王案:據《後漢書》卷五十,劉寵謚「愍」, 應稱「陳愍王」,據改。 [68] 「黃州東」,「東」原作「都」,據商本改。 [69] 「今世真玉甚少」,此上蘇集有「步軍指揮使賈逵之子祐為將官徐州,為 予言」十八字。 [70] 「人無不知」,蘇集「知」作「智」。 [71] 「居人」,商本作「若人」。 [72] 「元豐七年」,原作「元豐三年」,誤。王案:據王宗稷《東坡先生年譜》, 蘇軾元豐三年冬至在黃州貶所,不得至山陽;元豐七年量移汝州,是年冬過山陽, 逼歲到泗州,上表乞於常州居住,下交云「軾方乞歸常州」,即謂此也。商本作 「元豐七年」,從改。 [73] 「景繁」,原作「景煩繁」,「繁」下夾注云:「原本作『煩』,張本同,從 商本改。」王案略云:景繁,蔡承禧字,時為淮南計度轉運副使,《宋史翼》、《戊 辰修史傳》有傳,《東坡七集‧前集》卷三十五有《祭蔡景繁文》,據改;孔凡禮 亦據蘇集將「景」後原有「煩」字刪。 [74] 「蔡謨廓名父子也」,王案:據《宋書》卷五十七、《南史》卷二十九, 蔡廓乃謨之曾孫。原本此句下夾注有云:「蔡廓,《宋書》附《劉穆之傳》」,誤。 廓於《宋書》、《南史》皆有傳,附《穆之傳》者,乃穆之婿蔡祐,與廓無涉。 [75] 「輒以仰公家」,「公家」原作「公名」,夾注云:「原本(王案指趙本) 作『家』,張本同,從商本改。」孔凡禮據蘇集改全句為「輒以似公家」;王松齡 查諸本「公家」並無作「公名」者,據《東坡七集‧續集》卷五《與蔡景繁書》 作「公家」回改,從之。 [76] 「臨皐亭下八十數步」,蘇集「八十數步」作「不數十步」。 [77] 「所以籓子者」,「籓子」原作「籓予」,從張本、《學津》本、商本改。 [78] 「不已」,「不」原作「而」,據蘇集、商本改。 [79] 「特以至公」,原誤作「持以特至公」,「特」下夾注云:「原本(王案指 趙本)無『以』字,『特』作『特』(王案『持』之訛),張本同,從宋槧朱子《名 臣言行錄》改。商本作『特』,亦無『以』字。」王案:趙本、張本、《學津》本 作「持至公」,商本作「特至公」,《名臣言行錄》作「特以至公」。原本從《名臣 言行錄》改「持」作「特」而「持」未刪,補「以」字而倒置之,因致誤耳。 [80] 「非特六百里也」,「特」原作「欲」,據蘇集、商本改。 [81] 「置貴強相」,原脫「置」字。王案《史記》卷九十六、《漢書》卷四十 二皆作「置貴彊相」,據補。 [82] 「如叔安上言吾子以快活」,「如叔」,蘇集作「如此」,屬上讀。「吾子以 快活」,此下原本夾注云:「句疑有誤。」商本、蘇集「以」並作「似」。 [83] 此標題稱呼不例,疑「勃」上脫「朱」字。 [84] 「元祐三年」,商本作「元祐二年」。 [85] 「九鎮山」,蘇集作「九鎖山」。 [86] 「挾區區之辨」,「挾」原脫,據商本、蘇集補。 [87] 「而不免倫秀之虐」,蘇集「虐」作「害」。 [88] 「使美人行酒」,「行」原作「飲」,今從蘇集、商本。 [89] 「喬屬」,原誤作「高屬」,從商本、蘇集及《晉書》卷九十六改。 [90] 「南史」,原誤作「梁史」。王案略云:世惟《梁書》而無「梁史」,且劉 凝之、沈麟士皆不載於《梁書》。二人皆有傳於《南史》,且俱載其認履事。可證 「梁史」乃「南史」之誤,徑改。 [91] 「殷人」,原脫「人」字,從《百川》本、《東坡七集‧後集》卷十一、《續 集》卷八補。 [92] 「頿王」趙本「頿」下有「頿音茲,即靈王」六字夾注。 [93] 「秦大出兵伐楚伐燕而齊不救」,原脫「秦」字,從《百川》本、《東坡 七集‧後集》卷十一、《續集》卷八改。 [94] 「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以公」原作「供」,《史記》卷六此句 作「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茲據補、改。 [95] 「吾與其富貴而詘於人」,「其」原脫,據蘇集補。 [96] 「父不受誅」,原脫「不」字,從《東坡七集‧後集》卷十一、《續集》 卷八及《公羊傳‧定公四年》補。 [97] 「魯定公十三年」,《東坡七集‧續集》卷八作「十二年」,《後集》卷十 一作「十三年」。王案:孔子墮三都事,《春秋》、《左傳》《公羊傳》皆系定公十 二年,《史記‧孔子世家》系十三年。 [98] 「亦千人」,原作「六千人」,從《百川》本、《東坡七集‧後集》卷十一、 《續集》卷八改。 [99] 「此四者」,「此」原作「其」,從《百川》本、《東坡七集‧後集》卷十 一、《續集》卷八改。 [100] 「不知其」,「其」原作「俟」,從《百川》本、《東坡七集‧後集》卷 十一、《續集》卷八改。 [101]「以俟時」,「俟」原作「候」,從《百川》本、《東坡七集‧後集》卷十 一、《續集》卷八改。 [102] 「吳王濞」,原脫「王」字,從《東坡七集‧後集》卷十一、《續集》 卷八補。 [103] 「以參夷為常法」,「參」原作「慘」,從《百川》本、《東坡七集‧後 集》卷十一、《續集》卷八改。 [104] 「世子生」,原作「世子未生」,衍「未」字,據《百川》本、《東坡七 集‧後集》卷十一、《續集》卷八及《禮記‧曾子問》刪。 [105] 「何謂」,原作「向謂」,從《百川》本、《東坡七集‧後集》卷十一、 《續集》卷八改。 [106] 「攝位」,原作「攝主」,從《百川》本、《東坡七集‧後集》卷十一、 《續集》卷八改。 [107] 「塗之人與盜非仇也」,「塗之」原脫,據蘇集補。 [108] 「皆汙」,原作「皆汗」,從《百川》本、《東坡七集‧後集》卷十一改。 [109] 「晉文帝」,原作「晉武帝」,從《百川》本、《東坡七集‧後集》卷十 一、《續集》卷八改。王案:據《晉書》,殺嵇康者文帝也。 *** End of this LibraryBlog Digital Book "東坡志林" *** Copyright 2023 LibraryBlog. All rights reserved.